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初春,長江之上霧氣彌漫,毛主席乘坐著“洛陽號”軍艦緩緩駛向南京。這艘有著特殊歷史的軍艦,承載著毛主席南下視察的重要使命,正平穩地行駛在通往南京的航道上。
軍艦上,毛主席與柯慶施、陳毅等人在甲板上交談著,望著江面上的薄霧,毛主席幽默地說:“這霧氣倒是給金陵城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呀。”其實,毛主席與南京早有淵源,早在1919年,年輕的毛澤東就曾計劃到南京求學,雖最終未能成行,但南京這座城市在他心中一直有著特殊的位置。
上午十點,“洛陽號”順利靠岸,南京市的主要領導江渭清等人早已在碼頭等候多時。盡管當時正值寒冬,江邊寒風刺骨,但大家的熱情卻絲毫未減。下船時,毛主席身手敏捷地快步走下舷梯,讓隨行的警衛員們既緊張又佩服。毛主席笑著打趣道:“你們看,我這身手可不輸年輕人哦。”
按照原計劃,毛主席本應先去休息,但他卻臨時改變主意,對江渭清說:“既然來了,就先看看這座城市吧。”于是,車隊沿著中山路緩緩前行。一路上,毛主席不時地指著街邊的建筑詢問,還會讓車隊停下,與路邊的群眾親切攀談。當經過曾經的總統府時,毛主席特意讓車停下,凝視許久,感慨道:“這里見證了太多的歷史滄桑啊。”
在祭堂前,毛主席莊重地獻上自己親筆題寫挽聯的花圈,并深深鞠了三個躬。從祭堂出來后,毛主席沿著中山陵的石階緩緩前行,兩旁的古樹參天,樹影斑駁,陽光透過枝葉灑下點點光斑。毛主席停下腳步,看著一棵粗壯的香樟樹,江渭清在一旁介紹說:“這些樹大多是民國初期種下的,有些已經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了。”
繼續向上走,毛主席不時駐足打量這些樹木,它們種類繁多,既有本土的樹種,也有從北方引進的松柏,顯然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當走到半山腰的觀景平臺時,毛主席的目光投向遠處的南京城區,只見城區一片灰蒙蒙的,與綠意盎然的中山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毛主席若有所思地問道:“這些樹都是國民黨種的吧?”江渭清立刻回答:“是的,主席,這些樹是當年修建中山陵時栽種的。”毛主席接著說:“你看,中山陵這里綠樹成蔭,可城里卻是光禿禿的。
從中山陵回來后的第二天,江渭清就迅速召開了緊急會議,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大家紛紛響應,一位老同志說:“解放前,南京城里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國民黨只在中山陵種樹。”江渭清當即決定:“先從主要街道開始,把中山路和太平路的行道樹補起來,發動群眾一起干!”
消息傳開后,南京城迅速掀起了一場植樹造林運動。南京市園林處的技術人員加班加點研究適合南京氣候的樹種,最終發現法桐和梧桐是不錯的選擇。各個機關單位、學校、工廠以及居民區都積極參與其中。
在中山路上,一位經驗豐富的張老師傅手把手地教市民們種樹的技巧;南京鋼鐵廠的工人們利用休息時間在廠區周圍種下了一排排樹苗;玄武湖邊,白發蒼蒼的老人們也在精心照料著樹苗;秦淮區的居民們自發組織了“護樹小組”,每天輪流給樹苗澆水。江渭清也經常到現場查看種樹情況,還親自參與種樹。
到了1954年春天,南京城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中山路兩旁的法桐樹雖然還不高大,但已經初具規模,夏天時能撐起一片綠蔭。1956年,當年種下的樹木已經枝繁葉茂,一位從北京來的記者參觀后贊嘆不已:“南京的變化太大了,尤其是這滿城的綠樹,讓人印象深刻。”
1959年深秋,毛主席再次來到南京。當軍艦駛入長江南京段時,毛主席遠遠就看到了江岸邊一排排挺拔的法桐樹,他對陳毅說:“這南京,和六年前大不一樣了啊。”進入城區后,一路上綠樹成蔭,曾經光禿禿的中山路如今已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林蔭大道,兩旁的梧桐樹高大挺拔,枝葉相連,宛如一條綠色的長廊。
江渭清向毛主席匯報了南京城的綠化成果,從1953年開始,全市共種植各類樹木超過百萬株,不僅主要街道栽滿了行道樹,各個居民區也都建起了小型花園,山上、學校、工廠區也都煥然一新。
作者:白白 ;來源:史記日新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