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侵略勢力在大約200年內統治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后,英屬印度當局,又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炮制出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和“約翰遜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中國歷屆政府從來沒承認國“麥克馬洪線”,或“約翰遜線”。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后,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占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英國侵略者雖然炮制了“麥克馬洪線”,和“約翰遜線”,但僅僅是“地圖開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印度方面趁中國處于抗日戰爭困難時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藏南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國派主力部隊抗美援朝戰爭之機,派兵100余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占門隅首府達旺,強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轄權力的中國西藏地方政府搬遷;印度在侵占達旺前后,還侵占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0月,印軍一部又在直升飛機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強行建立兵營。
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占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將侵占的“麥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建立起“東北邊境特區”,并修正官方地圖,并將“麥克馬洪線”一直按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妄圖使侵占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邊境中段,印軍除了占領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占的桑、蔥沙兩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烏熱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塊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兩地。這樣,印方在中印邊境中段共侵占中國約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占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軍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盡管印度在邊境上對中國領土步步蠶食、侵占,中國外交部邊向印方提出過多次交涉、抗議,但由于中國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有爭議的邊界的方針,所以,從1951年到1958年間,中印邊境地區基本上是平靜的。
1959年3月,人民解放軍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叛勝利,打掉了中外反動勢力制造“西Z獨立”的陰謀,使印度幻想的“西藏緩沖國”的企圖破滅。印度當局對西藏境內地民族分裂勢力采取或明或暗地支持態度。
拉薩戰役結束的當天,印度總理尼赫魯就正式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尼赫魯不僅要求將已被其非法占領的東段邊境“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和中段邊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還要把西段邊境一直在我國政府有效管轄下的阿克賽欽等地區33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劃歸印度。
印度當局在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后,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并不斷制造流血事件。
在東段,印度派兵越過“麥線”,于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該線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則馬尼(沙則),并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哨所。接著,8月25日印軍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駐朗久附近的工作隊開槍射擊,在印軍遭我還擊2人斃命后,于27日倉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軍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偵察,遭我邊防巡邏隊扣押后,60多名印軍于21日越境圍攻我巡邏隊,我方被迫還擊,雙方互有傷亡,在我擊斃印軍9人,俘7名后,印軍余部狼狽逃竄。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兩次事件,掀起反華浪潮,配合當時聯合國在辯論“西藏問題”時對中國的誣蔑。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后在西段邊境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占中國領土4000平方公里。
這些據點,有的距我軍哨所僅幾米遠,有的甚至建在我軍哨所的后側,切斷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軍入侵據點和我軍邊防哨所犬牙交錯的對峙狀態。在東段1962年6月印軍又越過“麥線”,侵入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的克節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據點,企圖改變“麥線”方向,以線北約11公里的拉則山嵴作為邊界。
1962年9月17日至19日,印軍30余人向擇繞橋頭我軍位哨瘋狂挑釁,以刺刀、步槍、沖鋒槍逼我執勤戰士后撤。對峙至20日,印軍終于首先開槍,打死我軍干部1人,打傷戰士1人,我被迫還擊。雙方交火至29日,我擇繞橋頭哨位主動后撤。印軍得意忘形,得寸進尺。10月8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于10日進攻我軍各哨所。
到20日前,共打死打傷我軍邊防干部戰士47人。在西段邊境,印軍不斷包圍我巡邏小組,伏擊我運輸人員,射擊我哨所。印軍飛機頻繁侵犯中國領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間,入侵進行軍事偵察活動就達120余架次。
尼赫魯和他的國防部長梅農誤判了形勢,要求部隊在中印邊界執行“前進政策”,不斷在中國境內安插據點的他們,竟然相信中國不會動手!
中國政府和邊防部隊堅持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一貫立場,對印軍的不斷入侵挑釁和蠶食祖國領土的行徑,始終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裝沖突的措施。
毛主席指示:對印軍的入侵,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當尼赫魯政府大肆反華,瘋狂挑釁,調兵遣將,集結部隊,完全堵塞了和平談判的一切渠道后,中共中央及時作出決定:為了打擊印度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全,創造中印邊界問題談判解決的條件,決定對入侵印軍進行反擊。
中央軍委立即對反擊作戰作出指示:軍事指揮工作,政治動員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務必精心計劃,周密組織,切實做好。指出,此次同印度反動派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指示,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立即進入了戰備狀態。為了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組織指揮,由西藏軍區組成了“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指揮成員有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副司令員鄧少東、趙文進,司令部副參謀長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呂義山,后勤部副部長于一星等,主要負責東段指揮。
西段,新疆邊防部隊組成了“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副軍長何家產負責指揮。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接到中央軍委反擊作戰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進行緊張的戰前準備,迎擊印軍大規模進攻。
這次自衛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稱“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并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
其作戰部署是:東段,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在“蘇班西里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位于提斯普爾。
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占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藏內地擴大侵占范圍;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內蠶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后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后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并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
克節朗,位于中印邊界東段西藏以南地區,該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氣候惡劣,人煙稀少。該地區印軍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個步兵營,共6個多營6000余人,部署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線,企圖鞏固已侵占之地,并繼續侵占我克節朗河以北地區,實現其“以塔格拉(即拉則山)山嵴為界”的夢想。中國西藏邊防部隊集結了10300余人的兵力,對印軍第七旅實施反擊。
根據印軍前重后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布勢特點,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以3至4倍于敵的絕對優勢的火力,采取從兩翼開刀、迂回側后、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戰法,于10月20日拂曉開始反擊。實施主要突擊的右翼部隊在槍等、卡龍之間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指戰員們冒著槍林彈雨,互相掩護,交錯前進,與印軍展開的激戰。
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二連六班班長陽廷安一往無前,勇猛反擊,共攻克27個印軍地堡,收復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軍第七旅創造了條件。戰后,六班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英雄稱號。負責清除克節朗河南岸扯冬據點的我三連二排,敢打敢拚,連續摧毀14個地堡,收復了扯冬據點。戰后,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當天即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等據點的入侵印軍。
擔任左翼助攻部隊,向沙則、仲昆槍、克寧乃橋的印軍實行反擊。入侵沙則的印軍在這里構筑了塹壕及百余個明暗地堡。攻占沙則可直接威脅克朗地區的印軍指揮機關。于是,助攻部隊穿密林,攀懸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軍前沿,首先割斷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指揮機關與沙則據點的聯系。
在沙則戰斗中,九連二班班長張映率領全班,連續攻克印軍4個地堡,在攻擊第5個地堡時,他身負重傷,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彈,并用雙腿堵住印軍地堡射孔,壯烈犧牲,為后續部隊殲滅印軍創造了條件。戰后,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
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
10月22日,中國國防部宣告;我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10月23日,我山南地區部隊殲滅棒山口之敵一部,占領棒山口。接著我軍兵分5路實施追擊,直取達旺。印軍倉惶向達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線撤逃。我邊防部隊又以一部渡過娘姆江曲,晝夜兼程,沿下地、龍拉、沙澤一線急進。清除棒山口入侵印軍的另一支反擊部隊,于1962年10月24日占領了東新橋等地。
1962年10月25日,幾支反擊部隊相繼進占達旺。其中一部繼續向南推進到達旺河北岸。克節朗——達旺之役遂告結束,首戰告捷。全殲印軍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虜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共殲印軍1900余人,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并在事實上否認了所謂麥克馬洪線。
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反擊作戰。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也于1962年10月20日分別向當面入侵印軍實施反擊。攏除了呷靈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軍據點,殲敵一部,進占了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西線的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班公湖地區反擊作戰。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位于中印邊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西部,在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山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無人煙。
印軍第一一四旅5個營約5600人,分散配置在這一地區600公里正面的77個據點內,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內。印軍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個營位于列城,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十四營侵占紅山頭,杰特聯隊第五營侵占加勒萬河谷。印軍在侵占的據點內設置障礙,組織較嚴密的火力,各點均有獨立作戰的能力。他們企圖憑借其據點,伺機侵占新疆整個阿克賽欽地區。
我新疆邊防部隊針對入侵印軍正面寬、據點分散、間隙大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采取迂回包圍、近戰夜戰等,打了殲戰的有效戰法,決心首先粉碎入侵印軍的進攻,然后采用拔點攻堅的戰法,就地圍殲,逐次清除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新疆阿克賽欽地區西大溝以北河尾灘、天文點兩防區內的入侵印軍。為防止印軍向我邊防部隊的薄弱地區進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區駐守分隊在班公湖以南組織積極防御,牽制當面入侵印軍。
紅山頭攻堅戰斗及天文點防區作戰。紅山頭是兩段第一階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該寺是斗拉特別奧里基地印軍聯系天文點地區據點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筑了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火力強,工事堅固。20日,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實施炮火急襲,爾后從印軍側后西、南兩個方向進攻反擊。
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從側后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直搗入侵印軍平臺陣地,攻擊分隊以爆破筒、炸藥包、噴火器殲滅負隅頑抗之印軍。經1個多小時的戰斗、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回了紅山頭主峰。
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紅山頭戰斗后,我們乘勝擴大戰果,擔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隊相繼拔除31號、12號、5號、8號、11號、17號等6個印軍據點,全殲守軍,收復失地。其他各點之入侵印軍于當晚倉惶逃竄。至21日晚,天文點防區印軍入侵據點全部被肅清,給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十四營以沉重打擊。
加勒萬河谷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
加勒萬河谷地區,谷深溝窄,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交通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筑了工事、地堡,企圖長期占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
20日,我邊防部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隱蔽接近印軍據點,爾后實施炮火急襲,隨即一部從河谷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另一部從河谷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經近40分鐘激戰,成功地拔掉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
該處戰斗結束后,我軍乘勝擴大戰果,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谷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號、28號”據點,其余印軍哨卡聞訊而逃。至此,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
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斗。
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入侵班公湖南北兩岸建立了據點。班公湖北岸為空喀山口防區,南岸為阿里防區。
21日,擔負空喀山口財區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抓住戰機,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國一側的西里扎普、安拉溝等地的印軍進行反擊;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隊一部,清除了占據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據點的入侵印軍。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斗中,我軍四戰四捷,戰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
轉戰巴里加斯。
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爾縣西北,為獅泉河河谷,距傳統習慣線18公里,河谷寬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東提通列城,兩側為高山。印軍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七營入侵該地,建立據點6處,企圖長期占領并作繼續蠶食其它地區的基地。
23日,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據點全部肅清后,我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戈南下阿里,殲滅巴里加斯地區入侵印軍。受領任務的部隊不顧幾天幾夜連續作戰的疲勞,以驚人的意志揮師南下,對阿里之口、約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轉移中,我邊防部隊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連結行軍1400里,有的分隊兩次徒步齊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爾河。
工兵分隊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橋,保證部隊開進。部隊吃不上熟飯,喝不上開水,吃冰雪,啃干糧,忍饑耐寒,于26日趕到甲崗——獅泉河一帶集結。爾后,分兵兩路:右翼由甲崗——且坎——拉干赫爾方向迂回印軍側后,斷其退路。左翼沿獅泉河谷實施主攻,圍殲印軍于衛里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以阿支、且坎、扎西崗守卡分隊配合主力作戰。
27日,反擊部隊一部抵達山口與印軍打響。機槍連班長司馬義買買提在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沖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他兩次身負重傷,仍堅持戰斗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戰后,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這次戰斗斃、俘印軍多人,占領山口。
27日,阿支、且坎分隊攻占約山口。同日,攻擊部隊對巴里加斯之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印軍的進攻后,收復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又收復了衛里加斯、卡日果等地。衛里加斯地區作戰遂告結束。
新疆邊防部隊在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余里,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復部分領土,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軍事斗爭正處于十分有利的態勢。但是,中國政府本著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于1962年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最主要三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里,脫離接觸。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總理,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應。
中國邊防部隊遵照政府聲明,東段于10月24日停止追擊,在達旺河以北集結;西段于10月28日停止了對入侵印軍的反擊,在甲崗、日土宗地區集結休整。
印方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我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公然要求恢復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后的邊境狀態,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
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加緊戰爭動員和準備。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成立了“應對緊急情況的”內閣,公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軍事援助,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與我軍一決雌雄。
到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0余人。其布勢是:東段、以第四師4個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線;以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區;第五旅分布在“蘇班西里”和“西安”兩邊區,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爾。
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東堤及其以西地區;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鄶勒及其以北地區。喜馬拉雅第三師師部位于列城。
尼赫魯滿以為這樣能有把握擊敗我軍。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軍發動猛烈進攻。鑒于此,要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造用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還必須再給印軍以沉重打擊。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