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首長詩有兩千多行,詩中詳細記敘了作者發起文化長征的原因、過程、心得和成果。詩句樸實無華,甚至還有不少方言拗口處,但宏篇敘事中隱藏著一雙強有力的“抓手”,它會抓住讀者不放,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是因為表述過于興奮,字里行間在澎湃激情、傾吐心聲……我認為長詩最“抓人”并讓人心底震撼的還是文化長征一路的“叮當打當”把信仰刻入骨髓的六大硬功:作者是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市文聯副主席,面對社會道德危機,發起文化長征時,家中有女兒坐在輪椅上,有老父臥床難起,有妻子燒毀報告,有領導好意相勸:45歲如日中天卻可能官運斷了?全國勞模李綠森是66歲老人了,你還圖啥?他可讓家庭作坊關門;民間藝術家陳贊文不顧老婆離婚威脅,不顧兒子多年沒有工作,全家只有400元生活費……作者羅范懿的父親羅洪珠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曾受到過朱德、周恩來、賀龍幾次接見并稱贊“安仁勇士”——陳贊文祖輩本姓彭,父親從事地下工作黨叫姓陳就世世代代都姓陳,父親在永樂江擺渡送朱德上井岡山,毛主席還在人民大會堂獎父親一桿槍……作者從小喜歡閱讀,讀好書、做好人是來自家庭的教誨,他自己懷揣文學夢則是他自強不息的強大動力。應該說九十年代撰寫列寧和馬克思傳為他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信仰基礎。后來他撰寫的中國偉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人的系列傳記作品陸續面世,這些作品的滋養,更讓作者把信仰刻進了骨髓,這是作者兩次全程重走長征路最強大的力量源泉。李綠森十多歲開始寫革命故事和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品,21歲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接見并合影留念,同周總理踫過杯……安仁有仁安天下的底蘊,更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朱德帶領工農紅軍走上井岡山的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這顆信仰的火種在76年以后又一次激發巨大的能量,安仁發起思想道德的文化長征,這可能是當年老一輩革命先輩們沒有想到的吧。
他們三人從安仁出發前往長征出發地于都,送行的人居然有上千人,各行各業的人都來了,學校學生、機關干部、手工業者、街坊市民,與當年紅軍長征從于都出發的情形何其相似!從這一細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紅軍長征就是人民的長征,它牽動著每一個普通民眾的神經,它熔鑄著深厚的人民情感,這融于血脈的情感從來沒有改變過!長詩《文化長征》讓我們看見,三人文化長征團隊不只是重走長征路,他們也在邊走邊思索:為什么他們能夠做出這么動人心魄的壯舉?從雪山上寧可自己吃棉衣中的棉絮也不讓戰士們挨餓、自己卻餓死在雪山上的伙夫班長,從寧可開槍自殺也不愿當俘虜的團長易蕩平,從斷腸明志的師長陳樹湘,從嘗百草的朱總司令……文化長征隊對于人的價值論的思考,可以說是他們重走長征路的最豐碩的成果之一,這是長征對他們的啟示,也是對他們的豐厚回報。從2004年“三根鐵拐杖”走上長征路,到現在文化長征志愿者的人數已近兩千,從全國各地成立二十一個文化長征研學基地,到云南省不到三個月就建立起九個分支基地,這見證了紅軍長征的巨大感召力。從羅范懿的長詩《文化長征》可以清楚的看見,那就是刻入骨髓的長征信仰,融于血液的人民情懷。
(作者系廣東中山沙溪理工學校高級講師;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