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建國75周年之際,我們應該回頭聽一聽毛主席說的話”
點擊:  作者:翟庭君    來源:觀察者網  發布時間:2024-10-04 17:27:31

 

1949101日下午三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新華社

 

1949101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1893-1976)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當時,30萬人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慶祝新的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和新領導班子正式上任。毛主席在發表完講話之后,按下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朱德總司令檢閱了部隊。當天,中國很多其他城市也舉行了類似的慶祝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一個多世紀的屈辱歷史。這段歷史從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期間還經歷了漫長的二戰——對中國來說,1931年日本開始占領東北是二戰的開端。在開國大典舉行的十天前,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毛主席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作為一個全新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中有兩個重要的詞:“人民”和“共和”。“共和”一詞意味著1911年革命的完成,這場革命結束了清王朝(1644-1911)對中國的統治,同時開啟了中國的后君主時代。

 

中國的共和思想從康有為(1858-1927)和梁啟超(1873-1929)等眾多的改革派人士那里獲得啟發,他們支持君主立憲,然后由孫中山(1866-1925)付諸實踐。孫中山不僅反對君主政體,更重要的是他還反對數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中的一些弊病,希望生活在幅員遼闊的國土上的中國人能實現團結。

 

另一個詞“人民”在中國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它意味著國家必須代表構成社會大多數的一系列階級,也就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他們就是中國五星紅旗上的四顆小星,而中間的一顆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是作為中國社會轉型的工具而存在的,它并不是轉型的結果。1949年的中國還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是一個即將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民共和國。中國革命不是1949年發生的一個事件,而是很久以前就開始了,這場革命至少是從1931年在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或1936年在延安建立革命根據地就開始了,甚至還要更早。

 

三項重大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這個國家還沒有實現領土的統一,甚至依舊面臨帝國主義侵略的威脅。中國在1949年之后完成的兩項重大任務包括:首先,在中國西南部和南部徹底清除國民黨殘余部隊;其次,以19502月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為標志,在世界上建立同盟關系,以平衡帝國主義對國民黨的支持,并抵抗于19506月開啟的美國對朝鮮半島入侵。打擊右派和建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力量,這兩項工作使得中國不得不延緩實施第三項任務:土地改革。土改是中共在革命戰爭中持續最久的一項工作。

 

1950年冬天,中國共產黨決定啟動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進程,到1953年春天土改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法》第一條總則指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這就是土地改革的目標。

 

在整個過程中,國家鼓勵由中國共產黨培養和領導的基層政治力量,進行了一場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的土地改革。國家不是要把土地贈與農民,而是要確保農民能夠參與地區和地方建設,完成本地區的資源再分配任務。中國的土地改革并非簡單的將土地從地主那里強制沒收,而是在農村將土地關系從封建壓迫轉變為更加公正,這更是一場政治教育。到1956年,全國90%的農民已經有地可種,1億農民參加了農業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也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土地改革產生了如下正面的影響:它意味著無地農民和長工有機會獲得土地和資源,使他們能夠有尊嚴地生活;它意味著在農村人口與土地之間建立了利益關系,鼓勵農民對土地品質進行改善,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力;它意味著舊的地主階級等級文化以及由父權關系導致的各種悲慘狀況被劃上了句號。這些積極成果極大地改善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全國人民對中國革命的熱情很快被激發起來。

 

告別舊社會

 

1949年,根據官方數據,中國社會的識字率為20%,然而大量跡象表明這可能是一個夸大的數字。極低的識字率僅僅是體現中國落后狀況的一個指標。另一個指標是人口死亡率,這個數字高達40%,嬰兒死亡率達到驚人的每1000名新生嬰兒中有250人死亡。當時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還不到35歲。

 

 

圖為1960年,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族自治縣慕士塔格人民公社二大隊的社員在小學生的幫助下在田間學習文化。新華社

 

在經歷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羞辱的百年之后,中國的GDP19世紀初占全球經濟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降到新中國成立時的5%。當時,按人均GDP計算,中國在世界貧窮國家排行榜上名列第11位,僅有8個非洲國家和2個亞洲國家比中國人更加貧窮。

 

19世紀以來,中國農村陷入巨大動蕩,這可以在一系列反抗外國入侵的戰爭和農民起義上得到反映,如太平天國運動(1850-1864)、捻軍起義(1851-1868)和杜文秀起義(1856-1872),此外一些封建地主的行為,也迫使農民和長工陷入了一種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些人之所以參加戰斗,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與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不無關系,也源于中國共產黨在長征期間和長征結束后所作出的各項英明戰略決策。

 

告別舊社會并不是一項容易完成的工作。中國當時沒有資源在短時間內建立起足夠的教育和衛生基礎設施來服務于人民,并借此實現財富的重新分配。在土改過程中,中國在周恩來(1898-1976)和陳云(1905-1995)的領導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該計劃歷時兩年制定完成,其中強調中國應完成四項任務:

 

第一,中國應建立自己的工業基礎,以滿足城鄉人民的需求。在國家所有的建設資金中,有58.2%投入工業領域。

 

第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不是空想來建設新中國。這意味著國家所掌握的寶貴資源必須得到合理利用,中國需要培養一支龐大的公務員隊伍來處理國家的日常工作,并利用國家的權力來推動國民經濟的民主化。

 

第三,盡管蘇聯在中國早期的工業化過程中的確提供了幫助,但中國應該在不過度依賴外部力量的情況下,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進行獨立的工業生產。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共向中國派遣了3000名技術專家,并接收了1.2萬名中國留學生到蘇聯學習科學技術。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發展所需的外國貸款僅占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

 

第四,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的國家,應該在國家的資本積累與人民的消費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一五”計劃明確指出,要慎重考慮如何滿足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過多的資源投入固定資產,可能會打擊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積極性;而把過多的資源用于解決眼前人民的生活困難,只會把問題拖到未來。

 

由于第一個五年計劃部署周密,中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但這些進展還不足以滿足人們當時巨大的需求。雖然提高物質生活條件的各種客觀因素在逐漸累積,但若要解決重大的社會問題,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中國有很多具有高度工作積極性的干部,他們把戰爭年代的犧牲精神和工作經驗發揮了出來,中國的掃盲和醫療健康事業在這一時期都實現了極大的進步。

 

1950年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其中甚至包括在田間為農民舉辦識字班。19531124日,政務院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發出《關于掃盲標準、掃盲畢業考試等暫行辦法的通知》,有1.5億人參加了掃盲和各級業余學校的學習。

 

20世紀40年代的混亂年代,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形成了互助的傳統,這一傳統對新中國建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起到很大作用。有了這種形式的醫療保險,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開始投入資源建設公共衛生設施,包括在一些內陸省份建立綜合性醫院,并且在農村建立了大量衛生所。此外,中國還制定了“赤腳醫生”計劃,允許醫學院為醫生提供基本培訓,以便前往農村地區為人們服務,這使農民能夠獲得以往沒有的初級醫療保健服務。

 

中國還需要對抗腐敗和干部受到侵蝕的現象,這在當時已成為很棘手的問題。1951年和1952年,中國分別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了“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兩場斗爭。

 

在改革開放前的29年里(1949-1978),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增加了32歲。換句話說,在中國革命成功后的每一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都增加一歲以上。1949年,全國文盲率高達80%,不到30年的時間,城市文盲率降至16.4%,農村文盲率降至34.7%,適齡兒童入學率從20%提高到90%,醫院數量增加了兩倍。

 

1952年到1977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11.3%。就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而言,1949年中國還沒有國產汽車,到1970年他們已經有能力向外太空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道上反復播放了《東方紅》樂曲,工作了28天,不過直到今天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地球軌道上運行。在毛主席領導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中國取得了眾多工業、經濟和社會成就,這為1978年后中國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擺脫對外國的依賴

 

1954年,毛主席在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講話時指出:

 

“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究竟需要多少時間?現在不講死,大概是三個五年計劃,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個基礎。到那時,是不是就很偉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們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大概經過五十年即十個五年計劃,就差不多了,就像個樣子了,就同現在大不一樣了。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所以,我們不能驕傲和自夸。當然,我并不是說我們在生產出第一輛汽車時就可以自夸了,在生產出十輛汽車時變得更加自夸,在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汽車時變得更加驕傲自滿。那樣是不行的。即便五十年后,我們的國家發展起來了,我們也要像現在這樣謙虛。如果到那時我們變得自負,看不起別人,那就不好了。即使再過一百年,我們也不能驕傲。我們決不能驕傲自大。”

 

這次講話有三個要點。第一,建設社會主義需要時間,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的國家進行革命,需要黨、國家和人民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耐心是民族解放運動理論的核心價值。第二,中國需要科學技術和工業能力來打破對外國的依賴,進而生產高價值的現代工業產品。為此,中國既要從外國引進技術,也要培養自己的科技人才。第三,謙遜與耐心同樣重要,中國不是在追求民族沙文主義,而是在追求實現國際社會主義。

 

在大躍進(1958-1962)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間,中國曾試圖解決棘手的對外國依賴的問題,但并沒有取得成功。在當時以及毛澤東去世后的兩年里(1976-1978),中國吸取了許多教訓。

 

19765月,《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這篇文章所表達的哲學立場很快就吸引了許多黨內人士的注意。1978年鄧小平(1904-1997)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發表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篇講話就引用了上文中的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實際上是對唯物主義的堅持,使中國的社會主義走上現實的軌道,而不是試圖通過過度的主觀主義來加速推動事情的進展。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就是建立在這個哲學基礎之上的。

 

 

1978511日,《光明日報》發表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東方IC

 

19631月,周恩來制定了一個計劃,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即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在1978年的講話中,鄧小平重提了這四個現代化,并指出“如果不打破僵化的思想”,這四個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第二年,鄧小平提出了“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只能建立在工業進步的基礎之上。

 

在研究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吸引外國高科技企業投資的政策時,人們對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有各種不同的評價。雖然一些方面往往會被人們忽視,但有兩點是應該得到強調的:

 

第一,中國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來提高農業生產力,這削弱了以往的合作社制度,這項制度致力于追求更高程度的勞動力社會主義化和集體主義;第二,中國共產黨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作用必須得到加強,這需要通過對干部進行更好的政治教育和紀律約束來實現。

 

如果中國忽視在新殖民主義世界秩序中對外國依賴所帶來的問題,以及當權力成為目標時經常出現的腐敗問題,中國將永遠無法迎接四個現代化的挑戰,也無法向社會主義邁進。

 

打開國門之后,外國資本首先來自海外華人,其次是以日本為首的東亞資本,最后是來自西方的資本;這些境外投資進入中國的目的在于利用受過高等教育的健康勞動力,但這也為中國自己的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建國后前三十年所奠定的基礎上,中國的堅持終于開始打破對外國的依賴。中國自1978年以來取得了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長,消除了絕對貧困,增加了家庭消費,包括教育消費,這一切是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奮斗的結果。雖然中國對外國的依賴仍然存在,但已經被大大削弱了,但與此同時,伴隨著改革進程也出現了社會不平等加劇和社會結構受到削弱等問題。

 

曲折的道路,光明的前途

 

2016年,在反思中國對外依賴問題時,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指出:“對外國核心技術的依賴是我們最大的隱患,這種依賴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對美國缺乏信心和中美之間爆發的貿易戰,促使中國走上了一條與西方不同的道路,中國開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3年),最近又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2023年)。“一帶一路”倡議表明,中國希望在美國和歐洲之外開拓新的市場,同時也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在發展領域實現突破。

 

2023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黑龍江省考察時指出:中國應“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美國發動的貿易戰迫使中國在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納米技術和計算機芯片制造等領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

 

另外兩個快速發展的例子是,2022年中國的數字經濟占其GDP比重已經達到了41.5%2023年其5G技術的普及率甚至超過了50%。雖然這些戰略性行業的增長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但近年來中國政府已采取果斷措施遏制“資本無序擴張”,這些措施特別針對的是大型科技壟斷企業、其他私營部門以及房地產投機。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解決中國人民面臨的新的“三座大山”,即高昂的教育成本、高企的房價和昂貴的醫療費用問題。

 

中國革命仍然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這場革命之所以沒有完成,是因為歷史仍然在向前發展,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緊縮和債務政策徹底失敗后,中國正在尋找一種新的發展架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與其他全球南方國家的關系將如何定位,正是這樣一個問題。

 

中國能夠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同時推動先進技術的開發,這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很好地處理了在投資和消費之間取得平衡的問題。中國的穩定和實力使它現在能夠進入世界舞臺,為解決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和解以及巴勒斯坦等棘手的問題發揮領導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5周年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在今天應該回頭聽一聽毛主席在1954年的講話,他當時強調中國需要發展獨立的科學技術,并永遠保持耐心和謙遜。

 

 

2024925日上午,中國洲際彈道導彈試射成功。中國軍網英文版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徹底消除了極端貧困,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14億人口的中國終于實現了小康。現在,中國正在為實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奮勇前進。這個目標體現了任何發展進程都應有的重要特征,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應該如此。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翟庭君(Tings Chak| 維杰·普拉沙德(Vijay Prashad),翻譯/馬力】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