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軍最新啟動的“網絡航母”項目一經曝光,便引發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網絡航母”既是美軍實施網絡作戰的“統一平臺”,也是美軍先進技術應用的重要載體,其發源蘊含著復雜的政治、軍事、經濟等綜合因素,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并值得深入研究思考。
在美軍網絡作戰力量迅速壯大、網絡作戰指揮控制逐步正規化、網絡作戰力量體系加速構建的大背景下,美軍始終對網絡作戰領域先進技術、先進武器保持著極度迷戀與瘋狂追求,其現有網絡空間作戰武器裝備可謂平臺繁雜、項目眾多,涉及技術領域十分廣泛,囊括網絡態勢感知、網絡攻防和網絡作戰指揮控制等多個領域。今年以來,美軍最新啟動的“網絡航母”項目一經曝光,便引發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但因項目保密管理十分嚴格,相關信息獲取渠道非常有限。本文嘗試站在軍事作戰視角,全面梳理網絡上透露出的“蛛絲馬跡”,結合美軍以往開展網絡空間力量建設的經驗路子,對“網絡航母”項目進行一個相對完整的“拼圖”與解讀,以供參考。
一、項目概況分析
2015 年,美國國防部在《網絡空間戰略》中首次推出“統一平臺”(Unified Platform,簡稱 UP)概念,經過 3 年多緊鑼密鼓研究與準備,目前已經進入實質性推動階段。作為美網絡空間司令部重點發展和規劃項目,“統一平臺”是其“軍事網絡作戰平臺”(MCOP)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美相關軍事網站曝光的最新信息,以及美國防部官員的相關描述,“統一平臺”是一種可以攜帶網絡攻擊和網絡防御武器,在網絡空間自由穿梭的標準化平臺,是美軍為網絡空間作戰部隊打造的主戰裝備,被宣稱為美網絡司令部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重要的采購項目之一,由于該系統類似于海上的“航母”,因此又被業內人士形象稱作“網絡航母”(Cyber Carrier)。
據美軍事網站 2018 年 10 月 29 日的最新消息顯示,美空軍代表網絡司令部及其他軍兵種網絡司令部擔任“網絡航母”的執行代理,最終從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諾斯羅普· 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雷神(Raytheon)和博思艾倫(Booz Allen Hamilton)等 6 家參加競標的公司中,選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簡稱諾·格公司)擔任美國網絡司令部“網絡航母”項目的系統協調機構,為項目提供持續的發展、集成、部署和保障支持。據 2018 年最新資料顯示,諾·格公司是世界第三大軍工生產廠商,公司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在全世界 100 多個地區擁有工廠或辦事機構,擁有 125400 名職工,2017 年的收入高達 307 億美元。作為一家高科技公司,諾·格公司還是美國政府最大的 IT 服務提供商,之前有信息顯示,諾·格公司曾獲得弗吉尼亞州更新整個信息系統的訂單,總價近 20 億美元,該公司“能夠為海底到外層空間以及網絡空間的應用提供創新的系統和更加優化的解決方案”。此次,美空軍與諾·格公司簽訂的采購合同金額為 5400 萬美元,合同工作預計于 2021 年 10 月 31日完成。
二、項目起因分析
作為美軍下大力發展的新一代網絡武器典型代表,“網絡航母”既是美實施網絡作戰的“統一平臺”,也是美軍先進技術應用的重要載體,其發源蘊含著復雜的政治、軍事、經濟等綜合因素,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并值得深入研究思考。
(一)從強化全球網絡戰略威懾角度看
大力發展網絡戰武器,符合美軍一貫倡導的網絡威懾戰略。眾所周知,當美軍在世界各地遭遇危機時,美國總統第一句話就是:“我們的航母在哪里?”當世界各地出現戰爭時,美國總統最關心的是:“我們有幾艘航母在戰區?”可以說,作為全球頭號軍事強國的美國,對“航母”有著特殊的青睞,現如今,面對飛速發展、危機四伏、群雄爭霸的網絡空間,美方迫切需要擁有可以縱橫捭闔、四方馳騁的武器裝備,為維護其網絡霸權“披荊斬棘”,而此次美軍已經啟動并重點推進的“網絡航母”項目,無疑將成為美方鞏固網絡空間“霸主”地位的重磅武器。“網絡航母”可攜帶搭載美軍現有上千種病毒、木馬及其他各類具有攻擊性的網絡軟件,根據作戰對手目標網絡操作系統環境及網絡架構特點,合理選擇網絡攻擊資源,靈活選擇適當的攻擊方式,這對于世界各個網絡主權國家而言,必將形成嚴重威脅,甚至會使世界各個網絡強國產生“兵臨城下”“人人自危”的威懾效果,簡單而言,作為美網絡空間部隊的“標志性武器”,“網絡航母”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美在網絡空間的霸主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
(二)從網絡作戰力量長遠發展角度看
2009 年 6月 23 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宣布隸屬于美國戰略司令部的網絡司令部正式成立,僅隔了8年,網絡司令部于 2017 年 8 月成功升級,成為美軍第十個聯合作戰司令部,實現了網絡運營業務與網絡作戰任務的分離,網絡作戰任務部隊也隨之得到迅速擴充。相比之下,美網絡空間作戰的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卻遠遠落后,由于沒有自己獨立的作戰系統,網絡司令部還在一直使用國家安全局(NSA)的基礎設施和平臺執行任務,這種“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網絡司令部的作戰能力提升,構建可由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維護的網絡空間作戰平臺迫在眉睫。同時,成規模、成建制、成體系的制式網絡作戰武器裝備,可為網絡空間作戰部隊提供更多的崗位和編制,便于逐年制定經費需求及發展規劃,在年度國防經費中申請足夠的資金,有利于美網絡空間作戰部隊的長遠發展。此次“網絡航母”項目,作為美軍新一代網絡武器的典型代表,是美軍網絡司令部成立后規模最大、最關鍵的采購項目,為實現項目的順利啟動,美國空軍已在 2019 財年研發預算中申請了2980 萬美元的撥款,并計劃于 2020 財年、2021 財年分別撥款 1000萬美元和 600 萬美元,3 年的總預算已經高達 4580 萬美元,雖然該項目的總成本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預見,美網絡司令部將不斷追加項目投入,以便助推其整體力量的發展壯大。
(三)從整合現有力量資源角度看
自美網絡司令部組建以來,美軍的網絡作戰力量得到迅速壯大,網絡作戰指揮控制也逐步正規化,特別是近年來,美網絡司令部將組建網絡任務分隊作為其首要優先任務,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美軍已初步組建形成了133 支網絡任務分隊,這些分隊來自四大軍種,人員總規模將近 6200 人,通過連續組織跨國、跨部門的“網絡風暴”、“網旗”、“網絡衛士”系列演習,各任務分隊的網絡攻防能力得到持續提升,美網絡司令部各部門間的網絡防御協作水平也逐年攀升。但隨著網絡作戰整體力量的不斷壯大,美軍也清醒認識到,來自各軍兵種的網絡任務部隊均有各自獨立的武器系統,情報難融合、標準不統一、兼容性差等問題不斷凸顯,橫向上各網絡任務分隊難以實施有效配合,縱向上網絡司令部對下屬各分隊難以實施精準實時的指揮控制,同時,各個網絡作戰系統之間的不統一,也使得綜合保障難度變得越來越大。正如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原副主席詹姆斯·E·卡特賴特上將所言:“整合所有部隊的網絡作戰能力,是保證美國在網絡空間中能夠自由行動的必要途徑。”美軍打造“網絡航母”這一標準化、規范化的作戰平臺,其關鍵意圖就是要整合各個分散的網絡作戰系統,打造屬于網絡司令部自身獨有的標準化、體系化、通用化的軍事網絡作戰平臺,統一網絡作戰資源,統一指揮控制,從而進一步提升其網絡作戰能力。
三、項目內容及特點分析
美軍在網絡空間武器裝備研究領域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國內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軟件開發人員,多家世界著名的跨國軍火商為其提供堅強的武器研發后盾,軍民融合的深度、廣度非其他國家可比擬,且實踐經驗十分豐富,技術創新能力強,美軍率先在戰場上試驗的“舒特”系統、“震網”病毒等典型武器舉世矚目,正在重點推進升級的“X 計劃”“網電飛行器”“數字大炮”等項目已經初露鋒芒,這都為“網絡航母”項目的研發起步、運作升級和投入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總體而言,集網絡空間態勢感知、攻擊與防御于一身的“網絡航母”一旦“正式啟航”,必將大幅提升美網絡空間作戰能力,需要世界各個網絡主權國家重點關注。
(一)核心能力指標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顯示,美此次大力推進的“網絡航母”項目將主要具備以下 3 種能力:一是它可以適應不同類型的操作系統環境及網絡架構,利用踩點、Ping 掃描、端口掃描、操作系統辨識、漏洞掃描、查點等技術手段,跨越和突破不同網絡之間的防火墻、入侵檢測、路由網關、身份認證等一系列網絡安全措施,實現在網絡空間的自由飛行。二是能夠搭載病毒、木馬及其他具有攻擊性的網絡軟件,執行任務時,指揮人員可通過遠程遙控,指揮“網絡航母”利用攜帶的軟件武器打擊目標。三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網絡作戰武器的智能化水平必將不斷增強,為了應對結構復雜、規模龐大的網絡系統,“網絡航母”將擁有自復制、自組網、自感知、自保護、自消亡等自我決策能力,為作戰提供靈活的部署和攻擊方式。
作為“網絡版”的航空母艦,“網絡航母”項目與美軍的常規航母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從作戰角度對各個能力指標進行簡要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對“網絡航母”項目有一個更加直觀、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如下表所示。
航母與“網絡航母” 對比
(二)戰術上突出針對性、隱蔽性、靈活性
據“網絡航母”研發文件以及公開資料顯示,“網絡航母”項目“將整合現有的各軍種能力,提供一種最小化可行產品(MVP),后續的迭代也將始終致力于提供一種靈活的、具有互操作性的和可擴展的作戰能力,擁有自復制、自組網、自感知、自保護、自消亡等自我決策能力,為作戰提供靈活的部署和攻擊方式。”相比于民間黑客或黑客團體組織的個別網絡攻擊事件,美軍依托“網絡航母”實施的行動,必將是在軍事統管下的成規模、成體系的網絡作戰行動,其針對性和破壞力更為明確和專一,目標指向性更為明確,重點將致力于“敵方”軍事信息的收集和電子作戰系統的毀壞。為防止眾多類型的病毒武器無限制蔓延,對美方及其盟友的網絡造成不必要的損害,美軍已經研發的上千種病毒武器大都具有極強的敵我識別能力,只針對具有“敵國特征碼”的計算機網絡和電腦進行傳播和破壞,同時,為了防止陷入輿論被動,美軍在防敵方截獲病毒樣本,封堵反溯源攻擊路徑等方面“不遺余力”,對其病毒武器進行遙控、自毀、偽裝等功能升級,從而達到讓敵方防不勝防、不清楚攻擊來自何方的作戰效果。據悉,“網絡航母”項目還將支持各專業作戰人員隨時隨地訪問,根據自身作戰任務需要制定自己的作戰計劃,甚至是開發定制應用包,確保一線指揮員可以在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中把握作戰重心,根據上級的任務命令快速作出作戰決策。
(三)部署上突出持續、快速、高效
作為美網絡司令部重金打造的下一代主戰武器裝備,“網絡航母”項目尤其關注打造世界一流的網絡作戰力量全球部署能力。長期以來,美軍奉行“全球部署、全球到達、全球摧毀”,目前美在海外部署有 374 個軍事基地,分布在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本土部署有 871個軍事基地,基本形成了“前沿少量存在,本土重兵機動”的戰略布局,同時,美軍還依托其海外空軍、海軍基地,牢牢掌控著巽他海峽、朝鮮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海上咽喉要道,實現了美軍在全球的軍事存在,不斷鞏固和捍衛其在全球的各種利益。而“網絡航母”一旦建成,美軍網絡作戰司令部將會利用該平臺,持續為實施網絡空間作戰任務規劃、數據分析和首長決策提供強力支撐,“將現存的或即將出現的所有網絡工具統一到一起”,最大程度滿足各個網絡作戰部隊的任務需求,可以根據作戰需要對“伊斯蘭國(ISIS)”等網絡恐怖組織發動在線攻擊,同時,還可以針對“敵對政府”的網絡攻擊作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諾·格公司網絡與情報任務解決方案聯合網絡項目主任 Chris Valentino 宣稱“網絡航母”項目“對于國家安全來說絕對重要,可以在多域戰中提供壓倒優勢,防御我國免遭敵手攻擊,并能夠借助網絡空間投送力量”,“簡單地說,‘網絡航母’將能夠以超過威脅對手的速度和規模持續迭代執行‘計劃、協調、執行、評估’整個網絡作戰過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