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源油氣理論:石油工業的前途和命運》
2021年8月9日,《中國改革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幔源油氣理論和技術支撐大慶油田重上5000萬噸》的文章,該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被100多家媒體轉載。本文將深入探討幔源油氣理論的最新進展以及其應用,并結合個人的理解和分析,重新構思和表述這一觀點。
幔源油氣理論指出,國家石油進口問題并不是由于中國石油工業的開采技術和能力不足,而是由于主導的石油理論出現了偏差。傳統的石油有機成因理論認為石油是化石燃料,來自于動植物的殘骸沉積、埋藏和熱演化,因此石油資源即將枯竭。然而,幔源油氣理論卻認為石油源自地幔深處100公里,永不枯竭。這兩種理論為石油工業描繪了截然不同的前景和命運,因此理論之爭變得至關重要。
科學理論都可以通過實驗證實或證偽。有機成因理論的三個主要依據,即石油的旋光性、生物標記物和99%的石油發現于沉積盆地,都可以得到重新解釋。旋光性并不僅限于生物分子,而是與分子的螺旋結構有關。生物標記物也可以在隕石和地幔巖中找到,證明其并非生物特有。而99%的石油分布于沉積盆地,是因為這些盆地與上地幔軟流層隆起有關,地幔烴堿流體在其中富集,進而進入地殼和沉積層,形成油氣藏。這些地幔烴堿流體的存在證實了石油來自地幔的觀點。
基底走滑斷層控制油氣藏是證明石油來自地幔的直接證據之一。然而,人們常常忽視沉積層走滑斷層受控于基底走滑斷層,這導致了一些誤解。事實上,整個沉積盆地的斷裂體系都受到盆地統一應力場的影響,而新構造運動對油氣藏形成和保存起著關鍵作用。
地幔橄欖巖中的石油烴類和油氣藏中的一致性證據表明,石油來自地幔。化學熱力學計算和高壓合成實驗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乙烷以上的烴類只能在超過3萬大氣壓的環境中形成,對應深度在100公里以下。這與地幔的深度相符。而地球內部釋放的烴類規模巨大,包括甲烷冰和天然氣水合物。
甲烷冰是地幔沉積物中的幔源油氣的產物,其分布受控于高壓低溫環境和斷層。然而,天然氣水合物的開采需要慎重考慮,因為其釋放可能導致地下結構變化和地震。
頁巖氣是常規油氣的一種,其開采方法通常涉及大規模水力壓裂。然而,頁巖氣的開發成本高,可能導致環境污染和地震。相比之下,采用更經濟和環保的方法直接開采深部儲層的天然氣可能更合理。
石油地質理論的正確性對于石油工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化學驅和其他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情況,因為石油并不是大規模儲存在可滲透的儲層中,而是與供油斷裂附近的2公里以內。這些油氣并非靜態的,而是不斷從斷裂補充。
最后,提出幔源油氣理論是一項重大的科學挑戰,需要長期的實踐和不斷的研究。隨著國家和企業的支持,這一理論有望取得更大的發展,為國家石油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石油地質學領域的幔源油氣理論為我們對石油資源的認識提供了新的視角,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石油產出的理解,還引發了對傳統石油理論的重新思考。這一理論的發展將在石油工業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我國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希望未來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能夠繼續取得突破。
來源:非凡橘子qNE今日頭條號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占豪丨兩個大消息傳來:沙特來投中國,伊朗出擊美國,石油人民幣走起來了!
2023-03-29崔永強:石油不是動物尸體變得,專家發展出幔源油氣理論,石油來自地幔
2023-02-22?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