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外輿論關注到了中國的“閃速煉鐵”技術。許多人說,這是“徹底改變全球鋼鐵行業”的大事。
按新聞介紹,傳統高爐煉鐵過程要5-6小時,“閃速煉鐵”只要3-6秒就能完成,快了3600倍以上。而且方法不依賴進口的高品位鐵礦石,本土中低品位的鐵礦石也行。還有很多優點,過程中不使用碳,鐵水中沒有碳。不使用煤和焦炭,原本會引入的磷和硫大幅減少。這樣,就是零碳排放的煉鐵工藝。而且,能耗也比高爐工藝大幅減少,推廣應用能讓鋼鐵行業能源利用率提高三分之一以上。
從這些描述上看,“閃速煉鐵”技術如果能夠大規模應用,將會是效益極為驚人的技術進步。一些外網輿論對此也很有興趣,但還不是太正式,如有人開玩笑說,澳大利亞要被這個技術毀滅了。
實際情況是什么樣?本文將介紹基礎的鋼鐵冶煉工業技術,然后在這個體系內,向讀者解釋“閃速煉鐵”到底如何,目前到了什么階段。
基本結論是,“閃速煉鐵”是多國學者前期都有研究的概念,直接借鑒了有色金屬的“閃速熔煉”技術。兩位學者(張仁杰一作,通訊作者張文海是工程院院士)基于前期小規模的實驗結果,提出了100萬噸的閃速煉鐵裝置設想,并用工程軟件模擬運行,計算了裝置的指標。新聞報道的幾項指標,是軟件推理估算的。
目前這個成果還是一種理論設想。如得到業界認可,有投資進行論證,實驗數據符合預期,那么有可能進一步研發。在一些細節問題攻克之后,有可能進入產業應用。我們期待這個成果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并最終產業應用。
了解了來龍去脈之后可以判斷,這個成果如果要改變全球鋼鐵行業,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目前只是展現了相當的潛力。這個潛力也是許多前期研究追求的目標,并不是特別新。這次不一樣的是,新聞界忽然對“閃速煉鐵”的概念產生了很大興趣。
筆者認為有趣的事情是,中國科研與工業體系近年來飛速進步、成果輩出,已經產生了相當的“光環效應”,人們本能地覺得中國會不時創造工業奇跡。這個光環,讓外界對于有想象力的中國科研成果愿意高看一眼,新聞輿論也愿意進行夸張傳播。夸張是可以理解的行業慣例,愿意傳播就是好的。
一.高爐煉鐵
目前全球90%以上的鐵是高爐冶煉的,高爐是主流煉鐵技術,“閃速煉鐵”也是和高爐煉鐵對比。
要注意,高爐煉出來的是生鐵,不是鋼。不是“高爐煉鋼”,也不是“閃速煉鋼”。生鐵的含碳量在2.11-4.3%之間,高于鋼的含碳量0.02-2.1%。從生鐵到鋼,要用“轉爐煉鋼”、“電爐煉鋼”等工藝降低含碳量。
含碳量低于0.02%的叫做純鐵,延展性好,但強度和硬度低,還容易生銹。鋼強度高硬度高,用來做工具更為合適。鐵有一個特點,就是鐵的磁性較好,鋼的磁性差一些。
生活中純鐵應用較少,但也有一些。在電磁鐵芯中,鐵用來增強磁場,是較為常見的應用。電焊的焊條,也有一定比例的純鐵,讓焊接的金屬有一定流動性。其它純鐵應用就較為罕見了,連鐵鍋都不是純鐵的。
鋼的應用就很多了,隨處可見,建筑行業只要說“鋼鐵”材料,基本是鋼。但“鐵合金”是很常見的,鐵加入別的金屬元素,合金性能就很廣闊了。
無論如何,鋼鐵工業需要先把鐵元素從鐵礦石中“煉”出來,后面再加工成純鐵、鐵合金、鋼等多種產品。
鐵礦石主要有兩種比較多,磁鐵礦Fe3O4和赤鐵礦Fe2O3,前者容易被氧化后變成后者。有的赤鐵礦晶體薄片透光,稱為鏡鐵礦,算是變種。還有兩種少一些的,褐鐵礦是含水氧化鐵,結構式FeO(OH)·(H2O)n;菱鐵礦是FeCO3,碳酸亞鐵。由于地殼鐵元素極為豐富,即使含量低一些的鐵礦,與別的金屬相比,儲量也是極多的。
從結構式來看,磁鐵礦和赤鐵礦含鐵量高,質量比例超70%。褐鐵礦中鐵元素占62.9%,菱鐵礦只占49%。但這不是鐵礦石的含鐵量,鐵礦石里還有不少雜質。如我國的鐵礦是以磁鐵礦和赤鐵礦為主,但屬于貧鐵礦,平均鐵含量只有34.5%。澳大利亞有些地區的礦石鐵含量高于50%。
下面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為例,說明高爐煉鋼的化學過程。
古人最初獲得鐵,是天上掉下來的隕鐵。突破性的進展是把焦炭和鐵礦石放一起加熱,就煉出了鐵。這里的科學原理是氧化還原反應。從鐵到磁鐵礦、赤鐵礦是氧化反應,鐵失去電子,化合價從0變成+2、+3。鐵礦石跟一氧化碳CO反應是還原反應,氧原子被CO“搶走”,+2、+3價的鐵得到電子,被還原成0價的鐵,即單質鐵。
焦炭在氧氣中燃燒時,一般是生成二氧化碳。但如果氧氣不足,就會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緊閉門窗燒爐取暖,就可能釀成悲劇,通風不好,無色無味的一氧化碳會讓人中毒。筆者一位朋友的岳父,十年前大冷天一個人在家緊閉門窗燒爐子取暖,在床上睡著了,一氧化碳中毒不幸去世。
另外,在高爐中焦炭和二氧化碳也會發生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是一個重要過程。
還有一步也很重要,鐵以外的雜質形成爐渣。鐵礦石里有不少雜質,要和鐵分離,如硅和鋁等元素。用石灰石和氧化硅、氧化鋁反應,生成爐渣,高溫下和鐵水可以分離。
下面解釋為什么高爐煉鐵比較慢,要五六個小時。
高爐有大有小,但即使是小高爐也有幾百立方米容積,巨型高爐容積超過5000立方米,往大里做產量高。高爐就是讓鐵礦石在下部爐底反應,可以理解為把鐵礦石“燒”成鐵,但要加焦炭、石灰石組成“爐料”來燒。燒出來鐵水從左邊排走,爐渣從右邊出渣口排走。
這么多東西,要加熱到1500度以上的高溫發生反應,需要時間。更為關鍵的是爐料不是一下全反應好,而是從下到上,有順序地發生。下面的爐料反應生成鐵水和爐渣,排走了,上面的爐料下降到爐底繼續反應。高爐會連續作業,上面有裝料系統,下面的燒化了排出去,上面又不停加料進來,連續生產。因此,這個過程并不快,需要給爐料充分時間反應,要時間加料連續作業,還要對爐況精確控制,做不了多快。
但是高爐也有顯著的優點,就是規模宏大,能連續作業,產量很高。一個大爐子,里面裝了幾千噸的料在燒,規模很大。它的效率也是比較高的,能源利用率高,東西都在高爐里面封閉地反應。鐵都變成鐵水出來了,沒浪費,焦炭燒光了,提供了反應需要的熱量。高爐規模化應用相對容易,反應步驟較為簡單,在一個爐子里都反應好了,不需要特別精細,復制推廣難度較低。
有些化工廠,反應釜引出很多管子,氣體液體不停流動,多步反應,流程很復雜。高爐相比之下要簡單多了,只要一個爐,上面加料、下面出鐵水。
因為高爐應用簡單,在全球鋪開來了,用了很多焦炭,碳排放不小。鋼鐵工業碳排放占整體排放的5-6%,其中高爐煉鐵碳排放占約70%。無論如何改進高爐工藝提高效率,由于其基礎化學反應需要CO作為還原劑,碳排放少不了多少。
一種改進是搞“無焦煉鐵”,也就是“非高爐煉鐵”技術。目前也有一些應用,但占比不高,各有缺點。如用天然氣當還原劑,不用焦炭了,想法很好,但實際效率一般。天然氣比焦炭價格高,而且對鐵礦石的形狀有要求,要合適的顆粒,高爐就沒啥要求一爐子燒了。有些工藝要求把原料預處理成“高品質燒結塊”,麻煩。這些替代性工藝,一般較為復雜,流程長,煉鐵需要的時間比高爐還長,而且能源利用率低。普遍特點是有燒結、球團等預處理工藝,麻煩。
高爐,不是那么好取代的。別看傻大黑粗,優點很強大。
二.閃速熔煉
有了上面的高爐煉鐵常識,再來學習“閃速煉鐵”就有基礎了。
首先,要了解用于有色金屬的“閃速熔煉”(flash smelting)這個成熟工藝。有色金屬就是鐵、鉻、錳之外的金屬,后三者用于鋼鐵冶煉,鉻和錳加鐵就是鐵合金、不銹鋼等多種鋼鐵產品。
2022年我國前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為6774.3萬噸,而全球約為1.2億噸,中國占比56%。產量最大的兩種有色金屬是鋁和銅:2022年我國氧化鋁產量8186.2萬噸,占全球1.39億噸的59%;2022年中國精銅產量1106.2萬噸,全球占比43.1%,相當于其余前12位之和。可以說,產量較高的有色金屬,中國是絕對的生產大戶。產量低的也不是不行,往往優勢還更大,如近期比較火的鎵和鍺。
有色金屬相關知識,可參考我的科普文章:《管制鎵、鍺出口,不要一談就是“反制”,格局要打開 | 陳經》
由于我國在全球有色金屬生產中有絕對優勢,“閃速熔煉”工藝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我國也有引進先進工藝的發展階段,引進了再學習、趕超。
2004年,當時張文海在南昌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工作,他總結了“閃速熔煉”在中國的進展。中國第一座“閃速爐”是江西貴溪1980年引進、1985年投產的,用于閃速煉銅,減少煉銅的嚴重污染。但并未推廣,因為工藝復雜、專用設備多,不易國產化,推廣就要重復引進,90年代一套要80億。
1997年,在污染嚴重的安徽銅陵第一冶煉廠,中國有色界攜手合作攻關多年,終于建成國內第一座自主研發、設備國產化的閃速煉銅廠(金隆銅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至2004年,國內有2座銅閃速爐,占全部銅產量的40%,1座鎳閃速爐,占產量95%。
閃速爐和傳統工藝的區別是,它屬于“空間熔煉”,反應物在空中反應。而傳統工藝是“熔池熔煉”,反應物扎堆組成“熔體”,在空間底部池子里反應。如圖,硫化物(銅或鎳,還有鐵)粉精礦微粒,經過深度脫水(含水少于0.3%),在噴嘴處與空氣或氧氣混合,以100米每秒的高速噴入1000度以上高溫的反應塔。精礦微粒呈極大表面體狀態彌散在空間中,氣體包裹粒子,這是優越的化學反應條件,反應迅速,2秒就能完成熔煉的過程。這就是“閃速熔煉”的基本原理。
圖為閃速煉銅相關的化學方程式。快速反應生成的硫化物、氧化物(注意不是直接在空中燒出銅)掉到下方的沉淀池中匯集,繼續反應生成銅、爐渣,“澄清分離”(澄這里念dèng)后分別處理。這個反應的好處是,參與反應的氣體是氧氣,用空氣就可以。
貴溪的閃速爐是引進的,用的是“熱風”,而銅陵的閃速爐是自主創新的,用的是“冷風”。這段歷史,就是中國“閃速熔煉”取得國際領先地位的關鍵。
熱風爐從1949年開始有40年歷史,小爐子高度僅6-7米,精礦微粒在里面以每秒3米的速度運動,停留時間短,需要吹熱風快速反應。直覺也會認為,“大風高溫”反應好、節能。貴溪閃速爐熱風溫度為450度。
但是,為了提高產能,要將爐子做大,送進氧氣也要多,就發現熱風不合適了。氣體加熱后膨脹很多,大風看著吹得猛,實際送進來的氧量有限。理論研究發現,用冷風噴嘴送氧,提高富氧濃度,是唯一選擇。80年代起,熱風改冷風成為重要研究課題。美國亞利桑那州瑪格瑪銅業公司,1988年嘗試了冷風工藝,但有一些技術問題一直沒解決,如化學反應不完全、精礦“流態化”給料失控、爐殼受沖擊損傷燒穿,這些問題導致作業率低,最終90年代末因銅價大跌關閉工廠。這讓全球對冷風工藝產生疑問。
金隆銅業吸取了瑪格瑪的經驗教訓,針對性攻關作出了大量改良,如從單通道進風改為4通道進風,改善了精礦粉彌散的效果,減少了對爐襯的沖擊。1997年投產后,成為全球首個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的冷風閃速爐,是成熟工藝了。工藝非常成功,貴溪冶煉廠2000年也停了熱風設備,改為冷風。這個進展得到了國際冶金界的贊譽。
2004年時,中國閃速煉銅總體就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國際領先。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在有色金屬領域的閃速熔煉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與超過全球一半的生產規模也相符。從經濟原理上來說,這也是自然的,生產規模擴大的基礎必然是技術進步。技術落后不可能去盲目擴大投資,更不可能擴大至全球一半以上,必然是技術全球領先了才敢這樣擴產。
三.閃速煉鐵
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把有色金屬領域的閃速熔煉技術,用來煉鐵。這個想法早就有,美國猶他大學的Hong Yong Sohn教授團隊率先進行了探索,做了大量基礎實驗,2013年發了論文,有不少富有啟發性的研究結果。論文中“閃速煉鐵”英文是“flash iron-making”。
要注意,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要不然早就有人來“閃速煉鐵”了。乍一看,用空氣氧氣吹精鐵礦粉,高溫反應不就可以了?這就需要了解化學原理了,氧化鐵已經是氧化鐵了,它和氧氣無法進一步反應。它需要的是還原劑,而不是氧化劑。而閃速煉銅可以跟氧氣反應,是因為它的礦物是Cu2S,氧氣氧化的是S而不是Cu。在整體的反應中,其實還原劑是S,它失去電子,從-2價到+4價,這才使得Cu得到電子,從+1價被還原到0價。
Hong Yong Sohn教授團隊嘗試用氫氣當還原劑,——請注意是還原劑,——它和鐵礦砂能在數秒內反應生成“海綿鐵”,一種還原失氧形成大量微氣孔的低碳多孔狀物質。用天然氣(主要是甲烷CH4)作為還原劑,就先生成H2 + CO,也能和鐵礦砂生成海綿鐵。
后續還有幾個國內外團隊試了各種還原劑,如用CO-H2混合氣體、H2-Ar混合氣體。包括張文海團隊在內,做了多個方向的嘗試,涉及的相關技術問題不少。可以看出,閃速煉鐵應該是不太容易,不如閃速煉銅好辦。
張文海團隊在江西理工大學建的試驗爐,看上去規模不大,是為了測試生成數據的,論文2020年發表。各國團隊的實驗都類似,能生成一些鐵,不是連續作業的生產裝置。但是經過多年來的不斷努力,國內外學者共同探索清楚了不少問題,初步證明了“閃速煉鐵”工藝的可行性。
因此,張文海團隊進一步在論文中,對“閃速煉鐵”進行了產業化評估。圖為設想的爐體結構示意圖。
新聞中介紹的,5 - 6小時的煉鐵過程縮短為3 - 6秒“閃速”的秘訣,看了前文其實不難明白了。傳統高爐,物料是緊密堆放的,塊狀、球狀的大直徑物體,氣體還原劑要與整塊充分反應,需要數個小時。而圖中的閃鐵爐有礦砂噴槍,粉狀的很細的礦砂被噴入高溫的還原塔中,噴得到處都是,彌散程度很好。礦粉和別的槍嘴噴進來的天然氣、氫氣充分混合,物體直徑小、表面積比例大,有極優的“還原動力學條件”。條件這么好,幾秒就反應好了。關鍵在于,把團塊狀的物體變成彌散的粉塵,表面積與直徑的比例提升了多倍,而且多處都發生爆炸一樣的并行反應,總的反應速度就能快數千倍。
還有許多具體的技術問題,可以看論文。但作為科普文章,閃速煉鐵相關的科學原理要點介紹得差不多了。
需要指出,現在科學研究大量使用軟件模擬。張文海團隊的閃速爐,就可以用Metsim工程軟件,計算模擬的運行結果。閃速爐的產鐵規模是,如果用3個每小時噴450噸料的最強噴槍,單臺閃鐵爐年產可達711萬噸。對于100萬噸年產的閃鐵爐模擬運行,結果如下圖。
這都是軟件模擬出來的結果。新聞中提了“噸鋼綜合能耗351.32 kgce”,與“高爐噸鐵能耗553 kgce”對比,得出能耗表現優秀的結論。其中kgce指的是千克標準煤當量(standard coal equivalent),就是燒1千克煤產生的能量。
了解了閃速煉鐵相關的知識之后,我們對于這個技術應該有了更深了解,對于新聞中的一些發揮,也能有判斷了。一些驚人的指標,如煉鐵速度快了3600倍,這是從Hong Yong Sohn教授團隊一開始的探索性實驗就有的優點。而碳排放少,也是工藝天生的特性,用H2替代了CO。
由于鐵與銅等有色金屬的化學特性不同,閃速煉鐵相對于閃速煉銅應用上有相當的劣勢,需要用氫氣、天然氣作為還原劑,而煉銅用氧氣就行。
銅Cu和鐵Fe的關鍵區別是,Cu的礦物是Cu2S,它跟氧氣可以反應,結果是生成SO2和Cu,即氧氣把S氧化了,與此同時Cu被還原了。而Fe的礦物本來就是Fe的氧化物,它無法跟氧氣反應。這就是為什么,氧化鐵要用氫氣、天然氣來反應,因為氧化行不通,只能用還原劑來把氧化鐵中的Fe還原出來。
即使用氫氣的閃速煉鐵工藝能跑通,氫氣的成本也比氧氣高得多,因為氫氣是電解水或者裂解甲烷產生的。另外,閃速法煉出來的鐵,從原理上就幾乎不含碳。要應用需要增加碳含量,和高爐煉出生鐵后續減少碳含量正相反,這些工藝也是需要去開發的。
前期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實驗性的小規模不連續生產,初步驗證了工藝可行性。張文海團隊提出了產業應用的設想,并用工業模擬軟件跑出了指標,這是大學、冶金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常用的辦法。大規模實驗需要的投資明顯大得多,如果這個設想得到業界認可,投資進行產業化研究,后續將會有更多測試消息出來。
由于中國科技的影響力今非昔比,在多個領域我國已經處于世界前沿,因此一些產業設想能夠得到新聞輿論的關注,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作者:陳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會員,《中國的官辦經濟》作者。轉自微信公眾號:風云之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