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俄峰會,尤其是特朗普在此后記者會上關于“俄羅斯干預美國2016年大選”問題的“失言”,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責難、詬病喧囂,充斥媒體,甚至有前民主黨高官指責特朗普“叛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7月17日,也就是峰會后次日,基辛格與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共進午餐。他不認同記者所談峰會是美國外交的低點的看法,表示“這是一次必須舉行的會談”,并坦承“我已經倡導好幾年了,但它被美國國內問題淹沒了”。
基辛格還暗示,外界對特朗普有些低估。他說:“我認為特朗普可能會成為標志著一個時代結束并迫使一個時代拋棄舊有偽裝的人物之一”。
聯系到基辛格在特朗普剛當選,與其長時間晤談后對人說,特朗普是他從未見過的新政治人物,“是有大戰略思維的領導人”,“他(特朗普)要徹底大修美國與世界關系的邏輯和非正統行動方式,或許正是美國和全世界所需要的”。
基辛格對特朗普其人其事的看法,與當下美國內外“貶損”特朗普的時尚看法大相徑庭。一向非常自負、被譽為具有超常智慧的這位美國外交界元老有這樣的獨特看法,恐非偶然。在評估特朗普外交“新政”時,基辛格的看法還是值得重視的。
縱觀特朗普執政一年半在外交上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其外交“新政”有以下特點:
一、它是美國國內亂局的產物,又時刻受國內政局演變的左右
特朗普這個華盛頓“局外人”當選美國總統,可以說是美國廣大民眾對精英階層掌控的現行體制嚴重不滿的產物。他提出“美國優先”、“讓美國再偉大”的口號,旨在滿足美國人民要求“變革”的呼聲。維系民眾的支持成了他調整內外政策的主要考慮。從競選時做出許諾到執政后力爭盡量落實,都以“一反過去”為旗幟。
一年多來,他在外交上的種種舉措,通過退出奧巴馬視為“政治遺產”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有關氣候變化的《巴黎協議》,《伊朗核協議》;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并決定將美國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市;對德國等歐洲盟國極力施壓,迫其交足北約“保護費”;對中國以及歐盟、加拿大等盟國在內的眾多國家以加征進口關稅為名,挑起貿易戰等等,把自己標榜成堅決履行諾言、敢為前任所不為的領導人,撈取政治資本。
其實,從長遠來講他的不少舉措對美國并非有利,但他擺出一付“我不在乎”的樣子,只要有利眼前就行。
盡管美國國內反對勢力借“通俄門”調查、“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強硬的反移民政策等議題掀起一波又一波反特朗普聲浪,國外不少國家包括盟國對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為名推行民族利己主義大為不滿,紛紛反制,但特朗普依然故我,不為所動。關鍵就在于,他的這些“嘩眾取寵”的做法收到了一定效果。
據《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達到他擔任總統以來的最高值(45%),在共和黨選民中的支持率達88%,在近四任美國總統中,只有“9·11”事件后小布什總統一度比他稍高。近來,他更頗為自信地聲言將參加2020年大選,爭取連任。一些人寄希望于他早日下臺,恐將落空。
二、它堅持全力維系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但對實施手法、方式進行調整
特朗普深知,盡管美國綜合國力在過去幾任總統手中不斷削弱,但只要美國仍然擁有超過其他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就不會改變。他認定,過去的做法使美國吃了虧,“讓盟國占了便宜”,決意予以糾正。
他就職時聲言:“幾十年來,我們對其他國家的軍隊施以援助,但對我國軍力的嚴重損耗視而不見;我們保衛了其他國家的邊界,卻拒絕保衛我們自己的邊界;我們在海外花費了成千上萬億美元,而我們自己的基礎設施卻年久失修;我們幫助其他國家走上富裕之路,而我們自己的財富、力量和自信卻逐漸消失在地平線上”。他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國要奪回失去的這一切。這番話矛頭所指,不言自明。
特朗普上臺后,利用一切機會敲打德國,因為盡人皆知,德國之所以能從二戰廢墟中迅速復興并得到長足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和安全上的“北約保證”。日前特朗普在記者問及美國國外對手排序時,他不加思索脫口而出:歐盟居首位,然后才是俄羅斯、中國。這絕非偶然。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特朗普要“徹底大修”美國與世界的關系,首當其沖的就是美國的歐洲盟友,而非中俄。從過去以強化美歐同盟作為維持美國霸權的重要基石,逐漸轉換為打壓盟友攫取實利,這成為特朗普外交“新政”有別于過去的一大特點。
三、它奉行商業上“等價交換”原則,對價值觀異同視若無物
過去歷屆美國總統在同各國打交道時,總是把西方國家信奉的那一套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擺在首位,甚至公然打著推進民主自由、維護基本人權的旗號,侵犯發展中國家的獨立主權,顛覆別國的合法政府,極其虛偽、霸道。
可是,作為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卻一反過去,在外交上把商業上的“等價交換”原則奉為圭臬,把國家之間關系統統視為做“交易”,只要有利可圖什么都可以干,根本無視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他競選時就一再宣揚盟國要美國“安全保護”就必須交足額“保護費”,至于價值觀取向更無所謂。上臺后他一再迫使德國等北約成員國提高國防開支,甚至以撤出駐德美軍、退出北約相威脅。他還要求韓國支付部署美國“薩德”反導系統10億美元,提高韓方在美韓軍演中應承擔的費用,并動輒以削減駐韓美軍數量相威脅。
他判定外交行動成功與否,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美國經濟,特別是增加出口和就業。去年他作為總統首訪沙特,由于雙方簽訂美向沙出口軍工產品和沙向美投資的巨額大單,而被其視為“極為成功”。至于由于此訪引發沙特等阿拉伯國家與卡塔爾關系惡化,他根本不屑一顧。凡此種種,充分暴露其“重利輕義”的商人本色。
盟國對特朗普這種有違常規的做法,迫于底氣不足,無奈只能順從,聽之任之。這或許就是基辛格所說特朗普可能會成為“迫使一個時代拋棄舊有偽裝的人物之一”的原因吧?!
四、它多謀善變,反復無常,但并非不可預測
特朗普執政一年多,給外界的一個突出印象是他多謀善變,反復無常,言而無信。形成這種印象與他作為商人起家把什么事情都作為“生意”看待有關,習慣于討價還價,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以獲取最大利潤。同時,他還把讓人摸不透作為一種策略手段來運用。
競選期間,他對《華盛頓郵報》記者說:“我們必須是不可預測,讓人能夠預測是很糟糕的事情”。今年1月19日特朗普就公布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做說明時,明確表示:“美國國防戰略的總體思路是要在戰略上可以預測,在行動上令人難以捉摸”。
今年年初美朝雙方開始秘密接觸。1月11日特朗普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采訪時,有意主動地說:“你們大概沒有想到我和金正恩的關系可能非常好”。當記者問他是否與金正恩有過交談,他回答說:“我不想發表評論,不予肯定也不予否定,反正就是不想評論”。他還說:“你會經常看到我發表好斗的帖子,而突然間某人就成了我的好朋友”,“我是個很靈活的人”。該記者評論稱,特朗普把自己發表的言論看成是“一項廣泛策略的組成部分”。
再有,他的一些真實想法有時連其內閣成員都不清楚,因而發表一些與他相矛盾的言論。對此,他也不予糾正或澄清,故弄玄虛。
盡管他有此隨心所欲、反復無常的本性,但他作為美國總統,言行就不能不受美國政體機制、國家利益的一定制約。他推行的內外政策雖有不確定的一面,但并非不可知。從他執政一年多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其內外政策的軌跡。
基本上是三條:一、執行共和黨具有保守色彩的一貫主張;二、“反奧巴馬之道以行之”,推翻或修改前任總統的決策;三、盡量履行競選承諾,以利于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五、它堅持奉行“實力外交”,大力加強軍事實力,但在對外用兵上慎重行事
特朗普上臺后,沿用他所崇拜的里根總統“以實力求和平”的方針,大幅提高軍費開支,任命退休將領擔任政府要職,賦予國防部長以更大的權力。他在其幾年前發表的著作中就揚言:“實現外交政策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支撐”,“只有向所有國家展示美國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才能震懾其他國家”。他執政后確實把美國的強大軍事實力作為外交上的主要工具,甚至還鼓吹用軍事威懾獲取經濟實惠。
然而,他汲取小布什總統肆意動用軍事實力,干涉他國內政,掀起戰爭,不僅給當地造成無盡的災難,而且也使美國自己深陷戰爭泥潭難自拔的教訓,主張對外用兵,尤其是卷入大規模戰爭務必要審慎行事。國防部長馬蒂斯一上臺就強調南海爭端應和平解決,對朝鮮核導計劃動用武力只會造成“災難性后果”。馬蒂斯深得特朗普信任,與此不無關系。
特朗普關于美國要力避再卷入大規模戰爭的想法,不僅體現在他多次流露美應減少在敘利亞等中東地區的駐軍數量,甚或撤出,而且更折射在他今年采取的與金正恩和普京會晤這兩件重大外交行動上。促使他不顧國內外的強烈反對、質疑,樂見舉行美朝峰會和美俄峰會并強調成功,主要動因是他擔憂美朝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對峙,或是北約與俄在俄邊境地區的對抗態勢,一旦失控釀成直接軍事沖突,其后果不堪設想;通過會晤達成一定妥協,緩和美朝、美俄雙邊關系,對美國有利無害。他自己也可吹噓為美國,為全世界避免戰爭做了“好事”,甚至可“名垂青史”。
(來源:紅色文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