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王緝思:新冠疫情沖擊下的中美關系走向
點擊:  作者:王緝思    來源:“北大國發院”  發布時間:2020-04-08 08:45:53

 

1.webp.jpg
題記:本文根據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緝思教授在“國家發展”系列講座的演講記錄文字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演講主題為“新冠疫情沖擊下的中美關系”,主要講四部分:
 
一、 新冠疫情發生之后,美國對中國做了哪些事情、中美關系有哪些新變化;
二、 中國對美政策和態度的個人解讀;
三、 中美關系的現狀和走向;
四、 世界總體形勢以及對中美關系的態度。

一.美國對華政策變化
 
美國對華政策的新動向可追溯到2017年,特朗普執政以后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個人觀察,2009年開始中美關系就逐漸朝不好的方向發展。也就是在奧巴馬執政期間中美關系已經開始變化,只不過不像特朗普上臺后那么顯著。今天中美關系里的各項問題,包括經貿摩擦、香港、臺灣、人權、南海、技術脫鉤、知識產權等問題,在2017年特朗普上臺前就已經開始。
 
特朗普還沒上臺,就給臺灣領導人蔡英文打電話,引起美國國內很多人反對,中國也強烈抗議。特朗普上臺之后在臺灣問題上反而沒做太多壞事,主要精力放在了對華經貿關系,以糾正中美貿易順差。這符合特朗普本人的執政特點,即主要精力用于振興美國經濟,力圖讓美國再次強大。
 
特朗普和美國國務卿、國防部長以及身邊的其他幕僚,均把中國確定為主要戰略對手,即戰略“競爭者”和所謂“修正主義國家”。“修正主義國家”的意思是說中國想要修整現在的國際秩序,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不滿。然后,美國聲稱要用全政府的方式同中國進行全方位的長期戰略競爭。
 
特朗普執政期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后變成貿易戰。今年初,隨著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貿易戰告一段落。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要在接下來兩年里購買價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包括油氣、農產品、制造業產品以及金融服務,還有改善知識產權保護、停止強制技術轉讓、放松匯率管控等。
 
特朗普原本打算在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以后進行第二階段經貿談判,但是中美都發生了嚴重疫情,第二階段貿易談判的時間和結果變得更加不確定。也就是說,中美貿易爭端暫時熄火,但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美國并沒有取消第一階段協議簽訂之前對中國加征的很多關稅。
 
第二階段談判的重點,應該是針對中國國有企業補貼、市場準入、外商投資審查、網絡安全等。
 
今年1月新冠肺炎爆發,中國本來希望在兩國共同對抗新冠肺炎的情況下有更多合作,但是美國的反華言行不僅沒有偃旗息鼓,反而變本加厲。
 
戰略方面,美國在繼續對中國施加壓力。最近特朗普訪問印度,含沙射影批評中國,還跟印度總理莫迪發表聯合聲明,表示要加強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融合,建立有意義的南海行為準則支持旅游、航行與安全,這也顯然是針對中國。美國同時還在努力削弱中國在聯合國及其他機構的影響力,比如,近期美國就成功阻撓中國代表被提名為參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總干事。還有今年2月初,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全國州長協會上發表演講,表示美中競爭不僅是聯邦政府的事,也是各個州的事情,號召各州聽從聯邦政府的指示對中國提高警覺。
 
這次疫情發生以后,美國政府對中國不僅態度多變,表現也前后不一。特朗普剛開始還贊揚中國的抗疫工作透明公開,副總統彭斯也表示中國跟美國是在合作。后來就逐漸發生變化,特朗普在講話中直接將新冠肺炎病毒稱為“中國病毒”,反駁美國軍方把病毒傳到中國的說法。現在,美國在很多方面對中國造謠摸黑,單是疫情方面也說了很多壞話。
 
盡管如此,中美還是有一些合作,美國的疫控中心也加入了世界衛生組織并考察了中國代表團,《紐約時報》的記者也肯定了中國的做法,稱美國應該學習中國。
 
總之,中美之間當前外交信息比較混亂,兩國關系整體上并沒有因為新冠肺炎爆發好轉,反而更壞。
 
未來,特朗普政府和美國國會繼續在貿易關系、技術競爭、網絡安全、臺灣、香港、涉藏、涉疆等很多問題上,出臺新的政策和舉措,加強部門協調,對中國全面施壓。
 
貿易關系方面,2月底疫情嚴重之際,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口罩、醫用手套等幾十種醫療產品免除關稅,這對中國是好事,但是后來美國發現還需要進口中國的藥品和藥品原料、醫療器械,感覺很不舒服,擔心未來受制于中國,決定要自己生產或到世界其他地方購買,減少對中國醫療產品和藥品的依賴,想要跟中國脫鉤。
 
技術競爭方面,對華為的打壓仍在繼續。孟晚舟女士還在加拿大,美國還想把她弄到美國審判。美國動用了外交、司法、行政等多重手段打壓和抵制華為,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在很多場合,比如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強調華為對國家安全、民主政治制度的危害,企圖阻撓英國等西方盟國在5G網絡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美國國內也在探討怎樣扶植本國5G產業發展,美國財政部對海外投資者加強審查的新規則也在最近生效。還有很多方面的協調政策,目標都是不讓美國技術成為幫助中國加強監控能力、軍事能力的工具。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也是動作不斷。今年1月蔡英文連選連任臺灣領導人,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祝賀蔡英文連任,對她在美臺和兩岸關系上的領導力表示認可,并且強調美臺共享的民主價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美國稱至少應該讓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的會議,企圖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
 
在南海問題上,美國還在施加壓力,不僅美國的海軍偵察機跑到南海上空偵查,還想要加強印太(即印度-太平洋地區)戰略,并鼓動越南、菲律賓等跟中國有南海爭端的國家對中國施加新的壓力。
 
在香港問題上,美國去年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企圖干涉中國內政,并提名香港民主運動角逐202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在西藏問題上,美國通過了《2019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公開干涉中國內政,特別是在未來藏傳佛教領袖十五世達賴喇嘛的繼任權問題上,鼓動無視中國政府意見,由西藏人自己來決定。
 
在人文交流方面,對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進行很多監視活動,哈佛大學的一位化學教授還被加上罪名,受到聯邦調查局指控。2月18日,美國國務院還將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日報》社、《人民日報》社這5家中國媒體納入《外交使團法》的適用范圍,也就是將他們等同于中國政府代表,對他們的活動進行限制。中國2月19日對此予以反制,宣布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外國記者的記者證。美國國務院3月2日進一步要求,這5家中國新聞機構駐美的中國籍員工總數減少到最多100人,并應于3月6前提交詳細名單。為此,中國對《華爾街日報》、《紐約日報》、《華盛頓郵報》這三家媒體在中國的記者,以吊銷記者證的方式進一步反制。
 
還有美國的智庫等媒體,連續發表涉及中國政策的報告、論文、評論,基調同美國對華政策相呼應,甚至呼吁美國政府對中國采取更強烈的政策。多位總統候選人也都發表了抨擊中國的言論,拜登甚至直言,“一旦當選,我會對中國采取很強硬的措施,特別是我會加強跟美國的同盟關系來共同應對中國”。這意味著美國試圖糾集盟友和伙伴共同牽制中國的國際影響。
 
在今年美國大選過程中,中國也會是一個比過去更加顯眼的議題。當然,美國大選還是聚焦美國的國內問題,包括經濟增長緩慢、金融危機閃現,還有社會不平等、移民、醫療衛生、教育等傳統問題,而不是對外關系問題。只是一旦談到對外關系,中國就會變成其中的第一大議題。
 
目前對于誰會當選美國總統,各方說法不一。2020年3月之前,美國經濟狀況還不錯,民調測試對特朗普競選比較有利。現在疫情在美國爆發,對特朗普的壓力非常大,隨著被感染和死亡人數增加,他本人對疫情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反對派為此對他提出批評,紐約州州長就批評特朗普“中國病毒”這個提法不負責任,稱紐約州很多華人、華裔和亞洲人已經受到種族歧視,這個提法只會讓這些人更受欺負,這對美國和紐約州都不好。伴隨疫情發展,特朗普還會遭受更大的壓力。雖然特朗普在共和黨里沒有競爭對手,但是與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會有競爭。
 
誰當選對中國更有利呢?我認為各有利弊。
 
如果特朗普連任,在貿易問題上還會繼續對中國施加壓力,而且,特朗普身邊的輔政者對中國均無好感,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等國家機構的反華勢力也很強大。雖然特朗普稱贊中國干得不錯,聲稱跟中國的國家主席是好朋友,但是他任期所做的事對中國并沒有造成好的影響。對中國來說,特朗普連任肯定還將出臺很多政策,2017年特朗普一上臺就出臺了反華政策報告。相對好一點的是,過去這幾年,特朗普主要是在經貿問題上跟中國較勁,不大關注南海、臺灣、香港、人權、新疆等問題,甚至壓制極端反華勢力,提出要把經貿問題處理好了再解決其他問題。
 
如果拜登上臺,在中國內政、南海問題和國際問題上,可能比特朗普做得更過分,特別是很可能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應對所謂的中國威脅。但相對好一點的是,拜登跟中國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對中國的了解比特朗普多,他自己也不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威脅。另外,拜登身邊的輔政成員,很多都是奧巴馬執政期間用過的外交官,對中國的了解要比特朗普班子資深得多。
 
總之,不管誰當選美國總統,對中國各有利弊,但總體上對華關系都不好。美國政府不斷強化對華競爭戰略,再加上美國朝野對中國既有的負面印象,都讓我們對未來幾年美國的對華政策難以樂觀。
 
二.中國對美政策和態度
 
今年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通電話,楊潔篪指出,“美國一些政客不斷詆毀中國和中方防控努力,對中國進行污名化,激起中國人民強烈憤慨,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予以強烈譴責。中方正告美方,任何詆毀抹黑中國的圖謀都不可能得逞,任何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都必將遭到中方堅決反擊。中方督促美方從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愿出發,與中方和國際社會加強溝通合作,共同維護國際公共衛生安全”。蓬佩奧則稱,中國指責美國軍方散播了病毒,是對美國進行污名化,美國對此非常不滿意。中美雙方此次通話其實都很不愉快,互相指責對方損害了中美關系、損害了自己的國家利益。
 
近兩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中國政府、智庫、媒體、民間輿論,對美國的態度都發生了明顯變化。此前很長一段時間,中美關系都被視為是重中之重,應該堅持對美國韜光養晦原則。如今,這些看法已經從主流輿論平臺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對美國應該針鋒相對,敢于亮劍。文藝作品以及各種視頻、文章中,甚至已經表示對美國不能再抱希望。
 
在宣傳方面,弘揚中華文化、傳播中國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提升以中國方案引領世界潮流的自信,成為正能量和主旋律。比如中國在這次治理疫情期間的表現,主流宣傳總體評價非常成功,稱中國給世界立了一個標桿,也開始對世界各國進行支持,包括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國家。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政府和民間對于美國反華言行的容忍度也大大降低。比如去年12月,美國NBA火箭隊的總經理莫雷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不當言論,我們以取消美國NBA諸多節目轉播作為制裁。針對美國將5家中國媒體納入《外交使團法》的適用范圍,今年2月中方以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北京記者的記者證予以反制。針對美國的“中國病毒”論,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援引美國疾控中心負責人的話予以反擊,并稱美國欠中國一個解釋。
 
類似事件的處理可能將成為一種模式,即不再容忍美國攻擊中國。中美信息戰、輿論戰、外交戰愈演愈烈,正在成為一種難以逆轉的慣性。
 
在經濟、技術、人文交流方面,中美雙方都在減少對對方的依賴。中國在對美國貿易、投資、金融、技術等領域,更加強調自主創新。我們不希望中美經貿、技術脫鉤,但正在為此做思想和物質的雙重準備。中國需要的產品,不管是5G、航空發動機或者其他,應該自己制造。美國人也在警惕,比如美國現在進口中國很多的醫療產品和藥品,也想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疫情期間,外交部發言人還嚴厲批評稱,美國第一個從中國撤出使領館人員,第一個對中國公民采取全面限制措施,不斷制造散布惶恐,帶了一個壞頭。鑒于美方的態度和措施,中國文化和旅游部2月24日提醒中國游客切勿前往美國旅游。中美雙方互相之間的意見、反感已經到了如此程度。
 
整體而言,我們對美國的不信任和反感達到了中美建交41年從未有過的程度。
 
與此同時,中俄關系已經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政治互信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也更加重視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重新樹立“國際統一戰線”觀念,對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加大了工作力度,也取得成效。在沒有美國參加的國際機制中,比如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等,中國起到了引領作用,包括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這都表明,美國對華政策的巨大轉變,中國已有清醒認識,并做出了相應的戰略、思路和具體政策上的調整,方向是更加堅決地競爭、斗爭。中國總體上強調對美國要丟掉幻想,準備面對驚濤駭浪般的挑戰,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增強競爭意識。
 
對美外交表態目前還保持和緩,即堅持“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疫情發生以后,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通電話,也表示雙方需要合作。
 
三.中美關系的綜合判斷
 
近幾年來,中美經濟、軍事實力的對比繼續朝向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展,各自國內的政治生態也都出現了明顯變化。美國政治極化,即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爭論非常激烈,而且身份政治很突出;中國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元化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反腐敗斗爭等力度更大,意識形態、網絡管控也比過去更嚴厲。中美雙方在社會制度、價值觀和國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因此越來越突出。
 
貿易戰只是中美關系惡化的一個征兆,而不是原因。貿易戰暫時掩蓋了其他領域的沖突。
 
中方的應戰態勢初期比較被動,2019年秋季以來,中國更加強調打主動仗,樹立斗爭觀,面對美方緊鑼密鼓的反華攻勢,不斷回擊。新冠疫情以來,兩國高層交往進一步減少,以“隔洋喊話”為主。疫情防控的客觀要求也使雙方難以私下溝通,這對緩和沖突不利。
 
雙方的旅游、人文交流、科技合作方面也都處于停滯狀態。過去曾經起過一定溝通作用的中美“二軌對話”,即政府官員和政府代表以個人身份,和對方政府官員或代表進行對話,現在已經停止。智庫的互訪也很少。由于政治顧慮和交通阻隔的雙重原因,至少短期內這樣的對話都沒有再啟動的希望。
 
同中美建交以后發生的歷次危機相比,這一階段的中美關系滑坡時間長、領域廣、感情色彩濃、民意基礎深。中美關系的這一輪危機不是突發的,是長期下滑的加速。斗爭范圍涉及軍事、貿易、人權、臺灣、香港、西藏、新疆,還有這次疫情,幾乎囊括所有領域。雙方民意的反應也開始向負面發展。
 
未來,中美朝向矛盾不斷、日益緊張的關系發展,妥協的余地和回旋的空間越來越小。中美兩國從全面競爭走向全面對抗,陷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這種趨勢如果繼續下去,首要的戰略考慮不是“新冷戰”,與當年的美蘇關系相比,中美如果全面對抗,將比美蘇對抗的代價更高昂。當年美蘇相互隔絕,沒有經濟關系,也沒有文化交流,更沒有科技合作,只是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的隔空競爭關系,只限于軍備競賽,即發展核武器。如今的中美雙方一旦走向全面對抗,雙方深度融合的經濟、文化、社會交往等不得不強行拆分,即所謂的“脫鉤”或“離婚”,關系更復雜,影響更深遠,更像是反目成仇。
 
原來美國對中國抱期望,期望中國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自由化,中國也總覺得中美關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中國有大量留學生、訪問學者去美國,雙方有大量的技術交流、經貿合作,在政治上也提出努力建設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其實也意味著中國對中美關系也抱有期待。但現在這種期待已經基本上都消失,振蕩效應和心理上的“內傷”開始出現。
 
相比之下,美蘇關系是本來也就不抱期待,壓根兒就沒打算好。中美雙方則互有所求,期待挺高,如今各自失望。這種痛苦比美蘇冷戰的痛苦更為嚴重、持久,更讓人難受。
 
現在的美國,種族主義和民粹主義開始顯性化,比如對亞裔人的歧視、恐懼。加上政治因素,對美籍華人和華僑,還有中國留學生的隔膜和歧視也變得現實。中國民眾中越來越普遍的文化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也令美國人不服氣。
 
疫情之下,中國人戴口罩,西方人不戴口罩,只是文化和生活習慣不同,并不是政治問題,但也摻入了民族因素。
 
近期來看,中美關系不太可能突然翻車。首先,第一階段經貿協定暫時緩和了經貿沖突。其次,兩國各自的國內生態使雙方都會努力避免雙邊關系突發嚴重事態。中國正全力以赴爭取抗疫勝利,實現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現在復工、復產、復課已經提上日程。美國除了應對疫情,政界正忙于大選和兩黨相互攻擊。再次,新冠肺炎正在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蔓延,疫情發展很難預料,挑動中美關系的勢力也很難得逞。所以,中美關系雖然在變差,但也不利于中美斷交或全面惡化的突變。當然,未來不能排除這種突變的可能性。
 

四. 國際態勢與其他國家對中美關系的態度

 
中美關系也是世界大國關系和整體國際關系的重要部分。從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經濟動態來看,俄羅斯出現新變化,普京有可能執政到2036年。歐洲各國現在民族主義右翼、民粹主義上升。中東陷入動亂。韓國、日本忙于自己的國內事務。東盟各國也在集中精力處理內部事務,比如馬來西亞的總理又要換人。智利等拉美國家也相繼出現動蕩局面。
 
在本來就已經碎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里,又納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上各個地方都開始出現問題,全球經濟普遍下滑,甚至有進入衰退的危險。
 
面對中美關系,其他多數國家都不愿意加入中美任何一方去跟另一方對抗。所以,我不認為當下的世界是兩極格局,美國這一極已經削弱,美歐之間的凝聚力在特朗普執政期間也明顯縮小。中國通過GDP高增長和外向型經濟,尤其是通過“一帶一路”,為世界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如果中國想拉一個國家跟自己牢牢地站在一起對抗美國,也很難。中國的國際地位持續上升是現實,但不能奢望組成一個抗爭美國的國際戰線。
 
最后小結:新冠疫情對中美關系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雙邊關系下滑的速度加快,官方關系處在幾乎凍結的狀態,戰略互信缺失日益嚴重,民間相互反感的情緒前所未有。未來,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執行難度更大,經濟和技術逐步脫鉤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各方面的交流也將進一步壓縮。這是20世紀七十年代初中美建交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將持續的時間和下滑的底線均難以預料。

 

1.webp (1).jpg

【作者簡介】王緝思,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王志勤  整理;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北大國發院”)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