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9月27日,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定于北平,即日起改北平為北京。
當天晚上,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經電臺播出,北京城鞭炮齊鳴,熱烈慶賀。首都初誕,大國新生,最隆重的慶賀當然還是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
周恩來提筆寫下:
“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
早在1949年7月底,中共中央就確定,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為此,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籌委會成立后,很快拿出了典禮初步方案,方案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三項內容里,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在什么地方舉行,成了最讓籌委會費腦筋的問題。
8月15日,華北軍區司令部擬定了兩套閱兵方案,分別選了天安門廣場和西苑機場作為閱兵地點。兩套方案各有利弊:
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利用天安門城樓作為現成的閱兵臺。此外,天安門地處市中心,領袖、軍隊、群眾結合很好,場面雄壯熱烈,慶祝意義及影響大;周圍的道路四通八達,部隊便于集中,閱兵后部隊由東向西,繼可向南向西迅速離開市區。
弊端也很明顯,那時的長安街沒有如今這么寬闊,不能按照正規閱兵進行分列式,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八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部隊兩路縱隊,而且,閱兵當天,附近的交通需要阻斷4小時。
西苑機場恰恰相反,
距市區遠,跑道寬敞,四周開闊,1949年3月毛澤東進駐北平后舉行的第一次閱兵就在這里。有過一次閱兵經驗,且受地形限制較小可進行正規檢閱及分列式,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不過,不影響市內交通,卻增加了數十萬群眾從市區到典禮現場往返的難度,部隊集中過來路程也遠。除此之外,西苑機場還有個最大的缺陷——沒有閱兵臺。
據檔案記載,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的人員共622人,如果在西苑機場臨時搭建足以容納600多人、且與天安門城樓同樣氣勢恢弘的看臺,顯然時間來不及,花費也過大。
正因如此,經過反復研究、論證,8月17日,華北軍區還是把兩套方案同時送到了周恩來的辦公室。17天后的9月2日深夜,反復權衡比較后的周恩來下定決心,提筆寫下了這樣的意見: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
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圓圈。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后,便一致同意了他的意見。
新中國第一根旗桿:
自來水管焊接成的
閱兵地點確定后,北平市政府動員全市人民的新一輪大清理工作開始了。其實,早在北平和平解放后,全市就展開了紅紅火火的全民大清掃運動,畢竟,剛從國民黨手中接管過來的北平垃圾遍地,著實有損古都的形象,也不利于百姓的健康。
新一輪的大清理工作重心是天安門廣場,具體工作由市建設局承擔。市建設局接受任務后,確定了修整方案。
9月10日,全市多所大學、中學的共青團員、青年學生以及廣場周圍的干部群眾等6000多人,用鋤頭、鐵鍬除草鏟土,用雙手搬開阻礙交通的石塊,填平路面上的坑坑洼洼,天安門廣場迅速變了模樣。
緊接著,市建設局的500多名技術干部、工人,帶著施工機械來到了廣場。他們分頭行動,加班加點推進每一項工作:清理城樓琉璃瓦上的蒿草和灰土,修補剝落的墻面和地面,整修破敗的門窗和廊柱,修葺金水橋,對金水河進行清淤,再注入清水,種植花草樹木……
1949年整修時的天安門廣場
其中,建設局技術負責人林治遠負責的國旗旗桿設計和安裝,可謂是重點任務。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新中國第一面國旗的升起,更是不容半點疏忽。按照整體設計要求,位于天安門城樓與正陽門之間中軸線上的旗桿高度應與城樓同等高。
林治遠經過實地測量,得出的數據為35米高。如果以今天中國的工業制造水平為基礎,制作一根35米高的旗桿簡直易如反掌,然而,當年的林治遠面對的是一個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的北平城,別說制造旗桿,就連找到合適的原材料都絕非易事。
林治遠四處奔波打聽,終于得知市自來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以代用。他立刻奔赴自來水公司,選用了4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按照粗細一節一節地套起來焊接。
沒想到,焊完之后連同旗桿底座的總高度也只有22.5米,距離35米的高度還差不少。這可把林治遠急壞了,原來,當年的北平工業技術有限,同樣粗細的管子是無法焊接的,只能把不同直徑的管子焊接在一起,偏偏自來水公司只有四種直徑的水管,再多一根不同直徑的都找不到了。
無奈,林治遠只好把情況匯報給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指揮部聽了匯報,當場研究,又征求了各方意見,才確定國旗旗桿按22.5米的高度設計。
就這樣,4根無縫鋼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根旗桿豎立在了天安門廣場上,直到1991年,這根旗桿被總長32.6米的新旗桿替代。
布置天安門城樓:
8個大型紅宮燈來自扎燈老藝人
幾乎與北平市建設局接到整修天安門廣場的任務同時,時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的張致祥擔起了另一項重任——布置天安門城樓。
接到開國大典籌委會下達的“作戰令”時,距離10月1日僅剩下20多天,張致祥立刻馬不停蹄地奔向天安門城樓查看情形。盡管有心理準備,但天安門城樓的破敗還是讓他吃了一驚:墻皮翻卷,磚瓦剝蝕,墻頭長著隨風搖擺的野草,地上鋪著厚厚的鴿糞“地毯”,幾個又小又破的六角宮燈已經臟得看不出顏色……
張致祥找到了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舞美隊隊長蘇凡,也就是2009年著名導演葉大鷹執導的電影《天安門》中舞美隊長田震英的原型。
臨時觀禮臺
之后,舞美隊迅速分頭忙活了起來,繪制毛主席畫像、書寫巨型標語、制作紅旗……其中最難的,要數8盞紅色宮燈的制作。
舞美隊長蘇凡原打算購買燈籠,沒想到跑遍了北平城,也沒找到那么大的宮燈。距離開國大典的日子越來越近,蘇凡著急得直上火,還是小野澤問了一句,北平城過去不經常制作宮燈嗎?能不能找一個扎燈藝人來?
一句話提醒了蘇凡,他急奔故宮,檢索了清宮檔案,終于在史料中發現了一位扎燈老藝人。按檔案記載推算,此人應該七十出頭。張致祥和蘇凡果真找到了這位老藝人尹師傅。
尹師傅也是頭一次見到如此大膽豪放的設計圖,到天安門城樓上轉了幾圈,提出:
“這么大的宮燈,我這輩子甭說做過,就見也沒見過。讓我做可以,得帶上兩個徒弟在城樓上做,否則做成了也抬不上去。”
就這樣,老藝人和他的兩個徒弟住在了天安門城樓上。9月30日,8盞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大紅宮燈終于制作成功。每盞宮燈高2.23米,周長8.05米,直徑2.25米,重達80公斤,十幾名戰士幾經周折,才把宮燈安全懸掛在設計指定的位置上。
開國大典
10月1日下午3時整, 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新中國成立大典開始。接著,毛澤東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莊嚴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這洪亮的宣告聲久久回蕩在天安門上空,禮炮齊鳴中,一個煥然一新、宏偉壯觀的天安門城樓和廣場,與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起,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華麗亮相。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作者系;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