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說最近的“明星”——長生生物。
人命關天,更何況以百萬計數的人使用的疫苗出了問題?這可算是塌天大禍了。長生生物這家疫苗公司最近就闖了這么一個塌天大禍。禍根在哪里?僅僅是疫苗的相關環節?那么為什么相關環節會出問題?這在疫苗的相關節點上就不可能找到原因了。要在別處去找,要在其他的時間段去找。
疫苗大佬“長生”,賺錢不靠研發,靠投機
這個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早先從沒注意過,因為向來以為中小板股票垃圾股居多,不碰的。現在長生生物成了“毒王”,我的這個“執念”又多了一個注腳。這個名字上看得出的生物制藥公司現在實際上并非一家以疫苗研發生產為主業的制藥公司,真不是。疫苗研發生產只是它的一個副業——兼做。它的主業是“理財”——2017年,公司利用募資資金和自有資金投入累計111.58億元,合計實現理財收益7851.72萬元,相當于當年扣非凈利潤的12%。就算到年末,各種短期理財項目到期終止之后,公司還有20.53億元的理財余額。這個20億的理財余額接近公司一半的資產。那么,你說這個公司是把疫苗研發生產做主業,誰也不會相信,要說公司靠著各種理財手段集聚財富么,這個應該是事實。所以說,長生生物根本不是一個專業的生物制藥公司,而是一個兼做疫苗生產的投資類的公司。
說起來么,長生生物的利潤構成里,疫苗產業還是一個重頭,也是毛利率極高的一個聚寶盆,但是,我們注意了,這不是高俊芳和它的家族的能耐,這是國企時代的長生生物的本行,唯一主業。至于高俊芳和他的家族的能耐,不過是盡量邊緣化這個疫苗產業,拼命凸顯“錢生錢”的投機買賣。一個公司的主業是什么,要以它投入資源最多的那個項目認定!簡單地講,這個公司來財的門路是“錢生錢”,盡量用最多的錢做那路不創造實物財富、不提供實在人力服務的金融類的上市公司是符合實情的。那么,術業有專攻,精致于“錢生錢”,做疫苗還有心思么?不弄出些毒疫苗不可能吧?
這個長生生物不出事不可能的,出事是“合理”的,合理的,必然的!
長生生物這家把“錢生錢”買賣看的比研制疫苗要重要的公司,用一個時下里一個臭不可聞的詞語來講,就是“脫實向虛”!或者再用一個詞“業務空心化”。“業務空心化”是對某個具體公司說的,如果這樣的公司多了的話,那么,就會成為一種對國民經濟危害極大的惡災難——“產業空心化”。“產業空心化”的害處不多講,用常識判斷即可。
由這個意義看:現在的長生生物——高俊芳打理的長生生物是個很壞很壞的壞榜樣!
高管化公為私,左手倒右手,國企被賤賣
然而,從各種公開的信息看,這個公司原本就是一家專做疫苗的國企,怎么成了當下這個樣子?再根據公開的信息,那是從公司“化公為私”轉變后發生的轉變,時間在2004年。而這樣的“化公為私”有一個很唬人的名頭——“管理層收購”/MBO,乃是一種世界上很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這樣的“管理層收購”/MBO其實就是國有資產私有化的代名詞。這樣的私有化,用一個專業一點的名詞來講,是一種“權貴化”的私有制——某些掌握特殊權勢的人物用手中特權,將全民所有的資產轉移為自己私有資產的一種“煉金術”。被私有化后的所謂“國企”日后做什么,做些什么樣的產品,由不得他早先的傳統,只能由“新東家”,化公為私后的公司新老板說了算。
換句話,長生生物現在生產出了“毒疫苗”,那是現在新老板的杰作,也是國企私有化必有的惡之花。
那么,何為“管理層收購”,什么又是MBO???真的是一種很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在制度”???于此,我抱有極深的懷疑:因為所謂的“管理層收購”,所謂MBO,實際上在西歐發達國家里,是一種早已僵死的僵尸制度,在1990年代初就窮途末路了!但是在本世紀初,居然跑到中國僵尸出祟了,造出了長生生物這個奇葩,這個光景如同西方軍界對于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的戰況評論:
【接受那樣的事實,比喝毒藥還讓人難以接受】
“管理層收購”也好,MBO也罷。說實質就是“癩蛤蟆吃到了天鵝肉”。關于這個,我個舉例子:
話說我財主甲,家財萬貫,和特朗普有一比。某年雇了個管賬的高先生。管了幾年賬本,我也給了他不少錢。某天高先生找我:
“你呢,雇了我這幾年,錢也沒少了給我往外掏,年年這樣你肯定肉疼,我心里也不好受。現在我有個法子,讓咱兩個雙贏:我現在拿些錢,把你家財買了去,一來你日后不用年年花錢給我,二來,我給你的這些錢也能養活你全家,怎么樣?
我想了想,好像是個道理,就問賬房先生,你打算多少錢買我家財?高先生說,你家財一萬貫銅錢,我不打算坑你,給你十吊銅錢咋樣?我這個做法是洋人地界很流行的做法,很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哦,是“管理層收購”哦,是MBO哦,跟你合作,可別不識抬舉哦!
我想了一想就對他說,我一萬貫的家財你只給十吊銅錢,想得美!滾!!!
這叫做“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就叫做“管理層收購”失敗,這就叫做MBO失敗,這就是一種“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遇到了頑固守舊者的“無理、愚蠢的抵制”。
后來高先生到另一財主長家管賬房,沒幾年也如法炮制和長家談這個事。長家都是豬頭三,居然答應了。一吊銅錢把萬貫家財賣給了高先生。方圓百里之內沒人能想通這是咋回事,這叫做“癩蛤蟆吃到了天鵝肉”。這就叫做“管理層收購”,這就叫做MBO,這叫做“理念先進者”的“聰明選擇”。
不過,十五六年之后的現在,高先生犯了案子,給抓進去了,所以我等草民急切想知道為啥長家把萬貫家財賣出了一吊銅錢的價。
國人用MBO侵吞國有資產,在外國它卻是鞏固壟斷資本的手段
現在我說說在洋人地界的MBO是什么樣的,同時捎帶說這個東西能不能進中國,偷偷摸摸進了咱國的所謂“MBO”又是啥樣子的。看清楚了區別,也就知道這個東西在中國發揮了什么樣的禍國殃民作用而不必理會它的“官方定義”是什么鬼樣子。
在洋人地界,很多的公司是上市公司,是對公眾發行股票之后的上市公司。如果這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比如經理之類的人想要搞“管理層收購”,把先前的老東家踢走換自己當老板,那么,他就只有兩條路——要么和老東家商量收購老東家手里的股份,要么從股票流通市場上向公眾收購股票取得控股權。這個收購價怎么定?在洋人地界,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全流通的,收購老東家的股票也好,收購市場流通股也罷,就要按著市場上流通的股票價格收購。倘若某家公司的凈資產是2元/股,溢價到4元/股對外發行股票,上市若干年后,股價被炒到了200元/股,那么,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要收購老東家或流通股東的股票進行“管理層收購”,那么,股票的收購價就是200元/股,倘若因為他的收購舉動引發股價暴漲,那么,他的收購價還要更高,但是,他也必須認了,必須吃下去。你能買得起就買,買不起,要么滾蛋,要么閉嘴!
那么,對于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收購”怎么確定股份收購價?這當然有與該公司同行業、同規模,收益相近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作參照來確定高級管理人對東家股份的收購價。總之,絕對不能讓老東家吃虧。
這是洋人地界的規矩,也是正規的“管理層收購”。但是,這樣的“管理層收購”是根本不能在中國實行的!因為洋人地界里運用“管理層收購”/MBO的企業都是私企,無論怎樣的“MBO”,都是私營企業主與其高級管理人私人間的“私相授受”。MBO僅僅是私營企業中的產物,只針對私營企業。不會用在洋人地界的國有企業中。洋人地界也有國有企業,但是,這些洋人地界的國有企業所在的產業部門要么是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要么是事關民生事業的公益性特強的產業,引入私有資本,任由私有資本按著唯利是圖的“市場經濟”原則進行經營是會影響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所以在這些產業中,保持國有壟斷是必要的,是應該的,甚至于是事關國家生死的大事情。MBO不會產生在這樣的國企中。這些有“自然壟斷”特性的產業里處于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中,國家必須處于控股地位。雖說這些產業里不排除有私有經濟的成分,但是在涉足這些關鍵產業的國企內,MBO之類的私有化手段是不會被運用到的。
不單如此,對于一些競爭性強的戰略產業,這些發達國家也會在面臨外國優勢企業的沖擊與壟斷威脅的時候,對本國那些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的私有企業進行大規模的國有化改造,增強其與外國對手的競爭實力。這樣的國有化有強制性行的特點,但是,國家要做,私企就要聽:比如上世紀1980年代初,面對美、日電子產品大舉進入法國,對法國電子產業形成圍剿式的沖擊的時候,法國政府對本國電子產業進行了大規模的國有化,并在短期內籌集200億美元,集中力量研制、開發新的電子技術,反擊美、日電子產業對法國電子產業的沖擊。這里頭看到了“舉國體制”的影子。在此種情況下,MBO之類的私有化更不可行。
向中國鼓吹新自由主義的歐美,卻對私有化國有資產慎之又慎
對比法國的這做法,我國現今某些權勢媒體鼓吹的一些做法更像是腦殘:狼來了不是集合力量握成拳頭打狼,而是打著把改革“深化下去”的破旗愈發強調“市場化”、“自由競爭”“私有制”的好處,恨不得把全國的國企都打倒分拆成無數個一盤散沙式的私人小作坊,用這樣的小作坊對付洋人的巨無霸式的跨國企業?這不是漢奸言論么?!
洋人地界也有過大規模的國企私有化的經典個例——撒切爾主政時的英國。它的那個私有化是把大批的國企資產折算成股票,向所有公眾出售,絕沒有搞MBO。撒切爾不可能不知道有MBO這個玩意兒,但是,她不搞那一套,只把國企資產折算成股票向公眾出售。這其中的考慮,恐怕與MBO會制造嚴重的不公平有些關系——高管可以用內部人的優勢在MBO中從國家手里占大便宜從而損及公眾應得的利益。
但是,如英國這樣把大批國企私有化的,也只是英國一家,在西歐,其余的發達國家還是保有大批的國企。據不完全的統計,挪威的國企比重72%;瑞典68%;芬蘭56%;盧森堡54%;冰島52%;法國31%。
名義上,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是私有經濟立國,但是,這些國家里都有比重相當大的國有經濟成分在內。歐美國家的政客固然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斗士”,可是他們依然有一些階級超越性,他們明白任何涉及公眾利益、國家安全的領域里都被私有經濟成分把持了,那么資本家無限逐利的本性就會使資本家們拿公眾利益和國家安全做籌碼和整個國家“對賭”、“豪賭”博取私利,使公眾利益、國家安全蒙受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這樣的損失足以引發國內革命。從二戰之后到蘇聯解體之前,這樣的“對賭”,西方政客們是絕對不會讓出現的——“東方”有虎視眈眈的蘇聯,亞洲還有多米諾骨牌的“推手”中國,“里應外合”之下,國內的革命最終會葬送這個國家,以及那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所以,這些國家在涉及公眾利益的民生事業以及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中,都保有相當大的比重的國有經濟成分。而這些國有經濟成分中,MBO之類的私有化是不允許的!而且,這樣的經濟格局是在上世紀二戰之后,西歐所有發達國家的政府最普遍的一致行動:這樣的行動表現在:或者加緊了對私營企業的入股行動——強行入股并達到控股地步,不管這些私營企業愿意不愿意,國家強行向這些私營企業注資入股;或者直接將一些私營企業國有化。這樣做的一個結果是,在西歐發達國家里,“管理層收購”/MBO被限定在私營企業中,而絕不容許在國營企業里作祟。西歐發達國家的經濟國有化持續近五十年,也是“國進民退”的近五十年,這樣的“國進民退”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國有經濟壯大的洶涌浪潮:
【英國:英國在1945至1951年之間,和1971年,連續兩次進行國有化,將包括英格蘭銀行在內的一大批企業收歸國有,使英國的經濟成為典型的私人經濟與國有經濟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在1980年代前后,受自由主義經濟“大師”弗里德曼的影響,英國撒切爾政府將原有的國有部門和企業出售給個人,但是,此舉遭到英國國內產業工人的有力的阻擊與抵制:1979年鋼鐵工人大罷工,1983年至1984年煤礦工人大罷工。而煤礦工人的大罷工,使英國政府公共開支增加了25億英鎊,國際收支損失了40億英鎊,國民總產值下降1%,沉重打擊了撒切爾政府將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囂張氣焰,逼迫英國政府放緩和終止了私有化的進程。通過兩次國有化運動,英國國有企業在采煤、電力、鐵路、郵政、電訊、煤氣等部門所占的比重為100%;造船、飛機制造和鋼鐵工業的大部分、2/5的汽車制造、1/4的石油生產也為國有企業所控制。
法國,法國的國有經濟比英國的有過之而無不及:1944年之1946年之間,法國根據第一個國家計劃,對煤炭、電力、運輸等行業部門,以及法蘭西銀行和四家全國大型商業銀行實行國有化。在1980年代初,當英國進行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時候,法國密特朗政府再度實行國有化進程,國有化的企業不僅涉及到基礎部門而且還擴大到一些競爭性極強的工業部門,如達索飛機工業公司、瑪特拉軍火公司等。
這次國有化的重點是私人壟斷資本的大銀行和大公司。國有化的大銀行39家,每家的存款額均在10億法郎以上,其中包括巴黎荷蘭銀行,東方匯理與蘇伊士銀行,工商信貸銀行和法國商業信貸銀行。這些銀行都不是等閑之輩,都是全球性大型跨國銀行。
不僅如此,密特朗政府還把12家大公司收歸國有,如通用電氣公司、圣戈班公司(玻璃制造)、佩西奈·尤吉納·庫爾曼公司(有色金屬)、湯姆遜公司(電氣、電子)等。這些公司都是法國最大跨國公司的成員,通過這次國有化進程,法國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有經濟成分最高的國家。
統計數據表明:1982年,法國推行國有化涉及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之外,還包括電子、原子能等新興工業部門,以及紡織、造紙、建材等制造行業,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領域。1982年,法國國有企業在鋼鐵行業的比重為80%,航空運輸行業為87%;在郵政、電訊、鐵路運輸、煙草以及煤氣生產方面,國有企業的控制程度甚至高達100%;在基礎化學、人造纖維、有色金屬等行業,國有企業的比重也超過了5O%。眾所周知的阿里亞娜衛星公司就是歐洲最著名的國有控股公司。
意大利政府將鐵路、航空、郵政、電訊、和煤氣都收歸國有。而其余部門行業,都通過參股方式擴大國有經濟比重。
奧地利比其他國家更為廣泛地采取國有化措施,并且長期發展國有經濟,1978年時,國有企業在采煤、石油、鋼鐵、汽車工業,以及電力、煤氣、鐵路、航空、郵政、電訊等部門所占比重均達100%。
德國,在伯林墻倒塌之前,德國的經濟國有化進程也在納粹的國有企業的基礎上,透過漸近的方式,以參股和贖買的方式形成。國家參股的著名大企業里就有大眾汽車公司與漢莎航空公司。
鼎鼎大名的“空中客車”公司,就是在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成立的一家跨國航空壟斷企業,大股東就是四國政府!這個跨國壟斷企業的成立,就是要打破美國波音與麥道在航空制造上的壟斷而有針對性地成立的。現在,隨著麥道被波音兼并,隨著空中客車A380的研制運營成功,世界民用航空業已形成美歐平等對峙的格局。在這里,西歐四國政府功不可沒! 】
其實,就是“新自由主義”的老巢——美國,鐵路、電力、郵政這三個要害部門中,國有經濟的比重也達到25%、25%、75%。
倘若說MBO正確無比,為什么美國還在這三個要害部門保有這么高比例的國有經濟成分?
所謂的MBO能施展的私營經濟對歐美國家經濟的影響是建立在國家、社會穩定之上的,而這樣的穩定,就立基于國有經濟在戰略產業上的壟斷之上。沒有國有經濟在戰略產業上的壟斷,歐美不會穩定,私有經濟也根本沒有安定的發展空間!MBO更沒有被“創意”的可能!除了在私有企業中,MBO在經濟界的知名度也是越來越小的,最終在1990年代初走向了死胡同,西歐發達國家罕有“管理層收購”/MBO的案例,這個制度可以施展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個所謂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是一具木乃伊!而絕非什么“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其實,現在西歐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領域里的國有化程度,越來越接近于社會主義了!其實我們不妨說,為了穩定,西歐發達國家在向社會主義學習公有制!現在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看起來相當的穩定,原因何在?就在于國有經濟做“定海神針”!這根“定海神針”是二戰之后,冷戰之時,向社會主義學習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撒切爾政府,盡管在第一次國企私有化失敗之后暫緩了對國企的大規模出賣,但是,在撒切爾政府的后半期,對英國大批國企還是用鐵腕推動了私有化——向公眾出售國企股份,但是,撒切爾卸任后給后來理解政府留下一個再不可能收拾的爛攤子: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分化嚴重,企業技術創新近乎于萎縮,經濟脫實向虛,房地產價格高企,教育支出大增……。
依著歐美國家的國有經濟不許“管理層收購”的禁令、以及出臺這些禁令的動機,還有MBO在西歐國家的窮途末路看,這個叫做“管理層收購”/MBO的東西也絕對不應該被引進中國,更休說進入中國的國有企業的“改制”中。國有經濟為主體的中國不應該引進MBO。可是,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有一股極端強大的惡勢力居然讓這個不應該進來的“MBO”/(這股勢力是何方神圣,河蟹河蟹)“管理層收購”進入到中國的國企里為惡了。而且,出于樹立榜樣的目的,“管理層收購”最先下手作惡的國企首選中國股市里的上市的國有企業!而這些最先遭殃的國有企業無一不是地方經濟中的支柱、和門面當家。比較早的有深圳方大、洞庭水殖、勝利股份、ST甬富邦、維科精華、中國銀泰、鄂爾多斯、佛山塑料、特變電工等。
西方代理人在中國曾力推新自由主義,警惕他們掀起新一輪國企私有化浪潮
既然有一股極端強大的惡勢力力推“MBO”進入中國國企,那么,就要考慮到當時中國上市國有公司的特殊情況對擬收購的股份進行特殊的定價保證“老東家”——國資委代表的國家持股方的最大利益。當時的中國上市公司在股市上發行的可流通股票一般都不會超過這家企業總股本的30%,(某些“三無概念”股除外)。本著“老東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考慮到中國股市的特殊情況,那么MBO發起人應對擬收購的公司的不流通的國有股、法人股支付不低于流通股股價的收購價格。但是,實際上運作的MBO,完全違反這樣的原則:
【國有資產法人股轉讓價格往往在凈資產基礎上進行折讓,國家股轉讓價格也只是略高于或等于凈資產(其主要原因是國有資產轉讓有一條硬性規定,必須按照不低于凈資產的價格轉讓)。兩種股權轉讓一般都按照該最低標準進行(一般以離財政部批復最近一期的中報或年報的每股凈資產為依據)。國有股以低價(凈資產甚至低于凈資產)出售給管理層。如實施MBO的勝利股份,國有股在轉讓時,未經評估就直接以凈資產出售給管理層,而管理層注冊的收購公司中,原國有股持股機構中的高管赫然列于股東名冊之中。至于早期的粵美的、深方大、佛塑股份、特變電工……無一不是低于凈資產轉讓。 】
這樣的現實操作情況只能解釋為,國企里的腐敗分子利用自身的特殊權勢在侵吞國有資產!
在這些實際案例中,休說國有資產轉讓中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基本的保值也不可能做到——國有資產在實際的轉讓操作中,那個作為定價基準的“凈資產”是可以人為“做低”的——我讓這個企業連續做上幾筆虧錢的大買賣,再狠狠地借幾筆大債務,有了負債背了包袱,凈資產還會高么?以這樣的減值后的凈資產做定價標準發起MBO,那是大賺特賺!可是國有資產的流失那就沒法子估算了。
以上的卑鄙操作還是對上市公司這樣的,處于公眾視線之內的“小心謹慎”的操作,對于非上市公司那就沒必要這么“小心謹慎”了!
【首先制造“國企失敗論”,說國企就是搞不好。然后是“吐痰論”,說國企不能搞好,國有經濟強大了,計劃經濟就沒法動了,寧可搞壞以后私有化。這么折騰十幾年,等于縱容總經理監守自盜,把工廠搞黃了,資不抵債,負資產、零資產。然后說算了,你給評估吧。本來價值一億元的廠子,評估一千萬,他先出二百萬買下,五年還清。二百萬還是貸款,銀行居然貸給他,買下以后,再免幾年稅,這廠子是他的了。】
這是中國上世紀1990年代中期到世紀初的流行的“管理層收購”!MBO!
長生生物的私有化也就是這么個套套。可能有些不同于別的特點,但是大致的路子就是這個路子。比如高俊芳收購長生生物股份的出價,一開始出價2.4元/股,后來有人開價到3元/股與之爭,才嘰嘰歪歪的抬價到2.7元/股。當時的長生生物還沒有上市,似乎沒法子對這個公司的股份定價,可是,當時的長生生物是長春高新的核心子公司,是為長春高新貢獻收入的主力,它的價值絕不可能低于包括它在內的整個長春高新。當時長春高新的流通股股價7-8元/股,那么,無論2.4還是2.7,高俊芳都是逮了大便宜的!但是,國有資產流失情況也是極嚴重的!
收購國企股份是要錢的,盡管MBO的發起人——國企高管自己定下的收購價極低,但是,鑒于國有股、法人股的數量龐大,收購國企所需的資金還是不少的。那么,這些國企高管的收購資金從哪里來?
絕大部分是靠銀行貸款——拿上市公司、企業的資產作抵押從銀行貸款;他們自己的出資只占他們收購資金的5%-10%。這等于是耍杠桿,搞不好要出事情的。這些高管們也知道這回事,所以,一旦MBO成功后馬上開股東大會,表決通過高現金分派的分紅方案。利用自己持有巨量公司股票的便利,分得大筆的現金紅利,再用這個現金紅利償還銀行貸款,卸下對銀行的負債包袱。至于說上市公司因為這些人高現金分紅解決對銀行的高負債付要出多少傷元氣的代價,這個他們是不管的!一般來講,MBO成功后的公司都有這樣的一步勾當,底子厚的上市公司還經得住這樣的折騰,表現不出“扛不住”的衰敗;但是底子薄的上市公司就有扛不住的——深圳方大,2001年6月-10月間進行MBO,但是第二年2002年的業績就虧了。虧損的原因就是MBO的主角之一,發起MBO后的第二大新股東邦林公司以其持有的深圳方大法人股4890萬股向銀行進行質押貸款,質押期為3年。為了還銀行的貸款,用高現金分紅掏空上市公司!這個被質押的股份就是它要收購的深圳方大的法人股。即要出錢買A貨品,可又沒錢支付,于是把要買的A貨品抵押給銀行貸款再買A貨品,這算個什么玩意兒!空手套白狼不過這樣吧?
長生生物這個公司在MBO時還不是上市公司,但是,那樣一套損公肥私的勾當應該一點也不少做的都干過,因為沒那些個鬼套套,什么都干不成!MBO——把國企私有化少了上述的那些鬼套套任何一樣都干不成!作為私有化后的長生生物的大東家——高俊芳,本人是個管錢的財務人員,對疫苗研制、生產一竅不通,指望這路人把這間公司做大做強,基本做夢。而此女人的“志向”也不在此,我們都看到了——過百億的資金進行理財,對疫苗研發的科研投入去年只有區區1.2億!這個公司什么下場還用多問么?
2003年3月財政部叫停MBO,就是因為正義輿論對MBO造成海量的國有資產流失的強力反彈,但是,高俊芳對長生生物的MBO在2004年4月才進入實質性的步驟,這就是對抗正中央!就是頂風作案!這里頭有多少見不得人的黑幕和惡心東西?是不是背后有一把很大很大的黑雨傘在“罩著”?這個不動用公檢法不可能了!不用刑律繩規不可能了!
聽說,從去年開始,咱國又“混改”了,恕我愚鈍,看不懂關于“混改”的官方解釋,我只想搞明白,在這個過程里,國有資產是不是得到了空前的增殖?國企職工的工錢是不是倍增式的增加?對企業的稅收是不是也成倍增加?這對于我這等草民來講那是太幸福了,畢竟廉租房什么的,都要有一定的稅收財政支持么。我也想住廉租房!
但是呢,我的的確確經常會想當年的MBO。“混改”,無論官方說辭如何,結果是否會和MBO一個結果?無論什么結果,草民只有禱告“混改”最后的光景千萬別和MBO有半點相似。
聽說云南白藥“混改”了,有評論——中國人的云南白藥成了“某個中國人”的云南白藥,對照高俊芳MBO長生生物后的“毒疫苗”,云南白藥什么下場,還真不好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