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劃再使4億至5億中國人躋身中產。如果中國能實現該目標,那么這些新的中產群體將繼續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將購房買車和利用包括外賣、旅游與教育等在內的各種服務,并為城市新增產業勞動力。
【編者按】香港《南華早報》1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需要中產群體的擴大和消費延續經濟成功》。
去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宣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消除了絕對貧困。如今,中國的人均GDP接近1.05萬美元,約4億人成為中產。中國不僅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也是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
顯然,中國正在失去勞動力優勢。如今中國的生育率降至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資本密集型增長導致中國過度依賴龐大的房地產行業。
在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貿易、投資和消費中,中國的新經濟哲學已堅決將其繁榮寄希望于后兩者。即便如此,去年前10個月貿易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高達19.5%。面對供應短缺問題,中國扮演著滿足全球需求的世界工廠的角色。然而,盡管在貿易領域表現優異,中國的消費復蘇依舊緩慢,過去兩年來的消費總額幾乎持平。
那么,2022年中國還有“下金蛋的鵝”嗎?北京希望消費和科技驅動的工業化支撐經濟增長。可持續消費經濟的關鍵是社會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和中產群體的壯大。中國計劃再使4億至5億中國人躋身中產。如果中國能實現該目標,那么這些新的中產群體將繼續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將購房買車和利用包括外賣、旅游與教育等在內的各種服務,并為城市新增產業勞動力。
他們不僅是中國消費的驅動器,還是中國工業化背后的動力。數億低收入群體的命運將決定中國能否實現到2035年使其經濟總量翻一番的目標。全球技術競爭的核心是技術和供應鏈,但這主要是人才之爭。技術和供應鏈的流動性遠低于人力資本。盡管中國培養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學生遠多于美國,但中國科技巨頭決心招募全球精英科學家。一旦擁有人才,中國能否擁有所需的芯片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將繼續通過其擅長的以國家為中心的戰略刺激國內經濟:頗具前瞻性地提前建造大規模基礎設施。中國需要向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數字和綠色技術,以維持一種可預測的經濟增長速度。此后,中國就能從21世紀的數字和環保基礎設施中獲得更廣泛的經濟收益。幸運的是,中國還有更多“下金蛋的鵝”。派對還遠未結束。
(作者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究員,王會聰譯;來源:“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