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態的問題其實官方早就定了:慶祝。且不說國博一個月前開張的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活動的熱鬧,就看各大官媒吧,大家儼然一聲令下齊刷刷開啟了追憶、盤點模式。一打開電視,撲面而來的不是各路精英或街頭百姓感慨萬千的訴說,就是文藝范兒十足的經典回放,紙媒也紛紛開設了類似“我與改革”“我看改革開放40年”之類充滿先入為主、引導性很強的欄目。最打眼的是央視多集連播的鴻篇巨制,全方位立體式展現40年的家國之變。總之,全國上下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祥和的氣氛、滿足的氣氛、節日的氣氛。
是的,官方竭力要營造的就是這種節日的氣氛,相信不少中國人也是打算把40年當作節日去慶祝的。這做法好像沒什么可說的,畢竟這是長期以來的一個慣例,每逢重大事件的五年、十年節點,中國人不都是以慶祝之名熱熱鬧鬧過的么?然而,這一次仔細咂摸,總感覺不夠味,似乎缺了一些內容。
不用說,心懷戚戚焉的人都有同感,缺的是對40年改革開放積累問題的梳理和反思。
就改革開放而言,如果說以往搞慶祝式紀念,國人習以為常了,那么,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紀念改開40年,國人有了更多期待,希望更全面地梳理總結40年走過的風雨歷程,既看到成就經驗,又不回避矛盾問題,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看待這40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把問題找出來、正視問題、總結教訓,比歌頌成就、謳歌進步要重要得多。因為,成就、進步人人感受得到,無需歌頌,歌頌了也不會變得更多;而矛盾問題和教訓,是結結實實地存在的,如果不去反思和深究,是會越積越多,終成禍患的。
當然,40年改開成就輝煌、世界矚目,中國人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心有喜悅,發自肺腑想放歌時代,那也不能憋著繃著,盡情放歌好了。這是一種真實表達,很可貴,沒人會為此吐槽。令人不滿的是那種刻意引導、大加渲染、喋喋不休以至聲嘶力竭的、單一的頌揚之聲。這紅火熱鬧的氛圍里透著一股濃濃的塑料氣息,跟本該更有內涵的新時代有點不般配。這氣息過去我們忍得,今天不愿忍了。
對,沒錯——新時代是應當更有內涵的。這個內涵,不僅是指更有定力,遇到問題沉得住氣,也指更有風度、有更大的包容性,虛懷若谷、聞過則喜、兼聽則明。一句話,就是更自信、更從容。我們不必拿美國、日本等很厲害卻又喜歡自黑不自滿的國家作比,就自己跟自己比吧。改革開放40年了,40不惑,40年經歷的大風大浪、涉過的大江大河、越過的千山萬壑,這種歷練是能夠沉淀出一種氣質的,一種成熟、雍容的氣質和豁達、包容的心態。一個人的成長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如此。40年大踏步走來,中國就像一個表現優異的學生,一路收獲了太多太多的掌聲、溢美聲,有自己人的、有外界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這類贊譽式的稱謂和解讀簡直汗牛充棟。如果說,以往中國的改革開放主要靠摸著石頭過河,多少有點心里沒底,格外在意人民群眾特別是外界對改革成敗的反應,渴望鮮花和掌聲,因為這些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自我確認的參照。那么,在40年之后的今天,對改革開放的成效、自身前進的步幅,我們心里有了數,多了幾分自知之明,相比那一抒再抒的豪邁之情、自豪之感,各行各業、各個層級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總結問題、反思教訓,應該更和人民的心意。把關注的重心轉移到這40年究竟有哪些頑瘴痼疾一直沒解決好,有哪些新問題需要想辦法盡快解決,有哪些潛在性風險亟待關注和遏制,有哪些經驗是要吸收承繼的、哪些教訓是要汲取避免的,才是40年紀念正確的打開方式。如此,這場大張旗鼓的紀念才變得有意義,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蓄積續航能力的加油站。如此,新時代就真的有了新氣象、新格局。否則,紀念就成了自娛自樂,勞民傷財,熱鬧過去,啥也沒落著,徒添幾分浮躁而已。
其實,板子也不能亂打,一概而論說中國人喜歡報喜不報憂,集體缺乏反思意識、反思精神,是不準確的,事實上,反思的潛流一直在社會的某些層面潺潺著。打開一些知識分子經營的自媒體,或是在一些小范圍的論壇、報告上,都能感受得到滿滿的問題意識、憂患意識。即便是在更廣闊的民間,在社會的底層,仔細傾聽,也是不乏逆耳的忠言和“微詞”的。然而,這些都是廟堂之外、主流之外的場域,這部分人的發聲因為少了一把官方賜予的“話筒”而顯得那么微弱、渺小。畢竟,關于改革開放40年或50年、多少多少年的總結回顧,這類宏大敘事的話語權不掌握在小人物手中,小人物說得再多也是喃喃自語。
有些掌握著話語權的主流媒體長期以來以歌功頌德為能事,為人所詬病已久,為何要幾十年一貫制地不改其貌?這個道理誰都懂,他們不是沒腦子、看不到問題,也不是因為唱贊歌省事,不愿燒腦找問題,他們是不敢。舉凡跟大政方針、國計民生相關聯的大事兒,怎么評價、怎么言說,他們都是要上面定調的,出現了不同聲音,那就是“雜音噪音不和諧音”,那就等于誤導輿論,是心中無大局,是真正的“沒腦子”、不講政治。茲事體大,誰敢抗逆?每逢重大節點搞慶祝,總能聽到在官媒供職的朋友透露,又看到“宣傳基調望周知”之類的東東了,或大總編耳提面命警告相關稿子正面宣傳為主、不許出偏差云云。其實,在體制內媒體浸染幾年后,哪兒用得著“周知”、告誡,文章該以何種面貌出去,早就形成潛意識、下意識了,甚至說是一種思維方式也不為過。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吐槽中國智庫的文章,說相比西方國家的智庫,中國的智庫不敢觸碰問題,無作為,拿不出有價值的成果。說的沒錯,是那么回事,可問題是,在中國,智庫早已自我矮化成媒體了,喜歡看著上面的臉色說話,小心翼翼,哪兒有膽兒碰問題呀!
官媒不敢碰問題,智庫也不敢碰問題,這儼然成了時代病。說它是時代病,不是傳統,是因為這不是共產黨的從娘胎里帶出來的習氣。這一點不需從頭細說,講黨的初心如何如何、革命戰爭年代黨是如何如何做的,很簡單,如果沒有直面問題的勇氣、改正不足的智慧,中國共產黨無論如何是走不到今天的。遠的不說,進入新時代的這幾年,全黨打虎滅蠅那股利劍向內、自我革命的狠勁兒,不就是沖著問題去的?最高領導人以“啃硬骨頭、涉險灘”的魄力推動的全面深化改革,哪一項不是拿問題下刀的?可為何做得卻說不得,一落到紙面上、一走入官宣的聲道里,就變成了“形勢一片大好”、只見成就不見問題了?毛病究竟出在哪里?
個中原因很復雜,僅僅用“慣性”二字恐怕解釋不了。改變從哪里開始?恐怕也不在所謂宣傳文風、媒體生態這里。或許,不日之后那場世界矚目的為40年一錘定音的講話,能夠開一個先河。但愿吧。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河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王立華:有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又反對自主創新的學者怎么能推薦為40年改革開放的理論代表呢?
2018-12-05程恩富:《憲法》是改革開放的根本大法和理論結晶——訪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程恩富學部委員
2018-12-05李光滿 | 任正非與柳傳志:誰夠格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杰出貢獻者?
2018-11-2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