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郝貴生教授新撰此文,著重闡發了《宣言》對于正在從事偉大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具有的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一是永遠高舉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和階級分析方法,認識和解決當代世界、中國的一系列重大社會現象和問題。三是批判中國當今社會一切直接間接否定《宣言》的基本思想的錯誤言行。四是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五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六是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和社會發展的本質,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七是劃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區別,強化對“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深入而系統的批判。八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學說,永葆我們黨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九是堅持“兩個絕大多數”思想,真正確立“為人民服務”思想和做社會主人的意識。十是必須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十一是堅持“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始終把改造、發展、提高自己擺在重要的地位上來。十二是堅持“無產者聯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度和組織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來。該文較長,現分為四個部分發表,每個部分講三點意義,以下為第三部分第七至九點意義。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部公開問世的全面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奠基性著作,是馬克思恩格斯世界觀根本轉變、批判繼承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深入調查研究與工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研究社會現實的結果,是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第一部綱領性著作,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第一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的著作,是170年來國際共產主義事業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的理論源泉,也是具有馬克思主義批判性與革命性典型特征的著作。今年是《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研究這部著作及其理論、歷史和現實意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著重闡發《宣言》對當今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堅持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所具有的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下為全文的第七至九點意義。
七、劃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區別,強化對“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深入而系統的批判
《宣言》的又一個極其重要的基本思想就是“兩個決裂”即““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頁)
這“兩個決裂”思想一是闡述了共產主義同以往任何思想理論之間的本質區別和根本任務,二就是闡述了兩個“決裂”之間的辯證關系。《宣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回答“共產主義”的本質是什么?即《宣言》回答共產主義就是“消滅私有制”的思想后,又從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入手,指出共產主義不僅要消滅私有制,同私有制徹底決裂,而且要消滅私有觀念。所以“兩個決裂”實際上就是進一步回答共產主義的本質含義既消滅私有制,又消滅私有觀念。為什么呢?因為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因素都可以歸結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大因素。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存在”除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之外,主要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特別是依靠占有工人剩余價值為基本剝削方式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必然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這種社會意識的核心內容就是以私有觀念為典型特征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封建私有制的否定,但本質上是用一種私有制取代另一種私有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與封建意識形態確實有許多區別,但本質上仍然是“私有觀念”為核心。《宣言》中一再強調,共產主義不是用一種私有制取代另一種私有制,而是根本否定和消滅私有制。同時,共產主義也不僅是簡單否定資本主義特有的意識形態,而是根本上否定包括封建意識、資本主義意識內容在內的所有以“私有觀念”為核心內容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建立在私有制經濟上必然形成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同時這種意識形態也必然反作用于私有制,即竭力維護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且已經在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由于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特征而相當長時間存在于社會主義歷史時期,同時對社會主義公有制即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發生反作用,削弱、抵消公有制的積極作用甚至瓦解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因此,共產主義的本質含義必須在同私有制決裂的同時,也要同私有觀念為核心的私有觀念決裂。
中國近幾十年的改革實踐中,不僅不同私有制決裂,且自覺不自覺地加大加快私有制的改革步伐,由此導致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觀念與改革開放實踐中大量涌進來的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基督教文化相結合,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同樣是“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和剝削階級核心價值觀。幾十年來,這種意識形態在中華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和傳播開來,大有取代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各種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人本性自私論、普世價值論、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潮甚囂塵上,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角落,特別對各級領導干部、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發生極其嚴重的影響。甚至有些人包括一些當政者把自由主義的鼻祖英國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的以“人本性自私論”為典型特征的所謂“看不見的手”思想拿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依據,原黨中央和政府的個別領導利用各種場合的講話中大肆推銷、販賣這種腐朽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同時這種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與中國封建社會遺留的以“權力至上”為典型特征的封建文化相互勾結、結合為當代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剝削階級的腐朽文化內容,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也導致黨的中國大批扭曲的“單向度”的、片面性的人出現。近些年來,腐敗愈演愈烈其深層次的思想根源就是“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觀念和核心價值觀的猖狂泛濫和影響的結果。
但是不能不看到,《宣言》中的“兩個決裂”思想幾十年來,幾乎淡出領導人講話、文件和我們的主流媒體,似乎講“兩個決裂”就是極“左”的表現,就是與中央唱對臺戲,就是反對改革開放等等極其荒謬的理由。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曾經提出四個劃清,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的界限”,但非常遺憾,至今也沒有看到主要領導和黨的有關文件中如何對此進行劃分的,沒有對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文化進行深入徹底的批判。今天我們學習研究《宣言》就必須重拾《宣言》的“消滅私有制”和“兩個決裂”等思想,努力劃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本質區別,堅決深入廣泛批判“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各種剝削階級觀念的泛濫,堅決打贏意識形態領域里這場尖銳激烈的斗爭。
八、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學說,永葆我們黨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其中一項就是特別強調要加強黨的建設,并把“黨的建設”稱之為“四個偉大”中的第二項內容即“偉大工程”。那么,黨的建設的深層次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仍然是世界各國共產黨人的旗幟性綱領和著作即《共產黨宣言》。
《宣言》寫作的直接原因是馬克思恩格斯為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同盟》起草一個綱領性文件。因此《宣言》實質是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學說特別是無產階級政黨學說。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階級的政治組織,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政黨的中心任務是就進行政治方面的斗爭即階級斗爭。《宣言》主要有四章內容,最主要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實質是客觀地敘述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發展過程特別是經濟危機的出現和階級斗爭尖銳化的客觀事實,最后做出“兩個必然”的客觀結論。第二章正是依據第一章的科學結論,主要闡述在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性和先進性、斗爭的最高綱領和指導思想。尤其提出和闡發了共產黨人、共產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最高綱領就是消滅私有制、就是實行兩個決裂。無產階級政黨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之后,盡快發展生產力,最終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實現沒有剝削、沒有階級和階級差別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宣言》第四章結尾用鏗鏘有力的語言莊嚴向全世界宣告:“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頁)這些思想應該成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中的極其重要的指導思想。
一是要進行黨的無產階級性質和根本宗旨的教育。《宣言》一再強調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們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的運動。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毛澤東把共產黨人的這種無產階級階級屬性概括為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實質也是《宣言》和毛澤東思想的延續。但是不能不看到近幾十年來,黨的建設面臨的一個極其重大問題就是黨的這種無產階級階級屬性在淡化、削弱,甚至被取消,不敢理直氣壯講共產黨自身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即無產階級的階級屬性,且用“人民性”取代“階級性”。由此導致的極其嚴重后果就可能是是共產黨名存實亡,就是黨變質變色。因此我們今天強調黨的思想建設,必須把強調黨的無產階級階級屬性和根本宗旨提到極其重要的地位上來。
二是黨的指導思想建設的教育。《宣言》中強調,共產黨的理論原理不是某些改革家主觀發明和想象出來的,而是對現實的階級斗爭、經濟關系和歷史運動的一般表述和科學考察,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理論原理,因此必須堅持共產主義基本原理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就沒有真正的無產階級運動。正如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因此在黨的建設問題上,必須批判一切形形色色的直接間接的改旗易幟的表現。但是不能不看到,在我們整個8000多萬共產黨員中,包括各級領導甚至是中央領導以及所謂“馬克思主義專家、教授、博導”中,真正熟悉、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自覺應用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究竟有多少呢?筆者觀察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必須正視的一個客觀事實,就是近些年來整個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急劇下降。不進行進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而用沒有真正來源與實踐,進行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的所謂“創新”理論取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不是真正的黨的思想建設。
三是黨的歷史使命和黨的綱領的教育。《宣言》中就特別突出強調了這一思想。它指出,共產黨人的最低綱領就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黨的最高綱領就是“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同樣,當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綱領也是“消滅私有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由于中國共產黨人已經奪取政權轉變為執政黨,因此其最低領就應該把鞏固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作為首要根本任務和使命,在鞏固社會主義政權過程中發展生產力,而不是離開社會主義政權單純發展生產力。共產黨人轉變為執政黨,但仍然是革命黨,是階級斗爭的黨,其革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制度的命的性質沒有根本改變。那種借口條件、任務的變化而根本否定共產黨的革命性和階級斗爭的歷史使命,是對《宣言》中的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的根本背叛。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是辯證統一關系,二者絕對不能割裂開來。中國當今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離開“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而談最低綱領,且把最低綱領單純歸結為發展生產力,甚至否定黨的階級斗爭的使命和革命性。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是對《宣言》的偏離和背叛。
四是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教育。習近平同志在強調黨的思想建設中的內容中多次提到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章也多次提到,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而黨的先進性思想的來源也是《宣言》。《宣言》中強調,共產黨人是無產階級中“最先進的和最堅決的”部分,在實踐方面,是“始終推動運動前進的部分”。而在中國共產黨97年的歷史中,正是無數共產黨人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的成員沖鋒陷陣、流血犧牲、前仆后繼才有了中國革命建設的巨大成就。但這種先進性、純潔性不能離開階級性。但由于種種原因,當今的中國共產黨員其階級性、先進性、純潔性在逐漸淡化和削弱,其中相當多的人特別是各級以下官員已經把自己混同于一個普通群眾,甚至連一個普通群眾也不如。近些年黨內揭露出來的如此之多的腐敗分子,他們不僅喪失了黨的先進性特征,而且黨的階級性也完全喪失掉了。當今中國號稱8000多萬黨員,但在筆者看來,這種具有階級性、先進性、純潔性的共產黨人可能連1000萬都沒有。這種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五是是黨的斗爭性教育。《宣言》中已經明確指出,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產物,也是階級斗爭的政治組織。共產黨人要組織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要消滅私有制,要實現兩個決裂,哪一個步驟和歷史任務能夠離開斗爭呢?特別是《宣言》結尾中所說,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習近平同志5月4日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大會上談到馬克思一生的經歷時,特別引用了恩格斯馬克思墓前講話中談到的馬克思的“斗爭是他的生命的要素”的思想。我們今天紀念和學習馬克思,就必須學習他的這種斗爭精神。同誰斗爭?不是同人民斗爭,而是同資本主義斗爭,同剝削階級觀念導致,同帝國主義斗爭,同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一切敵對勢力斗爭。馬克思的斗爭精神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性與革命性決定了共產黨人必須具有為共產主義最終實現奮斗終身的精神和勇氣。那種在強大的敵對勢力面前,在當代中國資本主義復辟的極其嚴重的環境中,在實現社會主義的重重困難面前,縮手縮腳,畏懼不前,放棄斗爭,甚至妥協投降,絕不是共產黨人。但必須正視的是我們隊伍中的相當多的共產黨員則害怕斗爭,不敢同帝國主義斗爭,不敢同中國極其嚴重的資本主義復辟勢力斗爭,不敢權力中的惡勢力和錯誤思潮進行堅決的斗爭。因此,有必要把解決無產階級政黨的斗爭性、共產黨員的斗爭性問題也提到黨的思想建設極其重要的地位上來。
此外,《宣言》中還闡述了黨的紀律和黨的政策、策略問題,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黨的建設問題上急需解決的重要內容。
九、堅持“兩個絕大多數”思想,真正確立“為人民服務”和做社會主人的意識
《宣言》第一章闡述了“兩個絕大多數”思想即:“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頁)
這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原理的高度概括,它集中闡發了群眾史觀的精華內容。首先,它闡述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運動主體的思想。其次,它闡述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價值目標的思想。再次,它闡明了“運動主體”和“運動價值目標”是相互依賴的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兩個絕大多數”思想所體現的群眾史觀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政黨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宗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民主革命實踐中,把“兩個絕大多數”思想簡化精練為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在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地位和方法論意義,筆者在多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曾經指出,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理論中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這一思想在當今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要深入批判英雄史觀。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之前占主導地位的是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主宰者的英雄史觀思想。中國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封建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權力至上。其本質就是英雄史觀。如孔孟學說中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思想。魯迅曾經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是“吃人”文化,就是把人變為“奴才”的文化。這都是典型的英雄史觀。我們今天盡管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但封建文化并沒有煙消云散,而是極其頑強地存在于當今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特別是在官場上。黨的十九大前后發生的一些事情,其思想根源就是這種英雄史觀思想在作崇。因此堅持“兩個絕大多數”,必須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性內容特別是英雄史觀思想。
二是要真正樹立社會主人的思想。多年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材中講到群眾史觀的方法論意義時,大多是從領導者角度要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無疑是正確的。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理論絕不是單純只對權力者而言,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對大多數群眾而言,也就是要求人民群眾自身意識到自己就是社會的主人,要自覺樹立社會主人的意識,要為成為社會的真正主人而斗爭。群眾自身頭腦中也或多少地存在甚至較為嚴重的英雄史觀思想,也需要正視和自覺加以清除。
三是要正確認識“權力”的本質。前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樹立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思想。但“權力”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西方政治學把“權力”定義為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支配能力、支配關系、支配力量。這種定義實質如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只是從客體或直觀的、現象的意義上談“權力”,并沒有把人類的“權力”現象放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的大坐標中去認識,并沒有真正揭示“權力”現象的本質特征。馬克思經典作家關于權力問題有許多重要論述,但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準確定義。筆者正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及群眾史觀理論經過多年研究,給“權力”下這樣一個定義即:“權力”實質是在一定的社會群體的實踐活動中,為實現一定的利益目標,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過程中形成的少數人具有和體現出來的能夠指揮、率領和組織大多數人凝聚為更大合力的強制性與非強制性統一的能力和力量。這個定義突出強調“權力”這樣幾個顯著特征:一是“權力”是人類一定社會群體實踐活動的產物,而應用“權力”活動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不可能揭示“權力”活動的本質。二是“權力”是人類社會的永恒現象。但“權力觀”是具體歷史的,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的歷史觀,不同的階級“權力”觀念本質是不同的。三是階級社會的“權力”觀是原始社會“權力”觀的異化,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扭曲的“權力”觀。社會主義“權力”觀是克服“權力”異化現象的回復,是否定之否定。四是“權力”關系不是支配者與被支配者之間單向關系,而是雙向、相互作用關系,人類一開始產生的“權力”,其本身就始終存在籠子里。把“權力”看作單向關系本質是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權力”關系表面是支配者決定一切,實質是被支配者永遠最終起決定作用。社會主義“權力”關系表面是支配者決定一切,實質是被支配者永遠最終起決定作用,馬克思把巴黎公社的權力者看做人民的公仆,實際上就是說權力者要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和制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不是在權力之外制造一個籠子把權力關進去,如同把本身不在籠子里的老虎關于人為的籠子里一樣。而是自身要自覺意識到,任何政治權力本身就在人民群眾自覺監督的籠子里一樣,自始至終就要在人民群眾監督的籠子里行使權力。改革本身不是要不要關進籠子里,而是進一步強化、完善籠子的具體措施和內容。五是“權力”應用中一定有具體的利益目標,這個利益目標在階級社會中實質是“權力”階級性的突出表現。六是權力所具有的支配能力、支配力量是強制性與非強制性的統一,而非單純的強制力。
四是要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把實事求是看做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這是正確的,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絕不僅僅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只是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角度予以界定的。我們完全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其它角度界定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那么從《宣言》中的“兩個絕大多數”即群眾史觀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完全可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使絕大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主人的學說。民主觀念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首創,中國古代和歐洲古代,特別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封建神學、封建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民主”,但是他們的民主理論的哲學依據是抽象的人性理論,是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并不反對“民主”觀念,但這種“民主”不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民主,而是社會主義的民主。這種民主與以往的民主有本質的區別。一是其哲學依據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二是這種民主的主體是絕大多數以主要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為主體的推動歷史發展前進的人民群眾。在當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過程中,努力劃清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根本區別,推進社會主義的民主建設,真正保證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正當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是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相關鏈接:
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的現實意義(一)——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的現實意義(二)——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的現實意義(三)——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2018-07-19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的現實意義(二)——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2018-07-15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的現實意義(一)——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2018-07-1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