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君按:張教授有句名言——“學問要有生死感”,當前,恰恰缺少這類學問,廢話、空話,尤其是正確的廢話太多。因為講這些話,不僅安全,而且不費腦子,何樂而不為。這樣的學問,于實際、于國、于民毫無用處。什么時候這類學問越來越少,真學問越來越多,斗爭形勢將大為改觀。以下為張教授新作,授權本號發表,談的就是這個問題。
有的學者做學問只止于是和非,這遠遠不夠。有些事,比如湘江戰役前的王明路線,知道是錯的,但解決它的其他條件如不成熟,解決它可能帶來問題更多,只有先放一放。比如湘江之戰后解決王明路線的條件和時機也就瓜熟蒂落了。
只知是非而不考慮如何解決的學者不講這些條件,他們滿腦子的學問只止于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樣的學問對國家政治而言基本沒用,如再死磕,那就有害了。小孩知道皇帝沒穿衣服,很多人其實也知道,為什么不說透,那是政治需要。父母吵架,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是我早就離了。”為什么父母不離,不是不敢,是大局需要。小孩他不考慮這些,可愛,但他的話只能聽聽,不能采納。我們許多學者的學問單純得像個孩子。這種人一旦上臺執政,其作為就是把改名當作改革,其結局會與王莽遑論王明、戈爾巴喬夫等無異。
我常說,說真話不難,難在說正確的話。正確的話就是符合大局的話。夫妻的是非是在婚姻條件下確立的,為了揪誰是誰非弄得離婚了,那是非就沒有意義了。不離婚——對國家而言就是不能分裂和混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大局,它高于是非。前者需要非凡勇氣,后者需要政治判斷。為此我專門寫過一篇《學術與政治的寬容與和解》。
毛澤東說杜甫的詩是政治詩,為什么,杜甫有大局意識。比如杜詩《春夜喜雨》,前四句告訴人們:做事要把握時機和恰到好處(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解決問題要借勢卻不事聲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后四句告訴人們: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堅持下去,待風雨過后,回首來路已是碩果累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說明:1958年,毛澤東在成都游覽杜甫草堂時,望著陳列在櫥內的杜甫詩集說:“是政治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09頁。
來源:斐君思享匯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以虛假片面指標將“最具學術影響力”的馬政經期刊剔出核心期刊(C刊)是何道理?
2021-05-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