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9月5日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宣布破產不過三個月,當地時間11月29日,據多家英國媒體報道,英國英格蘭中部城市諾丁漢市政委員會宣布該市已事實性破產,并根據《1988年地方政府財政法》第114條發布了報告。這意味著該市將停止法律規定的服務之外的所有支出。諾丁漢市為英國僅次于倫敦的第二大貿易集散地,近年來一直受財政問題困擾,此前已被英國政府監管。雖說英國媒體尚未公布諾丁漢市破產的細節,但肯定與本文所詳細分析的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破產原因如出一轍,讀者完全可從本文所分析的伯明翰市破產原因來推斷出諾丁漢市是如何破產的。
從剛發生的英國諾丁漢市宣布事實性破產,再到今年9月5日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宣布破產,以及最近英國核潛艇因故障差點艦毀人亡,這三件事決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可以說都是英國盲目去工業化造成的,也可以說是英國去工業化的三起標志性重大事件。本文把昔日工業革命搖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英國作為一個去工業化的“國家樣本”來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對中國有警示意義的新觀點。
曾在國內上映電影《至暗時刻》是講二戰時期,英國處在最危險的至暗時刻,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通過在國會下議院的一席演講,鼓舞了英國以及同盟國的無數民眾。而眼下,諾丁漢市與伯明翰市兩大名城雙雙破產,表明了英國經濟也進入了《至暗時刻》現代版,英國物價飛漲,失業率高企,各種社會亂象愈演愈烈,媒體相關報道很多,本文不再重復,本文只深究其深層次原因。俄烏戰爭及新冠疫情的沖擊僅是外因,英國去工業化與工業嚴重衰落才是內因與主因,而且是早就衰落了,下面先從最近英國核潛艇險些艦毀人亡及英海軍“集體趴窩”說起。
一 最近英國核潛艇差點艦毀人亡不是偶然而是存在必然性
據英國多家媒體11月20日報道,一艘載有140名船員的英國海軍核潛艇近日在大西洋執行任務時發生故障,導致該潛艇下潛至“危險地帶”,險些造成艦毀人亡。報道稱,本次事件發生的原因在于該潛艇上監測下潛深度的主要儀器失靈。當時,該核潛艇正準備進行巡邏,但指示深度的刻度盤沒有反應,導致指揮官誤以為潛艇已經保持在一個固定深度,而實際上該潛艇仍在持續下潛。在該潛艇進入“危險地帶”時,工程師發現另一個儀器的讀數,隨即發出警報,從而避免了悲劇的發生。報道沒有透露該潛艇的具體下潛深度,但指出,如果潛艇當時沉沒的話,將引發“噩夢般”的后果。英國海軍方面未對此作出回應。
該核潛艇之所以差點艦毀人亡,首先不僅僅是偶然,本文后面所分析的英國核潛艇為何“全身都是病”,表明這次重大事故不僅僅是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次,這次重大事故是由某個主要儀器失靈造成的,但從“窺一斑而知全貌”角度講,說到底是整個英國工業出了大問題。
二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宣布破產的深層次原因
據BBC、《衛報》等多家英媒報道,北京時間2023年9月5日晚間,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議會宣布該市破產。當局發布的“第114條通知(Section 114 notice)”稱,除了保護弱勢群體和法定的服務支出外,禁止其他所有支出。據悉,伯明翰市宣布破產與解決該市同工同酬訴訟高達7.6億英鎊的賠償有關。為什么?第一個答案是缺錢。第二個答案還是缺錢。第三個答案是極端缺錢。伯明翰議會負責人就表示,這是“一場完美風暴”,缺錢的原因,社會福利開支大幅增長,企業稅收大幅減少,而且,目前通貨膨脹猖獗。政府束手無策,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那干脆,破產吧!那誰又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呢?說來你可能不大相信,按照伯明翰議會的說法,“罪魁禍首”,就是男女同工同酬。
2012年,英國最高法院裁定,伯明翰在薪酬方面歧視女性員工,必須作出賠償。但按照伯明翰議會的數據,在過去10年,伯明翰財政已經支付了11億英鎊(約合人民幣68.4億元)的索賠,但索賠支出每年還在以500萬~1400萬英鎊的速度增長。這讓伯明翰不堪重負。
于是一座英國第二大城市,居然就因此破產了,那誰的過錯呢?表面看與該市同工同酬訴訟高達7.6億英鎊的賠償有關,雖說這是個重要原因之一,但也不能全歸罪于此,追根溯源,深層次原因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撒切爾夫人上臺后,從1979年1990年連任三屆,這十年她一直推動去工業化,伯明翰也深受其害。
在英國的歷史長河中,伯明翰從來都不是一個“無名之輩”,而是“英格蘭的工業之心”。不僅因為它地處英格蘭中部,有著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也因為它的煤炭及其他礦藏量豐富,“工業革命之父”詹姆斯·瓦特曾在這里發明出雙向氣缸蒸汽機。集天時、地利、人和,200多年前的伯明翰催生了一場改變英國和人類歷史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開始后,伯明翰依靠工業與貿易業迅速發展起來,一躍成為歐洲最繁榮和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當時鐵路、蒸汽機、船舶、錢幣等工業制造中心與金融中心,吸引了大批勞動力在此就業與定居,人口從1800年的7.5萬,增長至1900年的65萬,今天,已有超過260萬人工作和生活在伯明翰。
現在的伯明翰雖是英國第二大城市,但早就不再是昔日的“工業之心”,在產業結構上已逐步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在GDP占比達三分之二,重點發展房地產與金融業、旅游業為代表的服務業。由于該市原有的大批工業企業轉移的轉移,倒閉的倒閉,工業占比大幅減少了,污染也隨之大幅下降,于是伯明翰連續三年被全球美世生活指數排名為“英國最佳生活質量城市”。有多達1900個世界級公司、研發中心、知名大學聚集于此,例如:HMRC(英國稅務海關總署)、PWC(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匯豐銀行、英國央行、高盛等。兩年一次的伯明翰車展已成為世界著名車展中的標桿盛會。
服務業大發展帶來對伯明翰房地產巨大需要,自2015年起,伯明翰平均房價的年增長率保持在5%~10%,超越英國整體市場的平均表現。于伯明翰鉚足了勁,決定了優先發展房地產業,計劃包括到2030年新建150萬平方米的建筑空間,將于2030年前躍進世界前20強的“超級城市”行列。誰也沒想到這個未來的“超級城市”居然會“破產”,該市服務業不是很發達嗎?怎么會因“差錢”而破產?原因很簡單,去工業化的伯明翰市政府稅收主要來自服務業,但主要依靠服務業稅收而嚴重缺乏來自工業的稅收,必然獨木難支,根本無法彌補其巨大的財政開支虧空。在伯明翰,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來錢的渠道越來越少,通脹加劇,政府傻眼,于是,被迫宣告“破產”。可由此及彼推斷剛破產的諾丁漢市與伯明翰市破產原因如出一轍,均是盲目去工業化造成的。
英國伯明翰、諾丁漢這些破產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屬于曾經的英國工業基地,曾經在上世紀英國工業輝煌的時候,也有過好日子。但隨著英國優先發展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讓英國制造業迅速衰落,這些曾經的英國工業基地們,自然一個個都衰落了。
伯明翰市已削減除基本服務外的所有開支,以換取英國中央政府的援助。英國政府會救嗎?英國首相蘇納克的態度很明確:不救!他的說法是:中央政府的職責,不是救助財務管理不善的地方市政委員會。而且,對英國中央政府來說,麻煩已經夠多了,除了象征性撥點款外,不可能真正去救的,救也救不過來。如果救了伯明翰市,剛破產的諾丁漢市救不救?英國政府自身難保,如兩個破產城市都求,英國政府財政將不堪重負。這兩個城市破產均與過度去工業化有關,相信以后還有更多城市步諾丁漢市與伯明翰市的破產“后塵”,英國政府救得過來嗎?
三英國海軍陷入“集體趴窩”的困境之中
據英媒報道稱,今年以來,英國海軍引以為豪的5艘“機敏”級核潛艇 “大多數都停靠在碼頭等待維修”。英媒稱,由于海軍工程師和干船塢設施的短缺,潛艇的維修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這幾年,英國海軍艦艇頻繁在港口“集體趴窩”已成常態,早在2019年,時任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就承認,英國海軍76艘軍艦中,有1/4因艦艇本身故障百出而無法出海執行任務。這幾年來,英國海軍還出現全部45型驅逐艦在港口“集體趴窩”不能出海、“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在港口維修時間比出海時間還長等丑聞,軍方與英國媒體不得不擔心,英國海軍究竟靠什么來保衛英國?對此,英國海軍卻堅稱“皇家海軍能夠滿足其作戰要求”?
四 英國“機敏”級核潛艇為何“全身都是病”
近年來,英國海軍時不時陷入“集體趴窩”的困境之中,英國“機敏”級核潛艇是其中一個負面典型,不久前“機敏”級核潛艇“集體趴窩”并非第一次,早在2017年2月上旬,多家英國媒體曝料稱,英國海軍7艘攻擊型核潛艇已“集體趴窩”,沒有一艘處于可用狀態,都處于維修、調試或保養當中。按照英國《太陽報》說法,這是英國數十年來首次出現沒有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可用的情形。
令人吃驚的是,盡管在2017年,服役時間不長,當時英國現役核潛艇編隊中3艘“機敏”級核潛艇已頻繁發生故障或事故。據知情人士透露,它們從技術到質量“全身都是病”。英媒曝料稱,“機敏”級核潛艇中“伏擊”號渾身上下有57處缺陷,問題解決前只能用于訓練。
“機敏”級核潛艇“全身都是病”決非偶然而是必然,核潛艇的建造和使用需要高超的建造技術、高昂的維護費用和高水平艇員,且不說英國海軍在使用維護“機敏”級核潛艇中所存在的問題,僅從核潛艇建造的角度來看,英國所擁有的核潛艇建造能力正在不斷衰退,當年曾差點造不出“機敏”級核潛艇。
世界上有能力建造核潛艇的國家只有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即中、俄、美、英、法,英國自然是其中一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英國具有世界一流的核潛艇設計建造能力。然而從1987年到1997年十年間,由于冷戰的消失,前蘇聯的解體,英國的核潛艇建造項目停頓了整整十年,直到1998年才開始重新建造“機敏”級攻擊核潛艇,可英國卻突然發現自己竟然造不出核潛艇,只得向美國緊急求援。為何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一方面,英國在長達十年的核潛艇建造斷檔期間,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無事可做,無活可干。另一方在當時英國政府搞去工業化的大背景下,英國政府相關投入大幅減少,迫使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不斷裁員,從業的技術人員看不到這行前景和希望,于是大批富有經驗的從事核潛艇建造的工程師、技術工人不斷流失,同時又忽視了年輕技術人才的培養,沒有新生技術力量及時補充進來,使英國核潛艇技術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也就是說,英國核潛艇建造的十年斷檔期,導致了核潛艇建造技術人才也相應斷檔,英國核潛艇工業己陷入危機四伏的危險地步,而英國核潛艇建造的主管部門即國防部卻對此聽而任之,沒有釆取任何有力措施。當英國于1998年開始重新建造“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時,才發現由于核潛艇研究、設計人才的嚴重匱乏,“機敏”級攻擊核潛艇的前期論證和方案設計工作無法正常開展。雖然英國國防部投入巨大的努力來重新組建核潛艇的研究、設計與建造技術人員隊伍,并且力爭使得這支隊伍恢復到原來的技術水平。但無情的實事粉碎了國防部最初的美好設想。
實踐證明,經過長達10年空白期的荒蕪,想要在短期內把“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所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重新召集起來十分困難,昔日的工業革命的搖籃只得向美國提出緊急援救請求。于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向英國派遣了一支由人數可觀的核潛艇設計師與造船工程師組成的技術團隊前往英國,幫助與指導英國開展“機敏”級攻擊核潛艇的前期設計工作,同時協助培訓英國的核潛艇設計師和工程師。這樣,“機敏”級攻擊核潛艇設計與建造工作在美國的扶植下才得以逐步的開展起來。雖說最后勉強造出“機敏”級攻擊核潛艇,但建造進度比預定計劃推遲了3年,預算超支了大約20億美元,而且在試航中一直是大小技術問題不斷,有些技術與質量問題在交付軍方前一直沒有解決好。出廠前的“先天不足”,導致當時“機敏”級核潛艇“全身都是病”與“集體趴窩”。這些“全身都是病” “機敏”級核潛艇“的拖到現在,其“全身都是病”的狀況只能愈演愈烈,現在再度“集體趴窩”可以說“順理成章”。不僅如此,如今英國海軍軍艦基本上是在去工業化的年代建造的,均遺留下不少質量與技術隱患,也可以說均存在“全身都是病”的老問題,只是不同軍艦“病”的程度不同,一旦多艘軍艦“集體發病”或加重,那就只能再度“集體趴窩”。
其實去工業化的美國也或多或少存在與英國海軍類似的問題,只是因其軍艦多,雖未出現“集體趴窩”,但“大部趴窩”現象還是存在的。如果美國有11艘現役航母,但目前能用的不過三艘,多數“趴窩”在造船廠進行維修保養或排隊等待進船塢,因為如今去工業化的美國,大修一艘航母時間,甚至比在冷戰高峰期建造一艘航母時間還長。最新的福特號航母下水快六年,卻如同英國“機敏”級核潛艇那樣“全身都是病”,且“病”的不輕,其電磁彈射系統一直無法正常運轉,使福特號航母無法形成實際戰斗力,成了“擺設”,看來美國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蹈英國覆轍。
五 英國為何成為核電技術的落伍者
去年11月29日,英國能源部門發布聲明稱,中廣核(中國央企)已經宣布退出塞茲維爾C核電項目,英國政府將投資8.43億入股該項目。大家都清楚,英方毀約,強行逼迫中廣核退出英國核電項目,類似加拿大非法扣壓孟晚舟,英國此舉同樣是受到了美國在背后的挑唆。英國又一直是美國最重要盟友之一,英美相互勾結打壓中企毫不奇怪,但回顧一下英國為何成為核電技術落伍者還是很有借鑒價值的。
在核技術的民用領域,即核電站的設計、建造上,英國目前也成了落伍者。核技術軍民相通相融的特性決定了英國既然造不好先進的核潛艇,也不大可能自行建造出先進的核電站。如同英國得依靠美國的幫助才勉強完成“機敏”級核潛艇建造,英國也得同樣依靠中、法兩國的幫助才能完成自己核電站的建造,這令英國人十分沮喪。
據中新社北京2017年5月9日電,央企中國廣核集團副總經理譚建生9日表示,中廣核英國欣克利角C主體工程日前已正式開工,實現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歷史性突破。
譚建生介紹,欣克利角C項目計劃建造兩臺EPR機組,由中廣核牽頭的中方聯合體與法國電力集團共同投資建設。欣克利角C項目建成后,將滿足英國7%的電力需求,在60年運行壽期內,每年相當于減排900萬噸二氧化碳,并聘用約900名員工。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會提供2.5萬個就業崗位,對英國的核電產業鏈、就業和人才培養產生明顯的拉動作用,也會對中國核電產業鏈走出去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英國核電項目包括欣克利角C、賽茲韋爾C、布拉德維爾B三大項目,其中布拉德維爾B項目將使用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即“華龍一號”技術建設2臺機組,計劃在2025年左右開工建設。
譚建生表示,“英國核電項目將把中國資本、中國技術、中國裝備、中國經驗、中國服務全面帶出去,助推‘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
但一些英國人及英媒一直對中英核電合作持質疑乃至反對的態度,這是因為英國本是核電技術的領先者,早在上世紀50年代,英國曾啟用全球首座民用核反應堆,如今的英國在核電站建設上卻需要中國的幫助,從后起之秀的中國引進核電技術與裝備,這確實令一些英國人五味雜陳,心理失衡。
英國海軍以攻擊型核潛艇為代表的軍艦“集體趴窩”與英國核電技術落伍的深層原因,說到底是英國忽視了以工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如同美國忽視實體經濟而過度發展以金融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英國忽視以工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導致英國工業競爭力下降的主因。以軍工產業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是發達國家特別是大國工業精華的結晶,所以任何一個國家軍工產業不能脫離本國工業大環境而孤軍奮戰,在英國工業競爭力整體下降與衰落的大背景下,必然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英國核潛艇與核電產業必然受到很大的沖擊與負面影響。
當今世界仍處于工業文明時代,可以說強大的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和主體,英國經濟問題及英國軍用民用核電技術的落伍說到底是英國工業出了大問題,英國從核潛艇、核電技術的領先者到如今的落伍者,英國的經驗教訓值得中國反思與借鑒。
六 工業能成為英國政府的“救命稻草”嗎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訪英前夕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當前,英國政府制定了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打造“英格蘭北部經濟中心”、“英國工業2050戰略”等宏大計劃,這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等有很多合作契合點。
習主席提到的“英國工業2050戰略”是英國為振興本國工業所提出的一個宏大戰略計劃。
作為工業革命搖籃的英國,曾以其“世界工廠”的地位而深刻的影響和改變世界,在西方國家掀起再工業化浪潮,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戰略背景下,如今不少英國政界和經濟界人士又希望通過“英國工業2050戰略”實施,借助工業的振興以挽救其經濟頹勢。雖然英國人對以工業振興英國經濟的效果看法不一,但不少人認為,工業似乎已成了英國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面對政府的厚望,英國工業界權威人士卻對英國工業前景表示悲觀失望,他們認為,英國工業既面臨著德、法、日等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高端產品的競爭壓力,又面臨著中國、印度等中低端產品低成本競爭壓力。與德、法、日等發達國家相比,英國沒有技術優勢;與中、印等低成本國家相比,高福利、高工資的英國又居于成本上的劣勢。在持續30多年去工業化與冷落工業,汽車、電訊等百年老字號企業紛紛被國外收購或破產的情況下,日漸衰落的英國工業已難以承擔起挽救英國經濟頹勢的重任。
而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英國有識之士認識到強大的工業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英國商會主席弗羅斯特指出:“工業在英國受冷遭多年,工業從業人員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多萬人下降到現在的不足300萬人,人們一窩蜂地涌向服務業,英國經濟嚴重失衡,英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工業”
七 誰“忽悠”了英國工業
那么曾被譽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工業為何會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國學者的錯誤言論“忽悠”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學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貝爾《后工業化社會》、奈比斯特的《大趨勢》等書在我國暢銷一時,受這些書籍的影響,當時我國曾開展了一場名為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大討論。這些美國學者把汽車、鋼鐵、造船、機械等傳統工業稱之為夕陽產業,力主對這些產業進行壓縮和調整,著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對這些美國學者觀點,法國和英國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當時的法國總統是密特朗,法國學者在深入研究后向密特朗政府呼吁:必須批判夕陽產業、后工業化社會之類種種謬論,強大的法國工業是確保法國就業、出口和高品質生活的關鍵所在,因此,法國工業的發展不能受這些謬論的影響,法國工業必須要有遠大的目光,要努力提高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維護法國工業強國的地位。密特朗政府很快接受法國學者建議,一直沒有放松工業,其工業總體競爭力一直強于英國。而在當時的西德,這些美國學者觀點更沒有市場,因為德國人深信工業是強國富民之本,以服務業取代工業的觀點是荒唐可笑的。正當美國學者觀點在德、法兩個老牌工業強國碰一鼻子灰時,卻出人意料的受到了當時英國撒切爾政府的重視。當時英國政府對美國學者的觀點深信不疑,作為工業革命搖籃的英國卻開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以去工業化方式大力壓縮和調整工業在經濟中比重,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成為重點發展對象。
八 缺乏工業支撐的英國再度淪為“歐洲病夫”
到本世紀初,服務業在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了70%,英國經濟實現了由生產型到服務型的根本轉變。恰在這時,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遙向呼應,英國房地產業發展迅速。一方面,本來英國工業是英國金融業的主要服務對象和客戶,但隨著英國工業的不斷萎縮,英國金融業就把越來越資金用于發展本國的房地產和購買美國次級貸款債券上,助長了本國及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可以說英國比重過大的金融服務業對房地產業泡沫迅速膨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另一方,在2008年房產泡沫破裂前,英國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又從房地產業泡沫迅速膨脹中得益最多,于是出現了房地產業和服務業“共同繁榮”的“雙贏”局面。
但英、美兩國房地產泡沫在2008年破裂后,形勢急轉直下,英國金融業受到本國房貸呆壞帳和美國次級貸款的雙重夾擊,損失慘重。原本被視為“就業蓄水池”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房地產業受到重創,成了失業重災區,規模偏小的英國工業根本無法容納這么多失業者,使英國失業率急劇上升升。
隨著英國失業率大幅攀升特別是金融業、房地產高薪白領精英的大批失業,又對英國零售業、旅游業、餐飲業等其它服務業產生連鎖沖擊。
英國國家統計局權威人士認為,造成英國經濟萎縮和失業率大幅攀升的“元兇”是服務業。服務業占英國經濟總量的2/3,服務業不僅難以創造就業機會,反而不停制造失業。
由于英國重服務業輕視工業,英國人愿意學工科當工程師的越來越少,不少英國人認為工科教育過于專業。他們說,光數學就得啃上整整兩年,而換來的社會地位和報酬卻不及這些努力。如今,英國在校大學生中只有10%的大學生學習工科,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下降。沒有技術人才的支撐,英國重振工業的努力只能是力不從心,步履艱難。
這幾年,為推動英國經濟走向復蘇,從降利率、保銀行,到擴投資、印鈔票,英國政府的招數不可謂不多,動作不可謂不快,只是這些措施一直收效不佳。筆者以為,只要英國工業不振興,英國經濟就難以振興,出再多的刺激經濟措施也難以奏效。
作為英國經濟晴雨表的英鎊匯率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急劇貶值,現已貶值到一英磅換只相當于一歐元,與二戰剛結束時一英磅可兌換4美元的巔峰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英鎊不斷貶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加劇了英國的通貨膨脹。
按照流行的說法,導致英鎊持續走軟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國“脫歐”與俄烏戰爭所帶來的經濟衰退,以及由此產生的不確定性都使得投資者對英鎊信心減弱。其實“脫歐”與俄烏戰爭僅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去工業化給英國經濟所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才是最致命的。
英國人己越來越明白,單靠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是難以養活六千多萬英國人,并使之過上高品質生活。總之,英國正為忽視工業所導致經濟長期持續衰落付出越來越大的代價。英國金融時報對此評論說,在成功摘除“歐洲病夫”帽子40多年后,英國將重新成為這一頭銜的“有力爭奪者”。
在英國工業衰退的大背景下,英國核技術也是獨木難支,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其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英國從核潛艇、核電技術的領先者到如今的落伍者也就勢在必然。
九中國是否在走英國的老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中國也有類似英國的逃離工業的現象,說得難聽點,有重蹈英國覆轍之嫌。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國內媒體的多次調查均表明,公務員的職業社會聲望或社會地位排名遠高于工程師,公務員報考熱度不斷升溫,而青年人對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熱情正在不斷下降,連不少工科畢業生也不愿進工廠當工程師,而是拼命考公務員。公務員報考中,工科畢業生的比例正急劇上升,進工廠似乎成為不少工科生最后的無奈選擇,就算他們勉強進了工廠,能否安心本職工作?能否長期干下去,也是大有疑問的。城市獨生子女中幾乎沒人愿當工人。
我國工業發展水平與英國等西方國家尚有一定差距,但我國青年在“逃離工業”上一點也不比英國遜色,青年學生考大學時紛紛“逃離工科”,熱衷學金融、管理、法律、藝術等熱門文科,以當金融精英、高管、律師、明星等為榮,而不是以當工程師為榮。初中畢業生報考職業學校時也逃離技工學校,紛紛選擇財經、旅游等非工業類職校。“技工慌”鬧了多年,卻多少沒有緩解跡象。
連部份在職青工也有“輕(視)工(業)”傾向,用人單位在招聘技工時都偏歲數大一些卻比較踏實的中年技工,哪怕技術差點也行,因為不少青年技工不安心本職工作,“身在曹營心在漢”,老是想著炒股、經商、上網、跳槽等與工作無關的事,浮燥心理嚴重,幻想一夜暴富,幻想成為“超女快男”與“網紅”。總之,部分青工是在工“不言工”、“不愛工”、老想“逃離工業”,換個非工業崗位和職業,不肯刻苦鉆研技術,其敬業精神比老一代工人相差太遠,這使用人單位大為頭疼。
作為實體經濟核心的工業是確保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引擎,要確保工業持續健康發展,關鍵是要有一大批優秀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投身于工業,如果中國青年人也像英國人那樣爭相“逃離工業”,高校專業設置也“逃離工科”的現狀不改變,我國就難以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根本性轉變。
十 工業仍是強國與發達國家最主要的衡量標準
對發達國家的定義,全世界有個共識,即只有工業發達的國家才堪稱發達國家,凡發達國家無一例外是工業發達國家。有錢并不意味發達,像沙特之類中東國家,人們承認其是石油富國,但決不會有人認為沙特是發達國家。所以靠資源富國不是什么真本事,工業才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才是強國富民與創造就業機會之本。
工業也是強國最主要的衡量標準,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對斯大林的評價是:他上臺時接過的是一個扶著犁鏵的農奴國家。他死的時候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工業大國。而斯大林曾說過,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
斯大林說得沒錯,沒有發達的工業,就沒有現代國防,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和舊中國就是證明。
經歷抗日戰爭的磨難,覺醒起來的中華民族深刻認識到:工業落后必然挨打!要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須發展工業,增強國家實力。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謀劃反抗日本侵略之策時,已開始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力圖通過國家工業化實現國家經濟發展,以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4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為陜甘寧邊區工廠廠長及職工代表會議舉行的招待會上講話時指出,日本帝國主義為什么敢于欺負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需有工業;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
軍旅作家王樹增對記者說,今天的年輕人很難想象,抗日戰爭剛爆發時中國是什么狀況: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不要說汽車、坦克,連自行車都沒有辦法制造,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
日本之所以敢于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并企圖在短時間內達到吞并整個中國的目的,靠的就是其強大的工業實力。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候,日本工業產值為60億美元(按當時幣值計算),年產坦克330輛,而當時中國的中國工業產值僅為13.6億美元,鋼產量才僅僅為4萬噸,連一臺汽車都造不出來。曾參加9.3抗戰勝利大閱兵的92歲的抗戰老兵李裕厚回憶:“直到戰友們士倒在敵人的坦克下,還不知道這黑乎乎的鐵疙瘩是什么東西。”
當時一位記者寫道:“沒有足夠的兵器,且拿我們的鮮血去。沒有熱情的安慰,且拿我們的熱血去。熱血,是我們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該用血來灌溉的……”“日本固有新奇的武器,我當以熱血應付;日本固有猛烈的槍炮,我當以頭顱拼擋”。
的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作為戰勝國,之所以付出比戰敗國日本大得多的代價,成了名符其實的慘勝,根源就在于抗日戰爭實質上是一場落后的農業國與當時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強國的較量,拿著落后武器裝備的中國將士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驅去拚死抵抗侵略者。經歷了戰火,經歷了屈辱,才更加懂得工業的價值和對維護國家尊嚴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并不太平,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仍是當今世界生存的基本法則,英、法、德、美、日等工業強國就像獅、虎、豹、狼、鯊魚等食肉動物那樣牢牢占據全球食物鏈的頂端,成為適者生存、傲視全球的強者,世界不太平根源就是工業發達國家欺負工業不發達(發展中國家)和未工業化國家(窮國)。
十一“工業強國夢”是“中國夢”的根本
自近代西方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以來,建設一個現代化工業強國成了中國近代很多仁人志士的夢想與奮斗目標,許多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工業強國夢,而且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后,媒體上報道過各種各樣的“中國夢”。不可否認,“中國夢”也被某些利己主義者異化為發財夢、炒作夢、升官夢、明星夢、出國夢、公務員夢……而媒體關于“中國夢”的報道也是去工業化傾向嚴重,關于“工業強國夢”相關報道也有少之又少,各種“中國夢”的報道中唯獨缺少了一個“工業強國夢”,而各種利已主義與急功近利的夢想卻充斥媒體,對社會與青年產生了負面影響,于是逃離工科成風,選擇工程師與技術工人職業的青年人越來越少。
在這個利益與追求多元化時代,“中國夢”也呈多樣化的選擇,但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與總書記多次考察講話告訴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工業強國夢”才是根本,“(軍用民用高端)裝備強國夢”才是核心。套用小平同志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則“工業才是硬實力”。捍衛國家利益不能靠空話、大話、狠話,必須靠工業與武器裝備的硬實力說話,工業與武器裝備的硬實力才是捍衛國家利益的根本。離開了“工業強國夢”與“裝備強國夢”,個人任何美好的夢想都必將成為鏡中月,水中花。
人類社會仍處工業文明時代,工業特別是軍工產業的規模與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實力的主要標準。軍工產業是大國工業精華的結晶,只有工業強國才可能建立起現代化軍工產業。隨著中國數艘航母、殲20、運20等高端武器裝備交付部隊,中國軍工產業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突破,給人的最大感受是科技強軍絕不是一句口號,靠的是實實在在的各種高大上武器裝備,數量如此之多的先進武器裝備真的是長國威、壯軍魂、鼓士氣、撼世界,這正是中國國防與軍工硬實力的充分展示。
所以,所謂軟實力也是建立在硬實力的基礎之上,沒有硬實力即工業實力的支撐,軟實力只不過是嚇唬人的空中樓閣,中看不中用。軟實力口號喊得最響的美國恰是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如果美國沒有11艘大型航母在世界各大洋耀武揚威,那來什么軟實力。
對中國工業系統上億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與工人來說,總書記所說“中國夢”體現在工業領域就是“工業強國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一言以蔽之,就是建設工業強國。二十大報告描繪的中國邁向工業強國的發展藍圖清晰可見,但要實現這一宏偉規劃與藍圖,須警惕將工業邊緣化與空心化。英國去工業化及英國軍用民用核技術的落伍就是前車之鑒。
正當中國工業被邊緣化和空心化,經濟“脫實向虛”傾向有加劇之時,發達國家卻已紛紛拋出再工業化的國家戰略,其中,不僅有大家熟知的德國的“工業4.0”,還有“英國工業2050戰略”、美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再工業化”、日本的“工業再興戰略”、法國的“新工業法國”等。這與中國某些人對待工業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反差,所以中國在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發展上必須有所作為,應積極貫徹落實二十大報告相關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根本性轉變,仍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必然選擇。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