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調研時強調,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從一棵樹到一片“海”,是塞罕壩三代“造林人”跨越半個世紀的漫長接力,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精神賡續。作為新時代的年輕干部,要將塞罕壩精神融入到干事創業的全過程,念好“四字經”,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建功立業。
一是“敢”,敢想敢試、敢闖敢干。如果回到幾十年前,相信不會有多少人會相信塞罕壩這片荒丘真的能夠變林海。可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卻始終堅信著,并且秉持著一股敢想敢試、敢闖敢干的勁頭,敢于踏進無人區,敢于啃下“硬骨頭”,“胸有凌云志,敢為天下先”,最終開創出一個“林海奇跡”。年輕干部要學習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力弘揚新時代塞罕壩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敢于跨越慣性思維的藩籬,敢干“前無古人”的事業,敢做“史無前例”的文章,確定的目標任務,迎難而上、知難而進,不達目標絕不罷休。
二是“苦”,艱苦創業、吃苦耐勞。“天當床,地當房,草灘窩子做工房。”塞罕壩林場的創業史就是一部不斷開拓創新、苦干實干、攻堅克難的奮斗史,塞罕壩人更是將艱苦創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接續傳承塞罕壩人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在基層工作中不怕吃苦、不怕困難,爭做工作上的“泥腿子”,吃苦在前、沖鋒在前;要做事業上的“領路人”,艱苦創業、再創佳績。
三是“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面對復雜的地理環境,惡劣的天氣狀況,塞罕壩人勇于創新,通過不斷嘗試,攻克了高寒地區的植物栽種難題,首創“三鍬半人工縫隙植苗法”“苗根蘸漿保水法”“越冬造林苗覆土防寒防風法”等技術,成為全國科技興林的先進典型。抓創新就是抓未來,謀創新就是謀發展。年輕干部要在基層工作中發揮創新意識,多想幾個“金點子”,干出一番成績,讓群眾感受到切身變化。
四是“綠”,綠色發展、生態立業。歷史上的塞罕壩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但在清朝末年由于對塞罕壩進行了多度的開墾,亂砍濫伐,無數植被變荒丘。歷史的經驗教訓時刻警醒著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塞罕壩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其實不光是塞罕壩,年輕干部也要在基層工作中時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念好“綠”字經,寧要一片“綠洲”也不要短期的“政績”,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河北省泊頭市委組織部)
作者:冉盈朝 工作單位:河北省泊頭市委組織部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