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被高估的“民國大師”
點擊:  作者:佚名    來源:紅色文化網  發布時間:2023-06-06 12:11:52

 

 

近年來,隨著“民國熱”的升溫,一批“民國范兒”的故事流傳日廣,更成為影視作品的新寵。與此同時,一批民國的“學術大師”如出土文物般現身,或者被媒體重新加冕。于是在公眾和年輕一代的心目中,民國期間成了大師眾多、高峰林立的學術黃金時代。

 

不過如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這樣的“黃金時代”的呈現,并不是正常的學術史總結研究的結果,也不是相關學術界的共識,大多是出于媒體、網絡、公眾,或者是非本專業的學者、沒有確切出處的“史料”、人云亦云的傳聞。他們所關注的并非這些人物的學術成就,而是他們的價值觀念、社會影響,甚至風流韻事。例如,一講到民國學術言必稱陳寅恪、錢賓四(穆)的人大多并不知道陳寅恪究竟做過哪些方面的研究,往往只是看了《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也沒有讀過《國史大綱》或錢穆的其他著作。稱吳宓為“大師”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一行的教授,只是同情他的遭遇,或對他單戀毛彥文的故事感興趣。稱頌徐志摩、林徽因,是因為看了《人間四月天》,或知道有“太太客廳”。

 

其實,民國期間的總體學術水平如何,具體的學科或學人處于何種地位,有哪些貢獻,還是得由相關的學術界作出評價,并不取決于他們的社會知名度,更不能“戲說”。影視創作可以以民國的學術人物為對象,戲說一下也無妨,但他們的真實歷史和學術地位不能戲說。

那么,今天應該怎樣看民國期間的學術呢?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學術史上重要的篇章,是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化的關鍵性時期,也是現代學術體系創建的階段,各個學科幾乎都產生了創始人和奠基者,造就了一批學貫中西、融匯古今的大師。

 

從晚清開始,西方的自然科學(聲光電化)被引進中國,在回國的早期留學生與外國學人的共同努力下,到民國期間基本形成了學科體系,建立了專門的教學和研究機構。社會科學各學科也是從西方直接或間接(如通過日本)引進并建立的。就是人文學科和中國傳統的學問,也是在采用了西方的學科體系、學術規范和形式后才進入現代學術體系的,如大學的文史哲院、系、專業或研究所,論著的撰寫、答辯、評鑒,學歷、學位、職稱的系列與評聘,學術刊物的編輯出版,學術團體的建立和發展等。

 

民國時期的學術水平如何,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言是有國際標準的。盡管有少數科學家已經進入前沿,個別成果達到世界先進,但總的水平還是低的。人文學科的具體人物或具體成果很難找到通用的國際標準,但如果用現代學科體系來衡量,顯然還處于初級階段。如果在中國內部進行階段性比較,則除了個別杰出人物,總體上遠沒有超越清朝。而今天的總體學術水平,已經大大超越了民國時期。至于杰出個人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天才得到了發揮的機遇,與整體水平沒有必然聯系。而且歷史上出現過的學術天才,或許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被超越,甚至永遠無法被超越,民國時期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這些特殊情況,到了今天,民國的學術往往會被高估。因為每門現代學科幾乎都是從那時發軔或成長的,今天該學科的專業人員,除了直接從國外引進的,一般都是由當初的創始人和奠基者一代一代教出來、傳下來的,這些創始人、奠基者自然具有無可爭辯的、崇高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留在大陸、以后成為大師的學人,大多是在民國時期完成了在國內外的學業。盡管他們的成就大多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取得的,但也被看成民國學術水平的代表,這是不對的。

 

來源:紅色文化網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