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平等一直都是現代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話題,這涉及到性別平等,也是一些管理者感到分外敏感的內容。
我國與印度是人文地理上的近親近鄰,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歷史上的頻繁交流使得兩國在性別問題上有著相似的地方,即重男輕女,分三六九等。
康有為曾說,“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時間到了近現代,我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其中特別強調了男女平等,引發廣大女性對于自身地位和權利的理性思考。
如今的中國已經充分照顧到男女之間的平等,而反觀印度,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女性的地位依然堪憂。英國教授羅思義甚至在一次演講《比<紙牌屋>更黑暗的西方政治》中說:“如果印度女性被允許移民到中國,我保證數億人渴望來中國。”
他這樣說的確有點夸張,畢竟人口遷移不僅涉及到性別平等,還與文化背景、社會風俗等方面息息相關。
不過,這也側面反映出兩國在性別平等方面的差異,現代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也能體現出這一點。
時代岔路口的中印作為
從二十世紀后半葉算起,中印兩國對于女性問題的關注度和心態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表現。在面臨新時代的考驗時,兩國的作為已經說明了一切。
首先是中國,身為中華兒女,我們都意識到社會發展成果分享的公平性與男女平等息息相關。
自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男女權利的問題,在《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文件中都有提到,尤其是第一部《憲法》公開提出“男女平等”的原則,后來改革開放,憲法修改,更加完善了這個內容。
這一系列做法都深刻體現出我國對女性權益的尊重,雖然囿于歷史條件而存在局限性,比如落后農村地區的女性歧視依然被保留,但這樣的成績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反觀印度,他們的宗教意識十分強烈,也正是因為如此,女性與男性之間存在巨大的權利差距,甚至女性之間也有“等級”。
婆羅門教及相關的男尊女卑習俗在1947年印度共和國獨立之后被保留了下來,低種姓的人地位尚且底下,更不用說其中的女性了。
此外,男權思想的盛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導致了國內男女生育比例的不協調逐漸加重,如此一來,男性數量愈來愈多,女性數量愈來愈少,后者超過三分之二主要依靠男性勞動力的收入而生活。
由此觀之,女性的不平等便進入了一個死循環,情況愈演愈烈。
關于印度女性運動
其實英國教授的話并不是完全正確,印度也針對女性權利的不良情況做出了一定的行動,比如在1955年通過特別婚姻法和《印度教徒結婚與離婚法》,為女性婚姻維權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20世紀60年代后的30年里,印度女性的高等院校入學率提高了5倍,其他各行各業也有女性活動的身影。這些成績是不可忽略的,也證明當局政府不是無所作為的。
但是權利歸根到底需要權利人自己去發聲爭取,印度女性也發起了許多運動。
比如古吉拉特邦南部的蘇拉特市婦女大會在70年代就舉辦過一個運動,名為“Gaurivrat”,意為“雪山神女”。這次運動普及了一定的婦女運動知識,但還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并沒有實質性的成果。
2006年,一名35歲的印度寡婦被逼“殉夫”,震驚了全世界,有關女性也發起了抗議活動,迫使政府部門推進了新法案的制定,彌補女性權利方面的不足。
時至今日,印度各地的婦女大會成為女性運動的中流砥柱,成為合體女性與政府部門之間對話的橋梁,雖然現在仍然發生一些“駭人聽聞”的女性受害事件,女性平等任重道遠,但她們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國人的敬佩的。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數據的客觀性有許多標準,各個國家之間又是各不相同的。
上述提到的印度女性相關法案的制定以及入學率的數字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可以說是簡單而抽象的。在我們的印象里,印度似乎比較喜歡用漂亮的數據作為“最大民主國家”的遮羞布,女性問題上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種姓制度在法律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在現實的大街小巷中卻大行其道,仿佛法律的威嚴就像女性的不平等性那樣流于表面。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你看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只需看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對待小孩,第二看他們怎樣對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時間。”
18年,印度被評為世界上對女性最不友好的十個國家之一,而且還是排在首位,似乎這樣的陰云總是無法消散,還成為了印度在世界上的“名片”。
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使得政府深陷泥潭而無法自拔,政客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草草了事,沒有從根源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致使本土女性的“抗議運動”治標不治本,有時還淪為政客利用的“工具”,讓人倍感嘆息。
在《月事革命》這部印度電影中,印度女性的月經問題顯得十分敏感,大多數女性和男性對此更是缺乏基本的常識,嚴重的是,他們還將一些迷信知識摻入其中,導致許多女性的身心健康受到毒害。
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女性的平等也需要女性本身自我覺醒。
英國教授口中“捧高”中國的形容不是重點,他真正的意圖我們無從得知,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女性平等事業的顯著進步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而排在“隊尾”的鄰居印度自然會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印度女性已經開始覺醒,渴望平等。那長長的婦女墻喊出了印度女性的聲音,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雖然不會因為英國教授的片面之詞就“考慮”她們移入中國,但應站在人性化的角度理解她們。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這才是王道。
來源:百家號/讀史閱世 轉自印度生活通微信公眾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英國教授:如印度女性被允許移民到中國,我保證數億人渴望來中國
2020-12-29?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