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里的南中校園 AI生成圖片
我的故鄉河北獻縣河道密布,縱橫交錯,說上名的就有滹沱河、滏陽河、子牙河。我年輕時生活了18年的地方叫南河頭公社,現為南河頭鄉,多年來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南河究竟是指哪條河,它流經哪里?由于世事變遷,河流改道,要弄清這個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也就不在這上面刻意追究了,但是我的心中卻總有一個揮之不去,亦又詩一般的念頭:我不知南河在哪里,卻知道它的頭在哪里!這“頭”里有我青春永駐的南中、有古老而又煥發活力的單橋,還有遠離北京的燕啤味道。
南河頭中學是我的高中母校,夢里?;氐牡胤?。
那些年,晨光熹微時我們便來到了學校,青磚黛瓦的教室掩映在白楊樹間。透過不算明亮的窗戶,依稀可見脫漆的課桌上歪歪斜斜地刻著你我的名字,一扇窗欞上糊著泛黃的報紙,風過時沙沙作響,裹挾著粉筆灰簌簌落在講臺上,像細雪。斑駁的水泥黑板,總讓我想起數學老師身著藍色中式夾襖的背影,漂亮的板書間,那大大小小的拋物線總是相似的。
教室后墻根下,不算整齊地排列著各種樣式的破舊自行車,有輕便的,有水管的,有原裝的,有自攢的,有沒腳蹬的,有沒鈴鐺的,千奇百怪像個自行車博物館。午間悠揚的笛聲從隔壁教室飄來,伴著剛從學校廚房里取回的一個個手絹午飯包的特殊味道在校園里回蕩。那些年,我們還總愛在午休時坐在教室外的屋檐下聽學校大喇叭的廣播,小說聯播《艷陽天》讓我們津津樂道,中美建交公報讓我們如雷貫耳......
每個教室外山墻上都有一面黑板報在那里經風沐雨。記得蟬鳴最盛的午后,在老槐樹上那口銅鐘的余韻里,總夾雜著我們幾個秀才在板報上書寫的窸窣聲。暮色四合后,總有三兩個女生站在黑板報前借著微弱的月光品頭論足。嘿嘿,白楊樹似乎聽見了那個時代男女生間輕不外露的青春心悸。
而今白楊早已淹沒了屋頂,枝椏間漏下的光斑依舊在地上游移,只是再不見藍墨水洇染的作業本攤在窗臺晾曬。那些翻飛的紙頁,連同磚墻上的苔痕,都化作春夜細雨,一遍遍打濕我半夢半醒的眼簾。
南中安在?我的老師同學,你們都好吧!
位于河北獻縣南河頭鄉滹沱河故道上的單橋
晨霧里單橋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畫,五孔石拱倒映在滹沱河故道上,橋墩上斑駁的青苔訴說著四百年的風霜,橋上的石獅子在夕陽里鍍上一層金邊,橋上的石板被無數腳步打磨得發亮,深深的車轍里積著昨夜的雨水,倒映著五光十色的身影。這是我不久前游覽故鄉單橋的印象,如今這里已是獻縣最著名的文物景點和網紅打卡地。
其實,在我的兒時記憶里這座橋并沒有那么光鮮亮麗。那時,這是一座廢橋,河已斷流,橋兩側成了老鄉們的菜園。與這個橋結緣是由于50年前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說明文叫《中國石拱橋》。書中那座橋并不是家鄉的單橋,而是中國最有名的河北趙州橋。老師為了讓我們增加感性認識,曾帶我們去單橋現場教學。打那時起我對這座橋的來龍去脈就有了一個大概了解。古滹沱河向以兇猛著稱,冬天不結冰。建文三年,燕王朱棣在此打過一仗,史稱單家橋之戰,那時的單橋還是一座破敗的木橋。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時,留下兩位皇帝足跡的已經是這座堅固宏偉的石橋了。資料記載現在的單橋始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設計者成功吸收了趙州橋、盧溝橋等古代石拱橋的建筑精華,同時根據地形特征和實際需要,打破了古建筑對稱的傳統格局,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創下了“世界最長的不對稱石拱橋”紀錄。
單橋耗資巨大,但是沒有花用國庫一文錢。上至官紳,下至平民,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出工出力。由于單橋建橋資金全部由募化而來,故又稱“善人橋”。單橋出土有建橋功德碑,記得有一次我陪父親到單橋游覽,誰知他的注意力不在橋上,而是駐足這個功德碑,一個字一個字的看,突然,父親興奮起來,他說,這回終于弄清楚了,這橋有咱祖上捐得錢。我們仔細一看,上面的確有雙疃屯周萬慧千總領村民捐款捐物的記載。父親說這個雙疃屯就是現在咱村樊屯,這個周萬慧千總就是他的十輩祖爺??粗@功德碑和父親如獲至寶的眼神,我感覺突然拉近了自己與這橋的距離,噢,原來這單橋還有我們老周家的“股份”!
如今的單橋周邊已是著名的3A風景區,作為景區之魂的它靜臥在古滹沱河上,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河邊的蘆葦在風中搖曳,仿佛在訴說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
位于河北獻縣南河頭鄉的北京燕京啤酒廠
在我們南河頭鄉有一座現代化的企業——河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初春的南河燕啤,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5萬瓶/小時的瓶裝智能化啤酒生產線開足馬力,一瓶瓶啤酒在流水線上魚貫而出,工人們忙碌而有序地進行著包裝、運輸等工作,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彰顯著企業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聽說這座廠房是改革開放后獻縣招商引資的成果,牽線的是當時在京收酒瓶的一個獻縣人。大都市的企業為什么看上了當時還尚荒涼的南河頭鄉,當地人說,因為這里水好。這話不假,不信你百度一下便知,河北燕京的生產用水全部取自地下470米的深水井,經反滲透膜過濾后,完全符合國家啤酒優質釀造水的標準。這個標準什么樣咱不知,但記得我們當時上高中時學校附近有口這個深度的機井,那時還沒有自來水,學校拉來水后存在一個大缸里,渴了我們就直接飲用,那柔軟微甜的味道至今不忘。
其實這座現代化企業的“底盤”曾經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磚廠,當年這里曾車水馬龍張顯著那個時代的繁榮,是我兒時記憶中家鄉最為高大宏偉的建筑。當年我們一些小伙伴曾徒步十余里,趁磚出窯間隙,手拉手鉆進那黑乎乎的窯洞,在那四通八達的“宮殿”里轉上幾個來回。后來學了相似三角形,數學老師又曾帶我們來到窯廠,用簡易方法來目測那高高矗立的大煙囪的高度,記得是70多米。后來隨著環保政策的施行,這類燃煤企業不吃香了,再到后來,它們在一片煙霧中轟然倒塌......
兒時記憶中“定海神針”般的大煙囪永遠消失了,延續而來的是北京燕京啤酒集團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品牌,南河燕啤已經成了當地的納稅大戶,每年獻縣燕京啤酒文化節更是如期而至,南河燕啤散發著家鄉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特有味道!
作者:周書懷;來源:書懷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