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參謀長,被譽為“戰火中走出的將軍”。
首位陸軍司令員李作成已于近日履新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
國防部網站發表消息稱,8月26日下午,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會見了參加第二屆“阿中巴塔”四國軍隊反恐合作協調機制高級領導人會議的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巴杰瓦。
這意味著李作成已經接任房峰輝擔任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但消息稿也表明李作成尚未成為中央軍委委員。
而就在8月21日下午,時任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在八一大樓與泰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素拉蓬舉行會談。
2016年1月份, 軍委機關調整組建任務基本完成,軍委機關由原來四總部,改為7個部(廳)、3個委員會、5個直屬機構共15個職能部門,軍委聯合參謀部是其中之一。
根據介紹, 軍委聯合參謀部主要履行作戰籌劃、指揮控制和作戰指揮保障,研究擬制軍事戰略和軍事需求,組織作戰能力評估,組織指導聯合訓練、戰備建設和日常戰備工作等職能。更通俗一點講,軍委聯合參謀部就是負責“備戰打仗和聯合作戰指揮”的機構。
調整組建后的軍委聯合參謀部首任參謀長是房峰輝。公開資料顯示,房峰輝生于1951年4月,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2012年1月,房峰輝擔任總參謀長一職,同年11月起任中央軍委委員。
2017年8月17日新華社發表題為“軍委聯合參謀部專司主營備戰打仗聯合作戰指揮述評”的文章,文章表示,調整組建后的軍委機關第一任領導班子成員是干好“第一任”,跑好“第一棒”。組建一年以來,軍委聯合參謀部深化拓展軍事斗爭準備,認真履行作戰籌劃、指揮控制和作戰保障,研擬軍事戰略,提出軍事需求,組織海內外重大軍事行動和作戰能力評估,穩妥應對各種復雜情況,組織指導聯合訓練、備戰建設和日常戰備工作等職能,奮力推進各項建設和改革落地,書寫著充滿榮光的大國強軍策。
而分析認為,此次“接棒”的李作成勢必也會成為推進大國強軍的生力軍。這不僅僅源于李作成輝煌履歷,還有其被國國際社會重點提及的“具有實戰經驗” 的解放軍上將。國際媒體認為,李作成被委任于該職,彰顯出解放軍成為“來之能戰、戰之必勝”部隊的迫切心愿。中國將近40年未曾經歷任何重大戰爭。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李作成再度進入公眾視野,被譽為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將軍”。
1979年,26歲的李作成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在一次戰斗中,他身體多處受傷,但仍率領全連官兵血戰26個日夜。有一個細節描述,“李作成用左手抓住敵人發燙的槍管,右手提著沖鋒槍射擊,擊斃敵人后才發現自己抓槍管的手燙得滿是血泡;右臂被子彈打穿,鮮血直流卻顧不上包扎傷口,繼續戰斗……”此后,其所在連隊榮立集體一等功,并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尖刀英雄連”,李作成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稱號。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李作成(左一)。
這位戰斗英雄也由此成為中國軍界冉冉升起的新星。1997年,李作成被授予少將軍銜。1998年,李作成被任命為第41集團軍軍長。 2008年,李作成升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跨入副大軍區職行列。2009年李作成被授予中將軍銜。2013年李作成升任成都軍區司令員,跨入正大軍區職行列。201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2015年12月31日,李作成履新首任陸軍司令員。
無論職位、軍銜如何變動,李作成始終保持了一名軍人的戰斗本色。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的洪災李作成奉命率部先后轉戰湖南、湖北等地的11個縣市,救出被洪水圍困的群眾1.7萬余人,排除大小險情140多處。此后,李作成被四總部表彰為“抗洪搶險先進個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李作成又一次身先士卒。此后相繼發生的蘆山地震和魯甸地震中,李作成也都參與了指揮救災工作。
擔任陸軍司令員后,李作成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推進陸軍由大向強發展,既要摒棄“大陸軍”慣性思維,也要破除“陸戰過時”“陸軍無用”的認識誤區。大力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加強陸軍部隊數字化、立體化、特種化、無人化建設,推動陸軍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作戰型轉變。堅持精兵制勝,優化力量編成和規模結構,使部隊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推動陸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