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空中戰力的對抗中,美國似乎正落入下風。美國洛·馬公司總裁吉姆·泰克萊特在接受《空天力量》雜志采訪時表示,中國已將殲-20的年產量提高到了100架以上,平均3天就能生產一架,吉姆·泰克萊特提出了異常焦慮的警告。
盡管吉姆·泰克萊特聲稱F-35的年產量是156架(2024年),暫時領先于中國的殲-20.。但是洛·馬公司CFO杰伊·馬夫卡曾透露F-35仍不會在2025年獲得TR-3航電架構技術更新包,這會使其訂單及產量受到嚴重影響。
此前英國《簡氏防務周刊》也曾對殲-20產量進行過專題報道。該雜志認為,在2023年7月~2024年5月期間,中國空軍先后列裝了70多架殲-20,推測年產量90~100架,與吉姆·泰克萊特給出的數據相差不大。
早在2020年7月,美國《福布斯》雜志報道稱,成飛已經擁有4條殲-20生產線,每條生產線每月能夠生產1架殲-20隱身戰斗機。但是在2022年11月,香港《南華早報》報道一名匿名消息人士透露稱,中國正在使用世界級脈動生產線,以求可以加快交付殲-20。
《南華早報》還表示,得益于新型脈動生產線與國產發動機的運用,讓殲-20戰斗機的服役數量不僅與美制F-22(187架)持平,甚至于超過了F-22。盡管上述報道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從中可以看出,在突破技術瓶頸與創新生產模式之后,殲-20戰機已經邁入“全速生產階段”。
目前,中國周邊的隱身戰斗機已經有泛濫趨勢,幸虧我們有殲-20,可以抑制F-35在印太地區不斷增長的數量。在2022年,國內專業機構曾對此做出評估,預計到2030年左右印太地區F-35的部署數量將會達到400架。無獨有偶,2024年2月洛·馬公司在一則宣傳稿中表示說,到2035年將會有超過300架的F-35以“印太地區為家”,這些F-35主要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
由此可見,到本世紀第三個十年后,印太地區的F-35部署數量最少將會保持在300~400架左右,此外還不排除進一步增長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殲-20勢必會提高其年產量,重點交付給東部及南部戰區的空軍部隊,當然北部與中部戰區空軍也不會落下,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北部戰區空軍僅有1個航空旅裝備了殲-20,中部戰區空軍則有2個航空旅裝備了殲-20。與之對比,東部與南部戰區空軍分別擁有3個殲-20航空旅。
與勢頭正盛的殲-20有所不同,鑒于極為關鍵的TR-3航電架構技術更新包,在開發方面遭遇重重困難。所以一度導致美國防部對洛·馬公司生產出的F-35采取了罕見的拒收舉措,時間長達一年之久(2023年7月~2024年7月),造成數十架F-35被堆積在洛·馬工廠之外。盡管美國防部后來又開始恢復接收F-35,可是又扣留了一些款項,權當是對洛·馬公司的敲打。
公開資料顯示,TR-3航電架構技術更新包將會讓F-35的駕駛艙顯示器、內存容量、核心處理計算能力(可提升25倍)得到大幅加強,系F-35升級至Block 4版本的基礎。至于F-35 BlocK 4,據悉是美國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大國競爭,從而在2019年發起的一項升級計劃。
按照當時報道來看,這項升級計劃包括有53項內容:13項電子戰升級、11項雷達和光電系統升級、8項后期保障改進、7項交互操作和網絡改進、7項座艙和導航升級、7項武器系統升級等。由此會讓F-35相比現役的F-35 Block 3在航程、信息處理能力、空空導彈攜帶數量、機隊協同作戰能力等方面高出數倍。
然而問題在于,原定2023年4月就應該準備就緒的TR-3,一直被拖延到了今天。更要命的是,洛·馬公司CFO杰伊·馬拉夫還在近期,表示TR-3在“任務系統集成”,“整體提高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尚有工作要做,且上述狀況預計會持續到2026年。換句話講,美國防部還得要再等2年才能獲得一批符合所有要求的F-35 Block 4。
很顯然,年產量100架殲-20隱形戰斗機會帶來巨大的威懾力,美國五角大樓指望在第五代戰斗機與中國拼產能的企圖,要破產了。中美隱形戰斗機的生產能力和服役規模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的六代機已經首飛了......
來源:科大烽火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科羅廖夫:“中國三天就能生產一架殲-20”,美國軍工巨頭明顯坐不住了
2025-02-2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