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雜記:
新解元日詩及迎春古俗
王安石詩: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何新按】此詩膾炙人口,僅二十八字,似極簡單,實際內涵豐富,涉及古代諸多歲時風俗。茲略引古書詮解如下。
1、爆竹起于古代之祭天焚木禮
上古新春元旦,天子行祀天大祭之禮儀。其中一項內容是焚燎巨木、竹子與香草,以及牛羊等祭品,發煙火以告天,是為帝祭及煙祭。竹木選用不干的以起煙,燃后會畢啵作響,如雷暴。此為上古天子迎春之大禮。
對諸侯與平民而言,則在元旦節日,亦用火燒濕竹,使之畢剝發聲,謂之“爆竹”。此聲響被認為可以模擬春雷,以驅除山鬼、瘟神。
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端,頭也)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按:《神異經》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馀,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樸][火畢]有聲,而山臊驚憚。《元黃經》所謂山[猶巢]鬼也。)
俗人以為爆竹起于庭燎,家國不應濫于王者。”
所謂廷燎,即竹木制作的火炬。《周禮·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焚)燭庭燎。”
《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已),庭燎之光。”
宋人袁文《甕牖閑評》:“歲旦燎竹于庭”。燎即燃也,以竹子為火把,燃之廣場(庭)。注者云:“燎竹者,爆竹也。”
宋代火藥發明后,以竹筒內裝火藥,接以引線,燃之使爆炸發聲,稱為“爆竹”。此器本是兵器,火槍起源,后來作為節日禮器,乃以厚卷紙筒代替竹筒,燃之爆響,謂之“爆仗”、“炮仗”。
明宋濂《孔子廟堂議》:“古者朝覲會同與凡郊廟祭饗之事皆設庭燎,司烜共之,火師監之,其數則天子百,公五十,餘三十,以為不若是則不嚴且敬也。”
宋代燎竹被炮仗取代。炮仗,即裝充火藥的竹棍。
除,讀去。除日、除夕,除夕夜,一年最后之夜。舊歲將去也,自古風俗以爆竹炸響之聲為除舊布新相送之禮。
今各地有司禁止,濫用權力不僅違逆民心民俗,而且有悖于天理天意。
2、屠蘇酒和屠蘇屋
屠蘇,一種古代酒名,也作“酴酥”、“屠酥”,此酒得名來自屠蘇草。
屠蘇草即赭蘇草,此草常見,俗稱紫蘇、蘇草,蘇子,是一種可食用的藥草。以屠蘇浸泡黃酒中,即稱為屠蘇酒。古人認為飲之可以辟邪、除瘟疫。
屠蘇汁液混入白堊,以之涂墻,即稱屠蘇屋。古人認為居住屠蘇房,可以卻病防疫。
【附錄】紫蘇,藥食植物,拉丁名:Perilla frutescens。
古名荏,亦名酒草。有赤蘇、白蘇、紅蘇、香蘇、黑蘇、白紫蘇、青蘇、野蘇、蘇麻、蘇草、唐紫蘇、桂芢、皺葉蘇等多名,形色略異。屬類在唇形科紫蘇屬下之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
中國人對紫蘇有久遠的栽培歷史,以之為重要的佐餐香料,且以之入藥。
李時珍《本草綱目》:“蘇乃荏類,而味更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
關于紫蘇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古籍中多有記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則云鳥亦喜食:“蘇子,雀甚嗜之。必須近人家種矣。”
3、曈曈日
曈曈,雙聲連綿詞,語轉即蒙童,朦朧。所謂曈曈日,形容黎明太陽將出未出之際的光影朦朧也。
日,指元旦,一年之第一個迎接新日出之日。
4、桃符
指春聯,亦為門神畫的起源。
上古風俗,認為桃乃長壽果,而桃木桃葉桃枝可以驅逐惡鬼。故新春.之際,在桃木板上書寫聯綿吉祥語,設于戶門,可用以驅邪迎春。
傳說西王母居住昆侖山,上有蟠桃園,樹上桃三千年一結果,食之令人長壽。以桃木桃枝懸掛門戶,則諸鬼及瘟疫避之。門上設桃符,每年新春,須去舊換新。
《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秦漢以后造紙術發明,南北朝后道教興起,道士以書符咒或祈福之吉祥語取代桃符。書寫于紙上而貼之于門戶,此即為后世之貼春聯一之先河。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門對》云:“桃符板,即今門對,古當有之,其事始於五代見記載耳。”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
5、虎神鎮鬼
虎神名神荼。神荼名源來自“於菟”,古稱老虎為於菟。《辭海》:“於菟,虎別稱”。神荼即於菟,為虎神代稱。
古代傳說認為月神乃西王母,西王母是白虎之神。
《大荒西經》:“昆侖之丘有神,名曰西王母,人面虎身。有紋有尾,皆白。”意思是說,西王母是白虎神,人頭虎身,虎紋,聳尾。
《大荒西經》:“有人戴勝,虎齒,有狗尾,穴處,名曰西王母。”西王母有虎齒,尾巴像狗那樣上翹,居住在洞穴里。
《西次三經》:“西王母其狀如人,狗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神話認為,西王母狀貌像人,有狗尾巴,老虎牙,善于吼叫,頭發蓬松,頭戴“勝”物,統管天上的“厲”神及“五殘”神。
所謂勝,音通姓,虎之額頭花紋似王字。是為戴“勝”即帶姓也。
漢代磚畫多見西王母身旁有白虎。白虎神西王母乃厲鬼總司令,古人認為,虎神可以鎮壓邪惡,防止瘟疫。
【附錄】玉兔
白虎,古語稱“於菟”,語音演變則為“玉兔”。
漢磚畫已有白虎演變為玉兔(於菟)者。西王母亦演變為美女嫦娥。
古代湘楚傳說,有二神女名常儀、嫦娥,分別為主管日月運動的日神與月神(即楚辭中的二湘,丹鳥春鳥)。而玉兔則是嫦娥的月宮伴侶。
【附錄】傀儡、鐘馗
鐘馗,即雷鬼,即雷神,也是鐘鼓之神,龍神。
舊時歲暮及新年,古人有敲鑼打鼓,鳴響爆竹,模擬雷聲,以驅逐疫鬼之風俗。
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這是皇家的盛大禮儀,稱為大儺之禮。內容如下:
“季冬之月,星迴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
【何按:陰陽交之日指冬至日也。此日漢代稱臘日,舉行大宴會大享,舉行狩獵儀式“臘”禮。】
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
【逐疫,即驅逐瘟疫厲鬼。】
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
【侲,震也,雷神。侲子即雷神之子。】
皆赤幘皁製,執大鼗。
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眉。十二獸有衣毛角。(十二神獸,即十二生肖神。)
避瘟疫中黃門行之,宂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
此驅儺風俗民間一直延續不已。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驅儺》:“《禮緯》曰:高陽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二居江水中為瘧,一居人宮室區隅中,善驚小兒。於是以正歲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
唐盧仝詩:“儺聲方去病,酒色已迎春。”
【附錄】渡塑山與屠蘇山
《軒轅本紀》記:
“東海度塑山有神荼、鬱壘之神,以御兇鬼,為民除害,因制驅儺之神。”
鄧拓《燕山夜話·守歲飲屠蘇》:“驅儺的意思是要驅逐疫癘之鬼,與我們現在說的送瘟神的意思相同。”
【附錄】饋歲、守歲、迎春
《荊楚歲時記》:“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
晉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不眠,謂之守歲。”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附錄】守歲古詩
唐人沈佺期詩:“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
宋人戴復古除夜詩:“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明人唐時升詩:“家家守歲明燈坐,賀正人起換新衣。”
(2023-01-22)
作者:何新 ;來源:何新老家伙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