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此時,正是瘟神肆虐,全城肅殺,特別希望來場大雪“壓一壓”,但遺憾的是,只有酷寒,沒有雪。不過,從樓窗望出去,并無漫天皆白的感覺,馬路反而黑乎乎的,看上去有點臟,和童年時的記憶不太一樣。童年時代的雪,似乎永遠是潔白的,并且好像不會化,即便掃雪時把雪翻開,掃到路的兩邊,也還是白的。并且,新雪總是和新春聯系在一起的,“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一下雪,就覺得春天要來了。北京下雪了,微博上出現話題#北京下雪太美了#,許多有閑情逸致的人在曬自己拍攝的雪景照片,一些聲名顯赫,歷史悠久的機構也來湊趣。(見截圖)

可是,我有點掃興地想起了想起了白居易的《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現在,北方的房間里都有暖氣,做飯用天然氣,沒有人賣炭,也沒有人買炭了。但無論如何,冒著大雪,踩著泥濘,為生計而奔波的人,總還有不少。比如,開網約車的司機、代駕、送外賣、送快遞的小哥,流動攤販,遠距離通勤上班的人,等等。

話說某日長安城天降大雪,一位衣食無憂的書生詩興大發,脫口吟道:“大雪紛紛落地,”剛念了一句,有位升官路上的官員聽到了,一拱手,接道:“全是皇家瑞氣。”旁邊一個賣雨傘、火爐發了財的商人心花怒放:“下他三年何妨?”路邊一個快要凍死的乞丐怒從心頭起,罵道:“放你X的狗屁!”四個不同階層的人,每人一句,剛好湊成一首打油詩。乞丐的那一句最為不雅,但最有激情,也算是憤怒出詩人吧?和往年一樣,到了雪天,微博上就會出現這樣的梗: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

從明成祖朱棣取得靖難之役勝利后,北京就一直是北京,只是到了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把北京改成了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于北平,同時更名為北京。也就是說,在晚近500年來,北京被稱為“北平”的時間,只有區區21年,其中還有8年時間,淪陷于日寇鐵蹄之下。“北平時代”,真的沒什么好留戀的。它總是和戰亂、饑餓、鎮壓、被占領、美軍強奸北大女生……等等痛苦、恥辱的記憶聯系在一起。

“一下雪,北京變成了北平”——這句話,暗示了什么呢?雪后的北京,變得美麗了,富有詩意了,所以成了北平。“北平時代”,竟然成了浪漫美好的記憶,而真實的北平和想象中的北平,差別之大,何止云泥?是誰,把這種人為建構的、并沒有真實存在過的“北平”,偷偷植入我們的記憶?

比如《北平無戰事》,一部替國民政府哭墳的電視劇,無處不在地流露著對北平最終變成北京的無限惋惜;再比如,這樣的“回憶文章”,這樣的標題《不僅懷念,并且眷戀,1930年代的北平生活》。(見截圖)

只想說,有一些人,他們多想回到那個令他們魂牽夢縈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北平,繼續過他們人上人的生活?。?/strong>去吧,你們這些陰暗的、只配生活在下水道中的蛆蟲,到那里去找你們的北平吧!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獨立評論員郭松民”)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