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關注人工智能話題。
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正重塑人才核心素養,AI技能成為未來公民必備能力。我國需加速構建覆蓋全學段的AI教育體系。
劉慶峰建議刷新AI時代的能力素質模型,將AI能力納入新課標。梳理AI時代的能力素質模型,根據AI發展情況和教育強國的人才培養目標,適時修改新課標、調整新高考要求。明確跨學科思維、人機協作等核心素養培養框架。創新評價方法,在未來的各類人才選拔中,將現有閉卷紙筆考試權重比例設為70%,確保孩子掌握基本知識,開卷考試比例設為30%,評價孩子使用AI工具的創新能力。
同時,他還建議梳理從中小學到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學段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升級知識體系,增加AI通識課。
網友熱議:
代表委員熱議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
讓學生從“學會知識”轉向“學會創造”
日前,在中國青年報社《青年茶座·兩會青年說》節目中,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表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邏輯要讓學生從“學會知識”轉向“學會創造”。
“AI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他說,借助人工智能,教師可為不同學生定制差異化教學內容,真正實現“讓每個孩子變得不一樣”,從“統一教學”到“千人千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教育部義教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熊璋認為,大學階段側重AI與專業的結合,中小學階段要關注青少年的認知水平。
不久前,熊璋參加了小程序全球編程創新挑戰賽。其中,一名北京小學生發現家里老人經常忘記吃藥,于是設計了一個“吃藥提醒”小程序,“把現代科技和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結合起來了。”熊璋評價。
香港培僑中學校長、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伍煥杰在《青年茶座·兩會青年說》節目中分享了一個中學生的創新案例:
該學生觀察到老人和兒童過馬路時,因綠燈時長不夠存在安全隱患,于是設計出一個智能紅綠燈系統。
該系統通過攝像頭識別行人特征,若檢測到老人、兒童或輪椅使用者,會自動延長綠燈時間,并依據行人步伐速度,動態調整倒計時,確保行動緩慢者安全通過。
伍煥杰表示,現在不少中學生學習利用AI工具開發小程序,幫助解決社會問題,“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公共關懷,體現了青少年利用AI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也展現了科技向善的價值追求”。
面對“職業是否會被AI取代”等方面的疑慮,熊璋表示,重復性工作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我們的職業取向一定是追求創新,用人的價值提升人工智能的價值。”
熊璋預測,未來社會將呈現“人機團隊協作”模式,人與人工智能打交道將越來越普遍。
△AI來了,人類未來還要工作嗎?
全國人大代表、作家趙冬苓表示:“不要試圖用DeepSeek取代自己的工作,而是要真正進行藝術探索。”
“技術只是輔助工具,而人類的好奇心、獨特性與突破邊界的勇氣,才是未來教育的真正內核。”倪閩景說,“通過AI賦能,文科生能編程,理科生可作曲。未來的教育應弱化領域界限,鼓勵學生用AI拓展能力邊界。”
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整理:張力友 )綜合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中國青年報2025年3月7日3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想)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