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不是廣告,可放心閱讀。
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過去二十年里,什么漲價最猛,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
但要是問什么降價最猛,這個問題基本毫無懸念。
2000年前后,一臺36寸的國產彩色電視,售價在6000元上下,如果是松下夏普這樣的日本大牌,價格接近萬元。
今天,36寸的電視,不好意思,主流廠家基本不做這么小尺寸的了,某廠43寸的一款,售價1349元。
如果你非要買小尺寸的也有,36寸七百塊。
二十年的時間,彩色電視機的價格被打掉了90%,而且這還是不考慮成像效果還有外觀提升的情況。
這一切,都離不開顯示屏行業的超級革命。
顯示屏曾經是國內僅次于集成電路(芯片)、石油、鐵礦石的第四大進口產品,而如今,中國的顯示屏出貨量牢牢占據全球第一。
從依賴進口到世界第一,中國顯示屏的滄海巨變,離不開京東方這個名字。
01.扶大廈將傾
從1986年開始,北京電子管廠開始陷入到連年的虧損當中。
北京電子管廠是一家老牌軍工企業,也是蘇聯援建的156項目其中之一。
1960年產值達到3.38億,給國家上繳凈利潤1.19億,60年代初期,它一度是全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
但很快中蘇交惡,在建設后方的大戰略之下,東北華北地區的成熟工業開始逐步撤出遷往中西部省份。
其中自然也包擴北京電子管廠,它必須以最大的力氣給三線建設提供人才和設備保障。
從1956年到1984年,北京電子管廠共參與31個工廠援建,輸送干部2186名,技工1362名,有不少產線都是連人帶設備整體搬家。
廠子的規模逐漸萎縮,營利能力也就大幅下滑,從1974年到1985年,全廠的平均年利潤只有1800萬元,不到最高值的六分之一。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電子管技術開始被半導體技術取代,北京電子管廠的技術設備和人員水平根本跟不上這場變革,因此也就雪上加霜陷入更嚴重的困境。
面對江河日下的情況,廠領導不是沒有想過出路,和日本松下合資建廠,但日本不僅封鎖核心技術,甚至連分紅都克扣拖欠,干了兩年時間我們的工人干的都是跑腿打雜的活,技術沒學著,錢也沒賺到。
到1991年的時候,年虧損6458萬元,外面還有欠款3.06億元。整個廠里7000多臺設備,一半以上都是用了快三十年的老掉牙的舊設備,全廠就算破產清算,固定資產都賣不了幾個錢。
1992年春節的時候,時任廠長張紅飚忍不住給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寫信,希望國家能救救電子管廠,但得到的批復是:你們自己想辦法。
飯店酒店干保潔、商場干卸貨理貨、機場倉庫干力工,將近一萬名職工連續九個月發不出工資,只能干這些活兒養活自己。
還有4000多名退休職工,年輕時都為國防工業還有尖端設備突破做出過實打實的貢獻,但現在卻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只能帶著口罩和破帽子,到酒仙橋附近的菜市場撿攤販不要的白菜幫子。
35歲的副廠長王東升也萌生了走人的念頭。
這個名校畢業,31歲就干到財務處處長,還曾經前往香港專門參加金融學習的年輕人已經嗅到了市場浪潮下的機會,不能再留在這里蹉跎下去了。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老廠長張紅飚找到了他,希望他能擔任廠長,能帶領電子廠走出困境,但他堅定拒絕,執意要離開。
廠里的老員工也挽留他,你希望讓我們的老師傅們再撿白菜幫子嗎?你不能走,我們愿意跟著你一起干。
就是這句話讓王東升回心轉意。
他下定決心,留下來,一定要重新把廠子做起來。
當時廠子負債率高達98%,賬面上沒有一分活錢,固定資產也都賣不上價,王東升找到銀行,要求把債務轉成股份。但銀行也明白入股廠子沒前途,所以提出條件:必須要找到新的投資人才同意債轉股。
王東升給廠里所有工人開了一個條件,想要我繼續帶廠子,就得一起入股。
他帶頭出了5000元,拉著全廠湊齊了650萬,第一批啟動資金到位后,1992年5月,北京東方電子集團公司成立。
廠子一成立,王東升就立下了五條規矩:
第一,市場化聘任,打破鐵飯碗,從自己開始取消國有身份;第二,落實廠長負責制,給經營團隊用人權;第三,出國便利,可及時了解國際上技術的發展方向和市場未來的機會在哪里;第四,精簡機構,建立市場化公司制度。
還有堅決地開始股份制改造,從大鍋飯到自己干,這樣才能有希望。
破除積弊的京東方很快就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沒有技術沒有設備沒關系,干部會管理,工人肯吃苦,90年代的工廠只要能做到這兩點,賺錢不是難事。
京東方和日本還有臺灣的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持股不到50%,工人們在生產線上迅速練手,積累了成熟的經驗,成功以小投入撬動了市場。
到1997年的時候,京東方年利潤做到了4000萬元,并且還順利登陸深交所,成功募資3.5個億。
從瀕臨倒閉到欣欣向榮,王東升只用了不到7年的時間。
廠子里一片喜氣洋洋,但王東升心里很清楚,廠子的命運已經走到了一個兇險異常的分水嶺上,屬于京東方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02.越虧越砸錢
這個挑戰,就是來自于行業的變革。
早在1995年去日本參觀的時候,夏普就送給他一個彩色液晶顯示屏的電子鐘作為紀念品。體積小重量輕而且成像清晰,王東升預感到了液晶顯示屏很可能會取代電子管成為顯示行業的下一個方向。
不過王東升很清楚,以當時京東方的設備和技術想要做液晶顯示屏肯定是不現實的,CRT(陰極射線顯像管)還沒弄明白就做液晶,這無異于隔著鍋臺上炕。
回國后,王東升把廠里高學歷的年輕人聚起來,專門成立了一個行業研學小組,琢磨整個顯示行業的發展方向。
到1998年的時候,這個小組給出了最終的結論:TNF—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搞這個準沒錯!
技術小組從技術角度給出了判斷,但卻難住了王東升。
一方面,CRT技術在市場上還占據主導,國內的各大廠家還在拼命上馬新設備,不僅是國內,全球的電視機霸主湯普遜集團也仍在加大對CRT的投入。并沒有絕對的風向宣判LCD將成為顯示行業的主宰。
要知道當時京東方的CRT就是國內第一,等于說是行業老大說自己干的事情沒前途,這對公司內部的影響太大了。
但另一方面,日韓企業在TNF-LCD上技術相對成熟,已經進入到大規模量產階段,落后3年的時間意味著將面臨巨大的技術封鎖,而顯示行業本身就需要重資投入,自己從頭做研發速度和成本上都不劃算。
其實當劇變來臨的時候,很多企業不是沒有洞察到風向,而是已經不具備追風而行的勇氣和能力了。
▲CRT和LCD全球市場份額變化
但王東升和他的京東方運氣不錯,因為當時的韓國正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當中,企業的財務狀況非常糟糕,只能靠出售子公司止血。
京東方連拼帶湊拿出來3.8億美元(當時合32億人民幣),整體收購了現代集團的液晶顯示器業務。
當時京東方的年營收只有8億,利潤不過7000萬,一旦LCD搞不成,京東方相當于未來十年的發展空間都被套住了。
這一票,王東升幾乎是破釜沉舟干的。
這樁巨大的收購進行了三年多才完成,2003年1月22日,京東方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正式成立。
當年,這家公司的TFT-LCD出貨量就占到了全球第九位。一年半的時間,就賺了5個多億。
與此同時,京東方第5代TFT-LCD生產線在北京亦莊開發區動工。
幾代線是根據玻璃基板的尺寸大小來劃分的,代數越高,可切割的面板尺寸也就越大,收購的韓國現代工廠是3.5代線,只能生產9寸以下的屏幕,京東方自建的這個5代線,可以生產到32寸,一般的筆記本電腦甚至電視都沒有問題。
京東方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收購韓國一條液晶生產線,他們要的是全套的技術。
包括生產設備、技術圖紙、工程師,這一切京東方全要拿過來,然后把這些吃透了揉碎了,自己再建出來更高世代的生產線。
和松下合資建廠最后啥也沒學著的經歷實在是太過于慘痛,所以王東升這次的目的很明確,無論花多少錢吃多少苦,最核心的技術必須要拿過來為我所用。
韓國工廠日進斗金成為集團的現金奶牛,北京先進的5代線馬上即將投入生產,2003、2004年,京東方凈利潤達到5.7億,此前京東方年利潤在一億元上下已經持續了七八年的時間,這充分證明王東升梭哈LCD確實是選對了賽道。
然而正當所有人都摩拳擦掌信心滿滿想在2005年大干一場的時候,一記大嘴巴子狠狠地抽了過來。
17寸LCD顯示屏,2003年年底的的時候還是300美元一片,等到2005年年初京東方投產的時候,已經跌到了150美元一片。
一年多點的時間,產品價格直接腰斬,京東方根本頂不住。
2005年全年虧了15.87億元,這是王東升接手后自1993年以來第一次虧損,而且一次就把過去十幾年賺的都賠進去了。
2006年,又虧了17.71億。
一個企業,賺錢是兩三億的賺,賠錢是十好幾億的賠,王東升說他深夜里在天臺上走,想來想去覺得還是不能跳下去。
不甘心啊!
面板行業和養豬一樣,都具有極強的周期性。需求端擴大,產能供不上,價格上漲,更多的廠家入局擴大產能,供應量擴大帶來價格下降,更多用到顯示器的產品都開始使用更便宜的面板,需求擴大導致產能不足,價格再上漲。
這就是面板周期。
京東方北京5代線踏著周期的峰進來,投產的時候正好趕上了谷,所以血虧兩年。
京東方只能靠出售股份來回血,但問題是一個兩年虧掉十年賺的錢的企業也沒多少人敢接手啊,所以王東升只能厚著臉皮找銀行,請求銀行把貸款期限延長。
除此之外,京東方還找來了國內的同行想辦法。
王東升把行業規律告訴大家,“現在是谷,抓緊進場,投產之后,正好是峰。”深受面板卡脖子之痛的TCL、創維、康佳、長虹四家彩電企業已經初步和京東方談攏,深圳政府牽頭,京東方出技術,其他各家出錢,共同創立一條6代線。
大家坐在桌子前準備簽合同的時候,日本的夏普跑過來了,說愿意和各家合作建一條7.5代線,四家一聽直接離席,留下京東方一人凌亂。
再后來,拆了局的夏普根本沒有合作意圖,其聲稱的技術轉讓和協助建廠無一兌現。
京東方沒等來錢,其他廠家也沒等來技術,一拍兩散,中國的面板市場繼續被日韓廠家把持。
就這樣煎熬了兩年多之后,到2007年4月,面板價格開始反彈,17寸顯示屏的價格回升到200-220美元/片,這是京東方五代線最主要的產品,廠子終于實現扭虧為盈,到2007年,京東方凈利潤突破6.9億,終于從這波低谷中熬了過來。
而活下來,只是京東方的起點而已。
03.云開見月明
2003年,國內出現了第一臺液晶電視,到2007年的時候,液晶電視的在市場上的比重已經占到40%以上,那時候誰家能有一個40寸掛在墻上的液晶電視,在親戚朋友眼中絕對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為什么有面子?因為貴。
2007年4月,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公開表示,我國平板電視顯示器件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導致電視廠利潤微薄,這種情況令人擔憂。
不到五年的時間,液晶電視就拿下了電視機市場的半壁江山,國內的電視廠家根本沒有料到CRT臺式電視的潰敗會來的這么快。
京東方也做不到,想要生產電視機屏幕,就要上6代線,投入保守估計要150個億。
2006年虧18個億,2007年賺6個億,對于這樣的一個企業來說,一次性投入150個億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所有人都知道中國缺面板,但是這個成本實在太高了。
無奈之下,京東方選擇了曲線救國,先建小世代產線,等賺到錢之后再上大世代。2007年9月,京東方募集了20億,又找銀行借了10個億,在成都建了一條4.5代線。
這條產線,京東方當時一分錢現金都沒拿,是真沒錢。
結果等到2008年的時候,全球金融危機,京東方的機會又來了。
再一次深陷危機當中的日韓企業不得不停下液晶面板的研發和生產,而大陸因為成功抵御金融危機,下游電視機廠的面板需求并未受到影響。
2009年上半年,工信部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本著先救自家人的原則,兩次組織大陸9家彩電企業赴臺采購液晶面板,總額高達33億美元。
韓國見大陸幫扶臺企,也找臺企下單,臺企琢磨著肯定還是大陸同胞好商量,于是優先把產能排給了韓國,把大陸訂單擱置一旁。
這時候韓國企業又找了國內電視廠,表示可以低價供貨取代臺企,就這樣臺企聰明反被聰明誤,丟了大陸市場。
韓國企業拿到訂單之后,開始刻意壓縮產能并不斷抬價,整個大陸的電視廠都被牽著鼻子帶入不良周期。
從日本人離間計,到韓國人的反復橫跳,還有臺灣人的不守信譽,都讓我們陷入被動,筋疲力盡。
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高世代產線,必須要自己搞出來大尺寸面板,必須要把面板行業的主導權捏在自己手里。
2009年4月,京東方6代線在合肥破土動工,總投資175億。
2009年8月,京東方8.5代線在北京亦莊奠基,總投資280億。
為了更好地將供應鏈打通降低成本,2011年3月王東升找到了一家日本的供應商,邀請對方作為材料供應伙伴,在中國合資建廠。
沒想到對面的企業家表示:液晶面板作為高技術附加值的精密產業,對產線工人的素質要求極高,中國人根本做不來,素質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除非是一小部分中國人,臺灣人可以,畢竟他們被日本統治了50年。”
王東升直接把手里的紅酒杯捏碎,拍著桌子讓日本人滾。并發誓,京東方再也不會用這家一片貨。
王東升的手到醫院足足縫了七針,在他眼中:這道疤不只是他京東方的恥辱,更是中國面板行業永遠的痛。
京東方就是要成為國家的一柄利劍,徹底將面板行業撕出一條口子。只有國產面板出來了,國內的電視、手機、電腦所有的上下游行業才能不受制于人。
國家發改委的領導對王東升說:中國需要面板,這個項目成了,國家給你記一功,就算失敗了,我也還是要支持你。
有國家兜底,王東升的步子邁得更大了。
從2009年開始,京東方開始進入到一個“死循環”。
這邊產線剛投產賺錢,另一邊又開建新產線往里砸錢,掙得永遠沒有花的多。外界各種聲音都開始傳出來。
股民們痛罵京東方是垃圾股,營收年年漲,股價就是不動彈;很多從業者說京東方是國家的蛀蟲,7年拿了上千億的補貼,還是年年在虧錢;
圈內人更是稱財務出身的王東升精通的不是科技,而是財技,靠著虧錢把企業越做越大絕對是中國第一人。
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年年虧錢的京東方背后所創造著多么大的收益。
2012年,是京東方收獲的季節。
北京的5代線和8.5代線、成都的4.5代線、合肥的6代線,四條產線全部滿負荷投產。
從5寸的智能機,到60寸的液晶電視,全部實現國產。
后來第三方機構在一份調查中表示:京東方在面板上每虧1塊錢,國內的面板價格就能下降10-20塊。
王東升有勇氣帶著京東方一路鏖戰,才有十年之后的收獲之期。
但或許,把光環都給到王東升也并不公平,那些奮戰在各世代產線的工程師們,他們同樣也是偉大的功臣。
從韓國拿來的3.5代線,相當于是一套輔導教材,韓國現代產線上過來的那120多個工程師,相當于是名校教師,但只有輔導資料和名師是考不出好成績的,關鍵是學生自己必須要爭氣。
最開始所有中國工程師干的都是執行的活,一天12個小時連軸轉,誰把最基礎的工作干好執行好,誰還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韓國人就能點撥一手多教一點,就是這樣一點點硬啃,京東方的工程師終于把韓國人在3.5代線上的技術,還有一些規范流程和工作方法都學了過來。
把書本吃透了,把師傅的絕技都學到手,我們才有機會向更高級別的產線發起沖擊。
在最困難的2010年前后,京東方的研發團隊依然擴張到了上千人。一年虧二十多億,敢在研發上砸三十多億。
王東升始終堅信著兩句話,也踐行著這兩句話:
“技術行不一定贏,技術不行一定輸。”
“沒技術,生產線就變廢鐵了。”
04.永遠在路上
2017年,京東方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成績。
營業收入938億,同比增長35.15%,凈利潤更是高達75.68億,同比增長301.99%,創下歷史記錄。
從這一年開始的液晶顯示器件出貨量全球第一,再到2019年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pc顯示器、電視顯示屏等各細分領域的全球第一,整個京東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顯示器之王。
不只是大,在技術儲備上京東方也是極其雄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國際專利申請(PCT)排名中,京東方已連續三年位居全球半導體顯示業前十,其新增專利申請量、全球首發產品覆蓋率更是連續5年保持第一。
不僅要在今天做的強,更要在明天看的遠,一手抓產能增加,一手抓技術突破。京東方的一路狂飆突進離不開王東升對這個行業的精準判斷。
在全球的顯示器市場上,有一個著名的王氏定律: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每36個月顯示器面板性能都要提升一倍。
這就是京東方持續擴大產能的根本:想要明天能賺錢,今天必須往死虧錢。
2019年,在硅谷的國際顯示器周上,國際信息顯示學會向王東升授予了SID“David Sarnoff產業成就獎”。
該獎以美國廣播電視業先驅、1919年創立了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David Sarnoff命名,旨在表彰對全球半導體顯示產業發展貢獻卓著的人士。
王東升是獲此獎項的全球第二人,也是唯一的中國人。
頒獎詞是這么說的:
在短短十幾年間,王東升不僅帶領京東方躍升為全球顯示領域領先企業,使中國半導體顯示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還重塑了全球顯示產業格局,開創了顯示領域新里程碑,并對全球顯示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理論貢獻。
王東升不是技術出身,但他對顯示行業的理解,一直有著超出技術層面的高度。
很多人都認為京東方在AMOLED上進展太慢,和三星技術差距太大,到今天為止,京東方的AMOLED經常還被傳出不能達到某北美大客戶的要求。
在AMOLED剛性屏幕上的落后,本來也是京東方對產業發展規劃的一部分。
早在2009年的時候,三星就實現了在AMOLED上的量產,也就是說我們還在想辦法干到5代線的時候,韓國人已經在Galaxy上用OLED屏幕了。
王東升認為,確實AMOLED性能更好,但是無論對比度、畫質、色域等用戶最關心的關鍵指標上,LCD的差距并不大,但價格會低很多,而且穩定性也更強。真正需要砸成本突破的,應該是能讓用戶在使用場景和體驗上發生顯著改變的技術。
因此王東升認為,可以彎折的柔性顯示器才是未來的趨勢。
所以京東方建了一條剛性AMOLED之后,馬上開始建立柔性生產線,成都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2017年正式投產,最早京東方內部都想建剛性的,但王東升在最后時刻拍板決定做柔性。
“幾百億投資去做剛性AMOLED,卻不能給用戶帶來相應多的價值,那為了什么?我們既然投資這么大,那就一定要做符合未來趨勢的,更有價值的。不要因為同行都在做剛性,我們就不加思考地去跟隨。”
2019年,華為發布首款折疊屏手機Mate X。
到今年的華為的Mate X2、小米的MIX Fold,還有年內oppo、vivo都傳出會推出折疊屏新機,盡管折疊屏手機因為價格和耐用性一直伴隨著爭議。
但你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用著京東方柔性AMOLED屏幕的手機,性能并不落后于三星,而它們一定會給用戶帶來更豐富的體驗與想象空間。
如果你希望能夠擁有一臺好玩的折疊屏手機,如果你盼望著折疊屏手機的高售價和耐用性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那你一定要感謝王東升。
是他給了你這個憧憬未來的機會。
寫在最后
2020年,京東方顯示屏總體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全年顯示器銷量同比增長18%。
在細分數據上:
柔性AMOLED市占率全球第二,全年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100%;
八英寸以上車載顯示面板市占率全球第一;
全國80%以上高鐵及22個城市的地鐵電視(廣告屏)都在使用京東方的顯示產品。
這都顯示出了京東方未來的后勁和潛力。
2003年拿下韓國生產線之后,王東升就為京東方制定了25年發展的“劍”字戰略,扎根-鋼劍-鐵劍-木劍-無劍。
從2018年到2022年是“木劍”戰略周期,這個周期內京東方的目標是逐步從顯示器拓寬業務的邊界,王東升希望京東方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能夠以顯示器為基礎,讓芯片、功能元件,還有軟件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顯示屏已經滿足不了它了,京東方希望以屏幕做接口,撬動一片更加廣闊的市場。
比如做智慧金融解決方案,已協助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1500多家銀行網點完成智能化改造;做零售,其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已在全球超過61個國家的2萬余家門店得到應用;做基礎建設,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在6大城市落地應用,還有合肥的京東方醫院已全面投入運營。
京東方之所以有資本做這一切,源自財務狀況的持續向好。
2021年第一季度,京東方凈利潤超過51.8億,同比增長814.4%,超過去年全年。
手握13條產線,顯示屏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AMOLED接近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全面進入物聯網系統做跨界融合創新。
這是京東方用18年的時間交出的答卷。
中國電子產品缺芯少屏的問題,京東方解決了后者,中芯國際和華為,帶著京東方的精神,可以用多長時間拿下前者。
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蔣校長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