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發布6集視頻《中醫中國》,從根脈、靈魂、蝶變、養生、防疫、生息等方面介紹了博大精深的中醫藥。讓我們一起了解!
01
根脈
一縷藥香,跨越古今;演繹著中醫藥的根深葉茂,續寫著岐黃之術的生生不息。
一張張古方,蘊含著中醫藥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醫藥寶庫的精華,也是中醫藥生生不息的發展“根脈”,是中醫藥古圣先賢們一代代智慧的結晶。本集由古方尋繹中醫思想淵藪,是打開中醫藥文明起源奧秘的一把鑰匙,將帶領我們開啟對中醫藥文化的尋根之旅。
以下視頻來源于
國醫時代
02
靈魂
東漢時期,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瘟疫等傳染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因、病證、診法、治療、預防等辨證規律和原則,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辨證施治是中醫學的精華與核心,是中醫學的生命力所在。古藥的芬芳講述著匡濟蒼生的動人故事。望聞問切的影像演繹著關乎生命的信仰。這看似簡單的組合,為何能守護人類數千年?因為我們的祖先,用一條法則將它們相連貫通,代代相傳。
03
蝶變
“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
中醫藥博大精深,浩繁如煙,醫者在守正開新中洞見自然奧秘,在精益求精中系蕓蕓眾生。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讓中醫藥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護佑著人類的繁衍生息。
中醫視“心、身、神”為一個整體,這種整體論來源于對中國文化的基本信仰,其重點是人與宇宙不可分割的特性,以及平衡與和諧的需求。
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健康資源,中醫藥傳承千年,與時俱進,強化內功、不斷富有現代科技內涵。中醫藥科技力量的蝶變,也見證了中醫藥的復興與自信!
04
養生
關于生命的起源、人與自然、生命的發展規律,以及生命衰老的原因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人類永遠探究的主題。從清代十朝帝后的醫療檔案所載不難看出,清朝宮廷的醫療水平相當之高,特別是在養生保健、祛病延年方面,對現代人亦很有啟發。
《清宮醫案》是我國現存之唯一宮廷醫學載體——清代宮廷的原始醫藥檔案,上自順、康,下迄光、宣,作了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推動了我國養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歷經幾千年的歲月風霜依然在今日的養生文化領域散發著奪目的光彩。
05
防疫
一部中醫的醫學發展史,實際上也是一部抗疫的發展史。
傳染性病毒曾多次給人類社會蒙上陰影。我國傳統中醫預防醫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上溯遠古,下迨今朝,源遠流長。
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瘟疫發生在周代,魯莊公20年“齊大災”,這里的“大災”就是指泛濫的瘟疫。《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收錄,據可考歷史記載,從東周至清朝的2500年期間,共有826起疫病記錄,其中有不少疫病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進程產生了極大影響。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在眾多國家中,中國是成功控制疫情蔓延的樣本。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中醫的參與是中國抗擊疫情的獨特經驗。
中醫成功抗疫,靠的是張伯禮、劉清泉這樣的中醫大家,靠的是臨危受命且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藥企,靠的是有責任心的一線醫藥人……中醫抗疫的獨到經驗是中國智慧,也是獻給全人類的禮物!
06
生息
“岐黃問道,杏林讀書;懸壺濟世,青囊歸隱。”
中醫藥學囊括了人類歷史上具有永恒價值的一種人生哲學與信仰。傳承是中醫藥的命脈所在,創新則是中醫藥的活力之源。從《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到明清時期溫病學的產生,再到現代青蒿素的誕生……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
中醫藥學“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中國有著廣闊的基層醫療市場。本集詮釋了中醫藥應用價值在健康中國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的時代責任和時代魅力,同時倡導中醫藥產業深入扎根基層市場,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導向,方能生生不息。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伯禮等專家指導!新華社連發6集視頻《中醫中國》,帶你領略中醫之美
2021-10-15文泉杰:《中國醫生》熱映,張伯禮流淚了,小叔想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
2021-07-16張伯禮:我在武漢用科學的中醫抗疫,564例患者無一轉重癥【中國大思政·09】
2021-06-28?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