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發展戰略 > 閱讀信息
正解局:美國400億美元買下英國芯片巨頭,中國要做最壞打算!
點擊:  作者:正解局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0-09-19 08:53:25

 

1.webp.jpg 


◆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


最近傳出消息,美國英偉達計劃收購軟銀旗下的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

雖然,英偉達宣稱將繼續保持ARM“在全球客戶中的中立性”,但是,這對中國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中國,應該做最壞的打算。

01
軟銀血虧

英偉達給出的價格是400億美元,這將是芯片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案。

理解這筆收購案,就得從案件的核心——ARM說起

ARM是一家英國企業,自己不生產芯片,而是將芯片架構授權給有興趣的廠家。

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ARM研發出一堆菜譜,自己不做菜,而是將菜譜賣給高通、聯發科、華為等廠家,后者利用菜譜做菜賺錢,ARM則收取相應的費用。

這種商業模式,被稱為IP授權模式。

2016年-2019年,ARM共簽署的授權許可總數分別為1442個、1557個、1694個、1767個,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IP供應商。

1.webp (1).jpg
【ARM商業模式】

憑借著低功耗優勢,ARM的CPU架構在移動設備上占據絕對壟斷地位。

有數據顯示,ARM在智能手機上的份額大于99%、車載信息設備上大于95%、可穿戴設備上大于90%。

ARM可謂是隱藏在智能手機背后的王者

正因如此,日本軟銀才看上了ARM。2016年,軟銀斥資320億美元收購ARM。這起亞洲企業在英國完成的最大規模并購交易,轟動一時。

1.png

【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于2016年7月在日本東京發表講話】


短短4年過去,軟銀為什么又要賣掉ARM呢?

原因很簡單,投資失敗了。

日本軟銀是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做的是低買高賣的生意。孫正義的算盤是,先收購ARM,然后將ARM打包重新上市,屆時套現離場,大賺一筆。

萬萬沒想到,被軟銀收購的第二年,ARM的凈利潤就持續下降。2015年,利潤還有8.43億美元,到2019年,已經不足3億美元。

今年,又遭遇新冠病毒,智能設備出貨量大受影響,自然要影響上游企業ARM的生意。

這么看,2023年重新上市的計劃,只怕是沒有希望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最近幾年,軟銀投資的印度酒店初創公司OYO、美國科技公司Uber、WeWork等明星企業,先后失敗,拖累了整個集團的業績。

今年4月,軟銀集團公布了2019財年報告,公司預計運營虧損1.35萬億日元(約125億美元),凈虧損7500億日元(約70億美元),這是軟銀15年來首次年度凈虧損,也創下了1994年上市以來最大的虧損。

當年,為了籌資收購ARM,孫正義不惜減持阿里巴巴股票套現了100億美元。如果不套現,現在的阿里股票市值至少300億美元。

2.png

【軟銀集團資產價值構成,截至2019年5月9日,單位:萬億日元】


這么一算,收購ARM,實在是虧大了。

為了止損,也為了給股東一個交代,軟銀只能靠出售資產回血自救。

ARM正是在出售之列。

02
為什么是英偉達?

今年8月12日,孫正義公開表示,考慮出售ARM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并已經在就該事宜展開談判。

消息一出,各方勢力蜂擁而至。

潛在的買家,有蘋果、富士康、高通和英偉達等業內巨頭。

英偉達最終得手,原因無他,想買+有錢。

熱衷電腦硬件特別是PC游戲的讀者,對英偉達應該不陌生。

簡單地說,英偉達是做GPU的。最近幾年,英偉達抓住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風口,業務突飛猛進。

3.png
【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

除了GPU,英偉達還想彌補CPU的短板。畢竟,在計算世界中,GPU是加速器,CPU是基座,兩者缺一不可。

收購ARM,無疑能夠填補英偉達沒有基座的缺憾。此外,英偉達更可以借助ARM,延伸至智能手機、平板、電視、IoT等領域。

有了ARM這件大殺器,CPU+GPU,給予了英偉達巨大的想象空間。

想買,還得有錢。英偉達,不差錢。

最近幾年,英偉達市值不斷飆升,早已超越了英特爾,晉升美國市值最高、全球第三大半導體廠商。坐擁3000億美元市值,手頭有錢,正是買買買的好時候。

1.webp (2).jpg
【英偉達股價走勢】

在價錢方面,英偉達出手大方。

按照英偉達和軟銀以及ARM達成的收購協議,英偉達計劃支付價值215億美元的股票和120億美元的現金獲得ARM超過92%的股權。

此外,如果ARM滿足設定的業績目標,英偉達還將支付至多50億美元。為了留住人才,英偉達還將向ARM員工支付15億美元。

股票+現金,英偉達是最有誠意和魄力的金主,自然獲得軟銀的青睞。

03
對中國的影響

英偉達收購ARM,看起來是天作之合,質疑聲卻也不少。

英國工黨就明確提出反對,認為ARM是英國最具創新力之一的科技企業。與其說是被收購,不如說是被海外資本掠奪,這將導致工作崗位流失。

英國工黨的擔心不無道理,卻也有點矯情。早在2016年,ARM被日本軟銀收購,已經被掠奪過一次了。

ARM的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曾公開反對將ARM出售給英偉達,稱這對ARM而言是一場“災難”——
如果它成為英偉達的一部分,很多授權公司都是英偉達的競爭對手,顯然他們會尋找ARM的替代產品。

4.png
【赫爾曼·豪瑟】

ARM中立性受損,恰恰是外界最擔心的

無論是單打獨斗,還是后來被軟銀收購,ARM都只專注于架構設計,不涉及芯片制造。各司其職、互不沖突,這是ARM大受歡迎、大獲成功的基礎。

現在,ARM被芯片巨頭英偉達收購,能否繼續保持中立,就很值得懷疑了。

其他芯片巨頭特別是英偉達的對手,恐怕也要慎重考慮,是否要繼續與ARM合作。

如果ARM失去中立性,對中國的影響,就更大了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特朗普政府為了絞殺華為,先后向高通、ARM、臺積電等企業施壓,斷供華為。

放在以前,ARM作為非美國企業,還能頂一頂。現在,被英偉達收購,變成一家美國公司。

ARM極有可能成為特朗普政府制約中國的一張王牌

為了打消市場的擔憂,英偉達在公告中承諾,ARM將繼續運營其開放許可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稱這是其成功的基礎。

英偉達太天真了。一旦完成收購,中立不中立,就不是它說的算了。

因此,中國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04
中國的籌碼

中國,也有自己的籌碼——反壟斷法

按照中國反壟斷法的規定,英偉達收購ARM一案,必須經過中國反壟斷部門的批準。

中國應該謹慎評估英偉達收購ARM的利害關系。如果損害中國利益,可以拒絕批準

英偉達也可以強行收購,只不過要放棄中國市場。這對英偉達和ARM來說,是無法承受的損失。

例如,2018年,高通曾計劃以44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結果被中國否決。高通最后只能支付恩智浦20億美元的分手費。

1.webp (3).jpg

【新聞報道】

從時間上看,英偉達收購ARM,大概需要18個月才能完成。

此前,華為海思等中國企業已經獲得了ARM v8的永久授權,短時間內,國內芯片設計廠商的后續規劃工作不會受到影響。

中國企業,應該抓住18個月的窗口期,為可能到來的禁令做準備

一個可行的思路是,加快基于RISC-V架構的芯片研發

RISC-V是一款開源架構,允許任何人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制造和銷售RISC-V芯片和軟件,而不必支付專利授權費。

1.webp (4).jpg
【RISC-V基金會】

更牛的是,為了免于美國政府管制,RISC-V主動將總部從美國遷移至中立國瑞士。

這意味著,基于RISC-V,中國有可能開發出不含美國專利的芯片,進而擺脫美國的限制。

這當然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處理器行業,基本是X86、ARM兩大架構的天下

X86應用于傳統PC市場,掌握在美國英特爾和AMD手中。ARM稱霸移動市場,現在又被美國英偉達拿下。

這實在不是一個好消息。

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是,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正解局”)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