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這是一場斗爭,更是斗智,也是智斗!一國定乾坤!這種獨特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替代!
點擊:  作者:快刀洪七    來源:洪七獨立評論 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1-11-15 09:55:27

 

 

如果少了中國,碳中和到底還玩不玩得下去?在絕對的體量和大國之力面前,一切陽謀也罷,陰謀也罷,最終不過是螳臂擋車,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一次新冠疫情,讓我們認清了西方的真面目,就在過去短短兩年,我們見識到了從特朗普的亂拳暴露出來的種種怪現象,令人目瞪口呆,但也讓我們看清楚了。

 

他們是只挑對自己有利的,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信息不對稱,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毫無底線。

 

比如狂印美元全球大放水,大有一種我下臺后哪怕他洪水滔天的氣概,完全沒有政治責任感。

 

比如在疫情溯源方面,對我國潑臟水,對自己的生物實驗室問題卻閉口不談,甚至達到了反科學的地步。

 

所以,氣候問題和碳排放大戰,西方仍然是那個西方,一點也沒有變。

 

那么,我們在斗爭的時候,一定要有底線思維,堅持獨立自主,提高警惕,小心西方說一套做一套。

 

象在疫情大戰中,我們一方面要戰勝疫情,一方面要打贏溯源戰、輿論戰,我們有嚴格的檢測、報告、疫苗等技術手段,打破西方的技術優勢,不被西方左右。而要打贏碳排放戰役,我們既不能進入西方的圈套,放棄自己的發展權,一樣也要有檢測和技術方面的突破,才能不被西方左右。

 

千萬不能傻傻地相信西方的話語,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作者快刀洪七推薦關注公眾號:洪七獨立評論。閱讀更多快刀洪七精彩原創好文。)《讓子彈飛》里面,黃四郎及其狗腿子們關心的不是六子到底吃了幾碗粉,他們心里很清楚,但是如果六子要自證清白,把自己的肚子切開,那就上了西方的當了。

 

西方嘴巴上都是燈塔文明低碳環保,心里全是一心鎖死你的發展,按住你的能源,扼住你的咽喉,你的罪過不是因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為你有這種能力會威脅到他們剝削全球的利益,不光要你的錢,還要你的命,這才是他們最喜歡干的事。

 

多年以來,美國由于黨派爭執,對待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一直搖擺不定,這個黨上臺了,馬上改弦更張,把前任的所有政策不管三七二十一,統統推倒重來。這樣毫無信義的國家,跟他們打交道,你得多幾個心眼。還得看看這一任政府能干多久,別中期選舉就完了,政府關門了。

 

現在,民主黨上臺以后,他們提出的目標還是非常激進的,尤其是提出2035年要達到無碳發電,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鑒于美國這么多年來的反復立場,其如何落實到實際行動上,我們還是要走著瞧。他們紙面上的東西,許的諾,沒有兌現之前,全都可能淪為廢紙一張,國際組織說不交會費就不交,說退就退,說進就進,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

 

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第一件事:格拉斯哥COP26氣候大會

 

毫無疑問它是為了商討環保與減碳的,然而在這場大會中,約翰遜、拜登等人卻使用了400架私人飛機,排放了1.3萬噸二氧化碳,這是多么有諷刺的一件事。格拉斯哥與倫敦相距并不遠,完全可以坐火車,火車的碳排放比私人飛機小得多,但約翰遜就是要坐私人飛機;

 

還有拜登,見一個教皇,居然派出了85輛大排量豪車組成的龐大車隊,這是要減碳的樣子么?

 

第二件事:50公里,也要坐排量巨大的私人飛機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屢屢呼吁環保,要求減少碳排放,但她自己好像是另一個標準。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12日披露,她上任后大多使用有空中出租車之稱的私人飛機出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今年上半年,從維也納至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的一次旅行,全程僅49公里,她也要坐排量巨大的私人飛機。

 

第三件事:別人要減少吃肉以環保,對我不行。

 

西方一直要求別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減少吃肉,原因是為了環保。

 

112日,BBC也發出了一個話題,討論西方人自己要不要減少吃肉以環保,結果評論里全是不行。總體聲音就一個,環保可以,但要影響我生活質量就不行。

 

瞧瞧西方人的環保減碳是多么虛偽。

 

更早前的,它們自己工業化時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從來不提環保,如今也不補償,但輪到別人工業化時,它們就要求減碳了。

 

實際上,西方要求減碳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收割發展中國家與鎖死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道路。(作者快刀洪七推薦關注公眾號:洪七獨立評論。閱讀更多快刀洪七精彩原創好文。)他們根本不會也不愿意對減碳付出什么,如果真的付出了,那也是因為他們會得到的更多而己,那只是生意,付出成本,收獲利潤。

 

所以對我們來講,一方面確實要推進環保,這是大勢所趨,但也別太過相信西方的話語,說歸說,還要看他們做沒做,一切要以我為主,我們要做到發展與環保協調共進。

 

在碳排放,甚至整個生態環境領域,中國這些年一直是背鍋俠。美國經常拿此做道德文章,甚至肆意抹黑,不抹黑才奇怪呢。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制造業大國、能源消耗大國,中國處于工業上升期,不可避免地成了碳排放總量大國。世界資源研究所數據顯示,2005年起,中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越美國,居于全球首位。

 

但若以人均排放量而論,中國與美國不在一個量級:2020年,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3.5噸,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多,是中國的1.8倍。

 

而率先完成了工業化的美、英、日等發達國家,本世紀初就實現了碳達峰,告別了高碳排放發展模式。正如我們前文《這場大戰西方劍指何處?當然是發展中某大國!斗爭和博弈,這是我們的另一場上甘嶺!》所說,這些所謂的減碳優等生結成氣候聯盟,發起并主導碳排放大戰,頻頻揮舞碳干涉大棒,向發展中國家分攤減排義務、轉嫁責任。

 

它們!曾在工業革命期間大肆排放和污染,成為碳排放始作俑者,如今,又將減碳作為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手段。

 

美國前副總統、氣候先鋒阿爾·戈爾住宅的耗電量是普通美國人的21倍。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領取環保獎章時,仍舊搭乘私人飛機出行,其碳排放量是普通客機的40倍。

 

在本國大搞清潔能源計劃的拜登,一方面指責中國一帶一路基建破壞環境,卻又鼓搗出一項更大范圍的全球基礎設施計劃。

 

就是這些來自全球碳排放禍首的政治精英們,長期站著說話不腰疼,居高臨下地抹黑中國。

 

2020925日,美國國務院網站曾發布所謂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攻擊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標是其中重要一條。

 

但事實上,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成就和誠意有目共睹。

 

2019年底,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強度)已比2005年降低47.9%,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5.3%,提前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4來自中國。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

 

2020年,中國進一步向世界承諾: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

 

同時,中國的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產業,光伏、風電、核電、水電,以及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都在為全球減排沖鋒陷陣。

 

跟西方斗爭,要講方法!在碳大戰中,就象疫情大戰一樣,這是一場斗爭斗法,更是斗智,也是智斗!

 

就象沙家浜中,阿慶嫂跟敵人斗智斗勇,幾方人等,各懷心腹事,卻又能從容應對。在國際碳大戰的縱橫捭闔中,更是要善于應對各種復雜的環境和復雜的關系,最終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也象智取威虎山的偵察員揚子榮,面不紅,氣不喘,鎮定周旋于敵人中間,最終剿滅土匪。

 

智在技術,打破西方的技術壟斷,才能不被西方左右。(作者快刀洪七推薦關注公眾號:洪七獨立評論。閱讀更多快刀洪七精彩原創好文。)沒有華為,就不知道一直有人在監視著全球。沒有我們自主研發出來的疫苗,就只能受制于西方不靠譜的疫苗。不光我們要把自己的飯碗端在手里,自己的發展權生存權,也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技術是一定要有的。就象是那個蛋蛋,有跟沒有是兩回事。不是有那句話嗎?如果西方指責你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話,你最好真的有,否則就會象伊拉克一樣,一個小瓶子晃一晃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丁仲禮院士說過,碳中和過程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其過程將會是經濟社會的大轉型,將會是一場涉及廣泛領域的大變革。技術為王將在此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即誰在技術上走在前面,誰將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

 

技術的重要,舉例來說。二氧化碳看不見摸不著,來去自由。若不能對排放源頭及時準確監測,從A國飄到B國的二氧化碳到底有多大濃度,這個鍋,到底該誰背?你說我排多了,我說我沒排那么多,證據呢?你要拿不出證據,那就很被動。

 

至今,全球地面溫室氣體觀測站只有400多個,且分布不均,因此全球性的衛星遙感觀測勢在必行。

 

在相互監督的國際大環境,誰更先掌握全球數據,誰就更主動。所以,這些年來,各主要國家都在努力搞碳排放的全球定量監測系統,核心手段就是放衛星。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在全球碳排放監測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對外披露,中國已通過自己的碳衛星和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個具備該技術的國家。簡單來說,就是把全球碳排放總賬簿攥在了手里。

 

有了這個能力,我們既可以監測自己各地區的碳排放是不是在扎實推進,也可以監督其他國家的減碳措施,到底是實實在在,還是偷奸耍滑、甩鍋打嘴仗。對此我們都心里有數,并且關鍵時刻能自證和反擊。

 

讓中國挺直腰桿的這顆碳衛星,是中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也是全球第三顆碳監測衛星,于201612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并在軌運行。它每16天對地球進行一次全面體檢,經過2-3個月數據累計,可完成對地球的全覆蓋,最終形成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碳排放情況的體檢報告

 

早在2018年,中國碳衛星就繪制了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反映出20174月、7月的南北半球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特征。

 

春季,由于北半球取暖活動導致的人為碳排放增多,北高南低;7月入夏后,北半球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則顯示了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

 

 

首幅中國碳衛星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圖,(上)20174月,(下)20177月。色標表示二氧化碳柱平均干空氣混合比(XCO2) 來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而在此基礎上繪制的首個全球碳通量全景圖,時間跨度為20175-20184月之間的12個月,數據處理比此前更進一步。

 

有了自己的碳衛星以后,我們就可以對于某時、某地的二氧化碳含量,得到一個觀測值和一個模擬值,最終得出該時段、地區最接近真實碳排放的數值。

 

從此,我們就既可以自己充分掌握各地區情況,同時也掌握各國情況。這不僅讓我們可以從科學角度掌握全球變暖規律、找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良方,同時也在提高氣候治理的國際話語權。

 

智在獨立自主。沒有獨立自主,一切都不存在。在這場大博弈中,中國必須堅守多重底線。一是要堅守國家自主決定發展(減排)目標和發展(減排)路徑底線,也容不得外來橫加干涉打亂我們自己的節奏。二是要堅守能源和電力安全底線。三是要堅守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底線。

 

智在中國之大。西方眾多夜郎小國如何能想象大國的底蘊?很多西方國家最多也就相當于我們一個省的面積和人口,想想我們廣東省的經濟體量,就是放在全球國家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就是我們的國家,既有冰雪之國的凜凜寒風,也有熱帶雨林的大象漫步,既有一望無垠的海上長城,也有廣袤的沙漠,更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三級階梯。在廣大的國土與海洋面積上,既有象發達國家的城市群,北上廣深,讓西方人來了,覺得紐約都象是鄉下;也有廣大地區僅僅才是發展中第三世界,更有很多才剛剛脫貧的貧窮地區;經濟的復雜和多元,讓中國這艘大船猶如一艘破浪巨艦,更有應對復雜天氣變化的底氣和能力。

 

可以這么說,如果少了中國,碳中和到底還玩不玩得下去?

 

既然是博弈,就是要大家來互博,就不是一邊倒。

 

我們仍然有自己的籌碼,西方必須與我們合作,游戲才能玩下去,不可能是西方完全說了算。有人說過那么霸氣的話,中國人窮是窮了一點,但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作者快刀洪七推薦關注公眾號:洪七獨立評論。閱讀更多快刀洪七精彩原創好文。)是呵,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而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窮大國,今天,我們不光有骨氣不怕死,我們也有了自己說話的底氣。

 

下面再用幾組數據進一步說明,為什么少了中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碳中和就根本玩不下去。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的人口大數是14億,20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大約是100萬億人民幣,約合14.7萬億美元,占全球17%左右,但這個比重仍在持續上升。目前全球31個發達國家,總人口數大概是11億,占全球總人口比例15%GDP約占全球總量61%,人均GDP超過4.7萬美元/人。31個國家中,除了美、日、德、法、英、意、加和西班牙等少數國家人口超過3000萬外,大部分國家的人口數不如中國一個中等大小的省。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約是340億噸。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排放總量大約是320億噸,除中國外,世界主要大國碳排放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國大約排放99億噸,占全球總量約31%;美國、歐盟(包括英國)和日本合計排放約80億噸,全球排名前十之外的190個國家總排放量也大約為100億噸。試想,按照中國2035年遠景規劃和第二個百年目標,14億人以當前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再加上主要發達國家碳排放已經進入下降通道,屆時全球的碳排放幾乎就是中國vs外國的格局。

 

還有眾多的數據表明中國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的地位。

 

其一,我國是世界工廠,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占比全球約30%。尤其去年和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供應更加倚重中國,進一步推高我們的碳排放。

 

其二,我國的煤炭消費量占比全球消費總量50%以上,煤電廠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70%,并且在短期內煤炭作為我國的主力能源地位難以改變,也即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量仍將隨著經濟增長而有所增加。

 

其三,中國的發電量、鋼鐵產量、水泥產量、汽車生產量、糧食進口量、原油進口量、鐵礦石及其他重要礦產資源進口量……以及上述產品的消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在全球采購什么,國際上價格就漲什么。

 

其四,繼2009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后,2013年又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并保持第一至今,2021年我國是全球134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其五,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一帶一路建設首倡國,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國家地區有著巨大而廣泛的影響。中國走低碳發展道路,帶頭實現碳中和目標,能為后續致力于脫貧致富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良好榜樣。

 

基于以上分析,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博弈中具有一國定乾坤的獨特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比擬和替代。

 

這就是大國之力。

 

中國如期實現碳中和,能極大促進全球更順利實現碳中和;中國不能實現碳中和,全球再怎么力也難以達成碳中和目標。也就是說,全球碳中和少了中國肯定玩不下去。

 

當然,我們不參與,別的國家一定會想辦法逼著我們參與。這也是為什么說我們別無選擇,也要勇敢入局的原因。

 

這是一場斗爭,更是斗智,也是智斗!

 

不過,在絕對的體量和大國之力面前,一切陽謀也罷,陰謀也罷,最終不過是螳臂擋車,不廢江河萬古流!

 

當年秦國強大,韓國想弱秦,怎么讓秦國消耗國力呢?于是派出水工鄭國,建議秦國修一條渠,修成能灌溉大片良田,不過就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和糧食資源。秦國未必沒有看出來韓國的心思,不過秦國依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終修成了這條渠,并且還命名為鄭國渠。有了鄭國渠之后,秦國國力大增,韓國雖然遲滯了秦國十數年未攻韓,只不過,結果來得更加可怕,面對著擁有了鄭國渠之后的秦國,韓國更加無力阻擋。

 

不管是陰謀還是陽謀,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躬身入局。這是我國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現狀和當前所處的國際政治形勢所決定的。

 

首先,我國幅員遼闊,受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的影響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往年經常發生的南旱北澇已是例證;特別考慮我國主要河流的源頭都來自高原冰川融水,如果氣候變暖導致冰川完全消融,那么更是事關中華文明存續。

 

其次,我國能源結構中缺油少氣,2020年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高達73%,且運輸主要依靠地緣政治環境復雜的馬六甲海峽,碳中和對中國來說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問題,只有盡快通過碳中和倒逼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才有可能破局。

 

再次,我國經濟發展質量還不高,投入大,排放多,產出低。以疫情前,2019年為例,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約為7/萬美元,美國、日本和歐盟分別是2.2/萬美元、2/萬美元和1.58/萬美元。

 

這也是為什么說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要做的原因,我們必須通過碳中和能倒逼發展質量提升。

 

那么,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讓碳大戰,成為我們的鄭國渠!

 

從西方國家二元對立零和思維的角度來說,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如果14億中國人要過上跟自己一樣的生活,那么只能從自己這里分走一部分資源。

 

不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刀刃向內、自我革新的共融共生共贏智慧。以中國當前的體量和實力,真正能夠打敗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當然,我們仍然要在斗爭中前進,在斗爭中發展自己。

 

就象丁院士說的,這里面還有國際上的合作與斗爭,比如未來的排放權如何分配?未來排放的天花板應該如何確定?

共同又有區別的責任未來怎么來體現?

西方國家一直在說資金與技術援助,但是一直沒做,他們如何兌現?

每個國家排放量如何計量?

另外我國該如何應對西方國家的輿論抹黑,比如西方國家總說中國是第一污染大國,其實,我國人均累計排放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但是我們沒有人就此問題發聲。

另外,針對外國對我國綠色產品比如太陽能電池板設立高額關稅,我國該如何應對?這里面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思考。

 

丁院士還提到,有一些基礎性的科學問題需要研究,比如到底1.5℃2.0℃增溫對應什么樣的二氧化碳當量濃度?以前國際上經常說450ppm二氧化碳當量濃度,現在已經達到了這個濃度,但增溫并沒有達到1.5℃

 

丁院士個人認為,格陵蘭冰蓋融化之前,變暖對中國是有利的,融化之后海平面要上升,對中國就不利了,所以我們還是要有一個研究目標。這個研究就很有意思。

 

煤炭時代成就了英國,油氣時代成就了美國,人類即將進入以新能源時代,不管是風電光伏,還是水電核能,中國都已經站在了世界最前沿,相信碳中和時代一定是中國的時代。

 

昨天,有朋友問我對習拜會的觀點,其實這個話題很難,預測很有難度,不過,大道之行,萬變不離其宗嘛。

 

我們明天的文章,講講對這個事情的前瞻判斷。歡迎各位讀者,明天繼續閱讀分享。

 

快刀洪七

20211113日于廣州

來源:洪七獨立評論微信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