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在經濟上首先應當做的是,建立起各行各業都有世界最高技術水平的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達到這一點的最簡便途徑是對高科技產品實行全面的進口替代。應當依據這一原則來確定扶植什么、保護什么,確定對外貿易政策,在這樣做時應排除中美是否打貿易戰、怎樣才能在貿易戰中占上風的考慮的干擾,從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美國向中國發動貿易戰,我認為當然應當以保護中國企業的措施來回擊,不能讓外國覺得可以任意對中國產品提高貿易壁壘。不過應當運用毛主席的成功戰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掌握主動權,不搞被動的防御反擊。這就是不急于給大的反擊,但是聲明從此不再遵守對美國的貿易投資障礙減讓承諾。
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根本目的在于:阻止中國由政府牽頭走向技術超級大國的崛起。中國對美國的最好回擊就是更有力地保護和發展本國的高技術制造業,不僅完成中國制造2025戰略,而且對高技術制造業產品特別是來自美國的產品實行全面的進口替代。
美國的貿易戰措施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把重點放在防范中國未來可能的發展上。現在中國還不是對美國出口鋼和鋁最多的國家,美國就抬高鋼、鋁的關稅以防中國未來對美出口上升。這告訴我們:發展任何產業都不應以對美出口當作重要目標,而必須以滿足本國需要為主要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說,美國對中國采取的貿易戰行動是他建議的。美國對中國采取措施的產品涉及中國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想要發展的所有先進行業,包括電動汽車、高科技船舶和航空航天技術。萊特希澤稱這些才是他建議征稅所要關心的東西。他說出了美國打貿易戰的最狠毒用心:阻礙中國發展高技術制造業。
美國向中國發起貿易戰的行動根本就不考慮是否違反WTO協議,中國正好可借此機會甩開那個妨礙中國發展的WTO規定,全力扶植和保護高技術的高端制造業。對飛機、芯片、高技術的機器設備、新開發的藥品等高端化工產品,不僅應資助和扶持,而且每當一種新產品研制成功要投資量產時,就應提高同類產品的進口關稅。
中國在貿易戰中打擊美國的有利武器是提高進口關稅阻止美國大豆進口。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部分大豆被用作動物飼料。2017年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第二大進口國,共購買了196億美元美國農產品。中國提高大豆關稅的任何措施都將大大沖擊美國農民,而美國中西部的許多農民2016年選舉時支持特朗普。
2017年美國向中國出售了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汽車,中國是繼加拿大之后的美國汽車第二大出口市場。從2010年到2017年,通用汽車公司每年在中國出售的汽車和卡車數量超過了它在美國境內的銷量。僅2017年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就達390萬輛,占其全球總銷量的近39%,而美國境內銷量只有三百萬輛。該公司預計到2020年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將增長到至少五百萬輛。中國市場拯救了這個已被日本車企擠垮的企業。
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應當提高美國產汽車的進口關稅,并排擠美國通用汽車在中國的生產和經營。特朗普不是要美國公司回歸國內嗎?那就讓通用汽車回美國把日系和德系車擠出去。中國這樣的新興工業國一年還要從美國進口百億美元的汽車,這是中國之恥,是中國制造業水平低的標志。
日本和韓國在國內量產轎車之后30年就形成了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轎車品牌并大量出口。中國幾十年前就量產轎車,上汽與大眾合資至今也有33年,卻沒有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轎車品牌,這說明近幾十年來中國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是失敗的,先大量進口再合資制造的轎車業發展戰略是錯誤的。
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應提高美國芯片的進口關稅。但是芯片民族產業技術水平和產能都還太低,提高美國芯片關稅便宜的可能是韓國、臺灣地區甚至日本。80年代初中國的集成電路只落后美國6年,此后不搞自主的集成電路研發和生產,2007年時中國集成電路已比美國落后十年,導致現在要發展芯片生產還要引進美國技術。
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也可以提高美國飛機的進口關稅阻止其進口。但是中國造的大飛機還沒有量產,民族產業還享受不到這樣做的好處。30多年前運十下馬使中國的大飛機制造延誤了十多年。如果沒有這種延誤,現在國產大飛機應當已經大批生產,正好可以享受阻止美國飛機進口的保護。放棄自主研發耽誤國家發展。
2017年波音公司向中國交付了202架民用飛機,占到其全球總量的26%,這使得中國成為波音在美國以外的最大市場。波音公司表示,在2017年至2036年期間,中國將需要7240架新飛機,價值接近1.1萬億美元。不知道在這個期間中國能不能大批使用自己產的民用飛機,能使用多少自己產的民用飛機。
針對美國向中國發起貿易戰的作法,中國的上策是加緊對本國產業的保護,中策是不理睬美國的貿易戰保護措施,特別是不再保護本國產業、金融開放和要求外資企業轉讓技術上作任何讓步;在保護本國產業、金融開放和外企自由投資上讓步以換取美國減緩其加強保護的措施是下策,那只會鼓勵外國發動更多貿易戰。
光是在國際資金流動上,中國應當用以回擊特朗普貿易戰的舉措就有:切斷中美之間投機資金流動的渠道;不準在中國新設美資金融機構和美國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要求在華美國企業必須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不轉讓者不準其在華經營;不準美國企業享受中國政府給予企業的稅收優惠。其實早就應采取這些措施。
僅從國際金融的角度考慮,早就應當阻止外資流入中國。二十幾年來中國一直有巨額的經常項目順差,必須也有巨額的資本流出。最初這種流出主要通過官方的外匯儲備去購買外國資產,最近幾年變成直接由企業向外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巨額外資流入在金融上只是添亂,逼迫中國更多輸出資本,造成畸形資金對流。
那些把新自由主義當信仰的人主張依賴外資企業,最反感的是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高技術產業,理由就是自主研發太費錢,政府沒有錢。可是他們又一貫鼓吹給外資企業低稅優惠,降低關稅,這時候他們就不怕政府沒錢了。我一直沒見到誰估算這一類減稅使中國政府損失了多少錢,用這些錢能讓中國自主研發多少高技術。
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和投資的最大障礙是外資企業。外國產品的進口奪走了產品市場,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奪走了投資機會。外商投資企業盛行的幾乎都是中國私營企業最有發展空間的行業。滿口鼓勵民營即私企發展的人閉口不提外企堵死了中國私企發展的路,卻天天謀劃消滅國企給私企讓路,因為外企更是他們的最愛。
對外經濟自由派打著全球化開放旗號要中國經濟殖民化,成為外國產品的傾銷地和外資企業發財的場所。德國、美國甚至日本這樣的國家,百年前工業就比中國先進,有著雄厚的技術積累,假如讓它們經濟殖民化一下也算“情有可原”,我最看不起開放派的是他們誰的洋奴都當,連當南韓的經濟殖民地他們也干。
中國1994年起一直有明顯的經常項目順差,這意味著中國自那以來一直是資金凈流出國。但是最近幾年中國的資金流出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中國的資金流出主要表現在外匯儲備增加使官方持有的外國資產增大,私人資本帳戶上是外資凈流入;2015年中國出現了私人資本帳戶下的嚴重資金凈流出,使外匯儲備劇減。
20年來我和余永定反復指出,中國持續不斷的巨額經常項目順差表明中國是資金凈流出,外資企業不會增加中國的資本形成,只不過增加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并造成由官方輸出資金,我們應當限制外資流入以保護國內的投資機會。現在這過多流入的外資搞得大家在中國都沒錢可賺,這才是資金流出外匯儲備下降的根源。
應當限制外資進入中國,尤其是應當限制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對進入中國的外國金融機構設股比限制是完全應當的,不應當取消這種限制,也不應當放松這種限制。
中國的基金管理領域沒有必要向外國公司開放。應對美國對中國打貿易戰的第一個措施就應當是不準美國公司在中國搞基金管理。讓外國公司在中國搞基金管理加劇了資本迅速外逃的危險,使外國投資公司可以充分發揮其對中國基金經理的主要競爭優勢即他們在全球市場上的經驗。
美國大投行的后臺分析人員說,美國大投行擔心債務負擔過重,急于出售其所持資產。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必定急于在中國開展業務,由此吸引資金流向美國,售出其所持資產。我一直懷疑特朗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行動有聲東擊西的成分,特朗普限制中國對美的產品出口,逼中國讓美國金融機構進入并通過其代理人實施。
中國在經濟上首先應當做的是,建立起各行各業都有世界最高技術水平的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達到這一點的最簡便途徑是對高科技產品實行全面的進口替代。應當依據這一原則來確定扶植什么、保護什么,確定對外貿易政策,在這樣做時應排除中美是否打貿易戰、怎樣才能在貿易戰中占上風的考慮的干擾,從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依附美國派被特朗普的貿易戰威脅嚇得要死,其實,只要中國以建立有世界最高技術水平的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為核心目標,圍繞此目標全面系統地規劃產業發展和保護的經濟政策并堅決執行,對美貿易戰就可以加速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轉變為發達國家的進程。中國將是這樣的貿易戰中的贏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來源:察網整理自左大培微博,略有刪節)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