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聯想經常被拿來和華為比較,盡管兩者從規模和業務上幾乎已經是沒有了可比性,估計聯想自己也是覺得挺冤的,一直想改變網友的印象——話說近日聯想的微博就由“聯想”改成了“聯想中國”——還不如不改呢。
不知道聯想的媒體負責人在想什么,你這是想傳遞什么信息呢,是對前陣子CEO、CFO言論的“補救”?對了,它的簡介是:
創新實干,陽光幽默,行走在互聯網最前端的IT學長,有IT問題找我就對了!
實際上,聯想并不像網上被罵的那么差勁,而之所以聯想看起來“動輒得咎”,做什么都犯錯,關鍵是它被用來比較的對象是華為。如果和它同時期的那些曾經風光無限、如今昨日黃花的老伙計們比較,聯想還算是混得好的。
今天的華為很逆天,但聯想當年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業績都是完全碾壓華為。
1984年,聯想由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柳傳志聯合10名科技人員創辦,公司取名為“聯想”,英文legend,意為傳奇。
那年的柳傳志人到中年,卻是一身抱負無從施展,常常回家唉聲嘆氣,創辦聯想可以說是它人生的最后機會,他也對這次創業投注了全部的熱情和心力。聯想初啼就如旭日東升,一片蓬勃的朝氣。那時候聯想是國內科技企業當中創新的典范,實際上,聯想的第一桶金就源自倪光南技術團隊研發的聯想微機及AST漢卡,是切切實實的技術創新公司。
2001年,銷售奇才楊元慶出任聯想總裁兼CEO;2005年,聯想完成了對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收購,聯想國際化戰略開局就是大氣魄;2011年11月2日,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卸任董事長,CEO楊元慶同時兼任集團董事長;2014年1月,聯想以23億美元收購IBM低端服務器業務;2014年10月30日,聯想以約29億美元的價格購買谷歌的摩托羅拉移動智能手機業務,摩托羅拉3500名員工、2000項專利,以及品牌和商標、全球50多家運營商的合作關系都歸入了聯想移動業務集團,客觀的說,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聯想以市場換資本,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可圈可點。其時“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的廣告語也堪稱雄偉豪邁。
而聯想近年來的“憋屈”除了自己的因素外,大多是因為有華為這個比較存在。
聯想和華為的創始人都是1944年生人,柳傳志創辦聯想的時候是40歲,任正非在1987年創辦華為的時候是43歲。相比聯想11個人、20萬啟動資金,任正非區區6個人、2.1萬的起步可謂寒酸。
但是,“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任正非和華為用三十年時間完美詮釋了什么是厚積薄發。
回過頭看,1994-1995年是個重要節點,在聯想來說,柳傳志、倪光南的貿易優先和技術優先的矛盾徹底爆發,最終經過背后的博弈、權衡,務實能賺錢的柳傳志勝出,倪光南被免去了總工程師的職務,聯想“貿工技”路線確立。而在這一年,華為自主研發推出的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大獲成功,華為的“技工貿”、技術路線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
聯想1995年有3000名員工,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計算機企業,銷售額達到67億元,而當年的華為公司銷售額僅為15億元,不及聯想的四分之一。
人生的重要關口就那么幾步,企業也是一樣的,命運其實是從那時候就注定了。
看雙方的財報,從2007開始,華為的利潤規模就甩開了聯想,而且越拉越遠,事實證明,在高科技領域,掌握核心技術才是制勝的關鍵。
現在我們拿華為和聯想、任正非和柳傳志相提并論,其實兩者是沒有太多可比性的,大概從2001年開始,柳傳志的重心就轉移到了聯想控股公司上面,專注投資管理等業務,他作為創始人對聯想和楊元慶有影響力,但畢竟不管具體業務了,頻頻出鏡的柳傳志已經化身“商業教父”。而任正非走的是“更難走的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聚焦在華為的公司管理上,他對老婆說自己最愛的就是改文件。
今天,我們唏噓聯想和華為 ,更多的是對自己企業經營的啟示,網上情緒化的言論是很不負責的,我看了許多人的分析和評論,還是覺得傳奇商人、南德集團前董事長牟其中點評的最到位。
牟其中表示自己欣賞任正非,因為他不安分,他的技術路線是正確的,而柳傳志則難以做到。因為,華為是任正非說了算,而柳傳志雖然在聯想股份多,但他實際是資本的代言人,身不由己。
最簡單的對比,柳傳志,他就判斷錯誤。他主張要掙錢,占領市場,他的技術專家倪光南院士,主張發展技術。最后資本在誰手上,決定權就在誰手上。所以在目前的體制下,它要壓制創造新事物的思想。任正非就是另外一個路子,我面也沒見過,看材料,他特別重視技術研發。推動人類進步的就是科學技術的發現。
資本是追求快速回報的,這就像摩拜單車胡瑋煒所說,“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實你都得還回去。”要想讓資本支持華為那種長期高投入、風險極大的技術研發,資本是天然厭惡的。
所以,聯想選擇走少投入多賺錢的市場化路線,有其不得不為的因素。但這并不是說柳傳志沒有責任,實際上,《亮劍》李云龍說過,一個軍隊的靈魂和氣質是由它的首任長官注入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失,人員更迭,這支部隊靈魂永在”,企業的文化和基因也是如此,柳傳志的性格和選擇無可避免的影響到了聯想的行為邏輯。
聯想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就說過,科技產品離不開核心技術,“否則都用跟別人一樣的東西,自己不掌握一些關鍵技術,憑什么比別人好?”
不被資本所左右,企業才可以有自由度和從容、不為小利誘惑,保持戰略定力,在誘惑面前太過搖擺。華為能長遠布局,有長期的規劃、計劃,非常堅定地投入,不被資本裹挾、壓制是一個重要原因。
華為的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文化,也只有在這樣的土壤中可以實現,在別的大企業,不互相扯皮、推諉是不可能的,它們自己打自己比打競爭對手還厲害。
“華為是為了理想和目標而奮斗。守住上甘嶺是很難的,還有好多犧牲。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
在最近的采訪中,任正非也提到了堅持戰略方向的重要性:
我們幾十年來就是對準一個城墻口,對準的是“信息流量疏導”這么一個城墻口。幾十人、幾百人時對準這個城墻口沖鋒,幾千人、幾萬人、十幾萬人還是對準這個城墻口沖鋒。我們炮擊這個城墻口的“彈藥量”每年已經接近20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了。全世界已經沒有幾家公司敢于這么攻克同一個項目,上市公司都要看財務報表,他們在投資上都趨于保守。我們非上市公司不在乎財務報表漂不漂亮,只管戰略目標一定要實現。所以沒有戰略方向調整的問題。
任正非對資本是一直保持高度警惕的,他絕不允許資本腐蝕華為的情況。
根據公開數據,華為2018年總收入7212億元(約合1070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凈利潤593億元,同比增長25.1%;研發費用1015億元,占收入的14.1%,近十年研發費用4800億元。而聯想2019財年公司收入510億美元,實現股東凈利潤5.97億美元。再看其2006-2015財年的財報,聯想歷年的研發支出中,僅2015財年的研發收入占比達到2.6%,其余年份均低于1.9%。過去10年,聯想累計投入研發成本44.05億美元,尚不及華為一年的研發支出,這種差距已經不能放在一個段位上比較了。
“過去的成功不是未來成功的向導,有時還會是阻礙。”
居安思危,唯有惶者才可以生存,華為的輝煌仍會繼續,我們希望的是華為身邊能出現一些同等段位的隊友。
這個時間當然越快越好,只是,聯想還有機會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錢昌明:是誰在否定抗美援朝戰爭??——由閱讀“何文”引發的聯想
2019-07-21錢昌明:美國霸權主義是不是紙老虎?——由伊朗擊落美軍無人機引發的聯想
2019-06-30今日聚焦:反了!聯想,露頭就被罵!華為,總是都被贊!秘密,就藏在……
2019-06-0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