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有很多值得深思與重視的思想觀點。或許,這些思想和觀點當時沒有進一步展開,但是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仍然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蘇聯的教科書在提到蘇聯社會矛盾的時候,總是有點掩蓋,或者有些主觀的想象。例如,蘇聯教科書認為蘇聯社會的矛盾是可以調和的。毛主席則認為,任何矛盾都是無法調和的。要么矛盾最后被解決了,要么隨著事物的發展,原有的矛盾轉化為新產生的矛盾了。對于中國社會主義階段中的矛盾,黨的八大已經講到了。階級矛盾已經不再是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當時的論述與現在我們對中國當代社會主義社會中主要矛盾的論述是非常接近的。應該說,在主要矛盾之外,還會有其他非主要矛盾。雖然說,主要矛盾解決了,其他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但總歸那么其他的非主要矛盾還是要花一些力氣去解決的,那些非主要矛盾自己不會自動就化解了。對于這些非主要矛盾,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應該回避的。或許這些非主要矛盾解決起來也并不輕松,回避矛盾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階段,有一個矛盾就是無法回避的。那就是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兩者之間也是有矛盾的,但它們之間的矛盾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一定就是對抗性的,而這一類矛盾的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需要使用對抗性的方式或者手段。然而它們之間的矛盾確實也是存在著的。毛主席說,講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可能不講所有制關系。《資本論》基本很少數講所有制關系,因為在《資本論》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只有一種所有制關系,那就是資產階級的私有制關系。當然,除了資產階級的私有制關系之外,資本主義社會也有類似于地主所占有的土地私有制這樣的關系。但這樣的私有制關系雖然與資產階級私有制關系多少還是有那么一點不同,但在本質上,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不過是資產階級私有制關系的一種附屬物,或者是資產階級私有制關系的一種變形。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關系與非公有制關系的確需要認真地加以研究,并且必須認真地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黨在當前,針對這兩種所有制關系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論述,即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關系并存。還有兩個“必須毫不動搖”,都是當前中國社會主義社會處理兩種不同所有制關系的基本方針和原則。然而,作為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不可能不涉及到,中國社會主義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這兩種所有制關系會有怎樣的一個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一定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不可能長期凝固不變。那么所有制關系的發展與變化就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且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速度也是比較快的,那么這就必然影響到如何正確處理兩種所有制關系的問題。毛主席在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提到了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我們的所有制關系的各種變化。那么針對今天的中國,我們也需要對在現實條件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所有制關系會有怎樣的變化,也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從更廣泛的范圍來看,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經濟的公有制成分肯定會不斷地有所增加。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也肯定會有相當一批非公有制經濟將會融入到公有制經濟當中。我們在土地改革運動中,把地主的土地私有制改變為農民個體的土地私有制。后來又通過農業合作化運動,把農村個體的土地私有制改造為農民群眾集體所有制。在工業領域,我們通過公私合營,將一大批私營工業企業融入到半公有制半私有制的這樣一批企業當中來。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不斷要求國有企業必須要做大做強做優,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這是為了適應中國現實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在當下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不夠平衡的情況下,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需要加以保留,而且允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然而社會生產力發展提高的總趨勢,必然要求一部分非公有制經濟逐漸融入到公有制經濟的成分之中。例如,類似于五十年代的公私合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今天的中國,則有可能通過某種新的形式來加以實施。有些非公有制企業可以先實現部分企業之間的聯手、聯營、合作、協作等形式,同時推行不同企業,以及企業內部員工持有股份的各種形式。再進一步,這些新型的非公有制聯合企業既可以與國有企業,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企業進行更多的合作或者聯營,也可以將這些非公有制聯合企業與公有制企業加深加緊更進一步的合作,甚至實現最終的合并。這些做法目的就是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更有利于推進我們的經濟建設。我們甚至可以想象,未來中國經濟中的公有制關系,將會出現很多種不同的形式。這都需要廣大勞動群眾在實踐中,從實際出發,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所創造出來。這種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和擴充,不需要任何行政上的壓力,更不需要任何官員的敦促,基本是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而自然產生的。當然,自然不等于自發。自發是有盲目性的。自發的盲目性會讓路子走向某種偏差。而所謂自然,更是人們在自覺認識的基礎上,發現規律,研究規律,最后遵循規律而采取適當的行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公有制經濟占有比例的提高,兩者相輔相成。這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走向社會主義中級階段或者高級階段的必要過程。總的發展趨勢是水到渠成。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在水到之前,相關的水渠也需要提前規劃、提前設計以及進行必要的預加工。沒有這樣的準備,所謂水到,不僅不會渠成,甚至會出現沖破必要的規范,而形成大水漫灌。這就不再是適合生產力的必要措施,而有可能成為損害生產力的某種災害了。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的。但認識在某種情況下,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前走出一兩步。作戰要靠大部隊,但作戰同樣需要前出的偵察兵。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