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一書,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做了這樣的論述、定性、評價:
“上千萬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經受了鍛煉,接觸了生產實踐,增長了才干,為開發、振興祖國的不發達地區作出了貢獻。”
在當今中國,對知青上山下鄉的認識和評價有不同的見解、各異的觀點,本屬正?,F象而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有的人在知青上山下鄉的本質與現象、主流與支流的問題上,卻認識模糊,見解極端,出現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問題。
就此問題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看法。
一、通過“兩個緊密聯系在一起”,看中國知青上山下鄉歷史發展的本質和主流
中國知青上山下鄉,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結束于80年代初年,大致經歷了前后27年時間,是在共和國的特殊時期和環境中產生、發展和結束的。這一歷史進程清楚地表明:中國知青上山下鄉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程中開展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的政府組織行動。它是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幾乎貫穿于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知青上山下鄉,無論是從發動和組織的基本動因,還是從經濟和社會的客觀現實,都離不開當時中國的基本國情,與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兩個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我們研究和評價中國知青上山下鄉最重要的歷史背景和基本依托。
新中國建立以后前3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也正是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輝煌成就和經歷曲折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奮斗,是黨和國家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
在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進程中,黨所領導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與農民大眾結合”的本質特征,其核心內容就是廣大知青懷著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直接參加改天換地、建設新農村的實踐,經受了鍛煉,發揮了作用,并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農村建設道路中作出了無私奉獻。就是在“文革”期間,盡管知青上山下鄉一度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也出現了一些的問題和矛盾,這些都仍然不會改變毛澤東思想體系中關于“知識青年與工農民眾相結合”思想的基本內涵,也不會超越中國共產黨延綿不斷地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內容。當然,也不會動搖和改變中國知青上山下鄉歷史發展的本質和主流。
二、透過現象把握本質,認清主流發展趨向,是正確認識和評價知青上山下鄉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本質與現象的統一,要分清什么是本質、什么是現象,區分什么是主流現象、什么是支流現象。對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這一特殊歷史現象進行研究,唯有站在國家全局的角度去觀察認識問題,并將其放在中國這一階段的特殊歷史發展背景中去考察,方可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較為清楚地看到其本質,進而獲得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基本認識和歷史借鑒。
有的把在少數知青身上發生的個別現象,當作是知青隊伍中的普遍問題,或者有的把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認為是下鄉知青的獨有現象。如看見自己身邊有知青出現東游西逛的現象,就認為知青大多“不愛勞動”“不務正業”;這些看法,實質上是把“個別當一般”,如有的地方部分知青生活不能自給、住房條件較差 ,就當作知青上山下鄉的“主流”問題,并與知青上山下鄉的本質聯系起來,把“一般當個別”。如果將其置于當時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中去考察,置于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中去分析,就不會認為這只是知青中才有的現象;如果將其置于當地許多干部和社員群眾對知青的盡力幫助和關照中去認識,置于當時從上到下都在致力知青實際困難的統籌解決中去把握,就不會認為這是上山下鄉中的主導現象。
這類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重的,不僅與當地生產條件、收入水平相聯,而且與知青勞動時間、身體狀況有關,也與領導重視程度、政策執行等有一定聯系。它是由諸多客觀的和主觀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青工作上存在的問題,但并不表現為知青上山下鄉的本質內涵,也并不表現為知青上山下鄉的發展趨向,當然它也不可能成為知青上山下鄉的主流和本質的方面。
有的認為知青上山下鄉是“甩包袱”,造成諸多“不滿意”。在這些人眼里,知青到農村只是“分糧”“花錢”的,“干不了什么事”,而沒有看到絕大多數知青是任勞任怨勞動、勤勤懇懇做事的。他們中的許多人把所學的知識用于生產實踐,大搞科學試驗,為當地糧食增產作出了貢獻;他們戰天斗地,積極參加農田基本建設,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付出了辛勤勞動;他們辦起耕讀夜校、建起文娛隊伍、開起合作醫療、安起喇叭宣傳,使廣袤的貧瘠山鄉傳來了讀書聲、廣播聲和鑼鼓聲;他們積極參與創造的許多業績,至今都在繼續發揮著作用和效益,他們帶去的城市文明和先進理念,至今都影響著山鄉的同齡人和他們的后代。這些都是知青上山下鄉到農村去的主流和本質的反映。
知青上山下鄉是一個跨越近30年之久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就知青個體來講,由于不同階段上山下鄉的知青在理想、追求以及心態上有所差異,也由于他們各自所受教育程度、家庭熏陶和社會影響等有所不同,還由于他們下鄉后的安置方式、勞動環境、生活基礎、經濟條件以及下鄉時間、自身狀況有所區別等,他們對各自曾有過的這一段親身經歷會有著不同的感受,也會就此產生不同的認識或發表不同的見解。如果不能跳出個人局限,也不能超越片斷經歷,而是簡單地站在個人恩怨立場和個人得失角度去觀察認識問題,或以個人的好惡感受去斷言和評價整個知青上山下鄉歷史,必然是只見枝節不見主干,或者以支流替代主流,就不可能獲得知青上山下鄉的真諦與本質。
三、以“為國分憂、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知青精神”,凝聚了數千萬知青的熱血與青春,集中體現了中國知青上山下鄉最重要的本質特征
?。▉碓矗?ldquo;中國夢知青情”微信公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