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東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13國加入。白宮發文表示,該框架將重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并且在重要議題上給該區域國家提供“不同于中國的選擇”。據其官方聲明,“印太經濟框架”將重點在貿易、供應鏈、環保及基礎設施、稅收反腐這四大“支柱”進行談判。其中,確保對半導體及相關技術的獲取是供應鏈這一“支柱”的重中之重。
蔡英文多次表示,要積極爭取參與該框架。然而,美國至今仍未邀請臺灣加入。美國為推動該框架,去年底以來已與日韓澳和新加坡等盟國展開討論,然而對臺灣卻一直態度模糊。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參議院聽證會被問及是否邀請臺灣參與時,僅稱未決定,還在討論中。而路透社更報道,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參議院的一場會議上表示,目前不考慮讓臺灣參與該計劃,粉碎了蔡當局的幻想。美國總統拜登宣布被納入“印太經濟框架”的國家和地區名單,但名單中沒有包括臺灣地區。根據沙利文的說法,“印太經濟框架”旨在讓美國在供應鏈、數字貿易、清潔能源等問題上與亞洲主要經濟體更密切地合作,拜登將在會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時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但這位國安顧問明確指出,臺灣未受邀參加啟動儀式,也不會被納入“印太經濟框架”。
美國曾向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發出邀請,提議建立“芯片四方聯盟”,希望在半導體領域對中國大陸進行封鎖。然而臺當局沒高興太久。有消息人士透露,美日強化合作不僅是為了防止半導體技術流入中國大陸,也是為了擺脫對臺灣芯片的依賴。
筆者認為:美國正在做臺灣被中國統一后準備。現在一切涉及臺灣的,美國都在留一手,以防壯大了臺灣,反倒幾年后成了給中國養肥臺灣(臺灣被統一直接成為中國控制領土)。故在經濟上,產業上,技術上,可能讓臺灣壯大的地方,及可能加深對臺灣依賴的領域,美國現在都在留一手。
美國在擔心臺灣被中國統一,擔心中國控制臺灣的芯片制造業,也正在謀求轉移臺灣的芯片制造能力到美國本土。這種謀求轉移臺灣芯片制造能力到美國本土的行動,可以充分表明,美國在放棄臺灣。美國現在就想著轉移臺灣的芯片制造能力,可以說明,美國壓根沒打算大規模武力阻止中國收復臺灣,因為美國知道,付出多大的代價都阻攔不了。
大家都清楚,美國正在要求臺積電在美國本土建廠。臺積電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新廠,2024年就能投入5納米制程量產。初期月產能為2萬片,總月產有望達到10萬片以上,預計臺積電在美國將成為擁有產能最大、最先進技術的非美系半導體廠房,超越韓國三星等競爭對手。臺灣工程部門研究院總監楊瑞臨指出,雖然在美國建廠,但臺積電掌握最先進的技術,且仍將留在臺灣。臺積電目前已經能量產5納米晶圓,且還計劃提高產能,以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到2024年,臺積電的5納米制程產能將達到每月16萬片。此外,根據最新報告顯示,臺積電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生產3納米晶圓,屆時將能夠加工使用更先進技術生產的3萬片。由于蘋果的訂單承諾,臺積電計劃在2022年將其3納米制程產能擴大至每月5.5萬,并將在2023年進一步擴大產量至10.5萬。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021年3月2日發表題為《委員會警告說,美國有可能失去芯片優勢》的報道稱,美國國會授權成立的一個委員會得出結論認為,由于依賴中國臺灣地區芯片制造商,美國有可能失去在此領域的優勢,而這個優勢對商業和軍事成功至關重要。
經過兩年的研究,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說,美國需要建立設計和制造芯片的“有韌性的國內基地”。
報道稱,委員會主席、谷歌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說:“由于我們對臺灣地區(芯片)的依賴,我們非常接近于失去驅動我們的公司和軍隊的微電子技術尖端優勢。”
美國防部前副部長、委員會聯合主席鮑勃·沃克說:“如果中國大陸收復臺灣地區……那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個競爭問題,從領先兩代人變成可能落后兩代人。”
上述信息,充分表明:美國在擔心臺灣被中國統一,擔心中國控制臺灣的芯片制造業,已經在謀求轉移臺灣的芯片制造能力到美國本土。
筆者認為:這種謀求轉移臺灣芯片制造能力到美國本土的行動,可以充分表明,美國在放棄臺灣。
美國現在就想著轉移臺灣的芯片制造能力,可以說明,美國沒打算大規模武力阻止中國收復臺灣。
關于臺灣統一,我們還不應該只是想著國家統一層面的這個價值。還有一層更深意義的價值:中國如果成功收復臺灣,中國極可能直接以此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世界再無中國老二的說法。美國也極大可能因此放棄打壓遏制而選擇合作爭取利益。故臺灣收復的意義不僅是祖國統一,更是中國民族復興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標志性歷史性轉折性事件。
據路透社消息,2021年3月1日,美國政府的一個獨立委員會——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投票通過了一份長達700多頁的所謂“報告”,報告中建議國會給中國芯片制造技術“收緊瓶頸”,以防中國今后在半導體領域超過美國。報道稱,該委員會建議國會限制中國采購制造先進計算芯片所需設備,此類芯片被用于人臉識別等監控技術。報道提到,很多芯片制造設備來自美國的公司,例如應用材料公司和泛林集團,這些企業已經受到美國的出口管制。不過,這些關鍵設備也可以從日本尼康公司、荷蘭阿斯麥控股公司獲得。NSCAI在報告中建議美國與這些國家一同制定對華芯片制造設備出口許可的政策。
報告還宣稱要讓中國半導體行業落后美國“兩代”。據報道,除了提出要保護美國芯片制造技術外,報告還建議發展美國自己的芯片制造業,該行業在過去數十年中遷移到了中國臺灣和韓國。例如,報告建議給予半導體業的投資40%的免稅額度,刺激美國的芯片工廠建設。目前,該委員會已將報告提交給美國國會。
事實上,美國自己的芯片制造能力也不行,它在把全球的芯片制造能力轉移到美國。轉移完后,就可能打擊全球的其他區域制造能力。核心是要掌握全球的高端芯片制造,并以此封鎖中國。另外也是對臺灣被中國可能即將統一的擔憂,因為一旦臺灣被統一,美國的芯片制造將被我們卡死,所以他們要趁臺灣被統一前趕緊轉移制造能力。中國其實應該想辦法阻止臺灣將芯片制造能力轉移到美國。
臺灣的芯片制造能力,本質上是中國的,不能在統一前都被美國拿走了。
美或將收緊技術以防中國主導半導體領域。美國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3月1日向美國國會建議,收緊芯片制造技術“阻塞點”,以防止中國未來幾年在半導體領域超越美國。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建議壓制中國購買生產先進電腦芯片所需的制造設備的能力。這些芯片可用在面部識別等監視技術中。
報道稱,許多芯片制造設備來自美國公司,例如應用材料公司和泛林集團,而且這些公司已經受到美國出口管制。日本企業尼康和佳能,以及荷蘭企業阿斯麥爾關鍵器具。
報告建議美國與這些國家進行協調,在每個國家針對輸華先進芯片制造工具出口許可證,制定“推定性拒絕”政策,并提出促進在美國制造半導體的措施。
委員會官員說,美國的首要“保護”策略,是要比中國的芯片行業“跑得更快”。
在全球芯片產能緊張的大背景下,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言人田玉龍提到,芯片產業是一個全球性產業鏈,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合作,共同打造芯片產業鏈,使它更加健康可持續發展。
最后,還需要強調的是,臺積電本身沒有那么重要,但是中國沒有臺積電這樣的產業能力,損失的將是幾場統一臺灣的戰爭費用。如果美國已經認為中國幾年內可能收臺,那么將美國自己也沒有的芯片制造能力從臺灣轉移到美國,并且在收臺前讓臺灣喪失芯片制造能力,是一定會考慮做的行為,這個傻子都會這么做。如果美國自己沒有這個制造能力,我們統一臺灣后,中美緊張關系肯定將持續一段時間,美國的幾大芯片公司不可能再依托中國統一后的臺灣提供芯片加工制造,美國人存在這個極大擔心。美國防部前副部長、委員會聯合主席鮑勃·沃克的擔心是極其現實的。
白宮2021年3月3日發布“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文件,白宮強調,拜登政府將外交視為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第一工具,民主是其最大的資本。這份文件寫道,“美國不應該也不會卷入已經造成數千人死亡和數萬億美元損失的‘永久戰爭’。
如果美國大規模武力介入中國統一臺灣,美國就遠不止要接受數千人的死亡和數萬億美元的戰爭損失了。美國深刻知道自己阻攔不了中國統一臺灣,武力阻攔不僅是美國自身損失的問題,更是因為他們知道我們的決心,損失多少也阻擋不了,畢竟是我們家門口。
經濟學家陳文玲近日提出:中國政府必須做好短期應對,更要做好長期應對美國遏制打壓中國的戰略準備。尤其是在美西方像制裁俄羅斯一樣對中國進行毀滅式制裁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進行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方面,一定要使臺積電本來屬于中國的企業搶到為中國服務的立場上來”。陳文玲說,“目前臺積電正在加快向美國轉移,要在美國建六個廠,盡管短期內不一定能夠全部建成,但我們絕對不能讓美國推動臺積電轉移的目標全部實現。”
我個人認為:中國如果要實現把臺積電搶到手,就要在臺積電被美國成功轉移前實現統一,否則,這個搶到手,難。我在本文呼吁:臺積電的上上下下全體中國同胞們,要頂住美國及主導臺獨的臺當局的壓力,盡量拖時間,不要太快轉移,為中國統一臺灣留住臺積電做出臺積電每一位中國人的努力。
各種萬億級別的產業,都需要這么一小顆芯片。那么再看看戰爭成本,美國打的幾場戰爭的成本如下:朝鮮戰爭3040億美元,越南戰爭,7380億美元,反恐戰爭1.6萬億美元。各種數據的對比,相信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清楚,一場戰爭的費用,和芯片產業的自主研發投入、建設、購買,及其帶動的手機、5G等各種大產業的的總市值總規模是難以比及的。
如果我們因為芯片產業的被卡脖子,導致我們這些產業五年甚至十年內得不到快速發展,那么我們的損失將遠超數場戰爭的費用。
我們可以看到,提前統一,將輕松節省數場戰爭費用……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一場聽證會上警告稱,在半導體制造鏈上,該國嚴重依賴來自中國的廠商,而由于缺乏半導體生產能力,美國正在面臨“國家安全風險和經濟安全風險”。報道提及,雖然美國在芯片設計方面仍居全球領先地位,但制造很大程度上還需在海外企業進行。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去年披露的數據顯示,全球芯片制造75%的產能已轉移到東亞地區。相比之下,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產業的份額已從1990年的37%降至12%。與此同時,美國工業使用的半導體芯片有88%是在該國以外地區生產的。
美國很清楚,臺灣被統一,中國將反過來全面封殺美國芯片產業,美國目前的芯片基本也都是靠國外代工。所以美國很迫切地在轉移海外芯片制造產業,明確要求臺積電等在美國建廠。所以,如果在美國成功轉移前,中國能夠統一,美國的芯片產業則將被有力封殺,那么,美國的產業將出現比中國還大得多的停滯和損失。美國高科技行業哪個不需要這么小顆芯片……
所以,如果中國提前收臺,僅隨之而來的可以對美國進行全面芯片封鎖,美國的代價都將至少是幾場中國收臺戰爭的費用。在芯片上,我們是節省數場戰爭費用,對方是可能付出遠超數場戰爭費用的代價,這筆賬相信誰都能看清楚。
所以如果臺灣因為中國提前統一,經濟和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體量和力量并入中國,中國體量和國力將直接有一個大臺階提升。這是我們要看到的統一的“1+1”的變化。
再次重復本文判斷:美國在擔心臺灣被中國統一,擔心中國控制臺灣的芯片制造業,已經在謀求轉移臺灣的芯片制造能力到美國本土。這種謀求轉移臺灣芯片制造能力到美國本土的行動,可以充分表明,美國在放棄臺灣。美國知道,付出多大的代價都阻攔不了。所以,美國正在做臺灣被中國統一后準備……
一切對臺灣的依賴,美國都想盡快擺脫,一切可能繼續壯大臺灣的安排,美國都在擔心給中國喂大了臺灣……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聞韜|拜登三度揚言協防臺灣:這不是口誤,是對華戰略轉變,是分裂中國
2022-05-24肖志夫|美中將說:北京從俄烏沖突吸取教訓,可能選擇和平接管臺灣
2022-05-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