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8日斯大林單方面廢除《蘇日中立條約》,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加入《波茲坦公告》。與之同日,美國才向長崎又扔那顆原子彈。也就是說,第二顆原子彈“起作用”,離不開蘇聯對日宣戰。我們可以明白的知道,美國核襲日本的原子彈,對日本以裕仁為首的戰犯們,只不過是一種警醒,并不對他們并不具備任何威脅消滅意味。從終結二戰的效果講——核襲日本的美國原子彈只是臭彈。
七、八、九三個月,有幾個日子應該記住:七月七日,八月十五日,九月十八日。不過呢,咱國就是有奇葩,對外國人的一些事情,記得比咱中國的事情還清楚,還熱心:最近幾天,有人念叨美國的原子彈了,鼓吹不是美國原子彈,日本可不投降啊!無知無恥。
實際情況是:美國原子彈只不過是加快了日本的投降,對促使日本投降起到關鍵作用的實際是蘇聯對日宣戰并出兵東北。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蔣記民國)向日本發表《波茨坦公告》,日本拒絕接受。為什么?這里頭沒有蘇聯的份兒,沒有把日本人怕得要死的蘇聯,所以呢,這個《波茨坦公告》日本根本不當回事!根本不打算投降!而作為對日本不理不睬的“懲罰”,美國在8月6日向日本廣島扔第一顆原子彈。這么厲害的大家伙,日本應該害怕了吧?錯了,日本依然不理不睬。
何以日本人這么牛氣?美國不也把日本教訓的夠嗆么?日本不怕美國人么?日本當然怕美國人,可是,怕是怕,卻不象對蘇聯那樣怕得要死。所以,沒了蘇聯,這個《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的震懾沒有幾錢幾兩。原因:
這三國里,有能力打日本的,根本不打算把日本如何;沒能力的,又的確奈何不了日本。
一、美國與日本的戰時“曖昧”關系
先說有能力打日本的美國。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對日本的態度,根本不想一般被洗腦的中國人想的那樣——苦大仇深除惡務盡。因為在戰爭期間,日本和美國之間仍有經貿往來,并沒有進入全面戰爭狀態。據我國學者劉世龍梳理出的美日經濟史料透露的信息,在美日大打出手的時候,美國依然對戰略、民生物資奇缺的日本出口物資:
【1942年,美國向日本出口物資,貨值0.14億日元,日本向美國出口為零。
1943年,美國向日本出口物資,貨值0.04億日元,日本向美國出口為零。
1944年,美國向日本出口物資,貨值0.012億日元,日本向美國出口為零。
1945年,美國向日本出口物資,貨值猛增到0.22億日元,日本向美國出口為零。】
早先,看到過這樣的信息:美軍攻打沖繩之后,打掃日本人的戰場,發現了美國產的藥品。當時,那位掛貼的先生說,這些美國藥品是湯恩伯在駐守河南期間和日本人做買賣的黑證據——美國藥品通過湯恩伯和日寇的黑買賣流向日本到了沖繩。不過,時間一長,知道的事情多了些,我又覺得還有這樣一種可能:“豫湘桂”會戰時,一敗涂地的“國軍”倉皇逃竄,把美國藥品留給了日軍,日軍又把這些藥品“返銷”回本土流向沖繩。不過,看了以上材料——日美貿易材料,還覺得第三種可能:是美國直接把日本急需的戰場救治藥品賣給了日本,助力日本把戰爭進行下去。這第三種可能都不能排除。
由這第三種可能我們足以看到美國對日本的善意,我們絕對能看到美國、日本毆斗背后的拉拉扯扯。別以為美國人干不出這事,有例子——伊朗門。和伊朗斗得和烏眼雞式的美國不也悄悄地向伊朗偷運武器裝備么?有世人想不出的腌臜事,可沒有美國辦不出的惡心事!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對日本出口的物資到底包括些什么門類、品種,我的了解只是以上數字,其余不知道。但是,這些數字足以證明,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實際上并不想我們一般人了解的那樣的敵對與仇視。所以,美國領銜的《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的棒喝作用有多大,我們要大大地存一個疑問!
而且,尤其可怪者,美國對日本歷次的戰略轟炸中,沒有針對日本天皇裕仁的“特色服務”——居然就是不炸裕仁的皇宮——皇居。擒賊擒王,不把這個發動戰爭的罪魁清除了,戰爭絕沒有輕易結束的時候。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清理一下一個被洗腦術洗出來的一個誤解——日本天皇是個無權的“虛君”。戰爭的罪惡都是那些審判席上的甲級、乙級戰犯們做下的勾當。這可是個大大的錯誤,在1984年,商務印書館就出版過一部巨著——美國人戴維·貝爾加米尼的《日本天皇的陰謀》,這部1200頁的巨著揭示了日本那個稱作裕仁的天皇才是1930年-1945年間日本所有對外侵略戰爭的總指揮,引用該書里的一段話:
【人們對裕仁的了解是完全錯誤的。他絕不是一個沒有權力和影響的人,也不是執行實際上占統治地位的軍人的命令的受害者,而是一個能量很大的領袖和大元帥,自青年時代起就已經死心塌地地繼承了他祖父的使命……利用中國作為跳板,把日本帝國擴展到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占領和征服滿洲、入侵中國、襲擊珍珠港、向南亞和東南亞實行軍事擴張……日本所有這些記錄在案的罪惡中,沒有一項不該由裕仁天皇負主要責任。只是當戰爭的運氣發生轉折時,他才開始有計劃地掩蓋自己的責任,樹立一個被迫行事而又無權的統治者的形象,以蒙騙世界輿論。后來,麥克阿瑟和占領當局把這個形象變成了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是日本投降的一個先決條件。而不追究天皇的責任,至少象征性地把他留在這個國家的為首的地位似乎對他的占領政策有利。】
裕仁給人一種“人畜無害”的印象,是麥克阿瑟占領日本之后刻意描畫出來的假象,這樣的假象連沒有遭受兵火的澳大利亞人都看得明白,所以在東京大審判中,強烈要求把裕仁作為第一戰犯加以嚴懲。所以,對日本所有的轟炸中唯獨放過對日本皇宮的轟炸,那是美國人對裕仁的暗示——有話好商量。
威力巨大的原子彈作為日本藐視《波茨坦公告》的懲罰倒是現在1945年8月6日給日本廣島投下了,但是,離著東京遠著呢!這里頭對日本戰犯們的手下留情不明顯么?有能力對日本實施嚴懲的美國,其實并不打算把日本打出個三長兩短,尤其是對于裕仁為首的日本戰犯們。
《波茨坦公告》里的英國有能力攻打日本么?沒有!它防范印支半島上的日軍,對印度的守御還要仰求于外來的客人——中國的“遠征軍”。它是無力對日本發動任何軍事打擊的。
還有一個《波茨坦公告》的簽名者——中國(蔣記民國),有能力攻打日本么?按著理論上來講,是部分有這個能力的:美國援助的武器,抓壯丁湊到的600萬“國軍”,這樣一支力量縱使無力把中國本土的日軍趕下海,也是有能力和日軍打一打消耗戰的。可是,這樣的戰事有么?且不說“國軍”大元帥蔣介石沒膽子,就他本心來講,美國裝備是用來將來打中共的,怎么舍得消耗在抗日上?
《波茨坦公告》對日寇的威懾力量,只取決于有能力攻打日本的美國的對日態度,但是從這個三股勢力的分析里,我們絕對能看出美國對日的曖昧,與中(蔣記民國)、英之對日作戰之不堪!可見《波茨坦公告》對日寇的威懾力量有多微弱!日本戰犯們不比我更笨,我能想到的它們更比我盤算的精細!日本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在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發布兩天之后的7月28日,就這個“公告”發表講話:
【公告不過是開羅宣言的翻版,政府認為并無任何重要價值,只能不予理睬。我們堅決將戰爭進行到底。(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轉引自史丁《日本關東軍侵華罪惡史》,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版587頁)】
所以,這個“公告”不過是“風過耳”,毫無最后通牒的效用!日本人根本不搭理。作為對藐視《波茨坦公告》的日寇的“懲戒”,第一顆原子彈隆隆然從天降炸了日本,但是都沒有扔向東京,只是扔向廣島。這和《波茨坦公告》里的曖昧如出一轍,對日本戰犯們的手下留情還是很明顯。第一顆原子彈是起不到逼迫日本投降的作用的,這個要確定!
一顆不行再來一顆,8月9日,美國又扔了一顆原子彈,在長崎。這一顆原子彈之后的一個禮拜左右,日本卻正式求和乞降了,兩顆原子彈的疊加效應?非也!落在長崎的原子彈離著東京也遠,能奈何得了那些不顧國民死活的戰犯們么?話到這里有必要說明:為什么美國人不把原子彈扔向東京?為什么?
原因一最明白:害怕東亞大陸、東南亞各島上的日軍集體發飆,美國人拾掇不住;原因二有求于日本!具體怎么個有求于日本,值得放在后頭細說,這里按下不表。但是,如彼那般對日本戰犯們的手下留情至為明顯,“善意”極為明白。而日本戰犯在窮途末路中固然也有投降的打算,但是,投降可以,也要從深具“善意”的美國這里索要盡可能多的好處,把這份“善意”盡情地、好好地消費。所以,《波茨坦公告》可以不理,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盡可以不懼!但是,突發情況讓日本不敢再有時間消費這份美國“善意”了!因為中間發生了“變故”:
二、蘇聯出兵:促使日本投降的關鍵
1945年8月8日斯大林單方面廢除《蘇日中立條約》,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加入《波茲坦公告》。與之同日,美國才向長崎又扔那顆原子彈。也就是說,第二顆原子彈“起作用”,離不開蘇聯對日宣戰。這可不是什么時間巧合湊在了一起。因為與曖昧的美國,以及無力、無心打日本的中英相比,蘇聯打擊日本的決心是堅定的!而且,蘇聯的出手更是有力的!再強調:扔在長崎的原子彈固然厲害,但是,仍然沒有扔向東京,仍然對日本那些戰犯們手下留情,要說這樣的原子彈會起什么作用,欺人之談!須知,日本那些戰犯從來不顧惜日本老百姓的死活!只要沒炸到自己身上不可能投降的。這都是一群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滾刀肉!只要不把他們炸個三長兩短,死多少日本老百姓他們在乎?否則,他們敢說“一億玉碎”么?
所謂“一億玉碎”不只是本土的全體國民與后備軍隊負隅頑抗,因為這樣的軍事力量其實烏合之眾不起多大作用,徒具炮灰意義!必須還要有海外的精銳軍團回援本土做頑抗的骨干。最具備這樣的條件的大的軍隊集團就是在我國東北盤踞十五年的關東軍。日本也的確從關東軍中抽調精銳回援日本本土。固然,日本在海外的軍事集團不止這個關東軍,但是,從東南亞各島國的海外回援,大部分要走一段海路,一到海上完全就成了美國海空軍的屠殺靶子。而關東軍,包括在朝鮮的日軍,這樣的不利態勢就輕微得多:因為日本列島與東亞大陸相隔最近處就是由朝鮮半島渡過寬約180公里的對馬海峽進入列島。這180公里的不長的海路,是很值得突破美國的封鎖冒險回援的。這是日本海外軍隊回援本土最安全的一條通道。固然,日軍發動“豫湘桂”大會戰之后,“打通”了大陸交通線,理論上,在印支半島上、中國華南、華東、華北的日軍也都可以走這條通道回援日本本土,但是,路遠迢迢,時效成了大問題。當時日本軍隊的機動方式比一戰式的歐戰軍隊還差勁——徒步,外加騾馬馱運輜重。中國倒是有鐵路可以依靠,但是,線路少,運量小,遠不及一戰時的歐洲鐵路網,能指望么?所以,這些散布在東亞大陸的日軍基本上不可能迅疾回援本土。能指望的只有關東軍和朝鮮的駐軍走這條路回援日本,就是日本“一億玉碎”最能指望的本錢。可是,蘇聯對日宣戰,這個最能指望的本錢眼看就要成為飛灰,日本的“一億玉碎”沒有了最精銳的軍團做主心骨,它還怎么抵抗?只憑烏合之眾式的民兵和后備軍隊?
當時的日本關東軍早已不是最張狂時的關東軍,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關東軍不斷地抽調部隊和裝備支援南方各戰場,但是,為了盡量確保關東軍的戰斗力不至于極度打折,所以,日本也從“中國派遣軍”抽調兵力補充關東軍。1945年6、7月間,先后有第四軍司令部和63、117、59、39師團從中國關內加入關東軍戰斗序列,移駐東北和朝鮮。而關東軍也就地征發在東北的日本人中的“在鄉軍人”25萬補充進關東軍(史丁《日本關東軍侵華罪惡史》,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版584頁)。這些“在鄉軍人”年齡都在40歲以上,固然沒有打攻勢作戰的體能,但是,如果用在要塞防守上,已有的作戰經驗還是可以保證這些日軍有相當的戰斗力的。總的來講,關東軍還是日本軍政府最可希望、指望的一支精銳。
所以說,蘇聯出兵東北打擊關東軍,把日本“一億玉碎”依仗的最有力的希望——關東軍徹底殲滅是日本徹底喪志抵抗決心的唯一原因,也是日本考慮投降的唯一原因。
日本不光對于關東軍極端地看重,對于關東軍盤踞的中國東北也極端地看重,有材料:
【(通化)這個邊境小城在日本人看來十分特殊,它坐落在山間盆地里,易守難攻,且戰略資源十分豐富。日本擬定了講童話開發成大城市的計劃,不但運來了大量機械設備,甚至還準備當日本本土危機時把天皇藏在這里。(王樹增《解放戰爭·上》7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我們可以想見,如果裕仁認為日本列島難以守御,他和他的臣僚們潛逃東北繼續頑抗絕對是不二選擇,關東軍被蘇聯殲滅,他和其他的戰犯還有這樣的指望么?
不管是對關東軍回援日本本土的打擊,還是對固守東北作為最后頑抗的堡壘的計劃,蘇聯出兵打擊關東軍,對日本的最后抵抗是具有毀滅性的。
所以,蘇聯出兵東北,是日本最終投降的最關鍵原因,美國的原子彈充其量不過只是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三、美國的算盤:利用日本反蘇反共
接下來說說美國對日本有所求。美國求日本做什么?
反共。
反共,是美、日兩個軍國主義國家最大的共同點。但是,與蠢笨的日本不同的美國,一貫愛把別人當槍使的美國卻不愿意親冒矢石和強大的蘇聯直接對陣,所以,怎么把日本這個必將失敗的對手的能量最大限度的用于反共,是美國高層很愿意研究的策略。
在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個人代表赫爾利“周游列國”,到盟軍各戰場巡視。在11月,赫爾利去了印度,解除了一個叫做魏德邁的軍官。這個少將軍銜的魏德邁當時人在印度,卻很關心印度之外的事情,他向赫爾利提建議:
【在歐洲,盟國應該推遲在西部開辟反對希特勒德國的第二戰場,直到德國人同俄國人在東部打得更加兩敗俱傷。在亞洲他敦促不要完全摧毀日本的力量而應該保留一部分,‘以對付蘇聯的擴張’】
相似的建議在美國電影《巴頓將軍》里也有,只不過,巴頓強調用行將失敗的德軍用來對付“蒙古人”——蘇聯。由此看,美國在二戰時候的確出了些文武雙全之輩。只不過,電影中的巴頓的建議要比史書上的魏德邁的建議晚得多。顯然,魏德邁的建議獲得了美國高層的肯定,證據就是他在1944年10月末來華接替史迪威做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駐華美軍指揮官——升官了。
魏德邁的建議之所以被美國高層激賞而使他官運亨通,原因在于,這樣的建議的方向與美國高層早就定下的政策基調的方向相同,后來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曾在魏德邁之前這樣表達過這個政策:
【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占了上風,就應該援助俄國;如果俄國要贏了,就去幫助德國,這樣才能讓他們大拼個夠,盡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獲勝!(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版,380頁。轉引自張文木《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163頁)】
杜魯門說這個話的時候是在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其中的含義有火上澆油加劇兩強相爭從中漁利的黑心,當然,更有借希特勒的屠刀砍殺紅色蘇聯的居心。1941年,美國就有這樣的政策,那么,我們對于美國為什么在與日本全面開打的時候還要給予日本物資上的援助——這個讓人懷疑美國最高層是否得了神經分裂癥的舉動,應該不難理解——一切為著反共,決不把日本打殘、消滅!為了反共,什么樣的匪夷所思事情美國人都能做得出!原子彈不炸東京,答案不是很明白么?
美國既然有這樣的打算,那么,對日本裕仁為首的戰犯群體手下留情不給一顆核彈讓他們見天照大神那是自然的,裕仁的皇居,無論是常規炸彈還是原子彈都不曾光臨那也是“應該滴”!美國需要裕仁領會這樣的美國善意,或者親下命令讓日軍打蘇聯,或者遙控裕仁指揮日軍和蘇聯見個你死我活。
從魏德邁的建議看,盤踞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最適合這個角色,在遠離蘇聯心臟地區的遠東造亂子牽制蘇聯是最好的反共安排。可是,蘇聯根本沒給魏德邁的建議以實現的絲毫機會,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給日本關東軍以毀滅性打擊。而此時美國人的算盤也就要落空了。那么,美國人在蘇聯出兵東北的當天向日本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就有了催促日本的“善意提醒”,趕緊投降,別坐等蘇聯把你的關東軍全部吃掉!因為這股日軍,美國還指望著在反蘇、反共上派大用場呢!可是呢,日本居然耗到了8月14日才有了正式的乞降動作,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已經被蘇聯打得七零八落。而且,蘇聯還根本不理會裕仁的投降詔書,一鼓作氣打關東軍,知道徹底把這個禍胎徹底打垮為止。
綜上,我們可以明白的知道,對于促使日本投降的關鍵乃是蘇聯的宣戰與出兵,美國的原子彈充其量不過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日本投降的作用,而且還只是為了美國的利益才投下去的。蘇聯對日宣戰后,日本投降是早晚的事,美國人為什么要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呢?如果美國攻打日本本土,美軍傷亡會非常慘重,而且結果很可能是蘇聯軍隊像占領德國一樣與美國共同占領日本,這是美國要防止的,原子彈的作用不過是使日本完全成了美國的傀儡國,而不是像朝鮮半島和德國那樣一分為二。所以不要把這兩顆原子彈說的那么堂皇!其實它們起到的作用很齷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