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特朗普在公開場合宣稱“不能讓中俄走在一起”,想盡辦法拉攏俄羅斯共同應對中國。但沒想到這個目的還實現,更大的問題出現了。近期,特朗普和普京的通話,像一塊投入池塘的巨石,在全球激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對于歐盟來說。在俄烏和談的問題上,特朗普直接越過歐盟,與普京交流。無疑是赤裸裸的忽視。對此,歐盟憤怒不已。 這種背景下,一份文件的曝光,可謂狠狠打了美國一耳光。文件顯示,至少有14個歐盟國家不想在5G網絡發展上減少對中國設備的依賴。過去幾年,歐盟在5G建設方面對中國如臨大敵,時不時提出要把中國設備踢出供應鏈。但事實是,歐盟一些成員國拒絕“剝離中國設備”。就拿塞浦路斯來說,他們對中國設備的依賴度是100%,而奧地利、保加利亞和匈牙利也都超過60%。更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德國竟然也有59%的通信設備是中國制造。這樣的數據不禁讓人好奇: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這些國家為何仍然選擇使用中國的5G?答案其實并不復雜。第一,中國的5G技術遙遙領先,該用的還是得用;第二,美國的打壓政策即使換了個政府,依舊是老調重彈,這讓歐盟漸漸意識到,即便全力配合美國,也未必能討到好。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呢?
特朗普首個任期期間,“剝離中國5G設備”的風潮曾一度席卷歐洲。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曾出訪多個國家,炒作使用“中國技術”風險巨大,以換取這些國家的政治承諾。拜登上臺后,也曾一力推動這一舉措,但效果似乎并不明顯。

現在看來,美國想拔掉的釘子還是被卡得牢牢的。德國、奧地利等國對于中國5G的依賴程度如此之高,其實也不難理解。首先,這些國家在5G建設上的迫切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如果甩開中國的技術支持,可能不止要面對效率低下的問題,還要承受巨額的成本增加;其次,5G不僅僅是通訊技術的問題,它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基礎設施,到技術創新,再到整個產業鏈的升級和落地,誰也不敢在這件事上冒險耽誤。簡單來說,這就是技術鴻溝的問題,自己不用,就只能看著別人占據先機。在這一點上,歐洲人不可能不明白,沒有什么比技術落后的代價更為慘重。 所以,即便有來自美國的政治壓力,很多歐盟國家還是更傾向于依賴中國的技術產品。當科技能力成為最大的競爭因素,歐盟國家意識到:與其為了政治而放棄技術上的領先,倒不如選擇一個更為有利的位置。這一趨勢也表明,歐盟正試圖在復雜的國際關系中找到新的平衡點,尋求自主發展的空間。

全球化促進了共同發展,各國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中歐當然也不例外。2023年,中歐貿易額高達7830億美元,幾乎每分鐘就有約150萬美元的商品在兩地間流動。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雙方都對彼此很重要,盲目脫鉤只會損害自身的利益。但話說回來,中歐關系近年來也沒少經歷波折。這里面有些是誤解,比如有的歐盟國家覺得中國靠補貼撐起發展,還有那種對“中國依賴癥”的擔憂。不過,更大的背后推手,非美國莫屬。美國用盡手段給歐洲施壓,希望他們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線,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七國集團、北約,全都成了美國遏華的工具。事實上,美國樂見中歐發生摩擦,因為這在削弱中國的同時,還能讓歐盟在經濟上掉鏈子,最終反而是美國坐收漁翁之利。

現在的歐盟需要的是堅定走自己的路,不被美國的對華戰略所綁架。否則,真有可能如他們所擔憂的那樣,淪為美國的附庸,失去在國際事務中應有的話語權。歐盟的未來應該是一個更加多元、更加自主的選擇,與中國的合作無疑是明智的選擇,而不是成為誰的棋子。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