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就嚴肅查處扶貧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揮霍浪費問題作出專門部署,七次全會強調要開展扶貧領域專項整治,對那些膽敢向扶貧等民生款物伸手的堅決查處。為發揮典型案例的警示震懾作用,中央紀委監察部官方網站多次通報各地查處的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的典型案例,本文通過梳理2016年以來的通報102個典型案例,力求探析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的原因、規律和特點,為防治扶貧領域腐敗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扶貧領域的違紀違法主體多為基層干部
從102起典型案例涉及的腐敗主體看,扶貧領域的違紀違法主體大多是扶貧一線的基層干部,他們直接參與扶貧款物的申請、管理和發放等工作,利用經手款物的機會,相互勾結,團團伙伙,合謀動扶貧款物的“奶酪”,呈現出串案、窩案等特點。通過分析典型案例,扶貧領域腐敗主體主要包括鄉鎮干部、縣直機關干部和村干部三大類群體,其中村干部人數最多,占比達74%,表現出“蠅貪”、“蟻腐”等典型特征,可謂職權不大,危害不小,直接侵蝕群眾切實利益,損害黨的形象和政府的施政觀感。
主要向扶貧資金財物“動奶酪”
從涉案資金項目看,扶貧領域腐敗問題主要集中在扶貧款物特別是扶貧專項資金。案例顯示一起案件涉及多項資金,主要是農村危房改造、低保資金、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等方面。可見,扶貧資金成為了心懷貪欲之人的“唐僧肉”。
違紀違法手段呈現多樣性
分析發現,基層干部在向扶貧款物伸手時,也是手段多樣、五花八門,主要包括失職失責、監管不力,弄虛作假、虛報冒領,貪污侵占、截留克扣,敲詐勒索、吃拿卡要等多種違紀違法方式。從案例來看,一起案件中會出現多種違紀違法方式交互并用的特點。
從涉案金額看,呈“微腐敗”和“小官巨貪”雙重特性
扶貧領域腐敗問題涉案金額大小不一,從幾百元到上百萬元,有的吃拿卡要,幾十塊錢的好處都不放過,被群眾形象的稱為“微腐敗”;有的膽大包天,挪用上百萬專項資金,甚至用專項資金放貸謀利,可謂“小官巨貪”。
綜合分析,扶貧領域腐敗問題主要呈現為“一條線”和“一個面”,“一條線”就是扶貧專項資金這條線,“一個面”主要是鄉村兩級尤其是村一級的基層干部。根治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就要管好“線”和“面”。
建議:
一是實行專項資金“末梢管理”和“陽光工程”。嚴格鄉村兩級專項資金的管理與發放工作,借助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新興媒體將專項資金管理進行全程公開公示,實行扶貧資金陽光化,確保群眾能夠公開查詢扶貧項目實施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使扶貧資金的管理使用置于群眾監督的聚光燈下。
二是持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要持續加大農村基層黨建力度,完善經常性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制度,確保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如期轉化。建立健全駐村干部召回制度,對不作為、不務實、不合格的駐村干部堅決撤換。健全完善農村干部退出機制,對不稱職的農村干部,要采取有效的組織措施,及時撤換。
三是層層壓實職能部門的主管責任。資金主管部門要切實肩負起監管責任,探索推行扶貧資金流程再造,堵塞監管漏洞,加強專項監督檢查,確保專項資金閉環運行、發放到位。
四是開展專項整治。紀檢監察機關對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進行專項治理,重點篩查問題線索,既要治于未萌,將問題消滅在萌芽;又要堅決斬斷伸向扶貧資金的黑手,形成警示震懾。綜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層層設置防線,切實做到為脫貧攻堅廉政護航。
(作者系馬繼敦、張娜;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