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鎮是目前唯一一個中尼之間可能的陸路口岸,距離拉薩800多公里。原有的樟木口岸因為4.25大地震的原因,目前已經關閉,據說不久后會開通,但是也僅限于貨運。從拉薩前往吉隆鎮,路途極其遙遠,艱難而漫長,需要翻越3個5000米以上的山口。尤其是其中接近吉隆縣城的那個山口,全是盤山路不說,由于印度洋水汽一頭撞到山上,還可以體驗到“車行云天上”的奇妙體驗。
拉薩前往吉隆鎮的路上風景壯麗而獨特,可以看到珠峰、希夏邦馬峰等等世界級高峰。其中的希夏邦馬峰,是唯一一座全部位于中國境內的8000米以上高峰,其余都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界峰。整個路途需要大約16個小時,很多路段都是區間限速,開車開得人昏昏欲睡,猛然跳出來一個世界級景觀,讓人精神一振。建議前往吉隆,自駕的話一早從拉薩出發,在定日縣住一晚上,第二天再完成定日到吉隆鎮一段路,這樣景觀最好。
無法自駕只能從拉薩的尼泊爾領事館附近坐旅游車了,下午4點出發,全程16小時一口氣完成,疲憊不說,很多景觀是看不到了。
到達吉隆鎮,你的尼泊爾之旅算是走完了三分之二:尼泊爾境內還有120公里山路等著你,別看這段路短,耗時卻非常長,你得走整整7個小時。
而從印度到尼泊爾去,你完全可以在地上爬過去。陸路通道無數,地勢平坦,可以說尼泊爾南部已經與印度北部融為一體。
所以我認為,短期之內,在可以預見的科學技術發展范圍內,打破印度對于尼泊爾的深度鉗制恐怕非常困難,理由有三:
一是地緣的毗鄰。中國與尼泊爾交界的地方并不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中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都會在這一地區保持守勢,確保領土不遭到蠶食,確保民族不遭到分化瓦解。而印度與尼泊爾交界的地方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對尼泊爾的輻射作用可想而知。
二是民族的交融。印度與尼泊爾的民族、風俗習慣存在很大程度的交融,雙方都有大量印度教的信眾,歷史上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是經濟的融合。尼泊爾經濟命脈在印度人手中,這是不爭的事實。除非中國經濟甚至是邊疆地區經濟能力遠遠超越印度,否則很難把尼泊爾的經濟命脈從印度手里搶過來。
是不是中國對于尼泊爾就完全無能為力了呢?事在人為,夾縫中求發展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強項。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中國深耕尼泊爾的現狀、需求和未來。
一、尼泊爾現狀
尼泊爾、印度、中國都是民族自尊心強烈的國家。
但凡有三個方面,都可以分成普文二:
尼泊爾是普通民族自尊心;
中國是文藝民族自尊心;
印度是二b民族自尊心。
印度這種開掛的民族不好講,其民族自尊心非常難以捉摸,讓人往往有著面對夜郎國的感覺。我們這只講講尼泊爾。
這是吉隆鎮的一輛尼泊爾貨車。這個車是印度、尼泊爾和孟加拉常見的印度塔塔公司的貨車,質量非常成問題,吉隆鎮的中國熊孩子經常用一根筷子就能捅開車門,開著到處亂跑。尼泊爾人買不起中國產的貨車,質量太好了……
這輛車的彩繪很有意思,中國、尼泊爾、印度三國國旗組成了一個陰陽魚的造型,旁邊還寫著“佛祖生于尼泊爾”,親切友好又不失自豪感,很能體現尼泊爾人的心態與期望:三方友好,尼泊爾在其中和平發展。
尼泊爾現在已經是一個議會民主制的國家,國家元首是總理。有一個非常奇葩的地方:是唯一一個共產黨執政卻沒有實施土改的國家。據我尼泊爾的朋友講,尼泊爾實施土改無異于天方夜譚。沒有實施土改,國家農業很難獲得發展,也無從談起建立工業體系。到現在為止,尼泊爾還是地主——佃農為主的農業生產體系,土地租金昂貴,土地資源集中,極大地制約了國內經濟發展。
尼泊爾現有人口大概2800萬左右。這個數字并不準確,因為尼泊爾并沒有實施過準確的人口統計,很多農村人口甚至沒有納入過哪怕一次人口調查。但是國內有著接近800萬左右的在校學生,這至少說明兩點:一是這個國家很快就會有一大批占人口比例很高的接受過初等教育的勞動者,二是人口爆炸不可避免。
尼泊爾人熱切期盼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各占一半邊境線的鄰國別打起來。中印直接對抗對于尼泊爾無異于滅頂之災,他們不得不選邊站。站在印度一邊,難免淪為印度的附屬國;站在中國一邊,則會面對印度的全面封鎖與制裁,國內經濟難以為繼。
所以最近中印邊境摩擦,最不好受的國家自然是不丹,最提心吊膽的國家莫過于尼泊爾。
一旦中印全面對抗,甚至真的打起來,就中尼邊境那點點通行能力,中國無論如何也沒辦法養活尼泊爾的。尼泊爾無法保持中立地位,肯定會全面倒向印度。尼泊爾國內完全沒有燃油產出,有一點點天然氣,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糧食產量非常成問題。電力不缺乏但是別的基礎設施極其薄弱,可供向中國出口的大宗產品屈指可數。目前尼泊爾靠著在中印之間輾轉騰挪,勉強可以維持民族獨立和國家發展,中印兩國鬧翻,尼泊爾就真的只能選擇成為印度的一個邦還是中國的一個自治區了。
二、優勢和需求
中國的周邊地緣環境無疑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國家之一。在南亞方向也是復雜得跟一鍋粥似的,除了印度這個頭號大敵,還有美國的鬼影在后面作祟。
印度、美國兩個國家在面對中國的時候有著相當的共同利益:美印都不愿意看到中國在亞洲一枝獨秀。中國的崛起,必然要面對美國和印度的打壓,這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坎。
對于三哥而言,中國猶如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心理壓力和現實軍事壓力都如鯁在喉。中印毗鄰地區,于中國是邊疆、于印度是心臟,中國只要保持一定的軍事存在,就會讓印度人敏感的神經繃得緊緊的。畢竟中方失利,最多就是失去青藏高原,我打死都不信印度人還能打進四川;印度失利,失去的是立國之本,中國這邊一路平推,分分鐘就到了首都。
印度急切的想要在喜馬拉雅山印度一側建立起一個連續而鞏固的防線,以頂住中國的俯沖優勢,最好是能夠沿著喜馬拉雅山中脊天險搞一條全部由印度軍隊控制的堅固防線,讓中國人永遠別想沖進南亞次大陸。
美國對于中國的全球封鎖自不待言。
然而中國并不是傻子。往印度人的頭頂放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好處簡直不用多說。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幾個缺口上,中國都必須保持相當的力量存在以鉗制印度,一來保持神圣領土不丟失,二來確保印度不敢威脅中國的印度洋航道。
中國要發展,海上通道必須保持暢通。然而印度自來視印度洋為印度自己的大洋,中國在印度洋上的航道至少是需要給印度好處的,到了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切斷了事。中方要保證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必須給印度心臟地帶來點兒現實的威脅:西藏。
完全控制西藏,等于就是在印度的心臟邊上頂著一把刀,印度敢不老實就晃晃刀子就行了。
尼泊爾的生存空間就在于此:作為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緩沖區,對印度,保有收取“幫助防御費”的權力,對中國,保有收取“力量通行費”的權力,兩頭討好、兩頭獲利。這是這個山地窮國的唯一現實“資源”,是國家發展的唯一機會。
三、未來發展可能性
中印之間的差距正在迅速擴大,這也是印度焦慮感日益增強的根本原因。
就以之前一次中印邊境沖突為例。這個地區,洞朗,是個無爭議地區,甚至附近的乃堆拉山口本身就是中印通商口岸。大家都知道,通商口岸必然無爭議,有爭議的地區是不可能開口岸的。中國在自己的一側搞點建設,印度人能急得從無爭議地區越界阻撓,可以想象一下三哥急赤白賴的樣子到了何等程度。
由不得印度人不急:有些事情是外交部發言人和新聞聯播都不會告訴你的。
前面提到過塔塔公司的卡車。這還是我第一次對中國的汽車制造業感到了自豪:咱們國家也能有質量過得硬的汽車,也能有不是low貨的時候。不怪東風太給力,只怪阿三不爭氣啊……
東風懟塔塔,可以借此想象一下99懟阿瓊。
新聞聯播里長期宣傳,印度在中印邊境對我保持有絕對的兵力和實力優勢,我們還有多少多少“自古以來”在印度人的手里……實際情況是,中國在中印邊境根本不需要保持什么優勢,喜馬拉雅山給了我們天然的兵力優勢。
這是吉隆溝的一段路,屬于中尼邊境,中印邊境大部分能夠通行的通道與此雷同。這種地方是一個團能夠頂住一個軍的地形,大部隊難以展開,易守難攻。中國只需要在這種邊陲地帶鳥不拉屎的地方保持一個小的軍事存在,就能頂住印度核心地區發起的大規模軍事進攻。
這種地方還偏偏不適合空軍發揮作用,海拔太高導彈效能降低、地形復雜多變容易隱蔽,雙方打打空戰自己玩吧,支援陸軍兄弟就別想了。海軍在好幾千公里以外基本上不用考慮。
所以說,喜馬拉雅山是中國軍力的天然“倍增器”。
中國在洞朗地區提高一丁點存在感,從平衡的角度說,印度增加的對等成本可就不只是一點點了。所以中國在洞朗一側搞點建設,印度人才會那么著急。這個還算好的,中國在南海搞點建設,菲律賓人都急得快申請成為中國一個自治區了。
那么對于尼泊爾來說,面對中印兩個大國,他夾在中間有著怎么樣一個未來呢?我認為主要分為對中、對印兩個方面;軍事、政治、經濟三個層面:
(一)對中國
1、軍事
保持中立、不惹事、盡量置身事外。
尼泊爾斷然不敢開放通道給中國軍隊使用,否則尼泊爾面對印度可無險可守。印度人再囂張,尼泊爾人還是得吞下這口氣,印度到加德滿都之間可沒有什么不可突破的天險。
尼泊爾也不敢吃了熊心豹子膽來啃中國一塊肉。
2、政治
尼泊爾共產黨有兩個派別:毛派和聯合馬列,現在執政的是聯合馬列派。不管咋樣,毛派是鐵了心的學習毛主席好榜樣的,也是個主流的政治派別。
政治上,中國對于尼泊爾是個成功的范例,印度那一團糟還真的沒什么吸引力。尼泊爾國內雖然也是亂糟糟,至少還是有著逐漸理順關系走向秩序的可能性,其中一個明確而有先例的政治綱領功不可沒,只是矛盾過于艱深,徹底搞清楚還有待時間。
3、經濟
中國有著完善的工業體系,有著勤勞、聰明而敢于冒險開拓的人民,經濟活力強勁。背靠大樹好乘涼,尼泊爾人也不傻,跟著中國混經濟肯定要比跟著印度人混強得多。
我認識不少搞中尼邊貿的中國人,他們顯然要比印度人靠譜得多:守時、守信、競爭充分、基本上遵守現代經濟秩序。商品門類也要比印度多得多,金融手段完善先進,支付方式靈活高效,工業品質量有保證。
我在中尼邊境吉隆口岸這個天遠地遠的邊陲小鎮都可以不帶現金,要支付寶有支付寶,要微信支付有微信支付,刷卡都顯得土啦吧唧的。
中尼鐵路已經提上日程,隨著鐵路大通道的開放,尼泊爾一側可以獲得中國的大宗商品入境,不管是哪一種貿易方式,尼泊爾的獲利都不可小覷。
總的來說,融入中國這個經濟體系,借道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要比融入印度這一鍋粥要有吸引力得多。
(二)對印度
1、軍事
目前是惹不起、躲不起的態勢,未來想爭取個惹不起、躲得起的地位。
中國對尼泊爾那一畝三分地并不感興趣,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西藏都算是“四大仙境”之首了,基本上都不包郵,更何況尼泊爾。印度可是無時無刻不想活吞了尼泊爾,尼泊爾人也不傻。
尼泊爾保持對中國的軍事平衡毫無意義也沒辦法做到,未來力爭保證印度無法干涉足矣。
2、政治
也不能完全不給印度點面子,畢竟兩國水乳交融,印度插手尼泊爾國內政治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除非尼泊爾共產黨人品爆發、時來運轉,來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公社徹底走上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否則誰上臺都得去印度拜拜碼頭。
尼泊爾土豪劣紳太多了,熟讀《毛選》怕是也搞不定。
3、經濟
盡管中國一側經濟蒸蒸日上,生意簡直是喂到尼泊爾嘴巴上,印度一側的經濟影響力也沒辦法完全排除。尼泊爾要靠著向印度出口糧食來換油氣產品,這個暫時還真沒辦法。
但是隨著中尼鐵路大通道的打通,這個問題有望獲得緩解。
下一步就看中印之間實力對比變化了。尼泊爾作為緩沖區,也只能選粗一點的大腿抱著,向細一點的大腿伸橄欖枝:夾在大國中間的小國只能這么活著。
所以從短期看,尼泊爾怕是丟不開印度這條大腿,同時向中國要點東西。
但是從長期看,隨著中國這條大腿越來越粗,轉頭抱著中國大腿,往印度要東西,也不是不可能的。就看中國這條大腿能有多粗了。
順便說下,我是個做農業的人。
我的設想是向尼泊爾輸出我國的農業產能,包括化肥、良種、小型機械設備等等。農業現在是尼泊爾經濟命脈所在,但是生產力水平還非常的落后。
我們通過在國內打通技術和物流的通道,建立起一條從拉薩、日喀則直到中尼邊境吉隆口岸的物流和技術保障通道,可以向尼泊爾出口成熟而廉價的農業生產資料,幫助尼泊爾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一方面養活尼泊爾即將爆炸的人口,一方面為尼泊爾出口糧食創匯提供更大的空間。
如此一來,是完全可以成為尼泊爾經濟鏈條中重要的一環的。無數的中國商人,和中國軍隊一樣,都是守土開疆的重要力量。
從商業上,我們寄希望于在尼泊爾站穩腳跟:建立生產、銷售基地,往南亞諸多國家輸出成熟的農業生產資料和技術,利用南亞人口爆炸與經濟發展的機會成就商業上的成功。
從地緣政治上,我們寄希望于拓展中國在南亞的存在感:以經濟實力影響南亞格局,在尼泊爾國內至少打破印度對農業的鉗制,體現一個中國公民對祖國的價值。
我相信事在人為。
中國有能力打破印度對尼泊爾的鉗制,別的方面我不知道,至少農業方面,我們能夠輸出我們國家已經成功的農業發展模式:化肥的使用、良種的使用、小機械的普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能夠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解放大量的農業人口,為即將到來的人口爆炸提供食物,為有可能到來的部分工業化提供勞動力資源。
而這些東西是印度沒有的,他們自己都還吃不飽飯。
作者簡介:作者龍牙是一名在西藏戍邊數十年的軍人,保衛祖國的同時,他熱愛文學和寫作,對時政、軍事、社會新聞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如果你對此也感興趣,也想深入了解現代化農業,歡迎關注公眾號“龍牙的一座山”、小號“黃科長銳評”。
文章來源于龍牙的一座山 ,作者作者龍牙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