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財經人物周刊》)他,是中國最早的計算機人才之一,為氫彈研制日夜奮戰,提供計算支持。
他,是聯想集團的首任總工程師,主持研發了聯想漢卡,成為了計算機領域的風云人物。他,已近耄耋之年,卻與年輕人一樣使用高科技設備,將計算機技術融入自己的生活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倪光南。
倪光南院士今年已經79歲。但是79歲的他并沒有去過常人想象的老年人生活:手拄拐杖,去公園遛彎兒曬太陽,安享天倫之樂。而是像一個年輕人一樣,習慣手機支付,喜歡新款的智能穿戴設備;坐公交乘地鐵從來不刷卡,而是使用智能手表的虛擬公交卡,如果要去的地方不太遠,他一定會騎一輛共享單車。
他的生活與工作地點都在北京中關村,這里是中國IT產業的聚集地,也是中國科學院所在地。倪光南在這里工作生活了50多年,他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在每次出行之前,倪光南都會詳細計算路程和時間,在約定時間提前十分鐘到達,從不遲到,也絕不會太早到達。精準地掌控時間,是倪光南的生活常態。
其實,不論共享單車還是智能穿戴設備,計算機都是這些先進技術背后的主要支撐力量。而倪光南跟計算機打了一輩子交道,在他的一生中,計算機不只是他的職業,更融入了他的生活。
生于戰亂舉家遷滬,年少結緣無線電
1939年,倪光南出生于香港。由于戰亂,父親舉家回遷到上海。上世紀40年代,雖然戰火紛飛,社會情況復雜,上海依然是繁華都市的代名詞。倪光南的父親在銀行工作,收入相對穩定,少年時期的倪光南并沒有經歷太多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
50年代初期,他在上海著名的復興中學度過了中學時代。那時的上海雖沒有太多高樓大廈,卻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在這里,購買一臺收音機不是什么難題,而倪光南一定要親手做一臺收音機。親手制作收音機,這是青少年時代倪光南最喜歡做的事情。每當開始制作收音機,都市的繁華喧鬧似乎都跟他無關。
在制作收音機的所有零件中,真空電子管無疑是最昂貴的配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真空電子管價值不菲。建國初期,面粉每斤不到兩毛線,買十斤大白菜也只需要幾分錢,茅臺酒每瓶也就幾塊錢。而價格昂貴的真空電子管,倪光南買了不只一個。
從制作礦石收音機開始,一直到包含7個真空電子管的收音機,倪光南幾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零用錢和課余時間。他覺得制作收音機的過程可以收獲更多的成就感,探索未知領域更是一種極大的樂趣。而這組裝的收音機,制作標準和聲音質量甚至超過了當時市面上最流行的熊貓牌收音機。
純手工制作的收音機性能超過了專業的品牌收音機,對倪光南來說并不難。在文化課學習上,倪光南更是游刃有余。由于對無線電的興趣愛好與優秀的文化課成績,1957年,倪光南從上海復興中學畢業,考入南京工學院,專門學習無線電專業。
1961年夏天,倪光南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專業畢業,分配進入成立不久的中科院計算所工作,成為中國最早的計算機人才之一。
大型計算機助力氫彈研究,倪光南通宵達旦監測機器
1961年,倪光南躊躇滿志地走進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院子。那一年,我國一項秘密武器研制計劃正在悄悄進行。
1955年,中國啟動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制計劃。在研發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模擬運算。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初期,由于國外技術封鎖和國內物資短缺,我國科學家大量使用的是手搖計算機,每次模擬運算至少需要兩個月。
在原子彈研制成功之后,緊接著氫彈研制計劃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氫彈必須要用原子彈來引爆,而且氫彈的技術難度比原子彈大得多。如果繼續使用手搖計算機進行模擬運算,氫彈的成功研發遙遙無期。
在這個關鍵時期,中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電子管大型通用計算機研制成功,代號119。倪光南作為外部設備插件組長參與了119機的研制工作。它的運算速度可以達到每秒5萬次,是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電子管計算機。那時,我國的氫彈研究已經進入理論論證階段,可以進行快速計算的119計算機正式加入了核武器研發的行列。
當時119計算機的計算速度雖然達到要求,可是性能卻很不穩定,這讓倪光南和他的同事們常常提心吊膽。當時人們看到計算機運行時只見燈泡閃動,根本不能直接讀取運算結果,在沒有運算任務時,計算機也不能關閉,一旦停機就可能再也無法啟動。倪光南和同事們必須日夜四班倒,陪在計算機旁邊,隨時準備搶救這臺龐然大物。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日夜運轉的計算機終于可以稍作休息,倪光南和他的同事們終于可以結束日夜四班倒的工作節奏,踏踏實實睡一覺了。
著手研發漢字系統,抓住機遇出國訪學
進入中科院之后,倪光南步入計算機研發的第一線。那時,雖然我國計算機發展剛剛起步,但是倪光南覺得,計算機要在中國快速發展,就必須能夠顯示漢字、輸入漢字、并且學會用漢字思考,漢字系統研發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二十世紀70年代以后,計算機就逐漸進入到民用的領域。但在這個時候,中國碰到一個問題,就是方塊漢字和拉丁文字差別太大。在計算機設計的當初,沒考慮方塊漢字,計算機在中國很難推廣應用。
面對這個現實問題,開發中文漢字系統的使命責無旁貸地落在中國計算機科研人員的身上,倪光南承擔起了這個使命,也同時邁出了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的關鍵性的一步。
有一次,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副院長來中科院參觀,倪光南的漢字聯想輸入法讓他產生了極大興趣。在送走考察團后不久,倪光南接到一封邀請函,邀請他去加拿大訪問研究。對于倪光南來說,出國的機會非常難得。作為研究人員,他深知,計算機漢化系統的研發,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撐,閉門造車絕對行不通。
于是在1981年8月,倪光南前往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工作,擔任訪問研究員。出國工作讓他對計算機技術有了新的認知,同時也熟悉了微型處理器和新的編程語言技術。
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的使用在西方國家已經非常普遍,正在向小型化發展。倪光南決心將自己研發的聯想漢字處理系統做成一臺漢字微機。為此,他自己掏出幾千加元購買了一批研制微機的關鍵器材帶回國內。
兩年的訪問研究,讓倪光南在漢字技術方面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從此,計算機漢字技術研究成為他最重要的使命。1983年,倪光南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條件回到國內,組織課題組進行研發。由于硬件器材齊備,軟件開發使用C語言,研發效率很高。不到一年時間,“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機系統”正式推出。
聯想漢卡大獲成功,耄耋之年奮斗不止
1984年11月,中關村大街上出現了一塊新的招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在倒買倒賣積累資本受挫后,經過反復思考,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三位計算所公司最早的三位經理共同想到一個人——倪光南。
1984年冬天,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里,倪光南加入了計算所公司,擔任公司總工程師。同年,鄧小平提出“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一些學校開始設置電子計算機課程。當時的計算機主要來自國外,還無法識別中文,這成為它在國內普及的主要障礙。他們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商機。這個時候,倪光南的漢字處理系統已經逐漸成熟,完全可以實現批量生產。新技術遇到新商機,一拍即合。
經過改進的聯想漢卡在1985年誕生時,它遠沒有這么精密。三塊電路板之間用扁電纜互聯,臃腫拖沓,然而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計算機的漢字世界。憑借漢卡的聯想功能,計算所公司的新產品很快成為市場上的熱門貨。
80年代即將結束的時候,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正式更名為“聯想集團公司”。 廣告語“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成為了當年的流行語。80年代的最后一天,“聯想”正式成為公司產品的商標,出現在聯想漢卡和微機上。利用科技企業的技術力量和香港分公司的銷路,聯想微機和漢卡銷往全世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到底該堅持技術研發,還是應該繼續擴大市場份額,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聯想集團在90年代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一家公司,兩種發展路線,到底該走那條路,必須做出選擇,這是個艱難的選擇。最終的結果是1995年7月3日,聯想集團公司內部刊物《聯想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同意免去倪光南同志總工程師職務“。計算機領域的一代風云人物最終選擇離開聯想集團。
“我們是實實在在的,我們從作為科技人員,從事計算機這個領域,有快60年了。歷史告訴我們,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安全,其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核心技術還是靠自己。習總書記已經給我們指出方向了,我們應該毫不猶豫按這個道路走。”質樸的語言背后 是一顆為中國計算機事業奮斗終身的赤誠之心。如今的倪光南雖然已近耄耋之年,卻依舊奮斗在信息安全的一線,為中國自主研發核心技術而努力,踐行著他一生用技術報國的理想。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