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政府宣布對中興公司進行制裁的第二天,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陳經使用了“技術戰爭”這個詞,認為其內在邏輯大大不同于此前的貿易戰。
事態仍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傳出美國還將針對更多中國科技公司進行類似的制裁,另一方面又有消息說美國財長正準備來華進行談判。局勢的走向到底如何,還無法準確判定。
但是,有一個新事物確實出現了:因“中興事件”爆發而在中國輿論場引發的熱議,在一周時間里,形成了一個多年未有的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良好局面!
暫時拋開中興事件本身,如果單看這場圍繞尖端科技問題的“技術戰爭”,以及由此而展開的關于中美關系乃至中國未來道路的大討論,會發現此事非同小可。
首先一點,這個事件,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屬于中美之間大國摩擦漫長邊界線上的一個局部,因此,即使是科技領域的問題,卻也直接涉及從戰略到貿易、從政治到外交乃至軍事的各個方面,因此各方都關心、人人有話說是必然的。
但同時,話題的中心,恰恰是關于中興公司以及芯片技術,雖然人聲鼎沸、輿論大嘩,卻并不很混亂,由于大量科技人士和實業人士參與進來,圍繞技術要點抽絲剝繭,針對產業困難撥云見日,問題的實質在討論中愈發清楚了。
手機上的中興logo標識(@視覺中國)
想象一下,如果話題中心不是中興和芯片,而是朝鮮和核試,或是南海和造島,或是臺海和軍售,雖然也都是中美摩擦點,也都涉及很多方面,但卻難以進行如此廣泛和深入的討論。
再想象一下,如果是關于意識形態或政治制度,比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比如自由民主人權,那就更不可能了。雖然也都是中美摩擦點,也都涉及很多方面,卻根本無法討論。
看起來存在一個話題光譜:一端是純政治,一端是純技術,中間分布著戰略、軍事、外交、經濟、貿易、文化等各個領域。雖然在光譜的任何一個點上都可以建立起關于中美關系的認知模型,但其中政治成分和技術成分各占多少,卻直接決定著該模型的“可討論性”。
回顧一下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中美關系,很多時候都是被政治問題所主導,例如所謂的“人權記錄”,或者“憲政”與“法治”,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借某個事件掀起一個小高潮,國內的各派也每隔一段時間就混戰一場,親美與反美兩派人士的勢不兩立程度,比兩國政府間關系還嚴重百倍。
但是,幾十年里無數的口水,無數個回合,有誰能夠從中梳理出些許線條和脈絡嗎?有誰能夠發現其中的“階段”、“進展”甚至“成果”嗎?除了留下一大堆惡言惡語,生出一大堆私人恩怨,對于真正的問題有任何實際的解決嗎?
政治問題是如此,經濟問題也沒好到哪里去。雖然表面上看是經濟理論之爭,但實際上各派“經濟學家”們還是在談政治,甚至就是在搞政治。在“華盛頓共識”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學界關于“市場作用”、“政府管制”、“國退民進”、“金融開放”、“產業政策”等等每一個被熱炒的經濟議題背后,其實都有中美關系的影子和政治問題的線索。所以,幾十年里無數的經濟理論爭論,其實也都是一本糊涂賬,也沒有人能夠整理出其中的“階段”、“進展”和“成果”。
類似的情況,在國際關系領域、外交戰略領域也都存在。中美關系平穩的時候會出現一股思潮,緊張的時候又冒出另一個流派。
終于,這種混亂局面開始改變了,拜“特朗普革命”所賜,中美關系先是從“虛打虛”的意識形態爭論掉頭轉入了“實打實”貿易摩擦,緊接著又通過此次“中興事件”進一步轉入了更加“實打實”的“技術戰爭”。
形勢立刻豁然開朗,中美關系的圖景清晰異常。
首先,在美國方面,就是要遏制中國發展的勢頭、打斷中國前行的進程。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同時包括了“中國必須靠后”、“所有國家都必須靠后”的意思,也就是說,能夠競爭的領域靠美國自己的努力,無力競爭的領域則靠對外國的打壓。今天的美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燈塔的照明已經關掉了,重新變身為一個黑臉老大。
而中國方面,此事件一出,關于中美關系的幾種定位——“夫妻論”、“共治論”、“不好不壞論”,也都難以維持了。既然對方直接下了卡脖子、點死穴的毒手,那么,繼續活在幻想里就是坐以待斃。無論前方有路還是沒路,都只能邁開步伐走下去。一個世界大國的崛起之路,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之路,被一個技術障礙所阻擋,是不可想象的。
這就是建立在“技術戰爭”這一新的理解上關于中美關系的新的認知模型,簡明而且清晰。美國要做什么、有幾個策略選擇,中國要做什么、有幾個策略選擇,都一覽無余。
當地時間2018年1月26日,瑞士達沃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48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發表演說。特朗普開場就表示,作為美國總統,會一直堅持“美國優先”。(東方IC)
而且,正是由于這一認知模型建立在非常靠近技術端的話題光譜位置上,因此具有了極大的“可討論性”。正如過去一周輿論場上的討論所反映出來的,人們最大程度地擺脫了那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政治哲學“大詞”的折磨,也最大程度地排除了那些故弄玄虛、自說自話的經濟理論模型的干擾,既然核心問題是芯片,是科技,那么即使是中美關系這個龐雜問題,也同樣可以運用科學的思維、按照科學的方法來理解問題、討論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多年來第一次,如此重大的國家戰略問題、國際關系問題,有這么多科技界、實業界的人士積極參與討論并貢獻才華智慧。也是多年來第一次,如此敏感的政治和外交問題,沒有受到“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勢力的劫持,陷入到醬缸一般渾渾噩噩的話語泥潭當中。
順便說一句,恐怕也是多年來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大討論,政府的網信管理部門并不太緊張。
可以認為,如果中美之間這場“技術戰爭”早晚要降臨,那么還是早一些降臨更好。通過“技術戰爭”這個側面,不僅及時地展現出中美關系更深層的實質,而且及時地塑造了中國知識界、輿論界的“可討論性”生態。
面對嚴峻的國內國際新形勢,恐怕沒有什么比上下一致、群策群力、共度時艱的局面更寶貴的了。
只要這個局面能夠長期保持,中興公司的問題終歸會得到解決,芯片技術的問題終究會得到解決。而中美關系這個大問題,也終歸會得到解決。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劉旭:如果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中國的網絡空間將是另一個“敘利亞”
2018-04-21長期忽視基礎研究,忽視技術創新的惡果,終于在中興通訊事件上得到了痛苦的驗證
2018-04-19?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