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總統拜登日前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風險資本和私募基金進入中國量子計算、特定人工智能應用和半導體微電子行業。美財政部認為,拜登政府這項命令有利于“保護下一代軍事技術創新”,對美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華爾街日報認為,拜登出臺此舉意在“重塑美國投資者行為”,報道稱,拜登簽署此項行政命令,被視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最新行動”。美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盧比奧稱,拜登政府終于意識到向“中國崛起提供資金”,犧牲了美國的利益。美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邁克爾講,這個禁令應該擴大范圍,擴展到生物技術和能源等領域。細心的媒體發現,拜登政府此次出臺該法令“似乎無意激怒中國”,他本人沒有出面發表評論,只是書面發布材料,并通過拒絕透露身份的助手以簡報的方式宣布這一決定。媒體分析,這一禁令對華影響有限,因為美對華高科技投資數額不大,已經從2021年第四季度的438億美元,降到了2023年第二季度的105億美元,這個行政命令更多的是對其他領域美國對華投資產生“寒蟬效應”。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監管投資流向的難度很大,操作起來不便把控。當下,反華已成為美國兩黨少有的共識,許多政客將對華投資視為“與外敵勾結”的一種形式,出臺該法令,更多的是出于選舉政治需要。但跨國企業執行起來很謹慎。他們擔心中美關系螺旋式下降,導致兩大經濟體產生更大范圍的決裂。美國對華芯片實施極限打壓后,美國半導體三巨頭英特爾、高通、英偉達聯手到華盛頓討說法,稱脫鉤斷鏈將“損害美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就是出于這樣的擔心。中國是個新興大市場,“東方不亮西方亮”,美國限定投資,空余的市場自然有人填補。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介紹,2023年1-3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408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特別是法國、德國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635.5%和60.8%。法國空中客車、達能、法國電力、歐萊雅、彼歐集團、賽峰集團等法國知名企業長期深耕中國市場,并建立了商業基地。他們用親身經歷和實際行動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投下信任票。美國這次對華實施高科技投資限定,其根本目的還是讓中國對外“俯首稱臣”,屈從“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那一套,按照這一規則,中國只能為美國打工,做高科技產業鏈的下游,如果不服從這一規則,甚至挑戰這一規則,那就是反叛、“大逆不道”,美國就要聯合盟友實施極限打壓。中美安克雷奇會談時,中國怒懟: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現在美國所做這一切,包括在臺灣問題上搗亂,在南海生事,構建對華包圍圈,造謠抹黑中國等,最終都是讓中國“吃他這一套”。時代不同了,現在的中國不是百年前的中國,也不同于二戰后的日本、德國,更不是冷戰時期的蘇聯。中國是頂天立地的中國,中國人民是不好惹的,惹翻了,是不好辦的。(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國防部原國際傳播局副局長;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孟彥說”,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