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塞維茨有一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現在看來,對戰爭的解讀,也是政治的繼續——不管廣告上寫得怎樣冠冕堂皇,怎樣鏗鏘有力,怎樣清純無辜!
《集結號》表現的不像解放戰爭,倒更像是從別處“剪貼”來的戰爭。
這么說,并不僅是因為影片中的戰爭場面是由韓國煙火效果師制作的,以至于看起來更像是發生在漢江平原或奧哈馬海灘;
也不僅是因為片中的軍人會一反解放軍靈活機動的戰術作風,居然在街道中間打著美式手語搞所謂搜索前進,愚蠢地把自己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下;
更不是因為他們的裝備和鋼盔看起來更像海豹突擊隊或SWAT而不像“中原野戰軍”;
——這些小毛病都是可以原諒的。
一、別處“剪貼”來的戰爭
說它是“剪貼”的戰爭,是因為當我們把目光轉向1948年的中國黃淮平原時,找不到一場谷子地和“九連”所經歷的戰爭。
導致“九連”全體陣亡的那場戰斗,給人的感覺是主力部隊逃跑得非常倉皇,倉皇到了脫險后還不敢通知掩護部隊撤退的程度。
但翻開戰史我們就能夠發現,在1948年的淮海戰場上,并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淮海戰役是以“共軍”的完勝和“國軍”的完敗而告結束的。
淮海戰役整個進程中,“國軍”先后被分割包圍在碾莊、雙堆集、徐州、陳官莊等幾個孤立地帶,完全喪失了戰役主動權。“共軍”在整個戰役中所進行的所有阻擊戰斗,包括為圍殲黃伯韜兵團而進行的最為慘烈的徐東阻擊戰,都是以“國軍”的最后潰敗而告結束的。
當然,電影不必和歷史一模一樣,但也不能和歷史截然相反,一部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子虛烏有的電影,又如何能夠取得真正撼人心魄的力量呢?
聽到集結號才能撤退,就更讓人感到摸不著頭腦了,這是一個明顯違反軍事常識的錯誤。
在缺乏現代通訊手段的情況下,指揮員在交代阻擊任務的時候,通常會同時規定撤退的時間,因為他完全可以判斷出主力需要多長時間能撤到安全地帶。而擔任阻擊任務的指揮員,則只要到了規定的時間,就可以下令撤退。
用集結號來通知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撤退,在戰場上怎么操作呢?
待主力撤退到安全地區后再派號兵回來吹集結號嗎?號兵沒有飛毛腿,往返需要兩倍的時間,那不是黃瓜菜都涼完了嗎?
如果號兵負傷或者犧牲呢?那就眼看著掩護部隊被敵人全殲嗎?
戰場上敵我雙方近在咫尺,掩護部隊能聽到集結號,敵軍也可以聽得到,這不是通知敵軍“趁勢掩殺”,咬住我軍不放嗎?
“集結號”只存在于《集結號》中,而不存在于現實的戰爭中,更不存在于“共軍”的作戰條令中,這就是結論。
最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還是團長蓄意要把“九連”推向死路。
在戰爭中,為全局的勝利而犧牲某一個局部,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本來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但對一個負責任的指揮員來說,犧牲局部從來都不應該成為他追求的目標,完成任務才是他追求的目標。
因此,在保證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才是符合邏輯的,否則的話,就不會再有什么人愿意在這位指揮員手下沖鋒陷陣。
但在《集結號》中,讓“九連”全部戰死似乎正的團長想要的,任務是什么反倒不清楚了。
他把九連放到敵人進攻的正面,首當其沖的位置上,下達了聽不到號聲就絕對不許撤退的死命令。
他又好象從一開始就決定不吹這個號,不論戰局發展的情況如何,也不管任務完成的情況如何,這從他在戰前,一反常態地給了谷子地一條大黃龍香煙就能夠看出一點端倪。
什么樣的軍隊會把自己的一部分讓敵人全殲作為作戰目標?古今中外有這樣的軍隊嗎?“九連”不是一個能打硬仗的英雄連隊嗎?團長和谷子地不是“第八區”碩果僅存的老戰友嗎?他為什么要故意置谷子地和九連于死地?他們兩人之間難道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
令人費解。
任何一支能夠正常運轉的軍隊,部屬總是相信上級不會無緣無故地犧牲自己的,不會把犧牲自己作為直接的作戰目標,犧牲總是為了更大的目標而不得不做出的痛苦決定——沒有了這種信任,任何軍隊都會土崩瓦解。
“看了《集結號》,才知道組織是靠不住的”——這是許多觀眾走出影院后得出的結論。
我們很難相信中國人民解放軍會是這樣一支“靠不住”的軍隊,因為這無法解釋它是如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戰勝了無數國內外強敵而最終席卷全國的。
二、任何戰爭都是全人類是災難?
且看2008年1月3日《京華時報》的文章,《“集結號”重申珍惜和平》里的畫龍點睛之筆: 《集結號》表達了一種新的戰爭觀。一場戰爭,對所有參與者來說,均是兩敗俱傷。戰敗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戰勝方也一定傷痕累累。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戰爭都是全人類的災難,沒有所謂的‘戰爭勝利者’。 和平是如何珍貴,值得珍惜。戰爭帶來的創傷,不僅僅是47個爹娘給起了名字的孩子,變成汶河岸邊找不到尸體的無名野鬼,更是險些讓他們的犧牲變成無價值的虛空,并進而在歷史里徹底失蹤。 2007年12月28日《南方都市報》上署名張鳴的文章《和平鴿能否落在“集結號”上》,其中也不乏警句: 仗打完了,死的都是中國人……但戰死的炮灰絕大多數只是炮灰而已,他們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去赴死。 戰爭的雙方都是人,對于國共內戰而言,都是中國人,活生生的中國人。 應該說,凡是得出類似的結論的人,都看懂了《集結號》! 在某種程度上,《集結號》確實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它使得發生在1948年前后的那場戰爭,有了一個新的名稱:“國共內戰”。 在此之前,我們習慣于稱它為“解放戰爭”,“學術”一點的名稱則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中國人是最喜歡也最善于“正名”的,一個“內戰”的名字一冠,戰爭的是非、意義、性質便統統變得模糊不清了。 “內戰”既然成了“全人類的災難”,那么犧牲自然也就變成了“無價值的虛空”,而“戰死的炮灰絕大多數只是炮灰而已,他們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去赴死”。 這個效果其實并不出乎《集結號》編導們的意料,甚至可能正是他們所想要的。 編劇劉恒說得很明白:“第一,我們不討論戰爭有沒有意義;第二,我們不討論犧牲有沒有價值。” 影片的監制陳國富對記者說:“畢竟講的是國共內戰,我們因此特意避開其正義、邪惡之名的爭論,讓觀眾看具體的故事,而不是看戰爭本身。” 那么,“具體的故事”都講了些什么呢?簡單點兒說,影片講述了一群不知為何而戰的炮灰被無意義地犧牲掉,而且還不被承認的憋屈故事。 北京電影學院崔衛平教授對此有一段精彩的評論:“這樣一來,主人公谷子地與他的戰友們已經不再是為理想而戰。他們不再是為了‘解放全中國’,不再是為窮苦人不再受苦及當家作主,他們出生入死的行為,不再是任何自愿的犧牲和獻身。他們變得沒有行為動機。”——一場沒有動機的人所進行的戰爭只能“全人類的災難”,除此之外,還能是別的什么? 有人說,《集結號》堪比《拯救大兵瑞恩》,但這兩部電影,其實是天差地別的。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雖然斯皮爾伯格也描寫了超乎尋常嚴酷的戰爭場面,奧哈馬海灘上血肉橫飛的細節,但由于片子的主題是美國政府下達命令時的人道主義考慮,因此所有的犧牲都顯得熠熠生輝,所有的殘酷都只能更加襯托出美國政府的偉大和美軍士兵的英勇。 而《集結號》所留給觀眾的全部暗示,卻僅僅是這樣一個結論——這是一個近似瘋子的組織所進行的一場毫無價值和人性的戰爭。
對戰爭的解讀也是政治的繼續
“國共內戰”肯定不是瘋子組織的戰爭,沒有任何瘋子能夠憑空煽動起一場把億萬國民全部卷入的戰爭。
在“國共內戰”中,“共軍”所以能夠最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除了仰賴毛澤東過人的軍事天才之外,主要還是依靠了農民的鼎力支持,而農民支持“共軍”的原因,又來自于他們對土地的渴望。
戰爭期間及其后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中,全國有3億多無地或少地農民獲得了7億畝耕地(當時全部耕地為14.68億畝),每年700億斤糧食的地租被免除,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因此被掃除,農民得到了解放。
與此相聯系的是,“國共內戰”的結局還同時消滅了中國的一個高消費集團。
這個高消費集團不論是當年以“反動派”命名,還是今天稱之為“精英階層”、“既得利益集團”等,其社會經濟的功能都是一樣的:
他們在中國人均資源極其有限的國情條件下,長期占有并消耗掉了過高的資源份額,從而一再阻礙著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使之遲遲無法啟動。
可以說,沒有這個集團的被消滅,就不會有中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會有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高科技成就,也不會有中國人生存狀況的根本性改善。
誠如張鳴所言,這場戰爭空前的殘酷,“規模和烈度都可以跟二戰媲美”,是“大規模的同胞間的廝殺,血肉橫飛,你死我活”。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舊中國的“既得利益集團”必須要為此負主要的責任!
正是他們為了維護自己對有限資源的壟斷地位,一再大開殺戒——中共早期從事的其實主要是和平維權活動,但是,從安源路礦工人罷工(1922)、開灤煤礦工人罷工(1922)、京漢鐵路工人罷工(1923)和青島日商紗廠工人罷工(1925)等,這些和平抗爭或慘敗于血泊當中,或雖初期小勝,但不旋踵即遭血腥屠戮。
中國革命實在為是舊中國的“既得利益集團”逼迫所致,“國共內戰”的慘烈形式,也正是這個集團預先代為選擇的。
至于他們在戰爭中之被最后清除,倒是有點出乎他們自己的意料之外,但也不過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罷了。
馮小剛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傳統的戰爭片是為政治服務的,這個電影,還是從市場切入,希望在市場上能夠贏得大部分觀眾。”
馮導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他想回避政治。
但對一部以戰爭歷史為主題的電影來說,政治豈是想回避就回避的?
正像一個人,如果他(她)被切除了決定他(她)性別特征的器官,他(她)就會表現出與自己本色相反的性別特征,而決不會沒有任何性別特征。電影也是一樣,不為“傳統的政治”服務,就必然會為“時尚的政治”服務——
透過《集結號》激烈晃動的鏡頭,1948年前后的那場戰爭,從代表歷史進步和正義的“解放戰爭”,變成了意義含混不清甚至負面的“國共內戰”,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政治?
寫于2008年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郭松民 |《集結號》:對戰爭的解讀也是政治的繼續——觀影筆記之十七
2018-06-01李北方:想看明白《芳華》里的戰爭戲碼,有必要回顧一下《集結號》
2017-12-2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