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動力澎湃,擁有很多有利條件,這是當今中國的突出優勢。沒有這些優勢,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要淪為口號。對此,我們必須全面領會、深刻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樹立堅定的信心信念,一往無前地推動這項偉大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邁進。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把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所遇到的阻力與不利,這同樣是我們需要搞清楚的問題。如果只看到動力與有利的一面,而看不到或者把握不好阻力與不利,不知道困難與挑戰來自何方,則難免就要在前進之路上跌跤摔跟頭,遭遇不應有的挫折。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加以分析研判,歷史發展道路始終這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是這樣。
顯然,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阻力與不利來自內外兩個方面,紛繁復雜的內外各種矛盾關系中,還要注意區分不同性質的矛盾,區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但是,從精神價值的視角看,其中比較明顯、比較突出的挑戰,就是人的 “私欲”問題。
應該說,人之所以成為人,而不同于一般動物,就是因為人是社會產物,具有社會屬性。那種用動物的自然屬性來解釋“人性”“人欲”,如中國舊社會宣揚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和西方奉行的“叢林法則”之類,都是把“動物本性”當作“人的天性”,這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解釋是根本相悖的。人作為社會的人,當然有“人欲”,“人欲”就是人類求生存、求發展、求進步的欲望和追求,這在任何社會都是基本的存在,構成了社會發展與前進的基礎性動力。但是“人欲”不等于“私欲”,從人類產生初期、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起始,“人欲”就是人的“私欲”與“公欲”的結合體。所謂“私欲”是形成“公欲”的個性基礎,所謂“公欲”是取舍“私欲”的共性集成,這兩個東西都是人的社會性表現,是一定的社會關系的產物。換言之,人作為社會中的人、群體中的人,不但要謀求個人的生存發展,更要謀求群體的生存發展,后者基于前者、高于前者、制約前者,即人在面對來自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威脅和挑戰面前,如果群體生存發展的“公欲”得不到保證,個體生存發展的“私欲”也就保證不了,所以個體的人必須首先考慮和服從群體利益的共同要求,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天然生存法則,是連野蠻的原始人都懂的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講,“私欲”和“公欲”都是“人的天性”,二者是統一的、不可或缺的。只不過在人類進入私有制社會后,在私有化的社會關系中,人的“私欲”才被財產私有者們竭力宣傳成“人的天性”,而把“公欲”當作違背“人性”來否定。這是完全不符合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的。
正因為遵循“私欲”與“公欲”統一、“公欲”制約“私欲”的人性規律,明智的社會管理者或統治者,總是在探索如何按照“公欲”的要求克制和約束“私欲”,使之限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將其規范化管理,而不使其成為洪水橫流、泛濫成災。這歷來都是社會治理的核心問題,也是政治倫理的最高命題。在這方面,歷史上的中國有非凡的業績,甚至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突出地表現在這里。在古代中國,針對“私欲”,先人們高舉“天下為公”的大旗,將其奉為“天理”,以“禮”為約束,以“克己”為手段,把“私欲”擺在服從和服務的位置上,既致力于“大道之行”實踐,又致力于在學理和哲理上加以闡釋落實,使之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考諸歷史事實,人們看到,古往今來,一切圣賢先哲,無不為克制與管理“私欲”而苦心孤詣、殫精竭慮,從來沒有哪個偉大人物以支持、鼓勵“私欲”走向泛濫為己任。毫不客氣地說,舉凡引導、力行“私欲”而損害“公欲”者,無不被釘在人類文明的恥辱柱上。
現在,正如人們所看到的,“私欲”在中國泛濫已經幾十年了。這個判斷是否成立,可能有較大爭議。但幾十年來,中國人在個體行為上的主要傾向,就是爭相自己發財致富,這是不爭的事實;種種“私欲”以空前離奇的形式膨脹并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都全方位地加以表達,使得中國社會在相當程度顯得得花花綠綠,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認為,當代中國社會種種大潮中的突出一個,就是“私欲”一定程度的泛濫,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潮流。
這股“私欲”泛濫之潮,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作用,發揮了巨大的影響。有關其作用影響的積極面,姑且留給他人去總結歸納、弘揚贊美,這里著重談談其不可忽視的消極面。我們認為,“私欲”對中國社會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上:
其一,道德不合格。當今中國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究竟怎樣,大概人言人殊,但總體上看并不合格,尤其不合乎理想,距離人們的期待可謂天差地遠。對此,無論做橫向對比,還是縱向對比,都是這樣。
其二,精神不振作。主流媒體經常講要“振奮精神”,但實際生活層面卻是有選擇地“振奮”,具體地說,在有關“私欲”的精神上一般都比較振奮,而關乎“公欲”的正向、積極的層面,則很難說“振奮”。泛濫成災的各種“躺平”、“佛系”、“擺爛”傾向,就是很好的證明。
其三,信仰不向上。堅定而高尚的理想信念,作為最廣大人民“公欲”的高度體現,在當今中國的稟賦卻相當薄弱,事實上已經成為十分稀缺的資源,這是人們都能透過紛繁復雜政治與社會現象可感知的事實。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在當今中國,連愛國主義都曾飽受攻擊和打壓,直到今天也只是表面改觀而實際變化不大,更遑論更高尚的政治理想信念了。當然,這樣講并非是說中國人都沒有信仰,很多人還是很有信仰的。只不過其中有不少是表里不一,真正的信仰同場面上的表演兩張皮,說一套做一套而已,尤其那些受“私欲”支配而走向金錢拜物教的人,更是彌漫在中國社會上上下下各個方面,成為難以治愈的頑瘴痼疾。
上述這些方面的消極作用與影響,發展趨勢如何?當下還處于千回百轉或者迂回曲折的發展蔓延進程中,一切有正義感、有家國情懷的人無不為此懷有深深的殷憂。
這樣的狀況,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成了空前的挑戰。從根本上說,社會文明就是“公欲”對“私欲”的規范與管理,現代文明更應該在這方面大有作為。從我國社會現狀出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該把這個問題擺在突出的位置,必須按照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公欲”原則和要求,有效地管理和治理“私欲”。
一要正本清源,在思想上理論上樹立科學的人性觀
長期以來,在“人性解放”的名義下,只講“私欲”、不講“公欲”,放縱“私欲”、滅殺“公欲”,使得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大行其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沒有市場,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被人打著改革旗號任意化公為私侵占,還將如此惡劣行徑稱之為“啟蒙”與“解放”,這樣的事情已經搞得夠猖獗、夠瘋狂的了。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社會文明誤入歧途的突出表現,也是盡管經濟成績斐然卻始終受到人民強烈價值批判和詬病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源,這都是錯誤的“人性論”認知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種種行徑勾當。因此,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首先要在思想理論上正本清源,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人性觀教育,通過再啟蒙而達成撥亂反正的目的。要通過教育,劃清人與動物的本性區別,認清人作為社會人的“私欲”與“公欲”的辯證關系,自覺將“私欲”服從“公欲”的約束,堅決批判“個人至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腐朽錯誤思想,大力弘揚“人民至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心為公”“舍己為公”等先進思想行為。面向未來,全社會應該對此形成總體性共識。
二要從現在開始就對“私欲”進行強有力的規范、制約和管理
現代化文明社會,決不能讓“私欲”無節制釋放,而必須將其裝在服從“公欲”要求的制度籠子里,有效地加以規范和管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理應對“私欲”有強大的約束功能,這個功能越強大、越完善,文明之光就越輝煌。所謂文明者,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但如果失去了“私欲”服從“公欲”的道德與道義魅力,“經天緯地”就失去了合法性,“照臨四方”就成了妄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道德與道義魅力越充分,這個文明的光輝就越發光芒照耀。為達成這一前景與效果,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對“私欲”進行強有力的規范、制約和管理,為此寧肯犧牲一點經濟增長速度、丟掉眼前的一點實惠也在所不惜。首先要將“私欲”繼續蔓延泛濫的勢頭剎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現階段人民共同利益特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出發,為“私欲”量身定制新的社會框架,進行新的制度設計與文化安排,也就是將其限制和融合于社會“公欲”要求的合理范圍內,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體系之中。這將是深刻意義上社會革命與文化革命,并且這一行動的本身就是現代文明的構建,而不能等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成之后,再回過頭來治理整頓“私欲”。文明的構建不同于環境整治,環境問題可以先污染后治理,文明則完全來不得這般投機割裂。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事實上根本做不到。
三是強化精神發展,推動社會道德倫理光復重建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僅是文化建設,僅僅依靠技術與經濟發展更不行,其核心與重點是精神資源的積淀、凝聚與升華,因此必須把工作重心放在推動與促進精神發展上,其中一個突出的抓手就是實現中國社會道德倫理的光復與重建,也就是要以“天下為公”為主旨,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倫理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性發展,恢復“大公無私”“公而忘私”“舍己為公”的高尚思想行為在中國社會的尊崇地位,重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在中國人精神世界中的崇高價值地位,使中華民族重新占據人類社會道德與道義的新高地。
總之,提出解決“私欲”這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戰略命題,說明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危及中國社會精神根基、不解決不行的時候了。如果再聽之任之、掉以輕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有成為豆腐渣工程的危險與可能。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