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曹征路 : 項英的悲劇——重訪革命史之三十五
點擊:  作者:曹征路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發布時間:2018-06-05 15:33:04

 

 1.webp (12).jpg

 



 

項英的悲劇

——重訪革命史,解讀現代性(三十五)

曹征路

 

  1941年1月12日,設在鹽城的華中指揮部收到了新四軍軍部用腦記密碼發來的電報:

 

  “情況萬分緊急,密碼已經燒掉,請黨放心。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新四軍軍歌總政歌舞團合唱隊 - 中國電影百年歌曲精粹Vol.1(1930年代)

 

  正在開會研究施救方案的劉少奇、陳毅、張云逸、賴傳珠、粟裕,黃克誠等華中總指揮部領導人,看到電報以后久久沉默,相對無語。


  他們明白,這是軍部報務員的最后訣別。

 

  關于皖南事變,有兩個背景是清楚無誤的:一是國民黨溶共、限共、滅共方針的既定步驟,二是共產黨部分領導人“一切服從統一戰線”思想釀就的必然苦果。

 

  皖南事變并不是偶然發生的慘劇,在雙方都有兩年發展的軌跡,所以幾十年來爭議并不多。

 

  可是到了2013年,《炎黃春秋》雜志第2期刊登了一篇“小朝整理”的《項英秘書揚帆談皖南事變》,卻要把這段歷史顛倒過來,隨后又經過鳳凰網、騰訊網等傳媒接力,制造了不少混亂。這篇文章將皖南事變說成了疑案,周恩來題詞的“千古奇冤”是冤在共產黨內部,新四軍是“朱毛不要的部隊”,蔣介石給毛澤東幫忙反倒沒落下好,也堪稱網絡傳播的奇葩。

 

1.webp (13).jpg

 

  在國民黨方面,1938年12月29日汪精衛宣布公開降日后,在重慶舉行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原則通過了限制異黨活動的決議。至4月10日,國民黨中央秘書處向全黨秘密頒布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的訓令。其訓令一經頒布,在河北、山東、陜甘寧邊區等地,國民黨的頑固派不斷制造與八路軍的軍事磨擦,各類襲擊事件層出不窮。

 

  而中共中央所在的陜甘寧邊區,則是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磨擦的重點地區,計派出十九個步兵軍和兩個騎兵軍,另有三個保安旅和十七個保安隊,共約四十萬人對邊區實施長期包圍與封鎖。由胡宗南統領的這四十萬大軍在整個八年抗戰期間,沒有一次與日軍正面交戰記錄。

 

  這位胡宗南被稱為“西北王”,之所以膽敢如此,自然與蔣介石的支持分不開


  先看蔣介石日記

 

  在汪精衛投敵兩天后,不思考怎么懲辦漢奸,卻于1938年12月31日的日記中寫道:“共黨乘機擴張勢力,實為內在之殷憂。”六天后又寫道:“目前急患不在敵寇,而在共產黨之到處企圖發展”、“應定切實對策,方足以消弭殷憂也。”

 

  也就是說,汪精衛的投敵并沒有引起國民黨的集體憤怒,共產黨的抗日情緒反倒促使蔣介石把其關注的重點,從對日作戰轉到了反共、溶共、滅共的歷史目標上來。

 

  蔣介石的立場之變化很快影響到了全國各地。


  當時河北的“磨擦專家”、河北民防軍總指揮張蔭梧看到訓令興奮無比,說“八路軍怕統一戰線破裂,我們無論怎樣做,進攻都是沒有問題的。”1939年6月11日,乘八路軍反擊日軍掃蕩的機會,竟然喪心病狂地從背后偷襲包圍深縣八路軍后方機關,殺害八路軍官兵400多人。

 

  與此同時1000公里外的國民黨第27集團軍楊森部,于6月12日包圍了設在湖南平江嘉義鎮的新四軍留守通訊處,殺害通訊處負責人、新四軍上校參議涂正坤,及活埋八路軍少校副官羅梓銘等六人。

 

  張蔭梧于8月初乘八路軍與圍攻根據地的日軍進行激戰時,兩次從背后襲擊八路軍呂正操部,再次瘋狂地殺害八路軍工作人員。于反擊中,八路軍繳獲了張蔭梧勾結日軍密謀共同向八路軍進攻的密信。忍無可忍之下,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3天后全殲其殘部,共殲滅4500余人,獨張蔭梧只身逃跑。其勾結日寇對八路軍實行偷襲夾擊的罪行一經披露,在全國人民的強烈聲討下,蔣介石才不得不將張蔭梧撤職查辦。

 

1.webp (14).jpg

 

  1940年,國民黨每次中央會議,對共產黨的限制都是中心議題,是“整理黨務”,是“喚醒黨魂”。國共關系至此,山西、河南一帶屢屢發生大規模沖突,中共只有發動政治抗議。

 

  在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大氣候下,蔣介石不敢徹底翻臉,只好命衛立煌與朱德在洛陽談判。朱德提出共黨合法化、保護《新華日報》、釋放被捕中共人員、停止進攻摩擦等要求。這些要求蔣介石雖不可能接受,但在政治上頗有壓力。于是命陳立夫擬出對策,約有三項:

 

  第一、統一黨內同志對共產黨問題之認識,使共黨無所施其挑撥離間之技。

  第二、建立軍事政治根據地,以防范共黨勢力之蔓延,并進而逐漸縮小其占據區域。

  第三、根絕共黨在后方各省之活動。

 

  1940年7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七中全會后的第8天,國民黨拋出了一個“中央提示案”,將陜甘寧邊區改為陜北行政區,歸國民黨陜西省政府指導,劃定八路軍、新四軍的活動區域限制在冀察兩省、魯西北及晉西北一部。該案嚴令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全部開赴上述規定地區。這也就是說,將共產黨首腦機關及其八路軍、新四軍全部趕到作戰前線。

 

1.webp (15).jpg

 

  1940年10月19日,從這年的8月20日起,八路軍在華北的正太鐵路沿線同時向日軍發起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也就是“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的成果在蔣介石看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產黨突然冒出來100個團。蔣介石命何應欽、白崇禧聯名向八路軍發出皓電,指責八路軍不守戰區范圍、自由擴充、不服從中央命令、不打敵人而并吞友軍。據此限令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于一個月內開到黃河以北地區,非奉命不得擅自越出地境線外。

 

  蔣介石真正的心病則是,新四軍所占地盤是蘇、浙、皖三省的戰略黃金地區,一旦戰爭結束,華東重鎮很可能落入中共手中。他一再敦促與駐渝中共代表周恩來交涉,要新四軍搬家。一個月后,朱德等八路軍將領發表佳電,一方面揭露反共陰謀,另一方面表示愿將新四軍開往長江以北,向國民黨做軍事讓步。

 

  蔣遂于12月9日以委員長命令發布手令,準予寬展時限,令江南之新四軍限于12月31日前開到江北地區,明年1月30日開往黃河以北地區。在黃河以南之第十八集團軍則限于12月31日開往黃河以北。到1940年12月下旬,江南的新四軍十萬人馬已大部分北移。于是加緊在華中部署,向新四軍下手便提上議程。

 

1.webp (16).jpg

 

  蔣介石當時認為新四軍在蘇北的力量比較弱,爭奪華中可“先從蘇北下手,后打皖南”。9月3日起,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所部分兩路大舉南下,向奉國民政府命已由蘇南渡江北上的新四軍陳毅、粟裕部發起大規模進攻。新四軍多次呼吁韓德勤停止內戰,并一再退卻。韓德勤自恃兵力遠遠大于新四軍,一再進逼。

 

  9月27日,陳毅明確表示:“退到黃橋,決不再退,省韓進逼,只有自衛。”中共中央這時調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增援。黃橋決戰前一天,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說,我們的方針是“韓不攻陳,黃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望先告何應欽停止韓之行動,否則八路軍不能坐視。”

 

  10月4日,韓德勤以多出新四軍守軍一倍的兵力向黃橋發動總攻。新四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經過四天激戰,殲滅韓部主力11000多人。戰后,陳毅請曾任江蘇省長的蘇北著名愛國人士韓國鈞到韓德勤處斡旋,表達善意卻遭到拒絕。韓國鈞回來氣憤地說:“和平無望。你們還是趕快回去準備自衛吧。”


  國民黨頑固派這次進攻黃橋的慘敗完全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劉少奇后來在總結時說:“很明白,如果頑固派在我們的任何一次和平提議之后,停止進攻,那他們也不會弄到那種地步的。”

 

  然而當剩下的新四軍軍部及三個支隊共約九千余人準備北移時,如按照顧祝同畫好的路線,就會走入日軍重炮射程之內,于是周恩來向蔣介石要求改變路線。

 

  蔣介石表面答應,卻在發布限期北移手令的第二天密令顧祝同部署,若該軍“不遵令北渡,應立即將其解決,勿再寬容”。12月25日又密令顧祝同、上官云湘:“在行動中要特別秘密、迅速,徹底消滅新四軍,不使漏網。”1月8日已經合圍時,顧祝同電令上官云湘:“務嚴令包圍于現地區,限電到十二小時內,一鼓而殲之”。血戰七晝夜之后,新四軍僅二千余人突出重圍。


  蔣介石原估計需經三個月戰斗,才能殲滅新四軍,不料前后不過一個多星期。于是論功行賞,上官云湘獨得法幣五萬元。1月17日,蔣介石興奮之余,斷然取消新四軍番號,并將葉挺交軍法審判。1月30日,對此事仍暗中竊喜,遂寫于日記上:“解決新四軍案,撤銷其番號,此為國民革命過程中之大事,其性質或甚于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日中山艦事件也。”

 

  事實上皖南事變也與中山艦事件一樣,確實是他自導自演的得意之作。

 

1.webp (17).jpg

 

  再看共產黨方面,也有當年陳獨秀妥協退讓的軌跡可循。

 

  在1938年中共“12月會議”之后,王明任書記、周恩來任副書記的長江局成立,實際上推行著一條“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政治路線,宛然獨立于中共中央外的“第二政治局”。王明的這些做法,自然有著配合共產國際的意圖。他擅自發表“中共中央對時局的宣言”,片面強調國共兩黨精誠團結,忽視兩黨之間抗戰路線的區別。他還在中共中央已發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之后,又提出另外六大綱領,強調“統一指揮、統一紀律、統一武裝、統一待遇、統一作戰計劃”。

 

  面對如此微妙的分裂局面,到了1939年1月21日,周恩來在致中共中央書記處的電報中,已經憂心忡忡:“目前事實如殺人、捕人、封報、攻擊邊區、甚至武裝沖突,磨擦日益加甚,此必須迅速解決,以增互信。”意思是中央應當有所表態。

 

  其實在1938年9月武漢保衛戰期間,毛澤東曾經委托周恩來給蔣介石一封親筆函,希望蔣介石“團結全民,鞏固與擴大抗日戰線,堅持持久戰爭,動員新生力量,克服困難,準備反攻”。信中一再強調團結的重要性。他相信“國共兩黨之長期團結,必能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兇頑,終必失敗”,表達過共產黨愿意長期合作的態度。

 

  然而時局的發展,并不以共產黨單方面“以增互信”的良好愿望為轉移,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以后,蔣介石已將注意力由抗日轉向防共反共了。

 

1.webp (18).jpg

  項英。

 

  在1938年9月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中共第一次把“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作為政治紀律提出來。當時項英對六中全會決議、以及新四軍“向北發展”也是舉過手的。

 

  當時毛澤東從軍事和政治上大處著眼,多次與項英交談,要求新四軍盡快深入敵后,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但身負重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東南局書記的項英,不僅居功自傲,剛愎自用,而且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王明“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影響較深,盲目追隨共產國際路線,相信國民黨,最終釀成大禍。

 

  從個人角度看,項英是工人運動的領袖,斯大林十分器重并贈送過手槍,同時他又一直是中共的高層領導,對紅軍長征后堅持南方游擊戰爭以及組建新四軍做出過巨大貢獻。王明回國后,中共領導層的變化十分微妙,所以對毛澤東并不信服。特別是當年的“贛南會議”、“寧都會議”上,他都是代表中央直接對毛澤東進行處置的人,心存芥蒂也屬正常。但不執行中央決定,就是不顧大局了。

 

  關于新四軍“向北發展”的方針,六屆六中全會就已經確定了的,但項英一再頂著不執行。

 

  1939年2月,周恩來親自向新四軍傳遞“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方針。1939年4月,周恩來又到皖南涇縣云嶺新四軍總部駐地,進行了廣泛調查研究,從中發現新四軍軍部一面臨敵,三面受圍,蜷縮在橫寬約100公里,縱深不足五十公里的狹長地帶:前方長江沿岸據點被日軍占領,軍部背后又是剿共最得力的國民黨頑固派顧祝同的第三戰區司令部駐地,稍有不測,將沒有回旋的余地。在分析上述種種困境后,周恩來在軍部召開的一系列會議上,號召新四軍的干部克服種種困難,大膽地到敵人后方去:“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有陣地。”周恩來提出的這個方針,得到了新四軍眾多負責干部的贊同,陳毅、粟裕尤為積極執行,很快就有了一系列成果。

 

1.webp (19).jpg

 

  1940年1月,劉少奇從延安來到中原后向黨中央建議:抽調八路軍一部南下,江南的新四軍渡江北上,共同大力發展蘇北。但是,項英仍然固執己見,要求留在皖南。

 

  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1月18日,中央書記處會議專門進行了研究,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人決定支持劉少奇的意見。2月19日,中央書記處致項英并東南局電,重申兩年前六中全會確定的、后來周恩來在新四軍軍部會議上宣布的“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有陣地”的新四軍發展的方針。10天后,毛澤東和王稼祥又致電項英、葉挺,再次強調指出“你們主要出路在江北,雖已失去良機,但仍然非力爭江北不可”,并要求他們“須秘密準備多數渡江,為緊急時用。”

 

  對于這個新四軍發展方針,項英表面上沒有反對,但在實際上仍然按兵不動,并將已經進入江南敵后的第一、第三兩團又調回皖南,同時還把中央調來的,以及從前方抽去受訓的干部留在軍部,對國民黨的種種無禮要求仍然一味地遷就退讓。

 

  在延安的毛澤東心急如焚,當即發出了“摩擦中心轉移至華中”的警告,并要求:“以淮河淮南鐵路為界,在此線以西避免武裝斗爭,在此線以東地區應堅決控制在我手中。”“將來八路軍到達華中后,則應堅決爭取全部蘇北在我手中,陳毅部隊立即應當向蘇北發展。”

 

1.webp (20).jpg

  依次為袁國平、粟裕、陳毅、王集成、周恩來、鄧子恢、項英,在新四軍云嶺軍部。(1939年)


  毛澤東提醒處在國民黨軍隊三面包圍下的新四軍軍部,“顧方有可能利用其優勢兵力向新四軍軍部地區進攻,因此軍部及皖南部隊應預先有所準備,以免遭襲擊,萬不得已時可向蘇南陳支隊靠攏,再向蘇北轉移。”

 

  1940年4月3日,一刻不停牽掛著皖南新四軍安危的毛澤東直接致電項英,詢問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被某方襲擊時,是否有沖出包圍避免重大損失的辦法?其辦法以向南打游擊為有利,還是以向東會合陳毅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絕對不可能?”等問題。

 

  4月15日,毛澤東又電告劉少奇,項英:“顧(祝同)有對皖南江南我軍采取壓迫手段之可能,望項準備應付辦法,唯決不可能先動手,應取自衛原則為有利。”


  江南的新四軍正處于萬般險境絕地之中,但項英此時卻要求江北的部隊“急返江南,以應大事變。”而陳毅、粟裕則主張“皖南軍部率部即向蘇南靠攏。”10天后,4月26日中央書記處急電項英、陳毅并告劉少奇、張云逸,強調:“皖南軍部以速移蘇南為宜。”并再次重申一條重要原則:“在團結抗戰期間,我軍不應向友黨后方行動,而應向戰爭區域與敵人后方行動。”


  局勢日趨惡化,項英也意識到了,但他仍遲疑不決。5月4日,毛澤東對項英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一切敵后地區和戰爭區域,應強調同一性,不應強調特殊性,否則就會是絕大的錯誤。”“在應對可能的全國性的突然事變的問題上,也只有采取斗爭的方式,才能使全黨全軍在精神上有所準備,在工作上有所布置。否則,就將再犯一九二七年的錯誤。”

 

  此時距事變還有9個月。

 

1.webp (21).jpg

  新四軍追悼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戰士。

 

  1940年9月19日,中央發電望葉挺、項英“率部迅即渡江,增援皖東”。三天之后,朱毛又再度電催。當蔣介石磨刀霍霍時,毛澤東更是直接催促渡江,以皖東為根據地。何應欽皓電發表后,毛更明言:“如留皖南,須準備打內戰,并蒙受政治上不利,望考慮。”項英還是舍不得已經建立的根據地,一心想“株守皖南”。他電告周恩來,希望通過在上層的斡旋減輕壓力,說明他仍對國民黨心存幻想。

 

  與此同時,毛澤東要求蘇北的新四軍“積極整軍,沉機觀察”,他還致電周恩來,要他在重慶加強與美、英、蘇等國外交人員聯絡,并“利用時機向國民黨各方奔走呼號,痛切陳詞,以圖挽救。”為皖南新四軍的安危作著最后多方面的努力與安排。

 

  此時距事變已不到四個月。

 

  在延安晝夜不眠的毛澤東,接二連三致電一直拖延北移的項英。在12月26日的電報中,他對項英尖銳批評道:“你們在困難面前屢次來電請示方針,但中央還在一年以前即將方針給了你們,即向北發展,向敵后發展,你們卻始終不執行。”“如果動搖猶豫,自己無辦法無決心,則在頑敵夾擊下,你們是很危險的,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你們這樣遲疑猶豫無辦法無決心的。在移動中如遇國民黨向你們攻擊,你們要有自衛的準備與決心。這個方針也早已指示你們了。”

 

  周恩來也在重慶頻頻會見各方人士,包括國民黨聯絡員張沖,竭盡全力,一次一次地作著為皖南新四軍險境解困的努力,直至在12月25日面見蔣介石本人。12月27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要他繼續向蔣介石交涉,要蔣介石命令李品仙部不得妨礙新四軍北移。一面又以朱德、葉挺的名義急電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和副長官李品仙,懇請他們從抗戰的大局出發,不要妨礙新四軍的北移。然而,蔣介石要消滅新四軍的決心已定,難以逆轉。

 

  此時距事變已不到一周了。


  正是由于項英的一再拖延,使得顧祝同從容部署兵力,得以全面完成圍殲皖南新四軍的準備。尤其惡劣的是,國民黨部署在長江以南的軍隊故意泄露皖南新四軍即將北移的消息,日軍接訊后迅速將長江封鎖,燒毀大、小渡口全部船只,江心遍布艦艇,岸上崗哨林立。顧祝同下達“一網打盡,生擒葉項”的命令,在安徽涇縣、太平一帶布成袋形陣地,皖北則由李品仙部布防堵截,而江蘇冷欣部則負責封鎖新四軍到蘇南的去路。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其直屬部隊9000余人開始北移。行動前項英居然還作了長達三個小時的政治動員報告。

 

  這一天,正是屠殺開始的日子。

 

  對于項英在政治上軍事上的錯誤,成功突圍的新四軍秘書長的李一氓曾向中央發過六份電報,說明情況:“我軍行動遲緩之原因,自決定北移后,項英同志始終動搖不定,有時想蘇北,有時想皖北,拿保全力量作為不堅決迅速行動之掩護。我個人曾三次進言,催促行動,少數損失可毋庸顧忌,皆被拒絕。且以‘從蘇南你可以穿便衣走,而槍桿子不能化裝’之語加以斥責。并在一次干部會議上,暗中指出某些干部不顧保全力量的觀點之不正確云云。”

 

  李一氓到新四軍是負有協調項英與葉挺關系的使命的,據他觀察,認為就個人關系而言,項英與葉挺并無太大矛盾。項英對葉挺總體上是尊重的,生活細節上是照顧的,葉挺介紹的干部項英都有很好安排,葉挺夫婦還為項英張羅介紹對象。雖然兩人曾經有過工作摩擦,可是認為皖南事變的慘劇是由葉、項個人矛盾引起的說法是不靠譜的。確實,“葉挺曾經下過一次決心離開軍部,以后不再回來,他親筆寫給我一封信,表示他很多苦惱,看來這種苦惱也不完全是和項英的個人關系。他說,居士不適于當一個大廟子的方丈,就是暗示一個非黨員不適于當新四軍軍長。這封信我給項英看過,項英沒有太大的反應。”

 

  同時李一氓還列舉事例駁斥這種個人矛盾的說法,比如陳毅與饒漱石的關系緊張并不影響大局,那是部隊經常發生的事。另外,說葉挺作為軍事首長不能適應政委制度也是沒有根據的,葉挺當團長時就開始與黨代表合作,南昌起義時聶榮臻就是黨代表。

 

  也就是說,夸大個人因素是無助于我們理解歷史的。葉挺本人在囚禁中得知項英遇害后即說:“項英也是一有志向、有才干的英雄”,并認為“他的重大失誤不是與我合作不好”。歷史把葉挺推上新四軍軍長這個位置,是國共談判妥協的產物,他是國共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人選,是國共雙方爭取的對象。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也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1.webp (22).jpg

  項英犧牲處——涇縣蜜蜂桶石洞。


  從中共方面看,深層原因還得從當時黨的領導層對統一戰線的分歧、以及項英在黨內的特殊地位上去找。

 

  在新四軍中,主要干部都是南方游擊隊整編而來,項英是實際上的負責人,事實上新四軍也只有他說了算。項英也多次表示過,他要保全力量,保住這支部隊。換句話說,他已經把這支部隊看作他個人的資本了。在中共高層存在分歧的背景下,項英有著張國燾似的擁兵自重的念頭就一點不奇怪,這與當年張國燾在松潘草地的幾次反復非常相似。


  他雖然個人作風樸素,能與官兵同甘共苦,并不代表他是為黨帶兵。他雖然是工人運動的領袖,并不說明他具有天然的無產階級思想和現代政黨意識。他可以對毛澤東個人不服氣,但不可以將個人置于全黨全軍利益之上。所以項英會在危急關頭,拋開部隊,試圖帶領袁國平、周子昆一走了之。盡管最后他又回到部隊,并痛心疾首請求處分,也足以令他半世英名蒙羞。

 

  由于通訊阻隔,事變發生后直到1月10日,毛澤東才收到劉少奇9日轉發來的兩封電報:一份是轉發新四軍軍部的“我江南遵令北移被阻,戰況激烈,請向國民黨嚴重交涉。”一份是項英自請處分的電報。當日華中指揮部建議,“項英、袁國平等在緊急關頭已離開部隊,提議中央明令撤項職,并令小饒(饒漱石)在政治上負責,葉(挺)在軍事上負責,以挽危局。”

 

  到1月1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指示電:“中央決定(新四軍)一切軍事、政治行動均由葉軍長、饒漱石二人負責,一切行動決心由葉軍長下,項英同志隨軍行動北上。”但到此時,已經回天無力了,葉挺下山與敵談判,被扣留。項英等人又一次離開大部隊另行突圍,最終被自己的警衛員殺害。

 

1.webp (23).jpg

 

  以上是皖南事變的大體過程,國共兩黨的方針政策都是其來有自,清清楚楚。

 

  按新四軍老兵的說法,你向北走他要消滅你,你向東走他還要消滅你,反正他死了心要消滅你。對這一點國內外的輿論也都沒有異議,這從美、英、俄幾國的態度中也都可以看出來。

 

  2月7日,距皖南事變發生不過一個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派出的特使居里來到重慶。居里明確表示:美國贊成統一,反對日本。如果中國分裂,美國很難給予援助,如果內戰擴大,抗戰將更不可能。美英政府對蔣介石的反共限共政策本來是持贊同態度的,但又極其害怕會由此引起大規模的中國內戰,不利于他們利用中國牽制日本。

 

  英國駐重慶大使卡爾請周恩來到自己家中面談。隨后,英國政府在收到卡爾的報告后,致電蔣介石警告說:內戰只會加強日軍的進攻。

 

  蘇聯駐華大使潘友新在會見蔣介石時,代表蘇聯政府向他嚴正指出:進攻新四軍有利于日本侵略者。他還敦請蔣介石注意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對中國來說,內戰將意味著滅亡。


  在國內外輿論的一片責難聲中和美、英、蘇三國政府的重重外交壓力下,蔣介石突然發現自己在政治上已經陷入了異常孤立的境地。

 

1.webp (24).jpg

 

  被蔣介石無理囚禁達五年之久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于1946年3月4日獲釋。次日凌晨,葉挺即致電延安黨中央、毛澤東,莊重地表達了重新回到黨內的熱切愿望。僅僅過了兩天,1946年3月7日清晨,周恩來副主席給葉挺送來了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接受葉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批復電報。

 

  “親愛的葉挺同志:5日電悉,欣聞出獄,萬眾歡騰。你為中國人民解放與人民解放事業進行了20余年的奮斗,經歷了種種嚴重的考驗,全中國都已熟知你對民族與人民的無限忠誠。茲決定接受你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員,并向你致以熱烈的慰問與歡迎之忱。”

 

1.webp (25).jpg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啊,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深知道,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會期待著,那一天

  地下的火升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起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

  得到永生。

 

 

  葉挺在獄中的明志詩是那一代真正共產黨人的《正氣歌》,至今發人深省。


相關閱讀:

曹征路 | 經濟大師毛澤東讓延安變成了繁榮之都——重訪革命史之三十四

曹征路 | “毛潤之是最痛恨官家文化的”——重訪革命史之三十三

曹征路 | 為什么是毛澤東領導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重訪革命史之三十二

曹征路 | 王明的第二次攪局——重訪革命史之三十一

曹征路:毛澤東與蔣介石,誰站在時代前列不是一目了然嗎?

曹征路 | 是西安事變救了紅軍嗎?——重訪革命史之二十九

曹征路 | 西路軍失敗的真相——重訪革命史之二十八

曹征路 | 張獻忠化的張國燾為什么必然失敗——重訪革命史之二十七

曹征路 | 湘江之戰,意味著血淚也意味著新生——重訪革命史之二十六

曹征路 |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責任應該由李德承擔嗎?——重訪革命史之二十五

曹征路 | “只要有毛澤東,我們總會有希望”——重訪革命史之二十四

曹征路:沒有誰比毛澤東更懂經濟工作——重訪革命史之二十三

曹征路:干部不能小心謹慎,群眾就會提心吊膽——重訪革命史之二十二

曹征路:蘇區“查田運動”的前因后果——重訪革命史之二十一

曹征路:如何建立人民民主的蘇維埃政權?——重訪革命史之二十

曹征路 | 毛主席如何面對人生逆境——重訪革命史之十九

曹征路 |  “山溝里的馬列主義”處于下風的時期——重訪革命史之十八

曹征路:權力,為多數人還是為少數人?—— 重訪革命史之十七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十六:革命為了誰?——毛澤東的現代性回答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十五:革命現代性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十四:共產黨集體選擇了毛澤東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十三:革命是一座大熔爐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十二:井岡山的經濟斗爭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十一:平等——井岡山的核心價值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十: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九:毛澤東的現代性代表了歷史進步最本質最前瞻的要求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八:古田會議決議永放光芒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七:真實的“朱毛之爭”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六:當投機分子開始混入黨內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五:1928年,八角樓的燈光還搖曳不定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四 :精英路線還是群眾路線?毛澤東顯然選擇了后者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三 : 毛主席改變中國軍隊的現代性方案——三灣改編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二:1927年——糟得很還是好

曹征路 | 重訪革命史之一 : 三洲田和羅生大屋

 

 ?。▉碓矗豪霾呔W【作者來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