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制導讀】
中國現在最大的結構性問題在于“疲軟的消費需求”和“強勁的制造業能力”。
“消費軟、制造硬”導致過剩的產能必須尋找國際市場大量卸載,才能平衡內部的結構性矛盾。
而大量向國際市場出口商品,又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警惕,給中國冠上傾銷、不公平競爭等種種帽子。
解決這一結構性問題的重要關鍵,在于提高居民消費力,政府需要轉變過去幾十年的傳統性思維。
過去幾十年政府都專注于提高生產力,對此向制造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財政和政策支持,不是說這是錯的,在過去制造業疲軟時期,就應該提供支持以加速制造業崛起。
但未來幾十年,我們需要專注于提高“居民消費力”,把過去為制造業提供的一系列刺激補助措施,轉移到對居民消費力的提升和補助上。
從“提高生產力路線”,轉移到“提高消費力路線”,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畢竟過高生產力導致“產能過剩”,中國人自己買不動,外國再對你施加制裁,提高關稅,也讓你賣不出去,這就會搞得很被動。
最近中國制造業又有好消息傳來,比亞迪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純電車制造商。
而在全球車市,比亞迪也殺入前十,超過鈴木占據第九。
中國汽車已經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尤其是在電車領域可謂是熠熠生輝,除了特斯拉,其他外國電車企業,無一能打的。
如果世界繼續朝著電動車趨勢發展,那么未來這個“全球車企排行榜”,將會大洗牌,中國車企會趕超德國、日本、美國。
怕就怕因為中國電車太強,其他國家難以競爭索性轉變“油轉電”的趨勢。
現在不就有這個苗頭了嗎?
2022年歐洲議會曾豪言壯語的宣布,到2035年歐盟全面禁售燃油車,完全電動化。
當時看來,全球汽車電動化趨勢勢不可擋,可2024年中國電車太強,西方玩不過,索性不玩了。
蘋果宣布放棄造車,福特和通用大幅縮減電車研發投入,歐盟也撤銷了《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
種種跡象都表明西方不希望這股“電動車的風”,吹的過剩,這對于中國當然不是好消息,中國只要什么強大,西方就會打壓什么。
老馬在今年最新的演講里也說,“如果不搞貿易壁壘,中國電車將摧毀大多數競爭對手”。
誰知老馬話音剛落,歐盟就要設壁壘了。
3月7號開始,歐盟就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實施強制國家海關登記制度,而在相關貿易問題調查完成前,歐盟還可能會對中國電車征收懲罰性關稅。
用大白話講就是,中國電車太“物美價廉”了,如果不設墻阻止中國電車進來,那對歐洲自己的車企是一個巨大打擊。
所以為了減緩中國電車對歐盟的“進口速度”,歐盟開始設墻。
歐盟擔憂中國電車進入歐盟的規模過于“龐大”,去年1-6月,中國電車出貨歐盟同比大漲112%,而與2021年同期比的話更是暴漲361%。
中國電車來勢洶洶,引發歐盟擔憂,開始以反補貼為借口,調查中國電車。
而世界另一大消費市場美國,那做的更絕,中國電車在美國市場完全沒有銷量,根本原因也是高關稅。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后,只有在美加墨三國生產的車,而且本地零件含量超過70%的車,才能享受優惠關稅進入美國。
比如比亞迪的所有車,如果中國生產運去美國賣,那要加征最少27.5%的高關稅,這還不算長途海運的運費。
這么一搞比亞迪的車子在美國就不可能有競爭力,比亞迪如果還想賣進美國,不光要去墨西哥設廠,還要把一串上下游產業鏈都弄去墨西哥。
因為只有墨西哥本地零件含量70%的車,進美國才有優惠,你中國零件運去墨西哥組裝都不行。
這就需要更龐大的,對墨西哥的前期投入了。
而從中國國內自己的車企都殺價殺的天昏地暗就不難看出,中國汽車產能一定是過剩的。
2023年中國汽車產能超過4800萬輛,但產能利用率只有59%,中國全年各家車企一共賣了3000萬輛。
汽車產能過剩,必須選擇向外銷售,去年中國出口500萬輛汽車,是2020年的五倍,未來幾年中國基本設定目標是出口1000萬輛汽車,才能消化這強大的產能。
其實不光是電動車領域,中國制造業的強大是系統性的、規模性的。
雖然對美國的出口減少,但在全球層面上,中國2023年的“進出口總值”超過41萬億。
其中2023年“出口總額”超過23萬億。
而“中國制造業產出”占全球的比重,也于2023年超過30%,居世界首位。
有時候想想中國確實很厲害,一個人獨挑全球超30%的制造業份額,而且還不光是低端制造業,我們更在不斷占據中高端制造業份額。
可看在西方企業眼里,肯定是不爽的,蛋糕就這么大,都被你中國吃了,我們吃什么?
于是西方企業本能的就會訴求國家,豎起高墻,進行貿易保護。
以前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強行叩開他國國門,進行所謂“自由貿易”。
而今中國雖然也船堅炮利,但沒法向他們那樣搞了。
現在的局面就是,中國的生產力,尤其是“新質生產力”越來越強大,西方難以招架,于是把小圈子的門關起來,他們自己玩。
這是中國強大生產力,難以回避的事實,并且這一局面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強烈,西方會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優勢產品施加高關稅。
中國制造越來越自信,而西方越來越保守。
而中國強大的生產力有三個消化方向: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自己國內
發達國家豎起貿易高墻,這是可以預料的,且已經在做的。
雖然轉向“發展中國家”銷售,是解決方法之一,但畢竟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力,無法和歐美相比。
另一條路就是“國內自己消費”,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且必須打開的道路。
畢竟過高的生產力導致“產能過剩”,中國人自己買不動,外國再對你施加制裁,提高關稅,也讓你賣不出去,這就會搞得很被動。
這也是為什么當時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這一大戰略的核心。
中國人的消費力,與“國家發展水平”和“強大的制造業水平”并不匹配,根據2022年的數據,中國居民消費總額46萬億,在GDP中占比僅為38.37%。
而2012年,居民消費力在GDP中的占比為35.37%。
換句話說,過了整整十年,我國居民消費力在GDP中的占比只提高了3%。
雖然GDP總量增加后,同樣3%的占比數字會大很多,但消費力在GDP中的占比增加過于緩慢,也是事實。
這已經表現出我們過去的發展結構是“重制造業,輕消費力”的。
從全球各國平均數據看,消費力占GDP的比重各國大約在55%,比中國高了17%左右,更別說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美國居民消費力占GDP的比重,大約是68%。
而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低,背后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上面說的國家更側重于“制造端”的投入,對于制造業的政策和優惠傾斜。
我們手里的資源是固定的,當你對“制造端”投入更重,那對“消費端”的投入就會減少。
消費端不振的另一個原因,是“二次分配”做的不好。
一般來說財富能通過稅收、補貼、社保等多種措施對財富進行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對于提高國民整體消費力至關重要。
現在我國消費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幾個百分點,“二次分配”上面,存在很大的政策調整空間。
中國從“生產力扶持”轉向“消費力扶持”,這個方向是一定的,但這個方向的轉變需要時間,更需要從觀念到政策的轉變。
因為生產力是一個較為明顯的“考核指標”,但消費力卻不明顯。
比如某地官員招商引資開辦工業園,園區工業品出口數據亮眼,這些都是明顯的“考核指標”。
可當考核指標從“生產力”變成“消費力”后,該怎么考核呢?是考核居民收入是否提高了,還是商場消費是否提高了?又或者某地的居民網購額是否提高了?
要解決“消費軟、制造硬”的主要矛盾,第一步就該從考核指標的變化入手,從過去的“GDP考核”,變成“生產力考核”,再到“消費力考核”。
別小看考核指標,這是各地官員最肯下功夫去完成的事,中國在GDP大發展時期,GDP能沖的那么快,和考核指標轉向“GDP考核”不無關系。
而今推進《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將居民消費力的提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應該是第一步。
也只有平衡了“消費軟、制造硬”的問題,雙循環才能夠更好的跑起來。
文章來源于江平舟主筆 ,作者江平舟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