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我胡漢三又回來了!正如今,還是我胡漢三的天下。若誰拿了我的什么,給我送回來,誰吃了我的什么,給我吐出來。有人欠我的帳,那得一筆一筆慢慢算!”電影《閃閃的紅星》里,農民運動正如火如荼的時候,地主惡霸胡漢三眼見不妙,倉皇出逃。但是,當隨著運動走入低谷,胡漢三又人模狗樣回來了,還大搖大擺當上了還鄉團團長,瘋狂血洗村子,對以前參與打垮他的人民進行報復。而那句得意的叫囂:“我胡漢三又回來了!”成為了多少人的噩夢。
所謂胡漢三又回來了,自然也意味著人民的好日子到頭了,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生活要開始了。后來,那些自稱被“第二次解放”的文人以及身后的階級們,把億萬農民翻身求解放的歷史,改寫成了一場毫無理性的“滅門運動”,把偉大進程和解放運動的歷史,描述成了殘酷迫害。每當這時,還鄉團的故事就不禁會在我心頭籠罩,是的,他們好像又回來了。大家好,我是豐兄,今天給大家講講還鄉團是怎么回來的。中共在這場戰爭中,大大鞏固和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建立了許多新的解放區。抗戰的勝利,令這些新解放區的農民欣喜,但重建家園的任務并不輕松。一方面,在新解放區的農村中,大部分的土地仍然被操縱在地主手中,這是因為,過去日偽對人民極端殘酷野蠻的統治,是通過多種統治機構和代理人實行的,就是那些投靠日本人的漢奸、惡霸地主。
此外,當時普遍發生饑荒,而新解放區的災情尤為嚴重,農民吃、穿乃至燒柴都極端困難。為饑荒所迫的農民開始自發地將斗爭矛頭指向漢奸地主。憤怒的農民將他們捆綁交給共產黨政府嚴懲,并將他們的家產分個凈光。解放區到處燃起清算復仇的烈火,成千上萬的翻身農民向漢奸、惡霸、特務和封建地主階級展開了無情的斗爭。接下來,我們就看到了教科書上描寫的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農民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地主和鄉紳,獲得了土地。從1945年12月下旬以來,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來華調節國共沖突,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如1946年1月中旬,在關內,國共兩軍實現了停火,1月中下旬,順利召開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并通過了對中國未來政治發展具有相當約束意義的五項和平協議。
國共兩黨之間圍繞著爭奪東北進行斗爭、國民黨為維護自身法統地位進行努力,兩黨也都需要大力展開爭取美國政府和中國各中間黨派同情的工作。雖然兩黨在東北的爭奪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但教員并非對爆發全面戰爭毫不擔心,就像后來,他在1948年3月預計,內戰需要五年左右才能結束。的確,就大戰而言,中共方面畢竟尚未做好準備。因此,中共中央非常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堅持自抗戰以來的統戰政策,包括維護農村統一戰線局面,以爭取盡可能多的社會階級和階層的同情,努力延遲戰爭的爆發,非常關鍵。如果在這種時候順應解放區農民的土地要求,轉而支持農民向地主階級全面展開奪取土地的激烈斗爭,存在著極大的危險。因為,它很可能會影響到統一戰線,使部分正在起重要作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退出與中共的合作,使美國完全倒向國民黨一邊。結果很可能使中國政治重蹈1927年統一戰線破裂、兩黨全面開戰、中共再陷孤立的覆轍。于是,黨內也存在著不同意見。例如,有人從“人道主義”出發,對未當過漢奸的地主有所憐憫,認為對他們的斗爭過于激烈;有人從堅持政策出發,認為清算地主的財產,違背了中共抗戰以來執行的“二五減租”的土地政策,應予糾正。
只要是真正的群眾運動 ,當我們糾正「左」的錯誤,即糾正干部及群眾對于中農、富農及中小地主的過火行動時,應當用極大的善意與熱忱去說服他們,使他們在自覺與高興的基礎之上糾正他們的錯誤,想出補救的辦法,絕對不可潑冷水,絕對不可使他們感覺受了挫折。教員的批示是強調保護農民的斗爭激情,這是出深遠的考慮:抗戰結束后,在國共兩黨新一輪的較量中,軍事實力必將成為決定性的力量。而要想鞏固和加強中共的軍事力量,就必須解決兵源與補給兩大問題。教員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早已經得出了結論,解決這兩大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爭取占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的支持。為此,中共應支持農民斗爭地主,實行土改,通過給予農民實際利益來換取他們的支持。正如他那位湖南同鄉說的:“今天不支持農民,就要潑冷水,就要重復大革命失敗的錯誤,而農民也未必‘就范’。失去農民又依然得罪了地主,對我們將極不利。”于是,隨著反奸清算運動的深入,中共在1946年5月4日發出了《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決定把抗戰時期在農村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隨著土改運動的全面展開,地主大批逃亡的現象開始出現。在這場土改運動中,所有地主的土地和財產都被分光,地主本人則被“掃地出門”,甚至淪為乞丐。這些逃難的地主,成為生動的反共宣傳工具,國民黨以保護“難民”為由,名正言順地對解放區發動進攻;借助逃亡地主,還可以協助中央政府恢復對這些地區的控制。例如,1946年7月間,國民黨就對中共蘇北解放區發動進攻的同時,掀起了一場還鄉團運動。在這場還鄉運動中,由逃亡地主出資購槍,然后招 集二三十人組成一支還鄉團,依托國民黨軍隊的支援,紛紛殺回來。1944年7月至1947年春,南京政府派遣了約15萬人進攻蘇北,最終從共產黨手中奪取了所有縣城,并重建了各縣政府。
他們喊出了“打回老家去,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的口號,并大言不慚地說:“蔣委員長抗戰辛苦要還都,我們受盡共產黨、八路軍的欺負要還鄉。”重獲土地的地主們,展開了“清租倒算”、“倒田復租”運動,要求農民補交以往的田租,有些甚至從1943年算起,對拿不起錢的農民,地主就“扒屋、牽牛、端鍋、私設公堂、審問吊打”。在石家莊, 1946年6月19日黎明,國民黨元氏縣縣長張雪庵率千余人偷襲了南蘇村。對未來得及轉移的干部、家屬、土改積極分子進行了屠殺。“60多歲的貧農楊白子,耳聾眼花,因住進了分得的地主的房子而被一槍打死;曹瑞合70歲的老母親因到地主地里拾過麥子而被殺死;土改積極分子楊志堂夫妻雙雙被殺害于街口;村武委會主任趙小物的的哥哥及伯父均被殺害;交通員許四夫婦及懷孕的弟媳婦被槍殺。1946年9月2日夜,30名還鄉團匪徒偷偷潛入高邑縣馬村,與叛變分子里應外合,抓住共產黨員于勝珍,將其一只胳臂打斷,頭發一縷一縷撕下來,還用鐵絲穿透她的乳房,最后在一間小屋里,將其殺害,時年19歲。還鄉團的報復手段令人發指,如活埋、吊打、照天燈、火油草灰塞口、溺死孕婦腹中胎兒等,種種殘酷手段,不知殺害了多少生命。在淮北地區,王化東在《洪澤湖上紅旗不倒》中回憶:僅一個縣,被殘害的共產黨干部和農民就多達1200余人,“安河兩岸,遺尸累累;洪澤湖畔,血水滔滔”。
臨朐縣志記載,“全縣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干部和翻身農民1993人,其中96人被填到縣城文廟井里,造成駭人聽聞的文廟慘案”。1947年4月,河北正定縣北孫村解放時,群眾抓獲了原還鄉隊隊長仝堂。在他的指認下,偽大鄉舊址附近,連續挖出死尸四十余具,尸體脖頸上都系著麻繩,有的耳朵被剁掉,有的眼睛被挖,有的五臟俱空,有的男尸還被割掉了生殖器。仝堂被抓住的時候,氣焰依舊囂張,說自己還沒殺夠:“可惜八路軍來了,不然再給我半個月,我再殺你們四五十個,湊夠一百個也保不住牌!”著名的劉胡蘭烈士,正是被還鄉團殺害的,這是山西文水縣的一支“奮斗復仇自衛隊”,光聽名字,就充滿了血腥味。
“復仇隊”的隊長呂德芳,是一名惡霸地主,他的哥哥呂善卿,時任文水縣三青團書記長,是“三料特務”、“三朝元老”—抗戰前是閻錫山的特務,后來跟了鬼子,光復后又成了國民黨的特務。整個文水縣的復仇行動,都是這倆兄弟勾結閻錫山的軍隊所為。閻錫山的軍隊如此,中央軍同樣不遑多讓,名叫翁鮮豪的中央社記者跟隨還鄉團行動,拍下了多股還鄉團屠殺翻身農民的整個過程,去找張靈甫告狀,他滿以為這位高級知識分子出身的將領,會愛護“黨國”聲譽,約束這些家伙們。
張靈甫卻出言不遜,大肆嘲笑:“他們分人家的田、抄人家的家,土匪一樣,人家當然要出出氣呀!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你們這些記者真是書呆子啊!”果不其然,張靈甫學著鬼子們搞“三光政策”,奸淫擄掠,十惡不赦,坐實了刮民黨的稱號。當內戰持續了一年之后,即到了1947年6月,國共兩黨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巨變。由于兵力不足,1947年5月間,國民黨軍停止了對共產黨解放區的全面進攻,還鄉團也只得相應地轉攻為守。還鄉團瘋狂的殺戮,只會激起更強烈的同仇敵愾,只要抓住敵方的人,不殺不足以為死難者報仇;因為被敵方抓住,只有死路一條,那么只有堅決到底。其間,最常見的殺人方法是用大刀砍,這樣是為了節省子彈。也有人不敢開殺戒,這是在游擊隊中被稱作“斗爭不堅決,軟弱怕死的”,為了教育他們,往往特意叫他們公開殺一個惡徒,這樣“斗爭到底的決心就堅定了”。在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人民與武裝聯合打擊下,在人民戰爭的偉大實踐下,還鄉團遭到了可恥的滅亡。
在一篇文章里,這樣寫道:“今天這個還鄉團,同四十年代的那個還鄉團畢竟又不一樣。那個還鄉團是赤裸裸地殺人放火,因而人們容易識別。今天這個還鄉團卻是殺人不見血,因而一般來說是不大容易識別的。再后來,許多文學作品里,關于土改的描述,有意無意都被污名化了。賈平凹在小說《老生》,這樣講述一場斗地主的場面:地主王財東多次被斗后,腿傷越來越重,不能動彈。有一天躺在里屋聽見農會副主任馬生在外屋強奸他女人,一著急跌到炕下的尿桶里溺死了。他死后不久女人也瘋了。“司馬糧還說,一乘雙人小轎,抬來了一個大人物,十八個背著長短槍的士兵護衛著他。魯縣長見了他,就像學生見了老師一樣恭敬。據說,這個人是最有名望的土改專家,曾經在濰北地區提出過‘打死一個富農,勝過打死一只野兔’的口號。”來去乘坐轎子,有衛兵服侍,高高在上,冠以“專家”之名,恍惚間,給人一種錯覺,讓你傻傻分不清,這到底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土改干部,還是為非作歹的刮民黨蔣匪麾下長官?方方的小說《軟埋》,更是否定了土改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土地掌握在類似陸子樵這樣善良、有文化、有尊嚴的鄉紳手里,有什么不好呢?“土改的歷史進展時間并不長,但影響了中國整個社會的生態,尤其是農村,因土改而改變命運的人,何止是千千萬萬!無數人在這個運動中有著慘烈的傷疼,不愿意記憶,或是不想述說,幾乎成為經歷者的共性。”我想,這些“慘烈”“傷痕”“記憶”,自然是不包括農民的,或者干脆說,他們連“人”都不算。其實,從肉體上消滅地主階級,從來不是土改追求的目標。除了有血債的惡霸地主之外,對大多數地主不僅不會被肉體消滅,而且還會分給他們一塊土地,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土改中的死刑,要經過地委以上的領導機關批準,只是到了朝鮮戰爭爆發之后,地主階級蠢蠢欲動,和暗藏的國民黨特務、土匪勾結在一起,搞暗殺、搞暴亂,短短幾年內,在全國就殺害了四萬多土改干部和積極分子,迫使中央不得不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鎮反和土改交叉進行,但死刑還是要接受地委派人復核。我們都知道,秦漢以來,王朝之所以逃不過歷史周期率,就是因為地主階級毫無節制的土地兼并,讓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停滯不前,最終走向覆滅,然后等新一輪重開。所以說,正是因為地主階級的存在,使得中國的近代工業化遲遲無法完成,等待的就是屢屢被挨打的悲劇。有權、有勢又有錢的地主階級們,是決不可能投進生產中去的。他們的錢只有三條出路:購買土地、埋在地窖里、享受奢侈的生活。
三條出路其實是一條出路,因為購買土地與埋藏錢財在地窖里的最后目的,還是為了奢侈生活的享受。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土改,當這個歷史最偉大的嘗試啟動后,一條工業化大道直接鋪往天國,鋪往未來。中國歷史上,實現了第一次可以把農業剩余拿出來,用于農業本身,并且在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下,進行了二十多年高強度的農田水利建設,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降低了旱澇災害損失,到1980年前后,初步解決了存在了近三百年的“糧食總產量不夠全國人口吃飽”的問題。另一方面,農業剩余反哺工業,讓中國的工業化實現了原始積累,于是,在全世界的超大國家里,只有中國真正邁進了現代化社會。誠然,在這樣的過程中,農民被犧牲了太多,但是,如果沒有這輪嘗試,中國將被永遠鎖死在萬古如長夜的周期循環中,將依舊延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慘劇,以及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泣。所以,土改的功勞可以說是萬世之功,而在此之前,想干這件事的,事不僅沒干成,人全折進去了,而他也就成了開萬世太平之人。那么,新的“書寫者”們,為什么極力否定土改呢?因為否定土改就是否定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義革命,是不贊成地主鄉紳們獲取不義之財的。
今天,即將要完成身份建構的這幫人,正是新時代的還鄉團 ,要通過曲解一段歷史,重新獲得對歷史的定義權,這樣,他們就可以保證私有財產的正當性,不論獲得它的過程有多么骯臟。他們不喜歡人民“仇富”,他們不喜歡大家翻檢“過去”,他們尤其不喜歡大家聲討“原罪”,因為這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為了打消這種焦慮,他們處心積慮、大費周章,必須讓人們從思想和價值觀上,接受貧富差距和不義之財的正當性,是合理合情,是天經地義的。于是,關于“公平”的字眼會逐漸被抹除,直到人們徹底接受“不公平”是一種社會常態,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事實,直到曾經那些激情澎湃和心旌蕩漾的記憶,被埋葬在歷史深處,而新生代的人們,恐怕也不會也無力再挺身而出,甚至最后,都學會了“與自我和解”。但是,過去真的能被徹底消解嗎?無數的歷史告訴我們,真相只能被一時掩藏,不可能被徹底埋葬,哪怕只有一條縫隙,也足以崩垮這些無盡的畫皮,真相將會纖毫畢現地展露在人們眼前。到了那時,人們會重新理解,為什么“生活就是斗爭”,這正是那位理想主義者的畢生寫照。
(來源:“尋烏文學”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