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爭結束后的幾十年間,由于朝鮮與韓國的邊界線沒有確切地劃定過,所以雙方在邊界的擦槍走火事件及對峙情況時有發生,有時甚至還使局勢近乎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盡管如此,雙方基本上均保持了克制的態度,始終遵循和維持著邊界的現狀,沒有大的越界行為,維持了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的和平。
朝鮮和韓國的邊界是以北緯38度線為界的,這條線把朝鮮半島分成了兩半。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同盟國協議把這條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范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二戰結束后,北部成為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而南部則成為了大韓民國。這條線長度約248公里,寬度約4公里。1950年6月,朝、韓之間爆發了戰爭,北緯38度線便失去了對雙方的約束力。經過了兩年多的交戰到停戰,雙方又基本上回到了戰爭前的狀態,但兩國的邊界線卻發生了改變,不再是一條直線,而是今天這樣的形狀。當我們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它已經是由一條直線而變成了s形狀。那么這樣的邊界是怎樣形成的呢?
眾所周知,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并肩作戰,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在強大的中國軍隊面前,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得不停止進攻,轉入戰略防御,并接受停戰談判。雙方的對峙狀態也基本上就維持在了38線附近。后來,由于各種原因,雙方沒有再戰,因此,就形成了現在這樣的邊界。
第五次戰役時,志愿軍雖然還沒有制空權,但在朝已有陸軍16個軍48個師,7個炮兵師、4個高炮師,4個坦克團、9個工兵團,3個鐵道兵師和兩個直屬團,另加其他機關部隊,總兵力已達95萬人,已經能夠牢牢地把戰線穩固在38線附近,美軍也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盡管自己有強大的空中優勢,但也沒有能力再把戰線向前推進一步。
從當時雙方軍隊占據的地盤情況來看,聯合國軍占據著38線以北較多的地方,而志愿軍則是占據著38線以南相對較少的地方。這讓中、朝一方覺得有些吃虧。針對這一情況,志愿軍領導經過權衡和醞釀,想把38線以北被聯合國軍占領的地方完全奪回來,因此就制訂了一個作戰計劃,也就是現在保留下來的,而沒有實施的第六次戰役計劃。
聯合國軍在38線以北東段東海岸占的地盤較多,但大多是一些山地。而在38線以南的西段西海岸,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卻占據著包括開城、板門店在內的一塊平原,及延安半島和翁津半島。美國人最早提出要以38線為界,但在此情況下他看到對自己不利,就不再提以38線為界了,而中朝一方卻提出了要以38線為界的主張,要求美軍把38線以北的山地劃給朝鮮,而志愿軍把38線以南的平原也劃給韓國。此時,美方的談判代表卻不干了。他們認為如果交還了38線以北的地方,從地形上看,美方在后撤之后,難以重新攻取。而中、朝一方在交還38線以南地盤后撤以后,則很容易被重新攻取,所以美方認為這種方案不公平,不接受中、朝一方的主張。
在談判中,美方不但不同意以38線為界,反而認為自己有空中優勢,以為在軍事上能夠得到補償為借口,無理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38線以北中朝軍隊控制的陣地內,企圖不戰而攫取北方1.2平方公里的地方。面對美方的挑釁和訛詐,中方也做好了軍事斗爭的準備。由于中、朝一方不接受此方案,從而使雙方的談判陷入了僵局。為了打破僵局,志愿軍領導層曾經醞釀了好幾次,準備發起第六次戰役,把戰線推進到38線位置,已利于以后的談判。
由于戰場形勢的變化,志愿軍領導經反復權衡,認為東線山區雖然在軍事地形上有利,但卻都是禿山,比較貧瘠。西線平原地區雖地形上不利,不太好守,但比較富裕,離南朝鮮首都漢城也較近,可對其形成一定的威懾,從軍事戰略上來說與我方有利。而且當時雙方已成勢均力敵的僵持局面,任何一方想改變既成現狀,都很困難,而且中、朝方已準備同意以實際接觸線為雙方軍事分界線的方案了?;谝陨显?,既然美方不同意交換,那么邊界線也就只能如此了,因此,志愿軍總部制訂的第六次戰役也就沒有實施,這也就是形成今天的朝、韓s形狀邊界的原因。
(作者:邵建忠;來源:昆侖策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