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錢昌明:英國是怎樣成為“日不落帝國”的?
點擊:  作者:錢昌明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發布時間:2018-05-19 16:36:48

 

 1.webp (15).jpg

 

  1688年的“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其時,英國的人口不過600萬,國土面積僅區區24萬平方公里,就世界范圍來說,不過是一個“蕞爾島國”。可是僅僅過了一個多世紀,到1815年滑鐵盧戰役結束,英國徹底擊敗稱霸歐洲的拿破侖法國,奪得世界大國“霸主”的寶座,并很快發展成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到一戰前夕,它竟然控制著世界上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直接掌握著地球上約1/4(4.3億多)人口的命運。研究一下近代英國崛起的歷史,應該能從中找到一些發人深省的啟示。

 

  封建向資本的悄悄嬗變

 

  歷史發展是不可割裂的,近代英國本是古代英國的發展;要研究近代英國崛起之謎,還得從了解古代英國著手。古代英國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中世紀末期,英國還處在都鐸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

 

  1485年8月,里奇蒙伯爵愛德蒙·都鐸,參與玫瑰戰爭(封建貴族混戰,雙方各以紅、白玫瑰為徽記),在包斯華茲原野(Bosworth  Field,在今英國中部)一戰,擊敗并殺死英王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英王亨利七世。以后,歷經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的統治,1558年由伊麗莎白一世女皇繼位,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穩定統治,這一時期成為英國由“古代”向“近代”嬗變的關鍵。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物質生活的生產無疑是第一位的。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說,就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0頁)

 

  回顧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就經濟形態來說,大致經歷了原始經濟、自然經濟和知識經濟三個發展階段:

 

  原始經濟從采集、狩獵開始,逐漸形成原始農業和原始手工業,經過了漫長的二、三百萬年時間,才逐漸地向自然經濟過渡。

 

  自然經濟以農業種植為基本特點(游牧經濟本質上也是自然經濟),輔之以手工業的發展。如果以公元前31世紀古代埃及奴隸制王國建立起算,它的發展幾乎囊括了整個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

 

  知識經濟以機器的問世為標志,它是一種以工業、科學技術知識為核心的經濟,它的出現(以英國工業革命為起點)還只是兩百多年的事。

 

  人類所以能夠從古代文明邁入近代文明的門坎,本質上就是生產方式的變革;即從古代中世紀以農業、手工業為特征的自然經濟,質變為工業、科學的知識經濟的飛躍。這是幾千年才難得一回的機遇,這一變革的意義是如此巨大,以致人們很難簡單地對它進行完整、全面的表述;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徹底地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面貌。

 

  然而,以近代的知識經濟取代古代中世紀的自然經濟,它是有條件的,需要有一個能適合這一經濟形態生存、發展的土壤和氣候。如果沒有這些必要條件,新的經濟形態是完全不可能產生的。那么,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究竟誰能開近代經濟形態變革之先呢?這在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誰也不知道。可是,歷史的幸運之神,其實早就悄悄地降臨到了大西洋上這個小小歐洲島國——英國。之所以如此,這中間固然有許多偶然的因素,但也不全是偶然;還因為英倫三島本身確實存在著具有吸引幸運之神獨特魅力的必然性。

 

  人所共知,以工業和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物,正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孕育了知識經濟;而英國恰恰正是最早在完全意義上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

 

  15世紀后半期,在亨利七世創建都鐸王朝以后,世界正在無人意識的情況下發生著一系列帶有顛覆性的變化:

 

  變化之一:資本主義沖擊波的影響

 

  14、15世紀,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共和國,如熱那亞、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等的工場手工業崛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出現,商業繁榮,其發財致富的影響強烈地沖擊著整個歐洲,它自然也影響著英國。

 

  意大利城市的資本主義沖擊波傳到了英國,促使都鐸王朝從亨利七世開始,就采取了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發展對外貿易的政策。

 

  變化之二:新航路的開辟

 

  從1487——1522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達伽馬,西班牙的哥倫布和麥哲倫,先后開辟了從歐洲出發的兩條新航路:一條向東,由葡萄牙航海家沿著西非海岸,繞過南非好望角到達亞洲的印度;一條向西,由西班牙航海家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最后又繞南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印度洋,最終完成了環球航行。

 

  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的航運中心開始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區,英吉利海峽成了當時最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英倫三島很快就成了一個航運貿易中心,它在客觀上刺激、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較為迅速的發展。

 

  變化之三:英國農業的變化

 

  中世紀的英國農業仍屬粗放、落后的經濟,然而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卻非常適宜養羊,于是養羊業不知不覺地發展起來。開始由于缺乏毛紡技術,所產羊毛大多作為原料出口。以后來到英國的歐洲大陸移民帶入了先進的紡織技術,英國的毛紡業就逐漸發展起來。15世紀,英國已從羊毛輸出國轉變為一個呢絨出口國,16世紀中期,英國出口呢絨已達十幾萬匹!毛紡業幾乎遍及每個村莊,整個英國成了以毛紡業為支柱的經濟,毛紡業成了民族工業,它的發展又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全面變革。

 

  變化之四:圈地運動的發生

 

  隨著毛紡業的興旺,養羊成了有利可圖的行業,由此在英國引起了圈地運動。從15世紀末開始,農村中的一些土地貴族就以暴力驅趕農民,大規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農民的耕地,使之成為牧場。他們僅雇傭少量、工資低微的農業工人放牧羊群,使大部分農民失去生機,淪為流民。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恰恰正是這一具有英國特色的圈地運動,使英國古老的封建經濟結構在無聲無息中,居然向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著轉變。

 

  整個16世紀的圈地運動,雖然主要發生在英格蘭中部的肥沃平原,所圈占土地也不是最多,僅占整體面積的20%左右,但它造成的社會影響遠非這個比例所能表達。圈地運動使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相分離,它為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雇傭勞動力;又隨著毛紡業發展和圈地運動進行,原先的土地貴族則逐漸由一個舊的封建貴族,悄悄地嬗變為新的社會階層——新貴族,即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他們同城市里的新興資產階級,共同成為英國社會結構變化中極富生氣的社會力量;另外,圈地運動又幫助新貴族部分地完成了早期資本的原始積累。

 

  都鐸王朝時期,特別是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英國社會的上述變化,加快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英國的城市逐漸凸現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性作用,愈來愈商業化、專門化和開放化。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通過市場聯系得以更加緊密,國內統一的市場體系逐漸形成。倫敦人口在16世紀迅速地翻了兩番,由5萬發展為20萬,英國在經濟上開始整合,這使它迅速成長為一個歐洲不容忽視的強國。在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嬗變的這一過程中,伊麗莎白一世女皇和她的政府無疑起到了強有力的“推手”作用。

 

  伊麗莎白一世女皇是亨利八世的次女,當同父異母的哥哥愛德華六世、姐姐瑪麗一世女皇先后去世后,繼承大位登上女皇寶座。她在位時間長達45年,僅次其父皇亨利八世的48年,對英國歷史的發展具有極為重大的影響。

 

  中世紀歐洲,歷來有各國王族相互通婚的習俗。伊麗莎白即位時,年方25歲,其時,西班牙國王、瑞典國王、奧地利大公、法國國王、薩伏依公爵、安茹公爵等王公貴族,紛紛向她求婚。然而,伊麗莎白明白,她的婚姻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讓英國卷入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無窮無盡的矛盾與糾葛之中。為了避免出現這一可能發生的后果,徹底擺脫可能發生的一切外來干涉或控制,她毅然以各種借口一一拒絕這些外國求婚者,選擇了獨身不嫁,心甘情愿地做了一名英國人民的“大眾情人”。隨著這一時期英國民族的最終形成,伊麗莎白同莎士比亞一起,逐漸成為英格蘭民族自我意識覺醒時代的鮮明象征。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正確地處理了當時英國的宗教矛盾。她既不支持天主教,也不倒向新教,而是明智地選擇介于兩者之間的“國教”。她先后頒布《至尊法案》和《三十九信條》,鞏固了國王作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的地位,使國教信仰最終成為英國人區別于歐洲其他國家人們的獨特標志。英國國教地位的確立,從根本上保證了英格蘭民族和國家的統一與穩定。

 

  伊麗莎白一世依靠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竭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她大力推行傳統的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的政策,授權商人組織貿易公司,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其時,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正如日中天,為了拓展海外勢力,她發展海軍,不惜公然支持本國海盜對西班牙商船的騷擾與搶掠(英國西南沿岸一直存在著專干殺人越貨勾當的海盜,后來形成了一批亦商亦盜的海上武裝集團)。1573年8月,女皇堂而皇之接受著名海盜德雷克船長的進獻,把他搶掠所獲的大部分金銀財寶收入囊中。1580年她又授予德雷克以“爵士”封號,并通過他的海上劫掠活動,培養出一批忠于女皇的皇家海軍精英。1588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這位德雷克爵士的戰斗勇氣,英國艦隊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伊麗莎白還改造國家和政府機構,將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開始了近代政治方式的第一步。

 

  總之,正是在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時代,古代英國的封建主義才悄悄地逐漸完成向近代資本主義的變化,為近代英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開創知識經濟之先機

 

  早在1848年,馬克思就看出了近代知識經濟興起——工業革命的偉大意義。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寫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里馬克思說的“階級統治”,可理解為世界范圍新興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即資產階級革命在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法三國的完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于1688年,美國完成于1783年,法國基本上完成于1794年。因此,到1848年,取三國資產階級統治確立的平均數為93年,故稱之為“不到一百年”)

 

  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在社會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具有無可估量的作用和力量。在1856年《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中,他就提出“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紗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的論斷;隨后,又在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中,明確提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明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

 

  歷史的發展也充分證實,隨著知識經濟在世界范圍的不斷擴展與壯大,到了20世紀40年代以后,世界范圍的社會生產力得以跳躍式地飛速發展。

 

  有統計資料表明:整個16世紀,自然科學領域的重大創造發明是26項;17世紀為106項;18世紀為156項;19世紀為546項;到20世紀前半期則達961項;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后,竟一下猛增到近400萬項之多!幾十年時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輕易地超過了以往人類幾千年創造積累之總和!

 

  更為重要的是,此時從科學的新發現到實踐應用的周期,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在19世紀與20世紀初,一項新的科學發現要轉化為生產力,其間隔的周期往往需要幾十年以至上百年之久。如蒸汽機的真正應用前后就化了80多年時間;電力的應用,從科學家對正負電荷的認識直到電力網的建成,則費了150年時間。在其后知識爆炸的年代里,情況就不同了,這種周期被大大地縮短。1939年奧托·哈思發現核裂變,到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中間只相隔6年;1958年湯姆和肖樓提出了關于激光的科學設想,僅僅兩年之后,梅曼便制成了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不到十年激光即被廣泛應用于光電子工業部門;計算機的出現總共只有30年的歷史,如今竟然已發展到第四代,功能大大提高,并對幾乎所有行業產生深刻的影響,已成為當今信息時代的象征,生產力如此飛躍的發展,這就是知識經濟結出的碩果。

 

  現在,人們已經清楚,工業革命——知識經濟的出現,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有一個穩定的、能保證知識經濟成長環境的強有力的政權;

  有相當的資本積累;

  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

  擁有一個巨大需求的市場;

  教育事業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上列五個條件中,第一個條件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也可稱之為“前提條件”,它是后四個條件的保證,缺了這一條,那就什么也沒了。

 

  以往學者大多把這第一個條件稱之為“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其實,這一表述是不夠準確的。因為18世紀中期,當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時,歐、美許多國家也已經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如荷蘭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法國等。那么,為什么工業革命不首先在荷蘭發生呢?要知道荷蘭的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時間要比英國早約一個世紀,為什么工業革命偏偏在英國發生呢?關鍵在于:英國這個資產階級政權,是“一個穩定的、能保證知識經濟成長環境的強有力的政權”,而其他那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卻還做不到這一點。

 

  早從都鐸王朝開始,它雖然還是一個封建專制王朝,但由于前已所述的種種因素,實質上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權。至于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的政府,更是不折不扣地成了“一個穩定的、能保證知識經濟成長環境的強有力的政權”。

 

  比如,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它是工業革命——知識經濟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必要條件。為實現這一目標,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擇手段地積聚財富,對內搞圈地運動(掠奪農民);對外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直至販賣黑人奴隸和進行毒品貿易,等等。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有國家的支持為后盾,甚至要政府甘愿冒為此發動對外的爭霸戰爭和侵略戰爭的風險。

 

  只要看看從16世紀(伊麗莎白時代)到18世紀中期的英國歷史,就可清楚表明:英國政府是怎樣動用國家權力,以實際行動“支持新興的資產階級為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的:

 

  圈地運動發生后,都鐸王朝就開始頒布“血腥法令”,迫害破產農民,先后下令絞死了72000多人!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后的約100年間,資產階級國會又通過了3840項圈地法令,以此迫害破產農民。這些法令以各種手段懲治流浪者,有鞭笞、烙印、割耳、賣為奴隸乃至處死,最終迫使這些破產農民全成為資本的雇傭勞動者。

 

  為了推進海外殖民掠奪,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這也是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皇的支持下完成的,女王本人還參與了該公司的股份。通過東印度公司的殖民侵蝕與暴力,最終征服了整個印度。僅在1757年到1815年間,英國就從印度掠奪的收入高達10億英鎊之巨!并成為英國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孕育知識經濟的資本。

 

  奴隸貿易也是在伊麗莎白時代就起歩了。1588年,專營奴隸販賣的“非洲公司”建立,到18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賣者。英國在奴隸貿易中獲取暴利,從這兒完成原始積累的資本也最多。

 

  為了爭奪殖民霸權和拓展海外殖民地,從伊麗莎白時代起,英國就不斷地挑起戰爭: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652——1674年期間,發動三次英荷戰爭,擊敗荷蘭,從此成為真正的海上霸主;1756——1763年,同法國進行七年戰爭,特別是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最終擊敗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1840——1860年期間,對中國進行兩次鴉片戰爭,把龐大的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市場和原料基地,如此等等。所有這些戰爭,最終都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和工業知識經濟的誕生與發展。

 

  另外,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在英國的迅猛發展,政府的大力扶植,重商主義和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的進取精神,也逐漸成為英國的一種民族精神和價值觀。而這類意識形態一旦形成,又反過來成為一種促進發展的強力因素,它對英國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只要考察一下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的情況就清楚了。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的問世為標志的,可是其契機卻是一項偶然的技術革新引起的。1733年,凱伊發明了飛梭(一種織布工具),大大地加速了織布的速度,導致棉紗長期供不應求。為了解決這一矛盾,1761年,倫敦的“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專門散發了一種“特別傳單”,設置高額獎金,要求能發明出一種紡紗的機器,主張把高額獎金獎勵給發明這一紡紗機的人。在這一高額獎金的刺激下,到了1765年,經幾年的嘔心瀝血,織工哈格里夫斯終于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可以同時驅動16——18只紗錠,使紡紗工效一下提高了16到18倍!

 

  這是歷史上第一臺“不用人的手指幫助”即可工作的“裝置”。它第一次以真正的機器面目問世,標志了工業革命的開始。這件事情不僅反映了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的積極作用,更是從又一個角度體現了其時的英國政權,確實是“一個穩定的、能保證知識經濟成長環境的強有力的政權”。像倫敦“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這類組織所以會在英國存在,并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歸根結底還是這一政權的作用。

 

  在18世紀中期,環視世界,除了英國已具備了進行工業革命,即產生知識經濟的諸多必要條件外,其他國家根本就不具備。

 

  新航路開辟后的葡萄牙、西班牙帝國,雖然曾經稱雄一時,但均是建筑在單純武力征服基礎上的殖民帝國,所積聚的財富基本上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占有,都未能很好地轉變為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本,因此,這兩個帝國本質上與古代中世紀的軍事大帝國并無二致。

 

  荷蘭的資產階級革命雖早,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它開拓了包括亞洲、拉美地區的龐大海外殖民地,從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中積聚了大量財富??墒窍抻谌丝?、資源等種種因素,荷蘭經濟的發展始終局限于航海業和金融業,未能發展自己的制造工業,大量消費品依賴進口,致使經濟發展缺乏后勁。其金融業放貸的對象多為各國君主,隨著戰亂頻仍,各王室的財政常是入不敷出,進而形成壞帳,極大地影響了荷蘭整個經濟的發展,最后它只能在爭霸斗爭中衰落。

 

  至于美國,在1783年獨立之前,還只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則遲至18世紀后半期,況且政治上長期動蕩,要到19世紀后半期才真正穩定下來。

 

  英國終于成了開啟了知識經濟先機的國家。以后,由于榜樣的作用,才逐漸擴及美、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到19世紀前半期,英國的機械制造工業初步形成,實際上意味著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人類正式進入了以工業、科學知識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

 

  封建制度的變革

 

  近代英國的崛起,歸根結底,還因為它有一個較為完善的、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體制,這一體制又是通過與時俱進的變革方式完成的。與時俱進,使英國的資本主義體制能不斷地得到完善;而漸進式的變革,則保證了社會的長期穩定,避免了劇烈的動蕩不安,最大限度縮減了為完善這一體制所付出的社會成本。

 

  早在古代中世紀,英國就存有一些制約王權的傳統,這一傳統對近代英國政治體制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其后的一個世紀里,日耳曼人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并逐漸形成七個小國,相互兼并混戰。829年,西撒克遜王國愛格伯特一度統一,形成英格蘭王國,后又陷入陷入分裂。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渡海入侵征服英國,建立了諾曼王朝,完成封建制度。王位經三傳至亨利一世斷嗣,歷經了一場王位之爭;1154年,王位由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二世(亨利一世外甥)入繼,開創了英國歷史上的“安茹王朝”,因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又稱金雀花王朝,英國的制約王權傳統就形成于這一時期。

 

  金雀花王朝來自法國,第一任國王亨利二世依靠城市支持,不斷加強王權,這使王室與英國本土封建貴族之間一開始就存在著矛盾;第二任國王理查一世(獅心王 ,1189~1199年在位)熱中于參加十字軍東征,長期在外作戰(他在位10年,竟有9年零2個月的時間在國外征戰)又因征斂繁多,招致貴族諸多不滿;第三任國王約翰(失地王,1199~1216年在位)即位后,更因干涉教會選舉、任意侵占封建主土地、干預領主法庭、濫征苛捐雜稅,以及對外征戰失利等政治敗績,這使他同教會、世俗封建貴族的矛盾急劇激化。

 

  1215年6月,一些封建領主、教士、騎士,合伙搞了一個《大憲章》,采取“鴻門宴”的手段,迫使約翰王在文件上簽字。整個《大憲章》63條,其主要內容是:教會的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領主和騎士的采邑繼承權,不得征收額外繼承稅或其他貢金、代役稅;尊重領主法庭的管轄權,國王官吏不得任意受理訴訟,不得任意逮捕、監禁自由民,等等?!洞髴椪隆冯m然是英國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爭斗的產物,不過是一個維護封建貴族和教會利益的政治文獻;然而,它卻開創了限制封建王權的一個先例,傳播了“王權有限,法律至上”的思想。約翰王簽署《大憲章》后,不久反悔背約,并引發一場內戰,本人在戰爭激烈之際死去。

 

  1258年,第四任國王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因干預意大利戰爭需要,不顧歉收和饑荒,要求貴族繳納三分之一的收入作為軍費,又一次激化了王權與封建貴族的矛盾。最后,貴族武裝沖入王宮,強迫亨利三世在牛津召開了貴族大會,制定了《牛津條例》,設置由貴族控制的“十五人會議”,國王非經同意,不得征稅。以后,“十五人會議”再經貴族領袖人物西蒙·孟福特的改造,規定除了貴族和主教以外,還邀請騎士(每郡二人)和市民(每城市二人)代表參加,這便有了英國歷史上“議會”的雛形。

 

  到第五任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統治時,為了籌劃軍費,于1295年再次召集議會,除世俗和宗教貴族外,每郡還有騎士代表兩人、大城市則派市民代表兩人參加。這次議會史稱“模范國會”,此后經常召開。1297年,議會獲得了批準賦稅的權力,到了14世紀,又獲得了頒布法律(法令和條例)的權利。從1343年起,議會分成兩院:上議院叫“貴族院”,由教俗貴族組成;下議院叫眾議院,由代表各郡的騎士和市民組成。

 

  到了都鐸王朝時期(1485—1603年),特別是在伊麗莎白女皇統治時代,隨著新貴族和城市資產階級的興起,王權不僅在政策上反映他們的要求;同時,在政治體制上也有所改革。這突出地表現在國王對議會所持的特殊態度上:由中等貴族和部分工商業者代表所組成的下議院力量加強了,貴族院的力量卻削弱了。

 

  正是在議會的支持下,亨利八世實行了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教皇的控制。議會也遵循國王的旨意,通過一些既有利于國王、又有利于新貴族及資產階級的法案,議會的權力有所擴大。到17世紀,這種由議會通過各種法案的權力運作方式已成為英國政治生活的慣例,成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主義進行斗爭、維護自身利益的法理依據。

 

  在伊麗莎白女皇統治晚期,封建王權與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之間的聯盟開始出現裂痕:一是由于伊麗莎白把很多商品的專賣權賜給寵臣,對工商業的發展極為不利,于是議會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女王無奈,答應停止出售專賣權以平息議會的憤怒;二是女皇支持的國教權威,受到了勢力不斷壯大的清教的挑戰,伊麗莎白本人對清教具有敵視情緒,對清教徒就像對待天主教徒一樣進行迫害。

 

  伊麗莎白女皇終身未嫁,1603年,死后無嗣,王位由其姑媽后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繼任,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詹姆士一世堅持君權神授理念,認為國王受命于上帝,權力無限,不容議會限制他的權力,王權同議會的矛盾不斷。1611年和1614年,兩屆議會被先后解散。在1621年召開的議會中,國王的專賣制度和外交政策都受到尖銳的攻擊,詹姆士再次下令解散議會,逮捕反對派議員。國王與議會的沖突日趨激烈。

 

  1625年,詹姆士一世死去,其子查理一世(1625—1649年)繼位,堅持封建專制統治,完全無視議會的要求。在1629-1640年長期實行無議會統治。直至1640年,查理一世為籌集對蘇格蘭戰爭的費用,才重新召開議會。這屆議會僅三個星期,又遭解散(史稱“短期議會”)隨著矛盾的不斷激化,終于引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議會成為資產階級新貴族同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的國家代議機關。經過28年血與火的戰爭和復辟、反復辟的激烈斗爭,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光榮革命”。它以不流血的政變方式,廢黜了詹姆士二世的復辟王朝,擁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和女婿,即瑪麗和荷蘭執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1689年新登基的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接受國會提出的《權利法案》,英國正式確立了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即西方通稱的“民主政體”,實質上建立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聯合專政,從根本上保證了英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

 

  “光榮革命”雖然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然而,它還只是一個初步框架,隨著歷史的發展,它又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1694年議會又頒布《三年法案》,規定議會三年一屆定期召開;1701年再通過《王位繼承法》,對王位的繼承作了一系列嚴格的限制性安排,諸如不能傳位給天主教徒等,對王權作進一步的限制。議會把王位繼承權等重大問題掌握在自己手里,從而確立了限制王權和議會權力至上的原則。用恩格斯的話說,從此,英國的國王就成了一個叫作“統而不治”、“理朝不理政”的象征性的政治人物。

 

  君主立憲政體在英國的確立,使國王退出了實際的政治舞臺,此后,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技術就成了政治實踐的需要。于是,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責任內閣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等,就有序地逐步地在政治實踐中應運而生,并隨形勢的發展,通過漸進式的變革,逐步地得到完善。

 

  英國政治體制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議會選舉制度的變革上。光榮革命后,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土地貴族(托利黨)操縱著議會議員的選舉。一些“衰敗選區”仍有議員名額。工業革命展開后,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強烈要求參與國家管理,這就導致了英國的1832年的議會改革。這次改革主要包括兩項重要內容:

 

  1、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具體規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個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議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間的32個城市只能保留一個議席??沼嘞聛淼南唤o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興工業城市,新興工業城市得到65個席位。

 

  2、更改選舉資格,擴大選民范圍。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工業資產階級和農村中的富裕農民得到選舉權,選民人數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國大約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選舉權。

 

  這次議會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和婦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這是英國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邁出的重要一步。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英國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他們強烈要求爭取自己的政治權利。1836——1848年期間,英國工人發起了三次聲勢浩大的“憲章運動”,參與斗爭人數高達百萬計,他們以和平請愿的方式展開了要求普選權的斗爭。這一運動最后雖被英國政府鎮壓,但也迫使英國政府后來出臺了1867年的選舉改革法案。

 

  1867年的改革對議席分配再次作了調整,增加了大工業城市和郡的議席;還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這次改革使小資產階級和上層工人都獲得選舉權,但是下層工人和全部農業工人仍未獲得選舉權。

 

  1884年12月英國繼續改革選舉法案,議會通過《人民代表制法》,使部分農業工人也獲得了選舉權。這樣,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選舉資格基本統一起來,英國的選民總數又增加1倍,達到450萬人。不過,依靠父母生活沒有單獨成家立業的男子,以及家庭傭人和全部婦女仍被排斥在選舉大門之外。直到1918年的改革法案,才授予年滿30歲的婦女以選舉權。最后,在1928年的改革法案中,又將婦女選舉權的年齡限制降低為21歲。成年公民普選權終于得以實現。

 

  英國這種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漸進式的政治體制變革,在很大程度上調節了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與斗爭,它使英國內部的政治斗爭能保持在一個有序的狀態之中,為英國社會獲得政治穩定提供了制度保障;它最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為大英帝國的崛起與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碓矗豪霾呔W【作者來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