俄烏戰爭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非但看不到平息結束的前景,相反卻日益呈現進一步發展升級的巨大危險。因此,有關這場戰爭各相關方面利弊得失,現在就做出評論與評判還顯得過早。
但是,在強度、烈度以及時間長度等幾個重要方面,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又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這給人們以空前強烈的震撼,由此引發的思考與反省也空前廣泛與深刻。所以,盡管戰爭還遠未結束,但我們已然能夠從中得出很多有益的階段性的結論了。這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人們所熱衷談論的,就是這場戰爭的直接發動者俄羅斯的失誤以及相應的教訓。
竊以為,俄羅斯的失誤與教訓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問題上:
一、準 備
要打仗就要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所做的準備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這也是大家都懂的道理。為了進行俄烏戰爭,俄羅斯上下肯定做了很多準備,但具體都做了哪些國內政治方面與國際外交方面的準備工作,理所當然這是秘密,現在不得而知。但就戰爭實際表現來觀察,在軍事準備和經濟準備這兩個方面,俄羅斯存在有明顯不到位的問題。
在軍事上的準備很不足,表現明顯的一是兵員,二是彈藥。戰爭進行不到幾個月之后就被逼無奈不得不扭扭捏捏地進行所謂的“局部動員”,而且還只動員區區三十萬人,這樣的事情早在戰爭開始前就應該很好地完成才行。按照筆者的想法,俄羅斯進攻烏克蘭,除了直接投入作戰的部隊以外,預留的戰役預備隊至少應該是同等數量規模,而后備的戰略預備隊更應該達到兩倍乃至三倍以上,這樣才是萬全之計。豈有打著打著戰場兵力不夠了而臨急才去招兵的道理,做生意都不能這樣做,更何況是戰爭!彈藥上更是寧可準備過多而不可或缺,包括精確打擊彈藥以及普通常規彈藥?,F在看,俄羅斯在彈藥上似乎也已經捉襟見肘了,以至于在戰場運用上難以形成對烏克蘭后方大規模的集火打擊,很多時候都表現為零敲碎打,呈現“零割肉”的狀態。以俄羅斯的戰爭傳統與真實國力,這樣的事絕不應該發生。至于軍事裝備,從單兵裝備到重裝武器,目前雖然問題多多,主要靠吃老本維持,也還不好斷言準備不夠,應該說是前蘇聯的家底庫存拯救了俄羅斯。
在經濟上的準備不到位,主要表現為經濟動員不全面、不深入,國家經濟沒有很好地轉入戰時軌道。以筆者觀察,并且直到眼下,俄羅斯在這方面的起色也并不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海外資產,對于這個軟肋,戰前理應對可能遭遇的風險做充分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的避險處置。但現如今的實際情形卻是,這些東西都已經成為別人案板上待宰的羔羊,任憑西方集團罰沒吞并,據報道損失達3000億美元之巨。類似這樣慘重的經濟損失在大國戰爭中并不多見。
二、料 敵
“料敵從寬”,把敵人的戰斗力估計充分、估計到位,這是基本的軍事的常識,歷史上無數軍事失敗都是因為輕敵所致,這已經成為一條寶貴的經驗教訓。如果說戰爭中有哪一條錯誤經常出現、總是有人重蹈覆轍的話,那么非“輕敵”這條莫屬。
在此次俄烏戰爭中,俄羅斯同樣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這樣的低級失誤。
一是低估了烏克蘭軍隊的戰斗力。具體表現就是妄想用一次戰略性突擊戰役就將烏克蘭打垮。證據是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之際,把軍隊擺開在幾千公里長的戰線上進行大縱深向心突擊,主要攻擊方向直指烏克蘭首都基輔,目的是一舉擊垮烏克蘭的武裝力量,以雷霆萬鈞之力,將烏克蘭一舉拿下。顯然,此舉嚴重低估了烏克蘭軍隊的抵抗能力,結果在相當程度上演繹成了俄羅斯版本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次攻擊不成,再次攻擊保守乏力(參閱筆者文章《俄羅斯要多長時間才能啃下烏東這塊硬骨頭》),三次攻堅在馬里烏波爾硬肯死磕,如此這般三板斧過后,戰爭就演變成了膠著消耗戰了。
二是低估了烏克蘭的戰爭承受能力。具體表現就是特別軍事行動一開始,在戰場軍事進展看起來還順利的情況下,俄羅斯方面公開宣告自己的戰爭目標,開列了一系列結束戰爭的條件。這樣的做法顯示,莫斯科自信地認為,在俄羅斯空前凌厲的打擊之下,烏克蘭澤連斯基當局心驚膽破,必將舉手投降,所以就不妨來一個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了。
在此基礎上,俄羅斯當時在政治上的表現則是相當急切地要同烏克蘭談判,妄想結合戰場壓力迫使澤連斯基當局吞下苦果就范。
顯然,俄羅斯上述表現嚴重低估了烏克蘭的戰爭承受能力。實際的情況是,盡管戰爭初期情形非常不利,但烏克蘭澤連斯基當局還是死撐硬挺了下來,烏克蘭國內民眾盡管跑出去不少,但多數民眾并未喪失抵抗的決心與斗志,軍隊的士氣也沒有瓦解,依然保持旺盛的戰斗精神。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烏克蘭軍隊的戰斗能力只增不減,并沒有對殘酷戰爭和巨大損失望而卻步?,F在,烏克蘭在國內已經進行了第八輪征兵,老百姓依然服從而并沒有發生整體性的抗拒,盡管全國上下遭到大規模的轟炸,但烏克蘭依然沒有垮塌的跡象,這些都足以證明烏克蘭的戰爭承受能力非同凡響。以目前戰場形勢而論,未來俄羅斯能贏得相對的勝利就不錯了。
三是輕視烏克蘭軍隊在美西方軍事幫助下的攻擊能力。俗話說,大意失荊州,輕敵后患無窮。俄烏戰爭中,諾大的俄羅斯屢遭烏克蘭方面出其不意的打擊,譬如擊沉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戰略轟炸機機場被炸,蛇島被襲擊攻占,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國內彈藥庫被摧毀,等等。其中,轟炸俄羅斯機場的行動,烏克蘭的技術兵器居然能深入俄羅斯境內達700多公里,猶入無人之境,令人目瞪口呆。這些游擊性的襲擊雖然軍事戰果并非很大,但政治傷害不小,戰略影響更是不可估量。這些事件背后暴露出俄羅斯疏于防范、對來自烏克蘭的襲擊警惕性不高的嚴重問題,以俄羅斯所具有的軍事防御能力,上述這些事件應該都有能力避免,但俄羅斯方面卻屢屢犯輕敵大意的毛病。
此外,在無人機等新型軍事裝備的戰場運用方面,烏克蘭方面也做得比俄羅斯更靈活機動,這也需要俄羅斯武裝力量虛心向敵人與對手學習才行。
至于俄羅斯在西方集團援助烏克蘭這個問題上的預判是否準確,料敵寬窄,現在還難以得出相應的結論,但從邏輯上說,普京及其政治團隊不會沒有相應的政治智慧,應該不會對霸權集團存在什么幻想。
三、策 劃
戰爭從來都非即興之作,即所謂“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而一定要事前進行系統、全面和深入的謀劃設計,即中國古代軍事家所謂的“廟算”。懂得一點軍事的人都知道,戰略謀劃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戰爭的勝敗,歷史上和現實中有許多發動戰爭卻輸掉戰斗的例子,也有許多贏得戰斗卻輸掉戰爭的例子,追本溯源,都是謀劃設計不夠,也就是廟算不到位。
俄烏戰爭中,在廟算這個問題上,俄羅斯方面可謂有得有失:
——其核威懾的運用可圈可點
俄烏戰爭還未開始的時候,俄羅斯就率先進行了大規模的核演習,收獲到強烈的震懾效果;戰爭進行的過程中,又抓住契機將核打擊擺放到現實的戰略話題當中,時時提醒敵人不要忘掉俄羅斯核力量的毀滅性質,把核威懾巧妙運用起來,這對于影響制約西方集團介入與干涉俄烏戰爭的廣度、深度與力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當然,不能不說的是,迄今為止俄羅斯在核威懾上已經揮舞了好幾次大棒,這個東西如同喊“狼來了”一般,只能有限次數,喊多了恐怕也要不管用。
——其政治方面的設計值得商榷
在戰爭還在激烈進行勝負未分之際,俄羅斯方面就策劃搞了烏東四州的入俄公投,結果宣布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等四州加入俄羅斯,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筆者以為,這一做法在政治上很大程度上屬于情緒用事,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這一舉措不會為俄羅斯在戰略上和軍事上加分增益,相反卻增添了不可忽視的額外負擔?,F在,頓涅茨克、赫爾松等州還有很大部分土地依然在烏克蘭的掌控之下,如果不能收復,則顯得無能無力;如果硬要奪回,代價又極其巨大,等于把自己置于被動的位置上。
如果不是這樣,而是扶植這四州獨立建國,單獨組建軍隊,俄羅斯予以全力以赴的支持,則局面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俄羅斯將可進可退,擁有政治上回旋的余地。須知,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必須服務于政治,烏東四州的歸屬與地位是赤裸裸的政治問題,處理這個十分要緊的政治問題,俄羅斯的做法值得商榷。
——在用將問題上雜亂無章
打仗就要用兵用將,使用將領對于戰爭的意義與影響再重要不過了。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武裝力量在俄烏戰爭中的表現同素來號稱戰爭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具體事例就是頻繁地走馬換將,媒體已經對此做了很多報道,有些屬于不實之詞,有些還是事實。從實際發生的情形看,俄羅斯最高統帥部經常更換其一線指揮員,不但對戰役集群的指揮員是這樣,而且對統籌整個烏克蘭戰場的指揮員也是這樣,戰爭總共才打了九個月,主要指揮員已經換了兩三茬,如此頻繁地走馬換將,既是選人用人不準的表現,也在用人用將上缺乏恒力定力,這樣的做法不利于增強前線指揮員的信心與勇氣,前面的人被打進冷宮,后面的人必然膽戰心驚,在策劃戰役和指揮戰斗的時候就可能要更加縮手縮腳、畏首畏尾和患得患失了。
四、運 作
戰爭進入到具體進行時要有效駕馭戰場上的戰斗進程,這就是戰爭的運作。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
一是沒有集中優勢兵力
所謂集中優勢兵力,現代意義上并不僅僅是數量優勢,更重要的是火力優勢與技術優勢,也就是說,兵力優勢已經演繹成為一個綜合概念,包括人員數量、火力當量以及技術能力的密集程度等。
集中兵力與火力很重要,譬如轟炸一個重要戰略目標,100導彈集火轟炸是一個效果,把100導彈分成10個波次來打,隔上幾天來那么一家伙,則完全是另一種效果,二者大相徑庭,前者可以起到瞬時摧毀的功效,而后者則變成了零敲碎打,就要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了。
遺憾的是,在俄烏戰爭中,迄今為止俄羅斯總體而言都是在這樣零敲碎打,對烏克蘭后方軍事戰略要地的轟炸是這樣,前線上的戰斗也是這樣,表現出十分嚴重的添油戰術,兵力火力在漫長的戰線上搞平均分配,結果在烏克蘭的兵力數量優勢之下四處堵漏、逐次添油, 把前蘇聯裝甲集團機動作戰的優長丟得一干二凈。
二是沒有打成殲滅戰
不管現在人們怎樣吵吵什么信息戰、無人機戰、混合戰,戰場上消滅敵人最有力的戰役與戰術行動仍然是包圍,只有通過戰術包圍,才能達到成建制殲滅敵人的目的。成建制殲滅敵人非常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只有打好殲滅戰,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在長達九個多月俄烏戰爭中,俄烏雙方之間的攻防已經進行了幾個來回,但雙方都沒有達成真正意義的戰役合圍,更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殲滅戰,烏克蘭軍隊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俄羅斯軍隊也是這樣,就有點令人費解了。除了馬里烏波爾那個城市攻堅戰外,俄羅斯沒有在戰場上實現任何一次戰役或戰術合圍,波帕斯納亞進攻戰役是這樣,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戰役也是這樣,巴赫穆特戰役還是這樣,都一概是向前平推,將敵人趕走了事,可以說,俄軍始終都沒有打成一場像樣的包圍殲滅戰。
俄烏戰爭這樣去打,理所當然地就演變成可怕的消耗戰,雙方都在拼消耗,就看誰能耗得過誰,誰能熬得住、誰先熬不住,并且隨著打擊行動升級,俄羅斯所謂特別軍事行動正在演變成全面戰爭,變得更加不可收拾了。
三是行動終點茫然不清
運動會上,無論長跑還是短跑都有終點。戰爭也是這樣,發動戰爭誰都會,這相當簡單,但高明的戰略家要知道底線與終點在哪里,要知道怎樣去結束戰爭?;蛘邠Q一個說法,駕馭戰爭核心的議題并不是戰場上攻守進退,這件事可以交給軍人們,戰略家的任務是圍繞目標與結果做好文章,在戰爭的預期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找到平衡點,甚至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就要預設怎樣結束戰爭,既要預設勝利之后的安排,也要預設頂牛相持之下的辦法,更要安排好不利情況下如何止損,不能只想到勝利,也不能走到哪兒說到哪兒。在這方面,新中國就做得十分出色,譬如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的作戰目標就是把侵略者趕回“三八線”,從未設定將美國趕出朝鮮半島;抗美援越是秘密入越參戰,進退收放自如;對印自衛反擊戰在取得勝利后主動后退到麥克馬洪線,等等,都是干凈利落地結束了戰爭行動,而絕不把自己拖入長期不見底戰爭的泥坑當中。現如今俄羅斯的情形則似乎是已經不知道該怎樣結束戰爭了,特別軍事行動的終點茫然不清,大有隨波逐流、無可奈何走上長期戰爭軌道的樣子。
當然,筆者最后應該強調兩點,一是上述教訓也只是管窺蠡測之見,二是通過這場特別軍事行動,俄羅斯仍然得大于失,成功的經驗還是很多,這是應予以肯定的方面。須知,像俄烏戰爭這樣重大的戰略行動,不可能沒有失誤,更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這是應該尊重的客觀實際。對中國而言,作為旁觀者,我們既要總結其成功經驗,更要汲取其缺點教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應該出現系統性缺陷。而俄羅斯遂行的此次特別軍事行動卻有著明顯系統性失誤的特點與特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敗筆,應該深以為戒。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