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發展戰略 > 閱讀信息
馬賓 : 象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抓“兩弾一星”一樣,下決心把電子信息產業抓上去!
點擊:  作者:馬賓    來源: 察網研究  發布時間:2018-07-30 11:50:55

  

【摘要】西方國家把控制向我國出口集成電路及制造設備、技術的限制尺度作為企圖推行和平演變的政治斗爭工具,作為摧殘我國獨立自主科研、開發能力,進行長期超額經濟掠奪的工具。集成電路是基礎的基礎,是處境最為困難,要花最大力量的難點,所需投資額高,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只有集中國家力量才能解決。應組成代表國家意志授以全權的領導機構,按集成電路產業固有的發展規律,下決心抓上幾年、十幾年!

 

1.webp (24).jpg 

一、必要性、緊迫性

以集成電路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在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其總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GNP中的份額已超過10%,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美國已成為第一產業),作為先進的技術手段,廣泛地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一切領域,并產生著深刻的變化。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據聯合國統計,到1988年初止,全世界GNP65%與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有關。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決定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史,沒有一個落后國家能夠用傳統方式、從數量上發展傳統產業而擺脫落后困境的。少數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NICS)其條件各有不同,但都是抓住了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以及伴隨而來的產業重組的機會,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大幅度地提高社會勞動效率,使產業結構高級化而獲得成功的。相反,在世界性技術進步使制成品成本構成中原材料、能源、勞動力消耗比重日益下降,技術、知識······等“軟”成分所占的比重上升的新的格局中,絕人多數發展中家以簡單勞動密集產品和原材料、能源參加國際交換,而陷入越來越困難的境地。得益于地下寶藏的石油輸出國墨西哥,貸款引進設備、技術,開采石油輸出,最終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之中。能否抓住新興技術,發展新興產業而牽動經濟發展,是后進國家能否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經濟良性増長,進入先進行列的關鍵。

即使是英國、法國這樣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70年代忙于應付鋼鐵、煤炭過剩,致力于保護傳統工業,在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上有了失誤,而使整個綜合國力下降,陷入落后境地。進入80年代以來,認識到其重要性,實施“微電子工業支持計劃(MISP)”、“振興法國電子工業計劃”、“歐洲信息技術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ESPRIT)”以及集成電路占核心地位的“尤里卡計劃”。但時機失去難以挽回,以致處于相當被動的地位。法國國民議會議員路易梅克桑多在向國會提交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半導體的戰略地位不斷增長,影響到全部工業的一切方面,構成了最重要的經濟武器!”驚呼:“在日本和亞洲的攻勢面前,歐洲和美洲的地位衰落得實在太嚴重了!”在評論從1988年開始,耗資45億美元的“尤里卡Ⅰ聯合歐洲亞微米硅計劃(JESSI)”時說:“這是關系到歐洲生存的重要項目,考慮到其戰略重要性,它的起步太慢了!”

日本恰恰是在70年代抓住時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并借助電子信息產業的推動,使其經濟全面發展,在一個個傳統經濟領域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成為經濟超級大國。

國防力量的武器系統、通信系統、控制系統、情報系統、指揮系統、電子戰系統……的研制、生產、裝備和使用的核心,即“神經中樞”,是電子信息技術,國防優勢的實質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

電子信息產業被視為決定二十一世紀綜合國力的關鍵。

當前,從現象上看,能源、交通、原材料短缺,成為我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并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在實質上,是因為投入大,產出少。能源、交通、原材料浪費驚人,單位產值能耗是發達國家的5-6倍,甚至是印度的2.5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電子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持,以致使整個國民經濟在低技術軌道上運行。

“六五”、“七五”期間,利用改革開放所形成的有利形勢,全國直接大量引進電子信息產品(僅1987年達35億美元之多),使不少部門得以用先進技術武裝,取得了極好的效果,電子信息產業本身,采用“逆向發展”模式,引進整機裝配測試等后工序技術,從散件裝配開始,仿制……經“國產化”逐步引進前工序技術,執行仿制進口替代的技術經濟路線,使電子信息產業,特別是使消費類電子產品有了相當迅速的發展。

但是,必須看到,這種發展是以消費類產品為主體,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設備,技術、關鍵元器件……各層次都建立在“引進”的基礎之上;西方視其政治、軍事、經濟的需要,在使我國與國際市場水平保持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向我“開放”技術,受制于人。加之我們經濟體制上的間題,在低水平上分散、重復引進、在低效益上相互“競爭”,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綜合技術、經濟能力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

比如:微型計算機產業:1983年綜合水平低于我們的南朝鮮、臺灣省,已經把我們遠遠地思到了后面。以臺灣省為例,1987年生產微機212萬臺,省內銷售16.5萬臺(我國生產4.7萬臺,銷售7萬臺);1989年生產290萬臺,省內銷售27萬臺(我國生產6萬臺,銷售8.5萬臺,1988年我國累計擁有量約30萬臺),如果考慮到臺灣在國際市場上有相當強的競爭能力,產品出口為主,自主科研開發能力和生產加工深度,附加值都遠高于我們;若再考慮到微機廣泛應用對國民經濟所產生的影響,綜合差距相當之大,從促進中國統一的觀點來看,已是一個超出經濟意義的問題,值得認真對待。

通訊我國從八個國家引進九種制式的通訊設備,混亂不堪,消化、吸收困難,國產化進口替代更困難,長期受制于人。

集成電路:到1988年為止,集成電路行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5億元;63個單位引進了5微米,3英寸設備,其中24個單位相對成“線”。由于投資高度分散,各單位引進設備不配套;而“軟”技術和測試監控手段更不具備。除無錫微電子聯合公司和紹興871廠已發揮較好作用以外,都未能投入生產。國內需要的2.5萬個品種,只有847種投入生產,不僅無法支持計算機、通訊發展,各企業都處于經濟上難于維持的極端困難的局面(對除無錫微電子聯合公司外的48個集成電路廠、配件廠及10個集成電路專用設備廠的調查表明,1989年底共欠債92138萬元,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況)。

當今,世界上生產水平已達0.7-0.8微米線寬8英寸硅片。代表產品為4兆位動態隨機存儲器(4M DRAM)。我國除個別廠外,尚未形成較完整的5微米、3-4英寸的生產能力。差距為3微米,1微米,0.8微米三個技術臺階(或稱為為三代技術)。只能生產中、低檔電視機、錄音機和電子表等消費類產品用的電路。我們曾希望引進3微米的工藝、設備、技術來縮短這種技術差距,從1982年到現在八年時間,國外生產水平從1微米到0.7-0.8微米,發展了兩代,而我們是時間花了,大事未成(上海貝嶺公司和程控交換機配套,引進的是3微米設備,然而由于程控交換機使用的集成電路品種多,外商又不提供設計技術,結果是無法“配套”,致使該3微米設備從開工就改產手表用電路。但是這種低檔產品上,經濟上缺乏競爭能力,陷于停產的狀態)。

我們真正需要的高技術(實際上是高技術的中檔技術)、生產必需的關鍵技術是引進不來的!(即使是錄像機這樣消費性產品的技術,談了七年也未能引進!)也是帝國主義對我禁運的主要內容。隨著集成度的提高,集成電路作為一技術概念已經從早期“器件集成”發展到“系統集成”(一塊集成電路包含若干個功能獨立的系統)“技術集成”(已遠遠超出半導體技術的范圍,涉及到當今諸多的理論、學科和技術)并超出了技術范圍,對電子信息產業乃至國民經濟產業組織結構帶來深遠的影響,導致“產業集成”。

近年來,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C:ASIC),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測試……等技術和集成電路技術相結合所提供的技術推動動力與以獲得更大高科技開發投資效益為目的的國際上知識產權保護,反仿制需求所產生的市場牽引力相互促進而迅猛發展。越來越多電子產品僅由1-2ASIC組成。使“仿制”只能在不侵犯集成電路版圖權力的范圍內,在集成電路內部微觀等級上進行。我們利用改革開放所創造的有利條件,搞“逆向工程”:利用通用集成電路,在印刷板級進行仿制的技術發展道路將日益困難,甚至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幾乎不可能。看起來似乎發展迅速的電子工業將更仰仗于外面,而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隨著電子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計算機“病毒”的危害也日益嚴重。然而,美國國防部制定了耗資15億美元,研究使“病毒”固化而潛伏在出口的集成電路中,在必要時(如戰爭),激活“病毒”而使“敵手”的電子信息系統全部失效的計劃。建立在引進集成電路和電子裝備基礎上的涉及國家機密的電子信息系統從戰略上講,是經不起“風雨”的。

形勢嚴峻,問題急迫,已經到了非認真對待不可的時候了。

我們面臨三種選擇:

1)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使電子信息產業全面突破。

2)以集成電路為突破口,集中力量建成有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微電子產業,從而促進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3)按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

第一種選擇,對于國家長遠利益是非常有利的。主要問題在于國家短期內的經濟實力能否支撐。

第二種選擇,是一種考慮到當前國家經濟力,,又抓住時機解決關鍵問題而促進全局發展的方案。

從“六五”、“七五”情況來看,消費類電子產品由于人民生活的需要,經濟上能賺錢,各地方、各企業都積極而且有能力投入大量的資金。僅“七五”期間,用于彩電的投資就在150億元以上,面臨的是已經過熱的問題。通訊網的建設已經戲劇性地被列為和能源交通、原材料一樣的重點,計算機產業近幾年在微型機方面有長足的進步,各級政府也都看到其重要性,愿投大力氣發展,經濟上還有一定的自我積累發展能力。可是通訊和計算機產業要有根本性的改觀,都有待于集成電路的發展所提供一個較堅實的基礎。在“八五”計劃安排的基礎上,更要在政策上給予更好的發展條件:有利于計算機及外圍設備進入國際市場的政策;軟件人員到國際市場上去,開拓回際軟件市場和國內有利于軟件企業生長的政策,各類通訊產品享受和程控交換機一樣的政策……等。

集成電路是基礎的基礎,是處境最為困難,要花最大力量的難點,所需投資額高,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只有集中國家力量才能解決。

如按第三種選擇,按國家計委的1990年建議安排的“八五”投資計劃,經五年的時間,集成電路技術經濟差距將會拉大,甚至到難以生存的境地,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將徹底喪失產品仿制設計開發能力,只有消費類電子產品和部分低檔投資類產品在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環境許可的范圍內,在外商的控制下勉強生存,從而喪失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使我國獨立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嚴重威脅,喪失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是我們根本無法接受的。這是關系到經濟、軍事、綜合國力及發展后勁和國家政治上獨立的問題。在發展集成電路的問題上,要象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抓“兩弾一星”那樣下定決心,非抓上去不可。

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律,必須正視的困難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充分認識發展集成電路的困難、艱巨性,對于解決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1.集成電路作為滲透到國民經濟所有領域的基礎行業,門類、品種繁多

按工藝結構不同,分為雙極型,MOS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以及介乎兩大類的Bi-Mos(或稱結合型)等相互不可替代三大類,而每大類則又包含為數眾多的小類。

按功能分為:數字集成電[包括邏輯電路,存儲器(DRAMSRAMROM…),微處理器(CPU,…)],模擬集成電路(線性、非線性)和微波集成電路相互不可替代三大類。

根據對世界公布的集成電路手冊進行研究,除去各廠商用不同名稱出現的同一功能的重復品種,全世界市場上集成電路約4.5萬種(不包括ASIC)。據近年來對集成電路申請進口的統計研究,我國現使用品種達2.5萬。而我國研制品種1737種,只能生產847種。換而言之,即使我們擁有十個有競爭能力,且有高超應變能力的工廠(這樣的規模已可能超出我國力的承擔能力),每天更新一個品種(這種管理-技術能力在現階段是我們無法達到的)也只能提供3000個品種。從國際上看,美國、日本、南朝鮮任何一個集成電路大國也都包不下來,都必須通過國際市場交換來滿足需要。因此,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國際產業,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必須參加國際分工、交換。絕對不可能,也不應該“求全”。

2.發有賴于全社會的支持

1)基于固體微觀電子運動規律的集成電路,其發展集當今幾乎一切科學技術成果之大成,以光、電、磁、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等離子物理……諸多學科為基礎。需要強大而堅實的科技基礎支撐。(2)所要求的超精密設備,超純、完美的材料,試劑、氣體、超凈的環境……涉及到冶金、化工、精密儀器、設備制造、建材、服裝等國民經濟各部門。需要一個龐大、廣泛而要求相當高的支撐產業。

作為被稱之為“克經濟”的集成電路產業對支撐產業技術水平要求高,而用量少。而從經濟上看,要支撐產業用相當大人力、物力、財力,去開拓一個品種多而容量相當小的市場,是件相當困難的事,非靠體現國家意志的強有力計劃經濟不行。

3.投資規律

隨著集成電路技術水平的提高,其設備、工藝、支撐技術所含“軟"知識的成分指數上升。其中所分攤的科研費用以及相應的投資成數量級地上升。據統計,對一個企業而言,60年代一條分立器件生產線設備投資需數百萬美元,70年代一條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設備投資為4000-6000萬美元,80年代一條3微米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設備投資需1-2億美元。而1-1.5微米的生產線需2-3億美元。以日本為例,1978-1989年設備投資年平均增長率在70%以上,1988年度八大公司,投資達41億美元;全世界設備銷售額1989年高達91.7億美元(以上數字僅為設備投資,尚不包括超浄廠房、動力系統的投資和必要的軟技術費用)。

對我國而言,真正需要的設備和技術是有錢也買不來的。應該說更需要包括對設備、工藝、支撐產業的多層次立體投資由于技術進步速度快,一次投資購置的集成電路設備的技術壽命及更新周期締短(在日本僅為2-3年)。為了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及時跨上新的技術臺階并不斷完善各技術環節,適應激烈的競爭,必須不斷地連續投資。為使巨額固定資產折舊入產品后產品價格還有竟爭力,企業規模必須大于某一門限值才能生存;投資必須高于特定的門限值才有效。

我們共用11.69億元(用匯2.8億美元)63個單位“引進”。僅有無錫微電子聯合企業投資相對集中,有規模經濟的樣子,絕大多數未能投入生產發揮效益,這樣困難局面的形成,正是忽視集成電路高強度和連續性投資規律的結果。

4.關于經濟效益

集成電路附加值相當高:提高電子信息產品的性能,產生高的經濟效益:電子信息產品作為基本技術動力,促進整個社會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的總體效益;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要求為數眾多的支撐產業和相關產業為之服務,作為市場,促進各相關產業技術進步上升到新的水平…多層次的雪崩性的效益,從量來看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從“質”來看,增強了綜合國力。

必須指出,作為集成電路生產企業,微觀的近期的直接經濟效益不高,甚至是虧損的。特別是一個后進國家要進入這個被視為關系綜合國力的關鍵領城,在早期階段甚至是巨額虧損的。

以南朝鮮為例,南朝鮮在美國形成產業16年、日本11年以后,1977年開始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三星(SUMSANG)公司于1980年開始投資3億美元,從美國引進全套設備、技術,用種種辦法吸引日本科技人員,于1983年成功地生產出64 K DRAM并投放世界市場。當時,存儲器的市場為美、日兩國壟斷,而且進入成熟的工業生產,價格已降到平衡價格。南朝鮮三星64 K DRAM的生產成本一開始為國際市場價格的4-5倍;而集成電路是高科技商品,商業-技術信譽比價格還重要。作為新加入的競爭者面臨:要么因質次價高打不開市場而停產,承擔高額投資失敗的損失;要么降價銷售,咬著牙承擔巨額銷售虧損,在巨大壓力下完善科研-生產-經營的一切環節,爭取生存下去,爭取發展,爭取下一輪比賽的資格,爭取綜合國力上一個臺階,獲得全面、長遠的戰略利益。南朝鮮企業在國家的干預下選擇了后者。緊接著,三星集團在1984-1985年間連續投資6.5億美元引進3微米集成電路設備,于1987年批量生產256 K DRAN進入國際市場,接著在1986-1988年度以1微米為目標投資6億美元,于1988年底1 M DRAM進入批量生產,并于19893月試制成4 M DRAM(線寬0.8微米)。三星集團從198364 K DRAW進入國際市場,直到1988年利用日、美半導體摩擦而造成256 K DRAM缺貨,價格上漲的機遇,于198810月份第一次使集成電路的生產擺脫了虧損。

這樣,南朝鮮三星集團依靠集團內傳統產業和電子整機類產品的利潤支持,到1988年底,一共投資17億美元,承擔高達5億美元的早期巨額虧損,建成了有競爭力的集成電路產業,1989年集成電路銷售額達15億美元;月產1 M DRAM 680萬塊。19901-6月份月產4 M DRAM10萬塊,預計年銷售額達20億美元。使整個三星集團成功地實現了產業結構現代化,綜合競爭能力上了個臺階。

南朝鮮的金星(Gold Star)、大宇(Daewoo)、現代(Hyundai)三大集團也都和三星相類似地實現了這樣的發展過程。南朝鮮全國四大企業集團到1988年底,以累計投資47億美元,虧損16億美元為代價,使得1988年南朝鮮集成電路銷售額4億美美元,出口39.4億美元,1990年銷售額將達54.1億美元,出口達46.8億美元(據南朝鮮產業研究院(KIET)公布的數字),綜合生產-技術水平僅和日本差一年,收到了相當好的長遠效果。

與此相反,聯合歐洲亞微米硅計劃(JESSI)執行兩年來,技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西門子公司(SIEMENS4 M DRAM,荷蘭菲利浦公可(PHILIPS1 M SRAM(靜態隨機存儲器,0.8微米技術)都已投入生產。但是,由于無力應付隨之而來的巨額虧損,于今年八九月相繼宣布停產,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僅菲利浦用于1 M SRAM的科研經費就高達2億美元)并被迫退出JESSI計劃。執行JESSI的三大公司只剩下法國湯姆遜公司,耗資45億美元的JESSI面臨夭折的危險。

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早期虧損規律,如缺乏足夠的認識,在計劃中未作出相應的安排,仍有功虧一簣的危險。

對于我國而言,由于集成電路門類眾多,關起門來只看到國內市場,自己是無法全部滿足需求的。多品種、小批量勢必使成本更高。要想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只有集中力量于一定數量的品種,形成經濟規模,參加國際交換。因而我們也就不得不面臨南朝鮮1983-1988年和歐洲現在所面臨的局面。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1)南朝鮮作為一個后來者,要對付兩個已占領國際市場的對手,現在,臺上是三個對手,臺下還有歐洲共同體(計劃已經實施),臺灣(1 M DRAN于于今年4月宣布投放市場)也集中了相當大力量,準備上臺爭奪。競爭的對手更多,環境更惡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更困難。(2)南朝鮮只要有錢就可以引進,支撐產品可以購到(有輸出國關于經濟方面考慮的約束)。歐洲共同體已經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而對我們,還有“巴統”的限制,還有政治壁壘。“六四”以后,帝國主義所作所為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這是涉及基礎的核心高技術,即使有錢也是買不來的。

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規律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在此,宜就幾個主要的宏觀方面的規律提出討論。要說真話,要說明其難度,才能在象抓“兩彈一星”一樣下決心抓集成電路時,認清與抓“兩彈一星”的不同之點(或者說是更難),才能抓準、抓狠,才有可能成功。

三、問題分析

我國近年來需要的2.5萬個品種中約80%1990年我國需要的5.4億塊電路中有3.3億塊,屬于線寬為5微米及以上的產品。據預測,1995年我國需求量為12億塊中5微米及以上的占70% 3微米占25%1.5-1微米占5%。即5微米產品是我國現在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需求的主流,我們現年產量1.1億塊,數量市場占有率約22%(總需求未包括沿海“三資”企業和數量極為可觀的“走私”部份)而品種市場占有率僅4%。面對如此大的市場,一方面,正在大量進口按“引進可行性報告”有能力生產的集成電路,另一方面,相對引進“成線”的24個單位中有5個單位已轉產半導體分立器件,而15個只能生產質次價高的產品,在進口和走私的沖擊下,處于難以維持的困難局面,無法發揮作用。

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宏觀方面的主要原因:

1)現行的計劃體制,是一種按原有投資分額為基礎“切蛋糕”、“分盤子”的水平法,這對于原沒有投資分額或基數太小而又非常需要投資的新興產業的誕生和發展極為不利。因而,對以集成電路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僅停留在文章、報告中,而未能落實。

2)對投資和早期虧損規律未認識,強度不夠又非常“散”,引進設備不配套:“硬”設備和生產技術、工藝技術、設計技術……中等“軟”技術不配套;生產技術與設計技術、質量監控保障技術不配套。

3)“引進”列入計劃的有資金,而“消化、吸收”既無資金計劃又無明確的“考核計劃”。既沒法把引進的吸收、消化、掌握,更無力填補因引進不全而造成的缺項。線寬日益細化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決定了計算機、通訊、工業電子設備和軍用電子設備的技術水平,代表著技術發展的方向,關系到整個電子信息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據預測,1995年我國1.5-1微米電路需求達6000萬塊/年以上,由于單價高(現平均價格在10美元/塊以上)屆時將年耗匯4-5億美元。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需求將不斷增長。

西方國家把控制向我國出口集成電路及制造設備、技術的限制“尺度”作為企圖推行“和平演變”的政治斗爭工具,作為摧殘我國獨立自主科研、開發能力,進行長期超額經濟掠奪的工具。要想有獨立的國際地位,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自立更生解決1微米產業的建設以及亞微米開發手段問題。

引進帝國主義對我們開放的5微米技術尚且不能形成有競爭力的集成電路產業和相關支撐產業,我們有能力去建成1微米產業嗎?問題尖銳地擺在面前!為了不拉大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我們希望快些,最好能跳越某些發展階段,但嚴酷的事實是:我們尚未取得建立有競爭能力產業的經驗,站在5微米的浮冰上,立足未穩,跳躍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何況5微米、3徽米的市場是客觀存在)。對于5微米產業存在的回題,再不能諱疾忌醫了!是下決心全面整頓和加強5微米,使產業走出困境的時候了!

四、建議

以集成電路為突破口,集中力量實施《XXX計劃》,建成有自主發展能力的微電子產業,從而帶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計劃指導思想:體現國家意志,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從市場面大量廣的產品入手,抓成良品率以增強產業經濟競爭力;抓品種以提高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能力;使集成電路在走出困境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攻關,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使產業跨上1微米“技術臺階”。向扭轉與畫際先進水平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增強對涉及國防、尖端高檔集成電路的研制、生產能力,打破封鎖、禁運邁出關鍵的一步。

戰略布署:整個計劃分為相互聯系的三大步。

全面整頓5微米,使集成電路產業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為下一步發展莫定堅實的基礎。

以消化、吸收為目的,引進3微米技術,建立自己的3微米產業,創新,為進入1微米奠定基礎。

自力更生,建成有國際競爭能力的1微米產業和亞微米開發手段。

為此:

1)立即開展《XXX計劃》的前期研究工作

2)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設立集成電路“特殊行業”,加快改革步伐,和相應的政策配套,確保《XXX計劃》的實施。

3)建立能代表國家意志,投以全權,打破部門和地方分割的領導機和實施機構;主持《XXX計劃》的制定、實施;主持、實施《XXX計劃》必要的特殊行業政策:產業政策、裝備政策、投資政策、稅收政策、虧損補貼政策、人才政策……組織全社會協同攻關。

成立“國家集成電路專門委員會”作為全權領導;設“國家集成電路總體部(專門委員會辦公室)”作為實施機構,下設:戰略規劃組(負責發展戰路、規劃、計劃)、政策(體改)組(負責配套政策)和專業組(《負責指導各部委實施施XXX計劃》)。

4)在發展集成電路問題上,改革現行投資管理體制:不以“五年計劃”限制起始時間而實行滾動計劃;撥專項發展基金;集中統一使用科研、攻關、基建、技改……各項費用,真正從計劃到具體操作上落實“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方針,形成科技先導型產業。

核心問題在于建立一個能代表國家意志、授以全權的領導機構。

若從現在下決心,從1991年即采取?非常有效的手段實施,理想的情況也要歷時6-7年。到1997年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1微米產業,才能向滿足我國經濟、國防、科技發展需要,擺脫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邁出關鍵的一步。屆時,從技術上看,我們和先進水平的差距將維持在0.7-0.8微米、0.5徴米和0.3微米三個技術臺階(或稱為三代)。但不同的是,我們建立了一個可供繼續發展的基礎。只要繼續抓下去,就有可能在下個世紀的頭十年內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一趕上去。從而爭得我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立發言權,オ能為實現我國在2020年以至更長遠的目標創造必要的條件。

五、結語

以集成電路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經濟的范疇,成為決定本世紀以至下個世紀綜合國力,涉及國家在政治上、軍事上獨立,決定能否實現我國現代化和長治久安的關鍵問題。目前的困難局面和脆弱地位是立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無法接受和忍耐下去的。

從現在抓,即使盡全力,沒有5-7年時間,難以見效。已感為時晚矣!如按現“八五”計劃(草案)的安排,再過5年,局面將不堪設想。不能等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頸”解決好以后才著手抓集成電路的問題。最低限度應把電子信息產業和能源、交通、原材料放到同等地位,從現在即著手。

7年期間投入XX億元左右的資金(投資最高的1995年才X億)和整個能源、交通、原材料的投資相比,和全國每年高達4000億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相比,費用是相當小的。但是,其作用是無法用數量估計的。

希望能象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國力非常單薄、經濟面臨嚴重困難的條件下,高瞻遠屬,抓“兩彈一星”大大提高我國際地位樣,組成代表國家意志授以全權的領導機構,按集成電路產業固有的發展規律,下決心抓上幾年、十幾年!抓出成效,為中華民族在本世紀及下個世紀的發展莫定基礎。

(與狄宗楷、王正中合作19908月)

【作者:馬賓,建國后歷任鞍山鋼鐵公司總經理、冶金工業部副部長、國家進出口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副總干事, 本文系作者所著《發展、改革的兩個關鍵——高技術產業化與反腐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書第二章《象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抓“兩弾一星”一樣,下決心把電子信息產業抓上去!》】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